推动民族文化发展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双向互动的路径选择

2019-02-02 03:55凌经球
广西民族研究 2019年6期
关键词:双向互动民族文化

【摘 要】民族文化发展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具有双向互动的内在机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健全为民族文化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民族文化发展则为进一步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提供更为坚实的文化支撑。新时代条件下推动二者在更高层次上实现良性互动,对于促进民族地区与全国同步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要把好促进二者“双向互动”的基本方向,从强化民族自治机关文化发展的责任担当,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强民族地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创新民族文化发展模式、营造民族文化发展环境等方面,促进民族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发展。

【关键词】民族文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双向互动

【作 者】凌经球,中共广西区委党校、广西行政学院教授。广西南宁,530021。

【中图分类号】D633.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2019)06-0030-006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40年来,一方面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有效实施,对于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制度保障作用,另一方面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又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提升提供了有力的文化支撑。当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更要有新作为”[1]。以党的十九大为新起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在这样的背景下,推动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更高水平上的双向互动,对于促进民族地区与全国同步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笔者认为,推进二者“双向互动”需在以下几个方面下足功夫。

一、把好促进二者“双向互动”的基本方向

(一)把好二者“双向互动”的契合点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落实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之中。”[2]22在这里,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提高到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高度。这明确地向世人宣示,我们党将毫不动摇地长期坚持这一基本政治制度、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信心和决心。在新时代,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我们的着力点何在?习近平同志明确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2]40党的十九大关于新时代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我们指明了新时代民族工作的前进方向,提出了目标任务、工作重点,指明了实现路径。由此可见,在新时代,推动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更高水平上的双向互动,就是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一起,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其出发点和归宿。

(二)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既是发展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客观需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因而是国家治理体系中非常重要的制度之一。2014年2月17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和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同志明确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加快构建充分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3]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背景下,少数民族地区应深刻把握二者之间的内在关系,探寻二者双向互动的契合点,以促进民族文化繁榮发展为抓手,多措并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而扎实推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和创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上的建设目标是实现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实现这一价值目标,必然要求我们协调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伟大事业,其中文化建设起到重要的价值引领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是目标与手段的内在统一。而中国共产党创立并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其根本目的就是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其具体政策主要体现在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民族自治地方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并切实保证其自主管理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由此来看,培育、践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理念是高度契合的,其连接的纽带就是繁荣和发展各民族的文化,通过文化这一粘合剂使二者衔接起来。因此,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促进民族文化繁荣发展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创新完善相向而行,实现双向互动。一方面发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制度保障作用;另一方面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体现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构、运行机制、社会管理当中,从而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来引领当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改革和完善。

(三)坚定不移地坚持文化自信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同志强调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4]349近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带领中国人民从胜利走向胜利,不断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把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创新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结合起来,守住了中华文化之“根”和“魂”。学界普遍认为,中华文化是包括了56个民族文化在内的“多元一体”的文化,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之间是“一体”与“多元”的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说,在新时代,一以贯之地坚持文化自信,是推动各民族文化繁荣发展的动力源泉,也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在张力。坚定文化自信,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民族文化繁荣发展中的指导地位,坚守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不动摇,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主导权和话语权。二是要推动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一方面要通过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入诠释,吸取其中有益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创新发展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等丰富的文化养分;另一方面,也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和方法对民族传统文化展开具体分析,坚持古为今用,守正出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有扬弃地继承。三要坚持以文化人。在发展繁荣民族文化中,始终力求做到“润物细无声”“高扬主旋律、唱响正气歌”[4]349,增添正能量,以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感召人、引领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各民族团结奋斗的磅礴力量。

二、促进民族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发展

所谓的“文化转型”是指特定文化在社会政治、经济等基础性因素巨变的条件下的一种变化和发展。民族文化的现代化转型实质上是一种历史性的进步。[5]当下的中国,已经开启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征程,这标志着中国社会进入了全面转型的关键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转型的深入发展,必然要求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从而为顺利实现整个社会的现代化转型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撑。从这个意义来看,在新时代繁荣发展民族传统文化,推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创新完善,实质上也是促进民族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同时还应看到,事物的发展变化有其自身的规律。民族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也必须遵循其自身固有的规律。

