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博物馆教育对中小学生审美取向引导的重要性

2019-02-11 06:03王晶
神州·下旬刊 2019年1期
关键词:博物馆教育审美中小学

王晶

摘要:博物馆作为一个重要的社会教育机构,广泛的存在于当代社会之中。博物馆如何发挥自己的公共教育的职能,对学生的审美取向进行引导,是博物馆是否发挥教育效能的一个重要指标。本文试通过对于博物馆的起源、角色扮演、博物馆教育在审美取向培养上的巨大优势等方面来探讨博物馆教育在中小学生审美取向引导上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博物馆教育;中小学;审美;美育

博物馆在当代被看做是一个重要的教育机构,教育功能的发挥是其作为教育机构存在的重要的衡量标准。在校的中小学生作为博物馆教育的受众主体,他们的审美认识的培养与提高,是博物馆教育的一个重要方向。相较于西方博物馆教育,我国的博物馆教育起步较晚,教育机制发展还不完善。因此,博物馆教育对于中小学生审美取向引导的研究显得更有意义。一、博物馆的定义

对于博物馆的定义,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定义。目前国际上公认的博物馆的定义为2007年国际博物馆协会(简称ICOM)所制定的博物馆定义:一所以服务社会及社会发展为宗旨的非盈利常设机构,向的大众非盈利性常设机构;为教育、研究、欣赏的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现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质及非物质遗产。

中国对于博物馆的认知处于一个逐步深入的状态,对于博物馆的定义也进行过多次的修改,直到1979年全国博物馆工作座谈会中通过的《省、市、自治区博物馆工作条例》中才明确规定,与当时国际社会对于博物馆的定义大致相同。博物馆根据其设立的宗旨,或依据展示目的的不同,分为专业博物馆和综合博物馆两种类型。所谓的综合博物馆是指将艺术、科技、民俗、自然、历史等领域的物品一同收集、展示、保存的博物馆;专业博物馆则是针对某专门一领域进行设置,例如美术馆或科技馆等。所以下文我们有时会以美术馆来替代博物馆进行论述。

二、博物馆的角色扮演

博物馆教育分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博物馆教育认为博物馆中的一切工作都可以称之为教育;狭义的博物馆教育是指,博物馆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为学校教育服务的,是学校教育的补充。本文探讨的是狭义的博物馆教育。

由于受到国际博物馆教育的影响,近年来博物馆教育在中国飞速的发展。现阶段我国的博物馆正从“以收藏为主”向“以教育为中心”进行转化,尤其是在中小学生群体中的教育作用的展现更为明显,其教育的形式和内容也更加的多样化。

在我国的教育体制中,学校教育在教育体制占据主体地位。在学校中,学生学习各种知识的专业理论。在素质教育的要求下,类似博物馆之类的校外的教育场所在近几年的到了迅速发展,博物馆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以学校教育的辅助补充的角色存在。

我国的博物馆在这几年的发展中进一步的向大众进行免费开放,吸引了众多的学生群体。学校作为中小学生集中的重要场所在正在面临各种改革,与博物馆(美术馆)进行新型的“馆校合作”以充分培养学生的审美价值取向,是未来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大多数的学校的美术鉴赏课依旧停留在书本上对于画家名作的粗略解读,走进博物馆(美术馆)让学生近距离的接触真正的历史沉淀与选择的美,将强化学生对于美的认知,从而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的审美取向。

博物馆与学校之间进行馆校合作伴随着博物馆教育重要性的日益凸显,逐渐的发展并受到重视。学校教育强调传统教育,博物馆教育则更加注重观念的教育,这个观念必须是行之有效的并且会随着时代的发展一同发展的不断创新的观念。博物馆教育没有固定的教材,也没有非对即错的评价系统,更多的是在学生的参观与博物馆教育人员、学校老师的互动,营造一种特殊的教育环境,让学生在这种教学环境中不自主的被影响,对学生的审美眼光进行塑造。通过学校教育所学到的传统的知识系统和博物馆教育的特殊教育环境的结合,得到教育效果的最大化。

三、博物馆中的审美教育

博物馆作为一种特殊的校外教育,在对于中小学生审美取向的培养上占据巨大的优势。学校教育是显性的教育,学生在走进校园的时候就开始了传统的受教育模式,感受到强烈的教育氛围,明确自己作为受教育者的地位。而博物馆教育在进入博物馆的时候,学生通常不会认为自己是处于一个明显受教育的环境之中,这相对于学校传统教育中的审美教育更加的会深入学生的内心,寓教于乐。

在美术馆的参观过程中,虽然没有进行有意识的学习,但是每一幅展览作品都有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其内在美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参观者。观众在欣赏过程中会无意识的代入自己的经历,不同的观众对于同一幅作品由于自己的经历不同,所获得的感受也不同。学生的心理发展,审美认知发展也会影响他们对于一幅美术作品的理解。

