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行为视角下徽州楹联的话语信息解读

2019-02-09 22:10李寒冬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6期
关键词:黟县后辈徽州

李寒冬, 苏 涛

(安徽工程大学 外国语学院, 安徽 芜湖 241000)

楹联,是对联的雅称,写在纸上、布上,或者镌刻于木头、竹子上,要求字数相等、结构相同、对仗工整、平仄协调、言简意深,是借助中文而创作的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1]。徽州文化博大精深,楹联是其精彩的组成部分。目前对徽州楹联的研究多集中在民俗学、历史学、社会学等方面,主要探讨其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及翻译策略,但从语用学角度对楹联开展的研究并不多见。本文从语言交际功能的角度出发,对楹联进行言语行为定性,分析徽州楹联的言语行为类型,并对徽州楹联语用用意的实现方式进行探讨。

一、 楹联的言语行为

1. 言语行为理论

言语交际是人类特有且不可缺少的一种行为[2]。言语行为理论是语用学的核心理论之一,最早明确、详细研究言语行为理论的是英国语言哲学家约翰·奥斯汀(John L.Austin),他注意观察日常生活中人们是怎样用语言进行有效交际的,以及怎样以言行事。奥斯汀认为,一个人在说话时实际上同时完成了3种行为:言内行为,即说话人通过发音行为说出能表达一定意义的单词、句子等;言外行为,即表明说话人的交际意图;言后行为,即话语对听话人产生的效果或影响[3]。这3种行为中,哲学家和语言学家最为关注的是言外行为,通常意义上人们所说的言语行为就是言外行为。

奥斯汀将以言行事分为5类,分别是:裁决类,如估计、宣告;行使类,如命令、禁止;承诺类,如答应、保证;表述类,如描述、肯定;行动类,如感谢、欢迎[4]。此分类备受争议,奥斯汀本人对此分类也不十分满意。

美国哲学家约翰·塞尔(John R. Searle)对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进行了修正并使之系统化。塞尔认为以言行事在12个方面存在差别,其中最重要的差别体现在前3个方面:言语行为的目的、适切方向和心理状态。塞尔也将言语行为分为5类:阐述类(或称断言类),即说话人对命题内容作出真假值的判断,包括对事实的陈述、推断、抱怨等;指令类,即命题内容是听话人将来做某事,包括命令、建议、请求、邀请等;承诺类,即命题内容是说话人将要做某事,包括许诺、发誓、保证等;表达类,即命题内容指说话人或听话人有某种特性,包括道歉、祝贺、感谢、欢迎等;宣告类,即此类行为要求有相应的超语言机制,要求说话人有执行行为的权力和地位,包括宣誓、命名、任命、提名、宣判等[5]。

另外,塞尔把言语行为理论进一步提升为解释人类语言交际的理论,他认为语言交际的最小单位并不是人们通常所认为的那样是单词或句子等语言单位,而是言语行为;因此,语言交际过程实际上就是由一个接一个的言语行为构成的,每个言语行为都体现了说话者的意图[6]。奥斯汀和塞尔开辟了从行为角度探索语言使用的新道路。

2. 楹联的言语行为特征

根据奥斯汀的观点,在交际中人们通过语言来实施行为。楹联实质上是以言行事,创作者有意识地使用楹联这一语言形式向阅读者传递交际意图,实施某种特定的交际行为。楹联同时包含了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首先,楹联遵循一定的语言规则,要写出上下联字数相等、结构相同、语义相关的文字,这是楹联话语的言内行为;其次,楹联种类包括春联、寿联、婚联、贺联、挽联、灯联、谜语联、厅堂联、书斋联、祠堂联、名胜联、行业联、交谊联、书画联等[7],因此用于表达庆贺、哀挽、娱乐、劝勉、言志等交际意图,这是楹联话语的言外行为;最后,楹联创作者通过楹联话语对阅读者产生影响,使阅读者在思想上或行为、行动上有所改变,这便是楹联话语的言后行为。楹联语言实现了3种不同的语用功能:呈现功能(以汉语言文字形式呈现)、表达功能(表达创作者的信念、态度、观点等)和劝诱功能(劝诱阅读者接受创作者的信念、态度或认可创作者的观点)。3种功能相对独立又密不可分,相互联系又相互作用,进而完成了楹联言语行为以言行事的交际目的。