首先,立足于民族自治地方的地情。我国民族自治地方地域广阔,各民族人口规模、自然条件、居住环境、历史文化、语言文字、风土习俗等都各有差异,由此形成了民族的差异性、多样性。因此,必须着眼于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从各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族施策,以扎实有效的举措,促进民族文化顺利实现现代化转型,共同推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其次,尊重各族群众的主体地位。文化的载体是人,是具体的人口群体。民族文化的载体是各个民族的社会成员。[6]从这个意义来看,在推进民族文化的现代化转型中,应该树立转型依靠各族人民、转型决定权也应该由各族人民来行使、转型成果由各民族人民分享的理念。具体而言,在民族文化现代化转型中,一些文化的消失不可避免,哪些文化应该扬弃、哪些文化应该批判性继承等,在做出传承和保护什么、如何来传承和保护等方面的决策中,都应该让各族群众有其“话语权”,充分尊重各民族群众的意愿,这也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各民族充分行使“自主管理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体现。

再次,注重培育各族群众的现代文化素养。由于历史和现实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因而少数民族群众是现代化转型的“后来者”,这是一个不可回避,也是不可忽视的问题。在现代社会里,作为社会实践主体的各民族成员是否具有与现代化转型相适应的文化精神素养,诸如法治精神、创新精神、竞争意识、大局意识、团结意识、自我意识、诚实意识、包容意识、责任意识等等,对一个民族的发展来说,是决定其能否顺利转型的重要前提条件,因而是至关重要的。可见,在推进民族文化现代化转型中,必须用社会主义文化和现代科学知识对少数民族群众加以培养和熏陶,既要加强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在内的各类教育的发展,打好育人的基础,更要重视加强和改善相关制度,引导各族群众在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加强实践锻炼,通过“干中学”来不断提高自身的现代化素养。

三、抓住促进二者“双向互动”的关键举措

(一)强化民族自治机关文化发展的责任担当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第六条指出:“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建设具有民族特点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断提高各民族人民的社会主义觉悟和科学文化水平。”[7]1145这一条文提出了民族自治机关应担当起发展民族文化重任的时代要求。具体而言,一是切实把民族文化发展纳入重要议事日程,适时成立“民族文化保护工作委员会”,协调指导本区域内少数民族文化调查、抢救和保护工作,加强民族文化工作调研,健全工作與责任机制、协调机制,及时研究解决民族文化发展中存在的突出困难和特殊问题,为民族文化事业发展提供有力的组织和制度保障,强化支持民族文化发展的工作机制。二是构建功能健全有效的政策和法律保障机制。民族自治机关依法行使自治权利,制定和完善民族自治地方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保护和发展民族文化,有效管理和监督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建立民族文化定期普查制度,建立民族文化“目录式”保护方式;依托科研院所、高校成立民族文化研究机构,设立相关专业,加强民族文化研究;自治区级的民族自治机关应根据区情,完善本区内有关促进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地方性法律法规,依法加强民族文化事务管理。加大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完善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专门保护法。三是落实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投入保障机制。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是一个系统而长期的工程,民族自治机关应通过成立专项民族文化发展基金,为本地文化发展与保护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另外,通过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参与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工作,营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

(二)健全民族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

民族自治地方应持续深化民族文化体制机制改革。首先要坚定不移地加强党对文化工作的全面领导,在推进民族文化改革发展中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确保民族自治地方文化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其次,激发民族地区文化企事业单位创新创造力。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精神,推进政企分开和政事分开,正确处理文化主管部门与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推进企事业单位依法行使法人自主权,提升文化行政管理能力。再次,着力构建民族地区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形成各类文化市场主体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格局,以面向市场、面向群众,增强提供文化供给和服务能力为导向,推动形成文化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体制。第四,适应发展多层次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的需要,着力构建主体多元化的文化投融资体制,建立健全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源相结合的新型文化投融资体系。

