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朱熹到李贽,古代儒学思想的发展和变革微探

2019-02-11 06:03王天硕
神州·下旬刊 2019年1期
关键词:心学理学儒学

王天硕

摘要:儒学思想是中国古代精神思想中的一门重要思想,它诞生春秋末期,由我国著名思想家孔丘创立,经汉代思想家董仲舒的推广而成为中国历史中的主流学说。然后在千年的时光里,儒学的发展经历了巨大的演变。笔者将就宋代儒学思想家朱熹到明代泰州学创始人李贽二人的思想学说进行剖析,以分析古代儒学思想的变革过程。

关键词:儒学;理学;心学

一、理学的诞生和对传统儒学思想的变革

朱熹的老师,是南宋著名儒学大家李侗,他所承袭的学派是儒学中的“洛学”一支。在北宋时期,学说纷杂,二苏的“蜀学”,王安石“荆公新学”再到张载的“关学”,不同的学说崇奉各自的思想,也需要能支撑自己理论的根基,在这种情况下,“洛学”创始人程颢和程颐就针对万物的“运作规律”提出了“理”这一核心概念,这一理念为朱熹后来的“理学”创建提供了最根本的基础[1]。

朱熹的理学,本质是对儒学在现实运用中的一种解释和补完,他的学说核心是“存理去欲”。即对掌管世间万物的“理”以及作为世间主体的人的“人欲”之间的平衡與把握。比如朱熹曾用吃饭问题来比喻“天理”和“人欲”的区别,他说:“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从这之中我们可以看出,在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观念中,吃饱喝足、衣食无忧便是一个人的正常生活状态,但是如果越过这条基本的界线,去追求更美好、更精致的生活体验,这便是“人欲”,因为理学这种思想观颇有几分“随遇而安”的味道,因此在晚清和近代遭受到了包括鲁迅、范文澜等新文学代表、史学专家的猛烈抨击。不过实际上,朱熹的理学虽然主张大家不要过于被“人欲”支配,要“安于现状”,但对于那些希望按照自己的想法而不是依规则行事的群体,理学也并不主张去强迫、去批判,譬如朱熹的学生曾就“洛学”创始人程颐违背传统鼓励自己作为寡妇的外甥女再嫁一事询问朱熹看法,而朱熹回答:"大纲恁地,但人亦有不能尽者。"因此,朱熹的理学思想虽然鼓励人们加强对自己的约束性,强调“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但对于不愿意“去欲”,不愿意“守节”的人,理学也认为这是“天理”的一部分,属于正常的“不能尽者”,不应当去强求。

此外,朱熹理学对儒学发展的另一大贡献在于强调学说的前进性和对科学的吸收,在理学的观念,过去的东西都代表淘汰和无用,这种理念在朱熹对前朝的态度上表露的尤为明显,譬如他称三代的礼制是“事势穷极,去不得了。”并认为“封建世臣,贤者无顿身处。”另外,朱熹对于自然科学的吸收,在儒学发展中是非常具有创新意义的。一个最典型的例子是,《朱子语类》中朱熹不仅采用了当时不被主流接受的沈括“月亮无阙论”,同时还推演出人们看见的月亮阴晴圆缺是因为光线反射形成的,十分有前瞻性的提出了“月体常圆无阙,但常受日光为明……月被其光而明,月中是地影。”可以说,理学的发展不仅对于中国的儒学思想进步性起到了很大的帮助,对于思想中的科学性发展也带来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二、泰州心学的诞生及和理学的区别

心学本身,是作为一种对抗理学的学说而出现,由李贽创设的泰州学派是这支学说中的翘楚。心学虽然出于儒学,但对同门的攻击性要远远强过其他学说,不管是“洛学”的程颢,“关学”的张载,“理学”的朱熹,甚至是“儒学”创始者本人孔丘,都是李贽“泰州心学”的批判对象。李贽的心学注重一切实际的东西,主张“存欲”,认为人应当解放思想,实际干事。李贽在《焚书·答邓石阳》中提到自己对“人伦”的看法称:“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在以李贽为代表的泰州心学的观点中,“伦理”是为生活服务的,如果“伦理”对生活造成了阻碍,那么这种“伦理”就是无用之物。这种对自由思想的追崇性是泰州心学的核心。李贽认为,所谓的“夫子”“秀才”都不过是追名逐利的凡俗,但他们却虚伪的将这一切掩饰起来,李贽对于这种“实偏私所好也,而专谈泛爱博爱”的行为非常厌恶,在李贽的观念中,“私欲”是人的正常现象,他提出:“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这样的观点,认为研习传统学说的夫子、博士不应该一边高举“仁义道德”的大旗去管教和约束平民的理念和想法,而自己却“名为山人,心同商贾。口谈道德,志在穿窬。”

在泰州心学的思想观念中,人是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所有人都有接受教育和学习的权力,从事任何职业的人都应当受到尊重,从事耕种和经商的人未必比不上高谈论阔的举人、秀才。李贽同时还反对封建社会中对女子的歧视思想,称“谓男子之见尽长,女人之见尽短,又岂可乎?”

据《明神宗实录》记载,李贽在麻城开展学说讲座时,听讲的人包括“无良辈”、“妓女”以及“士人妻女”,这在注重阶层分级、男女有别的封建时代是无法想象的,因此同时期的张问达就抨击李贽的行为称“同于禽兽,而不足恤。”但从今天的眼光来,李贽以及其代表的泰州学派这种注重阶层、男女、身份平等的理念以及对自由思想的追求无疑是十分超前且具有极大进步意义的先进之举。

三、结语

思想一种需要不断进步和创新的认知,从理学到心学,儒学的演变本身是对过去理念的反思,以及对当下和未来的思考和探索。前人的摸索过程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只有从它们的发展过程中汲取经验,不断的强化和完善自己的思想,才能让明天更美好。

参考文献:

[1]马草 儒家诗学思想的内在理路[J]孔子研究,2018 (2):12-14

猜你喜欢
心学理学儒学
王阳明和拉康主体观比较
儒学视阈下刍议箪食瓢饮的颜回之乐与现实意义
礼学与理学
2018—2019学年华东师范大学授予理学、工学博士学位人员名单
2017-2018学年华东师范大学授予理学、工学博士学位人员名单
王阳明心学思想的当代价值
浅谈王阳明及其心学思想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探索与实践
2015 年新儒学“一体两翼”发展格局
论《评史心见》史论的倾向与得失
谈儒学的“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