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才观探究

2019-02-11 11:18朱翰墨
关键词:人才发展

朱翰墨 ,周 璇

(1.南京大学 团委,江苏 南京210023;2.南京大学 政府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210023)

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将人才定义为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在新时代,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大力开发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的专门人才、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是人才培养工作的主要任务。

当前,我国人才发展的总体水平同世界先进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发展的整体态势也不甚均衡,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比还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主要是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匮乏,人才创新创业能力不强,人才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人才发展体制机制障碍尚未消除,人才资源开发投入不足,等等。习近平高度关注人才的选用与管理工作,多次从国家和民族的角度阐明了新时代中国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如何保证人人皆可成才等问题。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就如何选拔人才、如何引进人才、如何保证人才的质量、如何发挥人才的作用等问题多次发表重要讲话,构成其人才观的主要内容,为我国人才工作的蓬勃发展提供了科学的指导,体现出党中央对人才工作的关心和重视,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才理论内涵。

一、爱才重才:提升综合国力,促进社会进步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实现人才强国目标的第一要义是要从思想上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思皇多土,生此王国。王国克生,维周之桢;济济多士,文王以宁。”[1]中华民族尚贤爱才的优良传统源远流长,周公吐哺、礼贤下士的故事已经成为中华儿女不变的历史记忆。“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也是创新活动中最为活跃、最为积极的因素”[2]。习近平总揽国家发展全局,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高度强调了人才的支撑作用,为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奠定了基础。

(一)人才是提升综合国力的迫切需要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3]。人才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对于综合国力的提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综合国力的竞争包括经济实力、政治实力、军事实力、文化实力、科技实力等若干方面的竞争。然而,归根结底还是人才竞争。“科技兴国”“文化强国”“创新驱动发展”……这些都是我国在提升综合国力的进程中提出的重要战略,也有助于我国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抢占先机。当今,中国的发展面临来自国内外的双重压力,党中央根据国内外形势发展提出了人才强国战略,这一战略体现了党和国家在人才领域进一步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更好地推进各项事业科学发展的决心。

从现在到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我们需要高素质的科技人才、军事人才、文化人才等,对人才的渴求不仅存在于科技、医疗、环保等科研攻关行业,更存在于各类基础行业中。越来越多的生产领域顶尖人才的出现会大幅度提高行业的劳动效率,跨越人口红利发展的瓶颈期,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不管是科研的高端人才还是从事简单操作的基础性人才,都是我们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他们一起构成了一支庞大的人才队伍,缺少这支庞大的人才队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就难以实现。

(二)人才是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保障

当前,“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我们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3]。知识就是力量,人才就是未来。人才的产生推动社会新事物不断产生,人才的进步推动社会不断进步,人才更新推动社会发展不断升级。纵观当下,“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这一系列新兴技术的出现与科技人才的努力密不可分。正是这些人才的努力与创新,让我们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智能时代,距离民族复兴的大业更近一步。社会因有人才不断产生而前进,事业因有人才顾全大局而拓展。习近平多次向大学生、工人、科技工作者等群体强调人才的作用,勉励大学生以及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好好学习知识、本领,成为对祖国和社会有用的人才。当前,中华民族正以奋发向上和开放包容的姿态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接近中国梦。行百里者半九十,要想更近一步,人才是决定性的力量。

二、识才容才:坚持正确立场,创新工作思维

重视人才,首先要慧眼识人、知人长短、用其所长。习近平对于新时代人才的标准问题作出了重要阐述,特别是在人才的政治性、创新性与多样性三个方面提出了重要思想,作出了明确要求。他要求各级用人单位要“以实际能力为衡量标准,不唯学历,不唯论文,不唯资历,突出专业性、创新性、实用性”[4],就像伯乐辨识千里马一样,将工作业绩与个人党性修养、道德、作风等结合,“辨识”出德才兼备的新时代人才。

(一)重视人才的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是一个人对国家富强与人民幸福表现出来的理想追求,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情愫。我国自古以来就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说法,许多读书人将“修齐治平”作为自己毕生的追求。北宋杰出的政治家范仲淹也曾呼吁读书人“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家国情怀”是深深烙在每个中国人心中的文化符号,是流淌在我们血液里的文化基因。习近平说:“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厚、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5]新时代的人才要有强烈的家国情怀,这是人才培养的第一要务。我国老一代的科学家们,在科学技术被资本主义国家垄断的情况下,也能让戈壁滩上升起蘑菇云。他们为了国家科学的进步与民族的发展,舍小家为大家,把科学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科学成果应用在实现国富民强的事业中。这种饱含家国情怀的科研精神值得我们在新时代的人才培养工作中学习、借鉴。

