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高校“科技拔尖人才培养”项目运行机制特色、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9-02-06 03:51李双龙陈·巴特尔
西部学刊 2019年23期
关键词:运行机制人才培养

李双龙 陈·巴特尔

摘要:通过调查实证研究可以发现,天津高校拔尖人才培养项目的运行有着自身特色,主要表现为管理机制的运行特点能够激发教师教学生学的积极性,人才培养机制的灵活性适合学生个性化发展特点,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存在着选拔过程、师资队伍、实践教学等方面的问题,但拔尖人才培养项目符合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因此只要在明确培养目标,创新管理体制,完善培养机制,整合师资力量等方面加以完善,天津这一项目将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科技拔尖人才;运行机制;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CN61-1487-(2019)23-0107-05

2009年,教育部联合中组部、财政部启动实施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将目标定位为:在高水平、高质量研究型大学的优势基础学科建设一批国家青年英才型培养基地,建立健全高等学校拔尖人才重点培养的体制机制。“教育质量,尤其是人才培养质量愈来愈成为高等学校办学声誉的载体和生存发展的生命线。高等学校必须进一步强化质量意识,明晰办学理念,切实把人才培养作为学校的根本任务,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学校内涵建设的重点。”[1]2010年国务院颁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把培养创新人才作为重中之重,天津市随后启动“科技拔尖创新人才”(也称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先后有十所高校被纳入该项目计划。针对创新人才培养,课题组通过走访、座谈及问卷调研的形式,对天津市四所高校(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天津工业大学、天津科技大学)的“科技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进行了实地研究,调研访谈对象有管理人员、教师及学生,发放学生调查问卷200份,回收146份,有效率为73%。与此同时,课题组还对天津市的五所高校(天津理工大学、中国民航大学、天津市大学软件学院、天津商业大学、天津城市建设学院)进行了侧面了解。

一、天津高校拔尖人才培养项目运行机制概况

近年来,关于高校拔尖人才培养的研究日益丰富,而关于拔尖创新人才的定位也有着不同的论述,薛玉香等(2016)将之定位为应用型人才培养[2],徐晓媛等(2011)认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在大学中选拔小部分优秀学生进行创新性和个性化培养,使其既具有较高的智力因素,又具有较高的非智力因素,既有创新能力又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激情[3]。天津九所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指在学生入学时通过笔试及面试的形式,选拔部分优秀学生,单独组班进行专业化及创新性培养,使其具有创业精神、创新能力及继续进一步深造的能力。

(一)管理机制

从管理机制维度来看,教育部、高校、班级是学生管理的主体,三者属于上下垂直管理型,可分为教育部与高校间的宏观层面管理机制、高校内部的学校与班级间中观层面管理机制,班级内部微观层面管理机制。管理机制就是管理系统的结构及其运行机理,其本质上是围绕管理目标的管理系统内在联系、功能及运行原理。

天津高校在实施项目计划时,一般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是独立于行政机构的机制,其特点是扁平型,即单独设置的管理机制只对校级领导负责,其内部各成员间没有职务的分级。第二种是附属于行政机构的机制,其特点是垂直型,即在行政机构或专业下设项目负责办公室,其内部管理人员间有着明显的职务分级。这种机制是在组建拔尖科技人才培养机构时,并不专门设立独立的行政管理组织,仅构建专业技术组织,并附设于原有二级教学管理机构中。

微观层面而言,班级内部运行管理属微观管理机制,“卓越计划”实验班坚持“严入口、小规模、高水平”的原则,单独建班招生。实行导师制,学生在学习期间可以得到来自理科各院系高水平教授组成的学生学习指导委员会的全程指导。每位导师对指导对象进行选课、选专业、学习内容及方法、思想品德等方面的指导。研究生期间施行导师和学生的双向选择。但在具体的导师选择、确定程序上,各高校有着不同的做法,南开大学由相关院系推荐,南开大学校长聘任,天津大学由青年教师自愿报名,求是学部根据学生需要进行选择确定。并且有的学校采用双导师制,一位导师负责学生理论课程学习,一位导师负责学生实践课程的指导。在考核机制方面,采用动态进出机制,进行多次考察和选拔,以达到切实遴选出理科拔尖学生的目的(入学后二次选拔)。并且在培养过程中,多数高校的试验班同样采用灵活的考核淘汰机制,对于考核不合格学生可回原专业继续进行学习。

