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昙华林汉绣艺术市场研究

2019-02-10 22:15郑欣吴思琪
艺术与设计·理论 2019年10期
关键词:汉绣华林文化

郑欣,吴思琪

(武汉理工大学,武汉 430070)

武汉地区的刺绣业以吴和源绣庄为开端,主要集中在武昌区长江南岸的武昌塘角后街和八铺街一带。作为一种地域性的民族传统手工艺,传承了千年。

一、昙华林地区汉绣市场基本现状

2011年,武汉市政府开始启动“昙华林三期整治和改造工程”,引进多家汉绣工坊,致力于发展“昙华林文化一条街”。在政府的大力宣传和社交网站的相继推广下,不少人慕名而来,汉绣学徒也在这一时期呈倍数增长。但自2015年之后,武汉市政府先后在昙华林地区进行瑞典教区修复保护工程以及地铁五号线修建工程,西起的得胜桥及东出的中山路两地均在拆迁,昙华林文化街区仿佛成了困斗之兽,依附于汉绣园区的汉绣艺术市场也受到了重创。从受访的昙华林地区的多家商铺来看,均反映:“大家都认为昙华林要被拆掉了,没有人来消费。”基本上商家都面临着参观人数、学徒人数骤减,房租贵、房东不肯减租,宣传推广力度不够等问题。

为了更清晰地分析武汉地区汉绣艺术市场规模及发展情况,笔者走访了武汉三镇各汉绣店铺。总的来说,武汉市汉绣经营场所较为分散,但区域之间相对集中。武昌区汉绣集中在昙华林的狭长街道上,多为个体经营;江岸区汉绣多集中在原“老绣花街”解放大道周边,多为汉绣传承人工作室;汉阳区集中在江欣苑非物质文化一条街上。

对比其他两镇汉绣艺术市场,笔者试着从商家分布数量、经营模式、经营范围进行分析。昙华林商家数量占三大汉绣艺术市场分布总数的34%,分布也更为集中。目前,昙华林园区共有汉绣工坊5间,分别是武汉文旅公司与杨小婷合建的“昙华林汉绣馆”、肖兰的兰秀轩、沈昌慧的汉绣艺社、王凤梅的媚绣苑及楚凤汉绣。从这些店铺的经营性质来看,多为个体经营。究其原因,是因为昙华林的汉绣发展相较其他两大汉绣市场在人才资源的收纳及国家支持力度上相对薄弱。江岸区汉绣有良好的传承基础,国家级传承人及省级传承人多在江岸区建立工作室,汉阳作为湖北省第一家民办汉绣博物馆,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主打非物质文化一条街。而武昌昙华林汉绣艺术市场,仅仅是依托于汉绣原街区内的多家学堂、主建筑及旧址文化街区而发展起来的旅游景点,店铺内面积较小,经营从业人员仅是市县级传承人及有经验的绣娘。在经营模式上,装饰用品是昙华林汉绣艺术市场的主力军。昙华林店铺内售卖的内容多为摆件、壁挂、人物像等等。产品销售价格从最低的几十元到几万元不等,均接受定制,受众群多为武汉本地市民及昙华林游客,或有政府部门、企业单位采购。

二、昙华林汉绣艺术市场现阶段问题

结合上述对昙华林汉绣艺术市场现状的分析,我们发现昙华林在其传承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人才衔接瓶颈、开发整合力度缺乏、汉绣产品与用户需求不匹配方面。

(一)人才衔接瓶颈

现如今,整个汉绣产业人才的瓶颈表现为民间艺术传承人的断代消失。一方面,精通汉绣传统技艺的民间艺术传承人已为数不多,且均年事已高。例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任本荣老先生,目前已有83岁高龄,其他传承人包括张先松、黄胜辉、姜成国、王燕老师,均已年过半百。另一方面,年轻人在多元化时代的冲击下,不再热衷和愿意花时间学习这项民间传统技艺。调研过程中,一位汉绣从业者反映:“现在年轻人在汉绣的学习上不约而同地表现出浮躁、功利、意志不坚定等问题。”此外,昙华林汉绣从业人员实力基础较弱,教授的学徒也多为中小学生和家庭主妇,这也不利于汉绣文化发展的可持续发展。

(二)开发整合力度缺乏

昙华林园区内的汉绣市场分布零散,丰富的资源在区域和产业层面上没有得到有效的整合。店内出售的商品均出现产品品类单一、内容陈旧、高中低档混杂、质量不明确、绣种混杂等问题。再者,武昌汉绣的传播主要依托于昙华林园区这一热门旅游点,在设计风格、品类研发和经营模式上都偏向同质化,园区内的独立经营者大多从自身的利益出发,相互之间争夺资源。这种散点式的开发造成各自为政、资金分散,众多资源品类尚未形成集约式发展。