二、 徽州楹联言语行为分类

对楹联话语进行定性以后,再把研究的问题转向言外行为。塞尔将言外行为分为5类,就徽州楹联而言,其以言行事楹联多集中在阐述类、指令类、承诺类和表达类。由于宣告类言语行为往往需要考虑一定的语言以外的因素,在徽州楹联中体现的并不明显。

1. 阐述类徽州楹联

阐述类言语行为的交际目的是说话人要对话语所表达的命题内容的真实性承担义务。适切方向是话语符合客观事实。所表达的心理状态是“相信”。阐述类徽州楹联是楹联创作者在符合当时客观实际的情况下,以相信、确信、认可的心理状态,对事情的状况作出的表态。

例1 “父进士统管钱财道光朝中户部理财手,子进士一代廉吏同治年间直隶周青天。”(昌溪周邦头豫顺堂)

此联陈述了一对父子都考中进士的客观现实,这种情况在历史上并不多见,同时他们各自在自己的职位上又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业绩。

例2 “厥身庆,厥家庆,厥后庆,庆方来方未艾;所言善,所行善,所思善,善日积而不知。”(明经祠)

上联陈述了西递胡氏家族正处于事业兴旺发达,家庭满门幸福的客观现实;下联阐述了胡氏所思、所言、所为都是积善行善,道出了其兴旺幸福的原因。

例3 “灵毓梓潼持世教,位尊师表启人文。”(西递村文昌阁)

上联阐述了因为有世代重视教育的家风,培育出众多贤能之士的事实;下联阐述了其做法在乡间具有表率作用受到了尊崇。

以上几例充分体现了徽州人对儒家思想的推崇和颂扬及对教育的重视。此类言语行为在祠堂联中居多。创作者通过此类楹联告知后辈其先人的优良品行、瞩目业绩。表达对先人的敬仰和追思。

2. 指令类徽州楹联

指令类言语行为是说话人试图要听话人做某事。适切方向是客观世界适切话语。说话人要表达的心理状态是“愿望”和“希望”。此类言语行为在徽州楹联中最为多见,也称为格言联,表达了楹联创作者对家族成员、后辈等的劝诫。

例4 “克己最严须从难处去克,为善以恒勿以小而不为。”(黟县民居厅堂联)

此联以“须……克”“勿……为”这样带指令意味的话语传递出对后辈的要求:做善良事要持之以恒,不要因为事小而不做,严以律己要从做艰难事中要求自己。这是在行为品德方面对后辈的要求。

例5 “惟孝惟忠聪听祖考彝训,克勤克俭先知稼穑艰难。”(黟县民居厅堂联)

上联教育后辈要善于听取祖先的教导,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忠孝双全;下联告诫子孙要认真体验耕作中的辛劳,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勤俭节约。这是在伦理道德方面对后辈的教导。

例6 “志道有初基,要入门,须先问径;读书无别法,必循序,乃可升阶。”(黟县宏村南湖书院联)

此联告诫后辈读书没有捷径,必须循序渐进,不断积累,才能取得进步。此联为对后辈勤读书的要求。

例7 “气忌躁,言忌浮,才忌露,学忌满;胆欲大,心欲细,智欲圆,行欲方。”(黟县宏村民居联)

此联中重复使用“忌”和“欲”告诫后人要有谦虚行事的处事哲学,和坦荡做人的人生态度。

3. 承诺类徽州楹联

承诺类言语行为是说话人承诺自己将要做某事。适切方向是客观世界适切话语。所要表达的心理状态是“意欲”。承诺类徽州楹联重在表达创作者对自身的行为作出的承诺。

例8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西递民居楹联)