(二)人才培养机制

人才培养过程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根本途径。人才培养过程是依据教育目标,选取教育对象,对其实施提前编制的特殊課程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自身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最终实现教育目标的过程。天津市九所高校科技拔尖人才培养的具体过程呈现以下显著特征。

1.人才选拔的层次性

人才选拔模式主有三种途径:一是直接通过高考招生。二是在已录取学生中通过校内考试二次选拔。三是从其他高等院校在校生中招生。大部分学校以二次选拔模式为主。少数学校采用两种模式结合方式招生,大类招生,阶段培养后选择专业,部分校企合作企业参与到招生事宜,学生选拔注重个体的个性特征,如独立、勤奋、乐于探索。

2.人才培养的灵活性

学制方面,“卓越计划”班级学制采用灵活弹性的形式,根据学科类别,有不同的年限设置。基础学科类,要顾及学生的理论基础及研究性特征,拔尖人才的培养学制较长,而工科类侧重于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即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重在实践,工程师培养的学制年限相对较短。

培养模式方面,依据学科特点与人才需求的差异性,人才培养过程呈现个性特征。基础学科拔尖人才的培养注重基础的塑造,逐步从厚基础向专业研究领域发展。工程师的培养注重校企联合培养。学业前期以在校学习为主,后期以见习实习为主。这种模式演化出其他变体,包括在特定单位时间内,交叉安排在校学习与实践学习,企业派遣技术人员担任教职,安排长期的见习实习岗位。天津市拔尖科技人才的培养形成了纵向连续性较强,过度环节评价科学、培养过程合理有效;横向参与度较广,学校企业有机参与,国内国际资源整合的立体化格局,其中包括高中大学联合培养模式;多个项目交叉互助模式;大学企业搭桥培养模式;企业全程参与提前订单模式等。

3.人才输出的预设性

预设就是提前谋划,提前规划。人才输出的方向有两种,一是继续读研深造,二是就业。人才输出方面呈现的显著特色是将潜在的用人单位提早纳入到人才培养的过程,提高人才的市场适应性,及早培养人才与单位的双向选择意向。学校通过促进学生在校期间的个体交流,项目参与、实践学习等互动形式,提高就业和深造机遇。

在问卷调查表“毕业后的发展规划”一问的回答中,有71名学生回答“国内读研”,且大部分是理科学生,有41名学生回答“就业与创业”,工科学生也占有一定比例。只有個别学生回答“没想过”,见图1。

天津市各高校科技拔尖人才培养工程,通过几年的发展已经初显成效,向社会输送了一批综合与专业素养较高的专业人才。以天津大学求是学部为例,2013年获得奖励188项,其中国际级16项、国家级22项、省部级10项,发表论文13篇,申请专利5项。2017年有19名学生保研,有几名同学直接攻读国外大学的博士,并且大部分学生在校期间都有不同级别的科技创新奖项。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项目对学生人生规划有着重要影响,如图2所示。有54人认为对人生规划影响很大,有77人认为对人生规划很小。而同时在“参与拔尖人才培养计划期间,影响您的人生规划的主要因素是什么”的问题回答中,依次排序是个人感悟、实践学习、课堂学习、教师、交流项目、其他因素。可以看出,拔尖人才培养项目在培养学生方面有很大的帮助或促进作用,但学生个人学习品质或个性特征是主要因素。个人学习品质包括个人理解能力、个人感悟、勤奋等多方面,个性特征包括乐于探索、敢于创新等方面。因此,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项目本身的人才培养定位,培养模式就已对学生在学期间及其未来发展进行了明确定位,而且在学生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中,该项目无疑发挥着价值导向、人生引领作用。

二、天津高校拔尖人才培养项目实施过程分析

(一)选拔程序有待完善

在学生选拔的标准上,有着性别差异与学科差异,部分男同学认为选拔不科学特别是考核内容,而部分工科类学生认为选拔时的考核方式不科学,不利用其动手能力的表现。

拔尖人才培养项目作为一项推动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改革措施,既关系着学校的培养导向,又关系到学生的切身利益,因而从选拔、培养到人才走向都维系着该项目的发展与生存。学生的选拔是拔尖人才培养项目培养的第一步,从已有的选拔程序来看,主要存在着以下问题:一是考核内容。针对项目的学生选拔,通过面试、考试或面试与考试相结合等进行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个别试点班考核内容选择的不科学性及不合理性却是影响学生选拔的重要因素。如以命题考试的方式进行选拔,考核内容来自哪里,选定的内容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是否有很大影响?特别是一些考试内容来在于课外,这使得部分学生可以取得好成绩,而部分没学过的学生可能成绩差,但这并不能意味着两类学生的潜力有很大差距。

