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丹巴县一线扶贫工作侧记

2019-02-11 13:06彭煜宸
青年与社会 2019年34期
关键词:丹巴县自然资源

彭煜宸

摘 要:近年来扶贫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扶贫工作开展的过程之中涌现出了很多的先进事迹。在文中主要就结合笔者的走访经历,介绍了丹巴县一线扶贫工作。

关键词:扶贫工作;丹巴县;自然资源

由于我父亲有朋友从省级机关下派到甘孜州丹巴县从事扶贫工作,这个暑假我决定把体验学习一线扶贫工作作为参加社会实践的主题。

八月中旬,正是四川盆地最为酷热的时节。一大早,我和父亲顶着火热的阳光从成都一路向西,经过汶川大地震震中映秀,翻越道路蜿蜒的巴郎山,途经当年红军会师的达维镇,直到傍晚才抵达目的地丹巴县半扇门乡乡政府所在地。

这里是小金和丹巴县的中间地段,四周群山巍峨,乡政府位于呈品字形的三座山峰的峡谷之中,其中两山之间好不容易有了这么一片不大的开阔地带。整个乡场不足三百米,低矮的房屋排列在公路两侧,旁边是一条大渡河上游不知名的支流。眼前山势耸立,峭如刀劈斧削,直觉得黑压压的山岩悬于头顶。接待我们的是省自然资源厅的下派扶贫干部孙书记,目前他是半扇門乡阿娘沟四村驻村第一书记,我此行目的就是要跟随孙书记体验式观摩学习一线扶贫工作,了解并真切感受一线扶贫干部的工作和生活情况。

孙书记向我一一介绍了另外五位分别来自四川省自然资源厅和成都市成华区的驻村第一书记,他们都是下派一线的扶贫干部。我参观了他们的住所,简陋的条件让我这个生活在大城市的中学生深感意外:明显陈旧的房间里面只有一张单人平板床、一张简易书桌和存放个人衣物的木箱,没有电视没有电脑没有 wifi, 他们多数时候在乡政府食堂就餐,遇到周末或节假日食堂歇业就只能在乡上仅有的两家小食店解决吃饭问题, 麦片和方便面是他们必备的家常便饭。每天傍晚, 沿着河边或附近田野结伴散步,交流各自驻村工作是他们打发业余时间的保留节目。如此单调寂寥的生活条件,成了他们这些来自繁华省城的扶贫干部的生活常态,这第一印象不由得使我暗暗吃惊!

按照计划,我将跟随孙书记全程体验他的具体工作。第二天清晨,我搭乘孙书记的三菱越野车去他对口扶贫的阿娘沟四村,这是他前年下派后自己买的一台05 年生产的二手车,是为了更高效更方便联络驻村与县乡三级机构扶贫工作的必备交通工具。阿娘沟四村坐落在海拔2500~2900米的高半山区,从沟底主路需要爬行10公里S形山路才能到达。上山的道路很窄,几乎刚刚够得着孙书记驾驶的三菱越野车的宽度,远处沟壑纵横,身旁是悬崖峭壁,由于路陡弯多,即使三菱越野车也需要发动机发出怒吼才能前行。我坐在孙书记的旁边,心都快跳到嗓子眼了,屏住呼吸,不敢说话,孙书记却气定神闲,驾轻就熟。约摸半小时后,我们终于到达阿娘沟四村村委会办公地。

这里山势稍微平缓,全村共 89 户村民,是藏、汉、回、羌四个民族聚居, 他们的房屋都是用本地石块砌墙建成的两层小楼,掩映在青山绿树丛中。此时, 登高望远,蓝天白云下群山绵延,峡谷纵深,对面山顶隐隐约约还残留着积雪, 可谓风光如画,江山多娇。据孙书记介绍,阿娘沟四村曾是深度贫困村,美丽风光背后贫困落后的主要原因是交通不便,产业面窄,村民文化低下,体弱多病, 观念落后。在村委会宣传栏上,分别张贴着“半扇门乡扶贫对象建档立卡花名册及帮扶措施”和“半扇门乡阿娘沟四村脱贫规划”,将本村 17 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各自的致贫原因、帮扶措施、脱贫时间、帮扶责任人及帮扶单位和结对中心领导及省厅领导一一列明,非常清晰具体。