(二)强调人才的创新能力

要想最大程度地满足社会的需求,推动经济与科技的高速发展,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创新是必不可少的。在经济领域,创新成果的产出是劳动的一个重要阶段性成果,创新能力的提高是生产力发展的阶段性标志。习近平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强起来要靠创新,创新取决于人才。”[6]目前,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仍然面临诸多问题:科学技术亟待提升,管理理念与方法亟待更新,贫富差距亟待缩减,部分地区亟待脱贫……这些发展中的问题都存在于民族复兴的道路上,时刻拷问着每个中国人。解决现代化发展中的若干问题离不开创新力量的支持,要求培养造就更多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习近平充分肯定科技人才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当中的作用,这一份沉甸甸的信任与肯定也让科技工作者明确了自身的使命与担当,对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具有重大意义。

此外,培养造就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离不开教育兴国的基本国策。教育工作者以及教育管理者要将培养和发现创新型科技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之一。对于那些有创新潜力的人才,要注重引导与挖掘。教育兴国,实干兴邦。要想拥有更多的创新型人才,就要使得教育教学与实践锻炼紧密结合,围绕创新这个核心任务开展,做好人才的培养与管理工作。

(三)包容人才的多元发展

现代社会主义强国的建设,一方面需要有顶尖的科学家与科研人员在重大科研项目、重大工程与重点学科发挥领军作用,在尖端科技领域抢占高地;另一方面,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也离不开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和广大的劳动力大军,高素质的劳动者大军对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至关重要。选择什么样的人才不可拘泥于刻板的标准,而要根据实际需求,不拘一格降人才。

“骏马能历险,力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7]。学识渊博、堪当大任者当然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但是身怀绝技的“奇才”“偏才”依然是人才。 对于这些特殊的人才,“我们要实行特殊的政策,不要求全责备,不要论资排辈,不要都用一把尺子衡量”[8]。很多新兴行业需要的就是这种有特殊技能的人才。对于这些人才,我们需要摒弃旧观念,避免传统的资历论、辈分论、出身论,将评判标准转向实际的工作能力上来,让人得其用,才得其所。

此外,全社会还要营造“重视成功,宽容失败”的良好风气,尤其是在科研技术领域。对于科研人才的衡量,不可简单地“以失败论英雄”,而要转变观念,鼓励科研与创新,尊重这类人才的艰辛与不易,营造良好的氛围。每一项成功的科研工作背后都会有许多失败的经历,这些失败的经历就像一块块铺路石,让科研工作者一步步走向成功。失败的经历至关重要,失败的经验弥足珍贵,我们需要鼓励科研工作者从失败的经历中寻求成功的源泉,不可简单粗暴地采取结果论,全盘否定科学研究者的工作过程。

三、聚才用才:协调发展培养、引进、管理等环节

“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见贤思齐就蔚然成风”[7]。有效发挥人才作用,坚持培养与引进人才相结合,壮大高精尖人才队伍,既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才观一以贯之的主要内容。当前,受到英国脱欧、美国移民政策紧缩、欧债危机等一系列国际政治、经济因素的影响,国际高端人才竞争和流动呈现出多极化的趋势,不少发达国家近年来存在着持续性的人才流失状况。而随着我国高校和科研院所人才政策吸引力和国家人才竞争力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国外专家愿意来华创新创业。我们需要抓住机遇,协调发展人才的培养、引进、管理等环节,让更多的优秀人才“为我所用”。

(一)激发潜能,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第一,持续推进人才培养工程。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坚定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培养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科技人才和科研团队已成为国家人才工作的基本方略。人才培养工程对于人才的产出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持续推进人才培养工程有利于高素质人才的可持续发展。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培养的大业是任重而道远的。这需要每一个从事人才培养工作的人甘坐十年冷板凳,潜心将人才培养工作的每个环节做到极致。科学合理地对待人才培养工作,才能保证国家的人才储备库时刻充盈,后顾无忧。“要注重培养造就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8]。

第二,针对多样化的社会需求,在不同领域培养术业有专攻的人才。社会上的工作涉及经济、文化、教育等各领域、各方面,因此需要我们全方位培养人才,挖掘人才更胜一筹的能力,并加以利用。一方面,在工作上要根据每个人的长处与短处安排任务,扬长避短,充分发挥人才个体的特长,杜绝人力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对于高端人才、特殊人才、紧缺人才的不同需求,要加以了解和满足,进一步提高人才奖励与激励机制,有针对性地引进多样化人才。在聚才用才的同时我们也要意识到,人才只是拥有特长与技能的普通人,他们也会有普通人的需求和烦恼。对于这部分有特殊专长的人才,我们要尽可能满足其需求,保证其无后顾之忧,避免出现严重的人才流失情况。