回答“一般”“不太合理”“不合理”等答案的学生为75,占51.4%,而有多位男同学给出的建议是不能单纯以考试为标准,考核书本外的内容不代表学生的创新能力,见图3。

二是面试考核标准。在学生选拔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把握比较困难,难免会造成对拔尖项目感兴趣并具备一定创新能力的学生由于面试紧张等原因而遭淘汰,或由于缺少必要的对实践能力的考核程序而导致考核不公。通过问卷调研,大部分学生认为拔尖人才选拔过程看中考核的因素依次为“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专业知识”“基础知识”,因此面试环节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考核应成为单独内容。

(二)课堂教学模式有待改进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主渠道,主要包括讲授内容,教师知识结构,教学方法等内容。从学生问卷调查表分析,对课堂教学表示满意的学生数是40人,比较满意的是68人,“一般”“不太满意”及“不满意”的学生数是38人,占总数的26.0%。而其中多数学生,不论是理科类或是工科类,都认为课堂教学在人才培养中很重要,但却对讲授内容表示不大满意,部分学生认为教师知识结构不大合理。并且在与教师的访谈中,部分代课教师认为应该加强学期末的课程考核,以打牢学生的基础知识,见图4。

(三)师资力量有待整合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领路人,特别是作为拔尖人才培养项目的教师,应该在学生专业发展方面有着特别的指导。而从拔尖人才培养项目的培养目标来看,主要是培养实践能力突出的学生,而“双师型”教师比较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及项目计划的实施。“双师型”教师是具备胜任专业理论教学能力和指导专业实践能力的教师[4]。而从实际调研及与教师、学生的访谈中可以明显看出,指导教师中具备双师型资质的较为缺乏,且多数学校采取的措施是临时聘用性质的,即双向选择,由对拔尖班感兴趣的教师自主申请,管理部门按需录用,不同的学期可以选用不同的教师,这不利于教师队伍的建设。在对教师的访谈中,部分教师坦言,教师外出交流机会太少,不了解其他高校或国外此类项目人才培养的做法,这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教师指导学生的能力提升,也不利于教师队伍的整体建设。

(四)实践教学有待完善

实践教学是拔尖人才培养的重要部分,既是对学生学科知识学习的检验,也是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可以通过实践教学环节,获得动手操作的机会。

从问卷调查结果来看,34名学生对实践教学表示满意,占总数23.3%,多数为理科类学生;48名学生认为实践教学一般及不太满意,占总数32.9%,多数为工科类学生,意味着实践教学对学生所起作用低于期望值,见图5。

同时,有112名学生认为实践教学活动太少或实践教学效果不好。此外,有74名学生认为自主学习创新空间小,其中理科学生占很大一部分比重,见图6。

从问卷调查来看,有100名学生认为实践教学是培养过程的重要因素。从学生的期望与实际教学现状来看,实践教学还存在着与课堂教学相脱节、对学生动手能力培养不够和与人才培养目标不一致等问题,见图7。

三、天津高校科技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对策

(一)进一步明确培养目标

创新人才培养坚持“一个目标,两个标准”,把“培养基础好、能力强、素质高的基础科学人才,能够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人才”作为拔尖人才项目的培养目标。两个标准就是培育富有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只有明确的培养目标,才会有科学的培养机制。只有科学定位,明确拔尖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培养目标及培养规格,才能细化人才培养目标,避免培养目标同质化,做到个性培养,因材施教。在培养规格的确定上,要结合国家发展战略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因校制宜,根据学校人才培养的优势与专业特色,确立培养什么样人才的目标定位,特别是根据不同类别不同学科进行目标定位,而同一学科内部不同专业也有各自的特殊性与行业特征。同时根据学生心性发展状况及水平,从知识结构、能力提升和素质发展等维度明确各类人才的培养规格和要求。