(三)大力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第三十八条指出:“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自主地发展具有民族形式和民族特点的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等民族文化事业,加大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加强文化设施建设,加快各项文化事业的发展。”[7]1152要根据新形势的发展需要,不断加强民族文化各类基础设施建设,以民族特色的地方标志性载体建设为重点,建设好、管理好民族博物馆、民族艺术馆、民族体育馆、民风民俗和民间技艺展览馆等;结合乡村振兴战略,挖掘民族文化资源,打造特色鲜明的民族村寨、民族文化产业基地。

(四)创新民族文化发展模式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2]28同时还强调指出:“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2]28因此,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民族文化繁荣发展,应立足民族地区实际,充分挖掘丰富民族文化资源,推动民族文化发展的模式创新。

1.文化+旅游模式。旅游产业、旅游产品的开发讲究的是其独特性,以此来吸引游客。旅游开发的这种行业要求,为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带来了历史性的机遇。因此,文化+旅游,需要各民族地区充分挖掘本地区本民族独特的旅游资源,建设一批历史文化景点、生态文化景点和民族文化景点,借势旅游产业发展,推动民族文化的繁荣,实现文化与旅游的双赢。当然,在推进“文化+旅游”模式中,必须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基本原则,注意避免商业化对民族文化侵蚀现象的发生,尤其要注意文化的“本真性”“在地性”,维护各民族群众对本民族文化发展的主体性地位。

2.文化+创意模式。文化+创意,就是以“创意”来提升文化的发展,形成文化创意产业,打造文化经济新形态,形成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打造“文化+创意”模式,一是要在内容上充分挖掘民族地区独特的、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通过“文化+创意”赋予其时代特色的新内涵,打造更多内涵丰富的民族文化精品;二是要利用新的科技手段来展现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通过传统形式与现代传播形式的结合,进一步丰富民族文化的表现形式,满足不同群体、不同层次群众的文化需求。

3.文化+信息网络科技模式。当今世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各个行业,弘扬、传承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信息网络科技融合已成为必然趋势。要利用好信息网络科技,促进“文化+互联网”的发展,推动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要推动文化数字化、网络化传播,不断拓展文化服务空间;要通过建立数字化博物馆,让身临其境地观赏、体验民族文化遗产变为现实;要利用先进数字技术推进民族文化遗产传承的智能化、永续化;要借助数字出版、网络出版等新型传播手段,促进民族文化内容、生产和传输的数字化出版新业态发展。

4.文化+公共服务模式。党的十九大提出了“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2]30的要求。繁荣发展民族文化的根本目的在于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进而建设各族人民的共有精神家园,不断增强各族人民的归宿感、幸福感。推动“文化+公共服务”模式,一方面能够使优秀民族文化借助公共文化平台,走进寻常百姓之中,使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大众化;另一方面,推进公共文化与民族文化的结合,又可以进一步丰富公共文化的内涵和形式,促进各族群众共享文化发展的成果。

5.着力打造民族特色文化品牌

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少数民族文化都是各民族在千百年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不断沉淀积累而来的,绚丽多彩,源远流长。当前,我们正处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时代,面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外来文化的巨大挑战,不仅要传承和保护好民族传统文化,而且要将这些文化与时代相结合,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打造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品牌,是发扬和创新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一是科学有序地开发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开发利用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是打造民族文化品牌的重要途径。然而,少数民族文化品牌的打造,不是所有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都可以进行开发和利用的,也不能将民族文化开发的目的局限于获得经济利益。因此,必须要充分利用好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明确民族地区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价值导向。二是用习近平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论述指导少数民族文化品牌的打造。少数民族文化品牌的打造必须遵循少数民族发展规律,深入调查研究、科学规划设计、完善立法监督体系,科学利用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才能开发打造少数民族文化品牌。三是依托科技创新提升民族文化产业的品质。民族特色文化品牌的打造,要在传统民族文化的基础上,通过先进科技和创新思维加以整合,才能形成品牌效应,才能立足于竞争激烈的市场,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四是加强少数民族文化的宣传。把民族文化打造成为品牌,必须创新形式、丰富手段、拓宽渠道,加强社会宣传,推进民族文化“走出去”,真正打出民族文化品牌效应。

