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三大经济体的“质量月”发展历程及影响

2019-02-06 04:03赵文斌
品牌与标准化 2019年5期
关键词:石川质量日本

每年的9月,在中国还有一个名称叫“质量月”,而“质量月”并非中国之独有。美国、中国和日本作为世界前三大经济体,GDP之和占据世界经济总量将近一半。三个国家都在经济发展的关键时刻,不约而同的在全国范围内选择了组织“质量月”活动,并一直延续至今。这看似巧合的举动,其实有着同样的思考和目的。

日本的“质量月”

二战过后,日本在一片废墟之上开始战后重建。1949年,年仅34岁的东京大学老师石川馨应日本科技与工程技术联盟的邀请,加入该组织从事质量统计分析研究工作。不久,美国质量专家戴明和朱兰先后来到日本讲学,深深震撼了石川馨。尽管石川馨此前已经发明了因果图,但与戴明和朱兰的结识,一下子打开了他的视野。1954年他出版了《质量管理导言》,提出了“下道工序是顾客”的理念。日本从“引进质量管理思想”悄然向着“独创质量理论”转变,此时日本经济正进入高度增长期,年均增长近10%。

1958年,石川馨第一次来美国,考察了美国企业的状况,在比较了东西方文化和社会的差异后,他发现了东方人集体主义的优势。石川馨思考,工匠精神不应局限于个人、家族企业,而应该在全社会大力弘扬。此时,欧洲经济共同体成立,贸易自由化从区域兴起,然后向全球范围蔓延。日本能不能承受住贸易自由化的冲击?石川馨沉思之后,认为在日本需要来一次质量革命,让所有人都参与到质量发展中。他组织了“质量月”委员会,并亲任第一任“质量月”委员会委员长。他认为质量教育和培训不能仅仅局限于管理层和工程技术人员,而应推广到公司的所有员工,倡导全员全过程参与质量管理,发动企业和员工争做质量的主人。

1960年11月,世界上第一次“质量月”活动在日本举行。此次“质量月”活动让日本民众认識到,只有建立在质量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才能持久,才能应对世界贸易的冲击。1961年,美国人阿曼德·费根堡姆写成了一本专著《全面质量管理:工程与管理》,该书揭开了质量管理理论历史上全面质量管理的序幕。但日本从一开始就把理论付之于实践,在石川馨的大力倡导下,为了发挥一线工人的作用,将“质量管理讨论会”组织更名为“质量管理小组”,简称为QC小组。小组由工人自发组成,通过全体合作、集思广益,开展减小缺陷、提高生产率、降低制造和检验成本等活动。1962年5月,日本电信电话株式会社松山搬运机QC小组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注册登记质量管理小组。1964年以后,日本日本科技与工程技术联盟建立了QC小组本部。

1968年,石川馨专门为质量管理小组成员写了一本非技术质量分析课本——《质量控制指南》,该书先后获“戴明奖”“日本Keizai新闻奖”和“工业标准化奖”。因其卓越的贡献,石川馨被誉为日本质量管理小组之父。1968年,日本GDP超过前联邦德国成为世界第2位。1969年10月,首届质量管理国际大会在东京召开,世界著名的质量管理大师朱兰博士认为,日本将源于美国的统计质量管理发展为全面质量管理。之后欧美和许多亚洲国家开始引进日本质量管理方法和QC小组,时至今日全面质量管理依然是全世界主流的质量管理方法,QC小组遍及五大洲。

美国的“质量月”

20世纪初的美国被日本经济发展所震惊,1980年6月24日,一部长达90分钟的纪录片《日本能,我们为什么不能?》让美国人看到,日本崛起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质量。随后,美国质量管理协会华盛顿分部发起“质量周”宣传活动,想借此唤醒美国人的质量意识。在美国质量协会的发起与推动下,1984年5月,美国参众两院通过了一项决议:鉴于国内、国际经济发展的现状和要求,要求设立联邦“质量月”。里根总统签署命令,确定每年10月为美国联邦“质量月”。

1984年10月,美国拉开了一年一度的全国“质量月”活动序幕,里根总统又亲自致辞:“卓越的生产质量和服务质量的保证,是关系到国家经济繁荣的大计。生产质量和服务质量将对生产率的提高、减少开支,以及赢得消费者产生深远的影响。”里根总统的声音通过电视和广播传遍了美国的每一个家庭。1989年,刚刚当选总统第一年的老布什在“质量月”中发表讲话:“我重新声明,我们的领先地位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保证,这就是全面质量管理和不断提高质量的原则。美国能够而且必须在这方面超过其他国家,建立一个在质量方面具有国际水准的新起点,并以强有力的竞争实力占领世界市场。”1993年,美国第10个“质量月”,当时新当选的克林顿总统同样发表了致辞。此后,在“质量月”中发表讲话成了美国总统的惯例。也正是在质量的推动下,美国经济和科技实力不断攀升。

中国的“质量月”

中国“质量月”活动早于美国。1978年,是中国历史的一个转折点。我国国民经济开始逐步恢复,但许多企业生产效率低、质量问题严重。1978年6月24日,原国家经贸委向全国发出了关于开展“质量月”活动的通知,决定9月份在全国工交战线开展“质量月”活动,大张旗鼓地宣传“质量第一”的思想,树立“生产优质品光荣、生产劣质品可耻”的风尚。两个月后,石川馨率团访问中国,介绍日本的全面质量管理模式,并对中国质量工作提出10余条建议。

1978年8月31日在全国政协礼堂,我国第一次“质量月”广播电视动员大会召开。时任国务院领导李先念、余秋里、方毅、王震、谷牧、康世恩、陈慕华等7位副总理出席。同年,一机部举办质量管理培训班,原国家经贸委确定北京内燃机总厂、北京清河毛纺织厂为全面质量管理试点企业。北京内燃机总厂发布我国第一个QC小组成果,我国质量管理活动迈出了全员参与的第一步。1985年,为了避免在一年里设置过多的专题活动月,“质量月”停办,1993年又开始续办,一直持续至今。每年9月都是中国“质量月”,激发着全社会更加重视质量、创造质量。

今年我国“质量月”以“共创中国质量 建设质量强国”为主题,正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的开展。对待着质量,我们既需要集中攻坚,也需要久久为功,正如1989年石川馨临终时告诫世人的那样:全面质量管理不可能像吃阿司匹林那样立竿见影,而必须假以时日,逐渐的改进公司的组织结构,就像一个漫长的中药疗法。

(作者简介:赵文斌,上海海关政工办主任。)

猜你喜欢
石川质量日本
石川安作品
探寻日本
二年级下册期末质量检测(一)
石川安作品
血泪草
日本神社
睡个好觉
基于接触有限元法的齿轮多齿时变啮合刚度数值分析
日本混乱中迎接希拉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