孙书记今天主要为协调解决地膜质量问题做现场调研,同时检查敦促村民及时采摘已经成熟的花椒。他头戴草帽,脚穿解放胶鞋,身着长袖薄衫(方便摘花椒和穿玉米地),完全跟村民一样的装扮。 因为有 14 户村民反映今年购买的玉米地膜出现质量问题导致玉米普遍减产,孙书记需要核实情况后报请县市场监管局、农牧局及本村的县级联系单位县纪委协调供货方商量补偿事宜。我们首先来到了房屋位置最低,海拔 2500 米的王关树家,他家是本村 17 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之一。出现在眼前的王家是标准的两层小楼,楼下是堂屋、厨房和两间卧室以及让我很吃惊的标准淋浴房,楼上一半面积是晒场,另有三间小屋,还安装了由成都市成华区捐助的太阳能热水器。我疑惑地询问孙书记,原来是落实了房屋专项补贴,每家每户都做了房屋的翻修或重建。主人热情地招呼我们进屋喝茶,但孙书记婉言谢绝并让他找出购买地膜的单据。顺便孙书记查看了他家猪圈,里面养了三头猪,孙书记嘱咐王家在猪圈外围用石灰消毒,还建议他将猪圈地面改成坡度或搭建一个斜面支架,以改善生猪卫生状况,避免疫情发生。随后,我们同王关树一起到他家玉米地实地查看地膜出现的大面积溃烂现象并拍照取证。接着,我们又分别去了李连友、徐永明等 13 户家庭收集单据并一一实地拍照采集证据。这样在烈日下马不停蹄的穿梭于田间地头,没有成型的路,都是坡坡坎坎,杂草丛生,时不时遭遇蛛网缠身甚至担心有蛇窜出来。玉米叶边沿密布的小刺将我的脸和手臂多处划伤,雨滴般的汗珠流到伤口,真是火辣辣的疼痛。一路往上,直到一点过我们来到最高处的王关花家,终于完成了全部 14 家的单据和实地证据采集。

每见一个村民,每到一个家庭,我所看见的都是村民对孙书记发自内心的亲切感,还有小朋友们喜滋滋围在孙叔叔身边的和乐情景。几乎每一家都会挽留在他家午餐,但上午工作结束后,我们驱车去了三村孙书记一个朋友家午餐,孙书记告诉我扶贫干部不能给老百姓添麻烦,原则上纪律也不允许接受老百姓的邀请。孙书记质朴、严谨、亲民及吃苦耐劳的自然流露,让我对他这样的一线扶贫干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下午,我们又返回了四村,孙书记现场了解花椒采摘情况。种植花椒是根据当地气候与土质特征确立的该村产业扶贫项目之一,家家户户都陆续有了花椒经济的收益,少则数千元,多的上万元。此时正值花椒成熟时节,一串串紫红色的饱满的花椒挂满枝头, 就像一颗颗红色玛瑙点缀在绿树青山间,整个村庄空气里弥漫着花椒特有的芬芳。由于花椒一旦成熟,必须尽快采摘,而且必须在晴天采摘,因此, 孙书记特别牵挂村民们的采收情况。在走访了几家劳动力较弱的家庭后,我们来到了苏吉卓玛的花椒林,她正在和较大的孩子采摘花椒。苏吉卓玛的丈夫前两年在采摘虫草时不慎摔落山崖而亡,留下她一个人扛起照料老人和三个孩子的重任,这个家庭一下子跌落到崩溃的边缘。村两委及时制定了定向精准帮扶措施,不仅帮助他们家修缮了房屋,把她家纳入低保兜底范围,帮助她家发展种植和养殖业,还给予助学补助让她家三个孩子都住校读书,其中最大的孩子已经就读于南充职业技术学院。如今,她家已摆脱困境,逐渐步入有基本稳定收益的自我发展之路。孙书记问了苏吉卓玛一些情况后,我们就一起帮着采摘她家的花椒。在我们共同努力下,这个下午苏吉卓玛家采收了四株花椒树的果实。

我在进一步的走访交流中了解到,2015年下派驻村第一书记以来,党和政府在阿娘沟四村把整体发展与精准扶贫、靶向帮扶有机结合起来,把“输血式扶贫”与“造血式扶贫”结合起来。不仅在基础设施建设、低保兜底、医疗救助、助学帮扶等方面进行直接的资金投入,比如2018年全部完成的总长十一公里的通村入户公路,因地理地质条件限制,修建成本高达每公里40余万元;更重要的是实施扶智与扶志,帮助村民树立新观念、提升文化水平、调整产业结构、拓宽致富路径等良性发展方式,比如,引导他们改变卫生习惯、增强防病控病能力、鼓励孩子多读书、种植适宜的中药材(一枝蒿、白芨)和花椒、成立养殖合作社(2018年出栏生猪102头,增收19万余元)、支持村民返乡创业等。由于脱贫攻坚多措并举,齐心协力,2018 年,该村已成功脱贫摘帽。

通过对阿娘沟四村这个民族地区小村庄三天的扶贫调查和体验实践活动,作为一个城市中学生,我的内心是震撼的,我没有想到边远山区的农民原生条件是如此艰苦,我更理解了党和政府下大力气狠抓脱贫攻坚工作的英明决策和伟大意义。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到2020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要实现整体脱贫,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一项震古烁今的伟大工程!阿娘沟四村的山乡巨变,我想正是我国正在大力实施的脱贫攻坚的缩影,是落实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共同富裕大政方针的具体体现。同时,我也对那些心怀理想信念,远离都市繁华,上山下乡完全融入当地村民的下派一线扶贫干部充满了敬意! 孙书记就是这个群体的代表,他们告别亲人,深入偏远山村,放下架子,俯下身子,爱岗敬业,勤恳务实,做老百姓致富路上的引路者和贴心人,忠诚地践行着共产党员的使命担当。我相信,在党的领导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国家一定会建设得更加美好!

猜你喜欢
丹巴县自然资源
丹巴县
丹巴县:以“三化”扎实推进回访教育
丹巴县
丹巴县部分中、小学篮球运动发展的宏观思考
丹巴县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分析
法律未界定之自然资源
浅析越南经济发展展望
在“自然”课堂中探索幼儿教育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