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拾文化经典 振兴中华文化

2019-02-11 06:03郑淼
神州·下旬刊 2019年1期
关键词:振兴中华中华文化论语

郑淼

当今社会,是一个价值取向多元的社会,随着物质文明的高速发展,人们内心的迷茫、困顿、空洞、无力日益凸显。近期抄的沸沸扬扬的明星逃税事件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虽然其中的是非恩怨我们不甚了解,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其中一部分当事人的道德操守、价值判断出现了严重的偏差,致使在选择时被蒙住双眼,让人生的天平倒向另外一边。

怎样才能树立明确的道德底线,拥有积极健康的生命追求?作为新时代的高中生,特别是高中阶段一个人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思想观念的形成决定着未来做怎样的人,做怎样的事。“人非生而知之”《论语》给了我们人生如是的指引。

在当代,《论语》中很多语句依然与我们的生命状态紧紧相连。但我相信,即使我在这里把《论语》赘述的如此博大精深,仍然会有一些人选择默不作声,不理不睬,甚至是口吐脏字,认为这些写在纸上的令人费解的文字毫无用处,文绉绉的语言除了考试之外,与我毫不相关,处处彰显着对中华民族儒家文化的抵制与不认同。

说到对中华民族认同感的问题,历史问题不容小觑。百年来,中华民族饱受压迫和侵略的苦楚,至今在某些人群中还残存的民族自卑的情节,贬低中华文化、否定近代中国进步、歪曲中华民族光荣历史等等。与此同时,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向华输出所谓的西方文明,文化霸权主义徘徊在祖国大地上空,蒙蔽了许多当今时代的青年学生,以至于让他们以为,中国传统文化腐朽落后,不足以与西方文化比邻。因此对于中国来说振兴中华文化就尤为重要。

众所周知,《论语》作为一部语录体的思想论著,从文本的最终定稿至今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千年岁月,《论语》历经时代风雨,命运几经沉浮,它一度被推上圣坛,被推崇为悬诸日月而不刊的金科玉律,也曾在特殊的历史年代被肆意的践踏、批判。但令人感到欣慰的是,无论统治阶级、世人怎样推崇或怎样诋毁,《论语》的思想内容、思维方式、价值取向早已融入我们民族的血液,深沉在我们的生命中,熔铸成为属于中华民族的个性。虽然时代在变,但对生命本质的追问依然存在,沉淀了两千多年的智慧依然為当下迷途的人们指引航程。在这种优越的条件下,当代青年需要做的,就是拾其精华、铭记于内、振兴中华、发扬光大。归根到底,就是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问题在当代中国之所以成为一个问题,既是近代先进中国人在民族苦难和奋斗中民族自强和文化自觉的展示,又是当代中国面临的民族伟大复兴对文化自信的迫切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事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的大问题”。坚定文化自信,就是坚定民族的自尊、自强。

一味地强调文化自信,信的是什么则成为了这个问题的核心。就《论语》而言,在治学上,《论语》告诉我们;“三人行必有我师”“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思为下矣。”在为人处事上,《论语》告诉我们:“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巧言令色,鲜矣仁”“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敏则有功,公则说”。《论语》的言简意赅、微言大义,发人深省。《论语》的价值、《论语》的精神力量、《论语》对人潜移默化、持久深远的影响,这就是我们应该自信的。

法国启蒙作家伏尔泰对《论语》记载的格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十分推崇,他认为“西方民族,无论如何格言,无论如何数理,都无可与此纯粹道理相比拟”。几年来,世界各国广泛兴办孔子学堂,学习儒家思想,让我们看到了世界人们渴望思想启迪的迫切眼光。而作为中国新时代的中学生,学习本民族如此“受宠”的先进文化,我们又有何理由推辞呢?

诚然,《论语》不能解决我们现实生活中所有的问题,书中也有一些内容有时代局限,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擦亮眼睛,从中吸取关于哲学、治学、为人处事的生命大智慧,去探寻指引我们人生的光亮,从而点亮我们心中的明灯。

思想是个最微妙最难深入的领域,也是个任何压力和强迫都无效的领域。唯有调动起广大青年学生的积极性和爱国主义热情,才是重拾文化经典,振兴中国文化的阳光大道。意识形态的建设,更需要广大青年坚定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实践,结合时代条件,创造出具有时代价值、反应人民愿望的高水平文化。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在推进中华文化繁荣昌盛的道路上,一批有责任感、有使命感的青年学生定会不辱使命,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向新高峰。

猜你喜欢
振兴中华中华文化论语
学习孙中山热爱祖国的崇高风范
孙中山的实业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两岸青年在厦门共商中华文化传承与青年担当
《论语·学而第一》
《论语·为政第二》
点点读《论语》
半部《论语》治天下
对爱国主义的理解应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