6.营造促进民族文化繁荣发展的良好环境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和灵魂。党的十九大强调,“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4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明确将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把繁荣民族自治地方文化的发展作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一个重要目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完善发展,巩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基本格局,保证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根本利益,促进民族文化繁荣发展的良好局面。一是研究制定扶持民族文化发展的政策支持。不断总结几十年来民族文化工作的有效经验,不断完善现有的保护和扶持民族文化的政策和措施,进一步落实对民族地区文化设施建设、文化发展人才队伍培养、文物保护以及对外交流等方面的政策,全方位大力支持民族文化的发展。二是构建民族文化繁榮发展的法制化环境。少数民族文化政策法制化,既是保证少数民族文化政策稳定性和规范性的内在要求,也是推动民族文化繁荣发展的有力保障。党中央一贯重视民族政策的法制化,建立起一套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为核心的民族法律系统,但是少数民族文化政策法制化进程相对缓慢,仍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因此要加强在少数民族文化语言、文化遗产、教育、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多个领域的政策和制度建设,才能有效地保护少数民族文化的权益,促进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三是搭建民族文化繁荣发展的权益平台。实现我国各民族文化繁荣发展,必须要以保障和实现少数民族基本文化权益为前提。要进一步通过加快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开发和利用,有效地保护少数民族遗产和民族语言文字;坚持“走出去”,加强民族文化交流等等,进一步促进民族文化大繁荣大发展。

参考文献:

[1] 新华社评论员.新时代要有新作为[EB/OL].(2017-10-25)[2019-10-09].http://www.xinhuanet.com/2017-10/25/c_1121856564.htm.

[2]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3] 《人民日报》记者.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題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4-02-18.

[4]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6.

[5] 唐志军,覃小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现代化转型的困境及走向[J].前沿,2008(6).

[6] 谢国先.论民族文化的发展规律——兼说“民族文化保护”的认识论问题[J].西北民族研究,2006(4).

[7] 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重要文献选编:三[G].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5.

THE PATH PROMOTING THE MUTUAL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DEVELOPMENT OF ETHNIC CULTURE AND THE SYSTEM OF REGIONAL ETHNIC AUTONOMY

Ling Jingqiu

Abstract: The internal mechanism of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culture and the system of regional ethnic autonomy has two-way interaction. The establishment of a system of regional ethnic autonomy has laid a system guarante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cultur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culture provides a more solid cultural support for further improving the system of regional ethnic autonomy. Promoting the benign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two at a higher level under the new era has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and far-reaching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for promoting the new journey of the national region and the country to the comprehensive construction of a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power. We must improve the basic direction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two, in terms of strengthening the responsibility of cultural development of the ethnic autonomous organs, deepening the reform of the cultural system, strengthening the cultural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in ethnic areas, innovating the development model of national culture, and creating a national cultural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in order to promot the moderniz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ethnic culture.

Key words: ethnic culture; the system of regional ethnic autonomy; two-way interaction

〔责任编辑:袁丽红〕

猜你喜欢
双向互动民族文化
论医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优化路径
现代职教视野下整合家庭资源育人的策略研究
浅谈英语中考备考策略
数字媒体环境下民族文化的发展
马克思世界文化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当代家族与村民委员会的双向互动
俄汉成语中动物形象特点分析
浅析民族文化和传统图案在面料设计中的应用
内蒙古民族文化对外传播效果研究
论仡佬族作家王华小说中的乡村镜像与民间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