(二)进一步创新管理机制

管理机制的创新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才培养效果。课题组认为天津市大部分高校采用的独立于行政机构的单独管理机制,更有利于学生的培养。这一管理机制的特点是扁平型,即单独设置的管理机制只对校级领导负责,其内部各成员间没有职务的分级。一是灵活,体现在教学机制与对教师考核机制方面,二是以学生为本,不论是课程的开设上,或是学生的选课上,尊重学生选择,以学生兴趣为中心。

(三)完善创新培养机制

1.始终培育创业精神,立德树人

为什么要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必须要回答的问题。加强学生创业精神是人才培养的首要任务。“在培养初期要形成正确的科学追求和信仰……使学生形成诚信、诚实、脚踏实地的思想品格。”[5]创新人才的培养不仅仅是要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创新能力,更要具有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信念与理想、创新创业的精神与能够坚持的毅力。因此,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中要始终以“让学生学会做人”为德育工作的基本出发点,立德树人,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思想过硬,还要作风过硬。

2.提高课堂效率,夯实基础

从天津高校“卓越计划”学生的调研来看,大部分学生不论是理科类或是工科类,将课堂教学的理论基础看作实践教学的重要基础。因此,“在卓越计划”人才培养过程中,虽然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主要方向,但仍然离不开高校的课堂教学。部分学生认为教师知识结构不大合理,有部分教师在访谈中认为,应该加强学期末的课程考核,打实专业基础知识。基础学科尖端人才培养在坚持小班教学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深厚的学科基础与学科兴趣。

3.加强实践环节,提高动手能力

“典型的人才培養模式可以概括为两种,即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6]拔尖人才培养项目从培养目标而言应属于以学生为中心的培养模式,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因此,要着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是创新意识的关键因素。从实践来看,大部分学生认为实践环节对于学生学习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在“卓越计划”培养中要改变单一的学校实践教学模式,构建大实践教学模式。一是加强科学研究与社会活动,要以问题为导向,带着问题去研究,去思考,去活动,在科学研究及社会活动中培养思维能力和问题意识。二是继续加强校企合作,探索完善校企合作模式,让学生实际参与到企业生产中,检验学科知识,让学生在校内特别是课堂学习的知识得到检验;企业派遣技术人员担任教职,安排长期的见习实习岗位。

4.多元化考核,创新评价机制

创新拔尖人才培养项目不同于普通人才培养类型,它的培养目标要求有多元的考核方式或评价机制。“学校的评价系统起着导向作用,学校应当构建具有激励机制的评价系统。”[7]这就要求不能以单一的课程作业作为学期考核方式,也不能以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的完成作为唯一的毕业标准。而应围绕培养目标与课程目标进行多元化考核。以学生评价标准的革新为导向,改变以往对学生的评价唯成绩论成败,多角度、动态地评价学生的发展。

(四)整合师资力量

师资队伍建设仍然是“卓越计划”培养的薄弱环节,特别“双师型”教师比较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及项目计划的实施。并且教师队伍的不稳定不仅影响课堂教学,更影响师生对这一项目的信心与态度,因此,稳定教师队伍,并让教师多加强中外交流,可学习借鉴国外大学的好的做法,从而大大促进“卓越计划”的实施。

参考文献:

[1]钟秉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高等学校内涵建设的核心[J].高等教育研究,2013(11).

[2]薛玉香,王占仁.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1).

[3]徐晓媛,史代敏.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调研与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4).

[4]肖凤翔,张驰.“双师型”教师的内涵解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5).

[5]贾阳,周小乐.理工科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发展历程、问题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5(2).

[6]张旺,杜亚丽,丁薇.人才培养模式的现实反思与当代创新[J].教育研究,2015(1).

[7]张秀萍.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与大学教育创新[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作者简介:李双龙(1976-),男,汉族,山西平遥人,喀什大学副教授,主要从事传统文化与教育、民族教育研究。

陈.巴特尔(1964-),男,蒙古族,内蒙古乌拉特中旗人,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开大学民族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教育管理、高等教育、原住民及少数民族文化与教育研究。

(责任编辑:王宝林)

猜你喜欢
运行机制人才培养
网上公共服务平台运行机制评析
农村医养结合运行机制构建研究
减刑、假释工作运行机制之重构
检察机关业务运行机制面临的难题及解决之道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