此联虽然只有8个字,却涵盖了儒家倡导的道德规范的8个方面,表明了创作者秉承的道德信念,也是向外人承诺自身的处事哲学。

例9 “淡泊明志,清白持家。”(黟县宏村承志堂联)

此联同样仅有8个字,向外人承诺了创作者志趣高洁、不逐名利,品行端正、廉洁自律的人生追求。

例10 “身中还有身,莫因百劫千磨,误却真消;我处了无我,直到归根复命,才是大收藏。”(黟县绎思堂)

上联中创作者承诺自己将不畏磨难而追寻真道,下联表明自己定能排除万难终有所获的信念。

徽商是徽州文化的代表之一,承诺类徽州楹联还频繁出现在徽商经营的场所,如:

例11 “公心买卖价廉物美,平和待人源远流长。”(宏村公平杂货铺)

例12 “依样葫芦,尽堪模仿;本来面目,不差毫厘。”(古徽州印刷店联)

例13 “财以宽和聚,人凭道义高。”(古徽州商铺联)

以上3例向顾客承诺徽商秉承诚实不欺,公平守信,以义取利的经营理念。

4. 表达类徽州楹联

表达类言语行为是说话人对话语内容涉及的事态表达出自己的某种心理状态。此类行为不存在适切方向,说话人既不需要通过话语来改变客观世界,也不需要使自己的话语符合客观世界。所要表达的心理状态主要取决于说话人对命题内容涉及事件的态度。表达类徽州楹联多用于春联、喜联、贺联、挽联等,重在表达创作者的祝贺、哀挽等心理状态。

例14 “适逢珠联璧合,更喜花好月圆。”

此联为徽州常见传统恭喜联,通过隐喻表达了对新人结成恩爱夫妻的深深祝福。

例15 “白梅有情同我素,追记常怀片吾心。”

此联为徽州常见的灵堂联。徽州人崇理教、重孝义,对先人丧葬礼仪十分重视,程序烦琐,从择基到入土,从灵堂到入祭均题有灵堂联和挽联,表达对先人的怀念和追悼。

徽州地处群山幽壑之中,自然风光十分绮丽,不少文人墨客游尽徽州山水,直抒风光景色的楹联也不少,也可以把它们归类到表达类言语行为。

例16 “近听风声如笛,远闻松籁似涛。”(黄山散花精舍)

例17 “平川湍水落花碎,峭壁飞泉瀑布鸣。”(婺源湍水飞瀑)

例18 “水色山光皆画本,花香鸟语是诗情。”(宁国西山春晓)

以上楹联创作者通过精炼的语言,描写山水景观的壮美,抒发了对大自然美景的赞叹之情。

三、 徽州楹联以言行事的实现方式

从交际的角度来说,楹联是创作者通过楹联这一特殊的语言形式和阅读者进行交际,实现以言行事。为了达到最佳交际效果,徽州楹联使用了多种语用策略,以更好地传递创作者的语用用意。

1. 对 偶

对偶是楹联最突出的特点。楹联字数相等,句式一致,对仗工整,言简意深。徽州楹联在创作中特别强调思想性与艺术性,突出楹联的思想教化作用,对上下联平仄要求并不十分严格,相同词性就可对仗,不太在意所谓的“工”与“切”[8]。因此,徽州楹联形式上属于“宽对”,更加朗朗上口,有助于各类言语行为语用功能的实现。在民俗风情联中体现最为明显,如“人心不平短四两,称锤虽小压千金。”(休宁县屯溪镇同和称店联)明清时期,徽商大多外出经商,当店员者居多,每到年底,算了工钱就在廿四小年前匆匆赶回家中。黟县二都玲山人(今二都岭下)汪在田在南浔一家杂货店当店员,回家临行时,在自己居处房门上题一联:“无事有事,算完旧账走路;有钱无钱,娶了新娘过年。”[9]可见没有严格的“工”与“切”的要求,徽州楹联在民众中得到了推广,成为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2. 隐 喻