博物馆展示的核心内容不仅体现于他的展品、藏品,更是体现于他的建筑之上,例如南京红色经典美术馆、江西工艺美术馆、关山月美术馆等等。也就是说,博物馆教育是主题内容是不无关所有藏品的总和,在任何时候,博物馆教育的内容都是从其中进行选择的。“挂在墙上的教科书”,这句话体现了博物馆除了藏品之外,他的环境也可以成为教育的一部分。古老或现代的建筑外观,艺术的建筑风格、优美的展厅布置都能给观众带来审美上的感受。对于博物馆而言,是以所收藏的艺术品为媒介,从艺术与文化的角度对受众进行审美教育。根据当代美国DBAE的美术教育观点,美术与文化有很大的关联。艺术家也不可避免的会被文化所影响,所以艺术教育要从美术史、美术创作、美术批评和美学四个方面进行。博物馆以藏品为媒介,其内容涵盖这些领域,是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场所。

博物馆教育日益重要的当下,众多的博物馆也纷纷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教育推广模式,大致包括:展览、导览、正式的教育以及非正式的教育等等。

(一)展览

展览是博物馆教育的最基础的一种模式,也是参观者对博物馆进行参观的最基本的活动。现代博物馆的展览活动在公共教育的大背景下,显得更加的重要,也更具其特殊的教育意义。

博物馆中的展品所凝结的时代厚度让展览静止且缄默。大多数的受众在进入博物馆参观的时候会下意识的屏住呼吸,放轻声音。在這份静默中,每一件展品都在传输这独属于它的信息。而这些信息是否能够很好的传达给参观者,这需要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所实施的教育策略以及博物馆的展出策略。

如果博物馆的展品摆放过于密集,可能会导致学生感受到压抑、烦躁,不利于中小学生对于信息的摄入。展品旁的文字说明也不宜过长,学生的注意力是十分有限的,过长的文字会导致学生没有耐心读完信息。

此外,一些非展品的因素也会影响参观者对于展品的学习效率,例如博物馆中的灯光、卫生设施等等。

(二)导览

导览与展览密不可分,不同类型的展览应当匹配与之相对应的导览,这样才能使得展览发挥其功效。这就要求博物馆的导览人员要更加专业的要求自己,博物馆的导览设备要更加先进。对于中小学生而言,博物馆的导览人员所起的作用相当于一个老师。作为导览员,讲述时要抑扬顿挫,关键词句、重要提示要有重音。要巧妙地运用停顿,保证把话说清楚,加深印象。

(三)正式教育

博物馆的正式教育包括定期举办的艺术讲座、教师培训、艺术工作室、馆校间合作等等。它是一种正式的,有目的的教育。这种基于馆内藏品开展的正式教育,比普通的美术教育更加的直观,学生可以直接将从讲座、艺术工作室等学习到的相关知识,在参观过程中进行相应的对照,通过准确且及时的“课后练习”及时的巩固学习到的“美”的知识,从而促进学生的审美取向的形成。

(四)非正式教育

博物馆中的非正式教育随处可见,例如可以查看的电子设备、展品配套展出的影像资源、博物馆中的艺术角落等等。在不同的博物馆会有不同形式的非正式教育项目,但是相同的是不管是什么性质的博物馆,其非正式教育都是在一个相对宽松和自由的环境中,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部分进行学习。

四、总结

相对于世界上的发达国家,我国的博物馆教育事业仍然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博物馆教育功能的拓展延伸对于中小学生的审美取向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博物馆教育没有固定的教材,也没有非对即错的评价系统,更多的是在学生的参观与博物馆教育人员、学校老师的互动,营造一种特殊的教育环境,使学生将学到的书本知识与实践更好的结合,促进学生的审美发展。

参考文献:

[1]孟庆金.现代博物馆功能演变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

[2]张小鹭.国外儿童馆(青少年宫)和儿童博物馆的美术教育[J].中国美术教育,2001 (06):42-44

[3]吴玮瑛.博物馆的美育功能[J].内蒙古文物考古,2007 (01):106-110.

[4]秦昕.浅谈博物馆中的审美教育[J].艺术品鉴,2017 (01):335+319.

[5]冯麗娜.试论博物馆教育职能的发展[D].内蒙古大学,2012.

猜你喜欢
博物馆教育审美中小学
虚拟现实技术在文物遗产保护和博物馆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中美博物馆与学校合作的比较研究
寓教于乐 开创博物馆教育新形式
略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微视频的应用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
新课标下书法高效课堂教学探究
职业中学美术鉴赏课教学探微
现代陶艺教学特点研究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青少年教育活动的发展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