(三)汉绣产品与用户需求不匹配

汉绣的需求差距主要表现在艺术产品低端化、单一化。就分布的汉绣装饰品艺术题材来看,多以植物、风景类为主,人物类及动物类绣品为辅。植物类的绣品包括梅花、莲花、牡丹、灵芝、石榴等,风景类的绣品为标志性建筑或景点。风景类和植物类的图案都属于传统汉绣艺术的强项,在汉绣的售卖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优势,但这些并不能满足当代消费审美及设计需求。同时,据市场一线的销售人员反映,一方面,绣品制作者有时并不能满足客户对刺绣图案设计的要求,另一方面,许多工厂利用现代科技制作汉绣工艺品,完全抛弃汉绣的传统制作工艺,利用廉价仿制品和伪造品来获取经济利益,使得传统汉绣手工艺严重缺乏社会认可度。

三、挖掘文化内涵,打造昙华林汉绣区域品牌文化

(一)加强人才智库建设

首先,我们应该依托高校,建立培养适合民间艺术传承与发展的复合型人才。真正的复合型人才,是较之目前现状来说更系统更科学的梯级培养模式,同时将民间资本融入学校、支持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为汉绣可持续发展营运提供人才支持。目前已有地方院校做出了尝试,2016年11月,由教育部联合主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刺绣)培训班”在武汉纺织大学开班,同时也设立了相应的非遗课程。在未来,需要更多高校的支持。

其次,民间艺术产业的发展,尤其是品牌的打造,需要领军人物的加入。“将东北二人转打造成知名民间演艺品牌的赵本山,让《云南印象》走上国际舞台的杨丽萍,使天津德云社红遍大江南北的郭德纲,都是使该民间艺术形式振兴的领军人物。”①而汉绣文化的发展和传承恰恰缺乏类似的领军人物,以其智慧和高度的市场驾驭能力为汉绣文化的持续发展提供助力。

(二)加快昙华林民俗旅游发展

“一项美、日、英、法、德五国访华动机的综合调查表明,游客访华的首要动机是了解当地民众的生活文化,占100%;第二位是了解历史文化,占80%,第三位是游览自然风光,占40%。”②可见,民俗风情是当前我国最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而昙华林已然成为武汉市网红景点之一,有着优越的先天条件。笔者认为促进汉绣文化产业的发展应该明确其开发的目的,合理规划汉绣工艺品的产业布局,突出汉绣丰富的传统资源和优势,形成产业集聚。其次,结合汉绣特色进行系统的策划设计,形成鲜明的品牌特色与形象,建立和维系民俗文化与消费者之间长期稳定的关系纽带。在此基础上,对近50处的百年老建筑进行深度开发,开放更多园区内的历史文化景点。同时,对不符合园区文化底蕴的店铺予以整改调整,强调昙华林园区的历史文化属性。

(三)打造昙华林文化“IP”

从图案的设计创新出发,笔者尝试着将符号学理论与民俗文化研究联系在一起,将民俗文化中特有的文化符号与内在含义通过符号化表现出来。从符号的创意化、视觉化出发,根据设计意图对视觉元素进行选择、转换、组合、意喻。例如,通过提取昙华林标志性建筑的造型元素、荆楚传统文化中的色彩元素及纹样元素,设计出具有昙华林文化特色的标志,最终通过汉绣工艺表现出来。既保留了传统的汉绣元素,同时也融入现代元素,为汉绣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四、结语

汉绣文化能在大浪淘沙中留存千年,确是我们之幸。结合此次调研反映出来的诸多问题,笔者认为,未来应该从打造昙华林汉绣区域品牌文化出发,提升民族手工艺价值,强化昙华林的历史文化属性,同时将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品牌文化产业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注释:

①刘昂.山东省民间艺术产业开发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0.

②沈受君.“民俗旅游的现状与发展[M]//国内旅游理论与实践.桂林:漓江出版社,1994:31.

猜你喜欢
汉绣华林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浅析汉绣的现状与发展
The Best Time to Visit Israel
华林幼儿园:徜徉STEM乐园,流经有意义的童年时光
汉绣艺术在当下文创产品设计中的运用
谁远谁近?
华林:首发全球26款全系纯电动环卫车
华林或将成为中国新能源专用车样板
荆楚汉绣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