隐喻概念,是存在于人脑中经过归纳的、条理化的固定表达句式,是思维本质的体现[10]。隐喻是徽州楹联中常用的语用策略。徽州人巧妙地使用隐喻让阅读者在暗示中感知、体验、理解其言语行为,是实现话语语用用意的有效方式之一。“梯山航海,裕厥嘉猷。”(黟县西递明清古楹联)“梯山航海”生动形象地呈现了欲发家致富,要付出翻山越海般的辛苦,告诫后辈在充满竞争的商海中乘风破浪勇往直前。这也是徽商精神的体现。“种德槐宜茂,锄经桂自芳。”(黟县经堂联)此联的“槐”和“桂”都用来比喻子孙后代,“茂”和“芳”比喻家业兴旺,借助隐喻后辈能够深刻认识到要注重自身品行的修养,研习儒家著作。

3. 拟 人

由于历史的原因,部分徽州居民是为了躲避战乱从外地逃亡至此的,经过了恐慌和颠沛之后,来到徽州桃源之地,对花鸟山水别有一番喜爱之情。徽州楹联中拟人多用于表达类。古徽州人把自然界的事物写成和人一样有感情、有语言、有动作,增强了其以言行事的效果,更有助其语用用意的传递。“布谷枝头催耕计,农夫垄上试新犁。”(黟县西溪南郊秉耒景联)“春风润草径,细雨蒙花房。”(祁门县锦城带径草堂联)“花鸟春秋窥阁户,松声日夜到书楼。”(祁门县锦城逸溪草堂联)这里将花、鸟、风雨都赋予了生机和活力,把它们和耕种、读书联系在一起,充分体现了徽州以耕读立业的传统。

4. 夸 张

夸张是增强语用效果的重要方式。古徽州人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放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特征。“万里晴川日落早,千林夜幕月升迟。”(黄山峡谷奇观景联)“平窥海岳千家郭,高拥云霞万岁山。”(休宁还古书院联)“天下无双胜境,江南第一名山。”(休宁齐云山三天门石坊联)这里的“千、万、天下无双、江南第一”都是具有夸大意味的词汇,“室小堪容膝,墙低甫及肩。”(黟县西递东壁书簃联)此联用了缩小。夸张既有助于创作者表达自己的心境,又增强了话语的语用效果。

5. 书写方式

楹联话语是以文字形式进行的交际,它没有声音、表情、动作等动态元素的参与,徽州人巧妙地借助言内行为为语用效果服务。西递瑞玉庭中有一副楹联:“快乐每从辛苦得,便宜多自吃亏来。”此联在书写时上联的“快”字少了一“点”,“辛”字却多了一“横”,下联“多”字少了一“点”,“亏(楹联上表现为繁体‘虧’)”字多了一“点”。以此教诲后人要多吃苦少享乐,吃亏是福。此联是徽州最有特色的楹联之一,游客无不赞叹古徽州人的聪明才智。

四、 结 语

楹联是言语行为,创作者通过楹联向阅读者传递交际意图。徽州楹联是徽州文化艺术的符号,也是徽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从语言本身及语言的使用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十分必要。不仅让人们从语言交际本质的层面对徽州楹联有了深刻的认识,更让它的文化价值及艺术价值得到丰富和升华。

猜你喜欢
黟县后辈徽州
高山仰止处 幽密跌宕地——徽州大峡谷
徽州春雪
徽州人
前后辈文化,韩国人的处世之道
观电视剧《毛岸英》感作
安徽省黄山市:油菜花开景如画
访三合区苏维埃政府旧址
“腊八豆腐”香飘黟县
画里乡村水为魂 钟灵毓秀客忘归——安徽省黟县环保局治水记
黟县打响安徽水源地钓鱼现场处罚第一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