(二)对外开放,健全人才引进体系

如何增加人才的存量与增量,除了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以外,积极引进国外优秀人才不失为合适的办法。习近平指出:“我国是科技人才资源最多的国家之一,但也是人才流失比较严重的国家,其中不乏顶尖人才。在人才选拔上要有全球视野,下大气力引进高端人才。”[8]不拒众流,方为江海。要想在全球性的人才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我们一定要将“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我国政府已经出台若干的政策与项目,帮助国内的人才与国际接轨,也吸引了更多国际友人来华作贡献。国家外国专家局曾有数据表明,仅仅在2016年来中国大陆工作的外国专家及其他外国人员就超过90万人次①数据来源:https://www.guancha.cn/society/2017_04_17_403909.shtml.。相比上世纪80年代每年来华专家不足万人次的现象,这一人数激增表明国家加大人才引进力度的决心。然而,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如何保证外出“取经”的高素质人才的回归率,避免严重的人才流失;如何进一步吸引优质高端人才来到中国,将重要的科研经验传授给我们的科研工作者;如何保障国内科研人才待遇水平与国际接轨等,都是我国政府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只有留住外出的人才,吸引主动前来的人才,我国的人才储备库才会源源不断,永葆充实。

第一,广开贤路,积极引进国外高层次人才。“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根据《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央层面实施的“千人计划”拟用5~10年的时间引进2 000名左右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来华)创新创业。“我们要打破地域界限选拔人才,破格提拔专业人才”,“遵循国际人才流动规律”,“继续完善外国人才引进体制机制,切实保护知识产权,保障外国人才合法权益”[9]。吸引国外高层次人才,为其创造在华发展的环境和条件,不断推进社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同时在医疗卫生、疾病贫困等世界性话题中,也要学会征求外国专家与国际友人的建议,将共同的发展问题真正与国际接轨。

第二,扩大开放,积极推进人才对外交流。“一个国家对外开放,必须首先推进人的对外开放,特别是人才的对外开放”[9],鼓励人才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在国际交往的大舞台上学习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的科技和实践经验,综合运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目前,我国对于科技人才的国际化交流非常重视,并且出台了一系列支持专项。根据科技部网站公开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港澳台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2018年度第二批项目申报指南》,自2017年起,我国已经同美国、加拿大、新西兰等23个国家以及欧盟、金砖国家等国际组织开展政府间科技创新合作项目,提升了我国科研工作者利用全球科技创新资源的能力。2017年,我国出国留学人数首次突破60万大关,达60.84万人,同比增长11.74%,持续保持世界最大留学生生源国地位。最令人欣慰的是,留学人员回国人数较上一年增长11.19%,达到48.09万人,其中获得硕、博学历及博士后出站人员达到22.74万,同比增长14.90%①数据来源: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1803/t20180329_331771.html.。日益富起来的中国将发展的红利逐渐往教育上倾斜,鼓励越来越多的科研工作者走出国门,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

(三)打破藩篱,完善人才管理机制

我国在人才竞争的社会中能否抢得先机,归根结底与人才管理机制的优劣相关。机制完善,则人才聚、事业兴。要想构建人才制度优势、实现高质量的人才发展战略,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是工作的重要环节。一个优秀的人才管理机制必定是严宽相适应的机制,既不能管得太死,让人才的发展与创新失去了活力,更不能什么都不管,让人才失去了有序发展的机会。2016年5月,习近平为我国人才制度建设作出重要指示,他指出:“加大改革落实工作力度,把《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落到实处,加快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要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向用人主体放权,为人才松绑,让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充分迸发,使各方面人才各得其所、尽展其长。”[10]这一重要指示旨在从制度上保障每一个人才都有自己的目标与追求,从而激发人才创新创造的活力与积极性,为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开创人才创新局面明确了目标和方向。

尚贤者,政之本也。“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遵循,站在国家发展的全局高度,深刻理解做好人才工作对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意义,坚持新时代人才标准,突出政治性、创新性和多样性,系统抓好人才培养、引进和管理服务工作。“我们要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广开进贤之路,把党内和党外、国内和国外等各方面优秀人才吸引过来、凝聚起来,努力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11]。

猜你喜欢
人才发展
人才云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创新之城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人才的开发和使用是一门科学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