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侗族地区农林渔类经济地名探微

2019-02-11 13:07刘芳
山西农经 2019年24期
关键词:侗族命名

刘芳

摘 要:经济地名是一些经济地理实体的名称,湖南侗族地区在传统农业生活等方面有其独特的发展历程,这些发展轨迹在当地地名中留下了痕迹。分析湖南侗族地区农林渔类经济地名的命名,为探寻该地区民族经济发展状况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关键词:侗族;经济地名;命名

文章编号:1004-7026(2019)24-0082-02         中国图书分类号:C9        文献标志码:A

地名是人们赋予某一特定空间位置上自然或人文地理实体的专有名称。经济地名是一些经济地理实体的名称,随着经济实体的出现、发展、演变,由原来的经济活动名词变成了经济地名中的专名。一个民族有其自身的经济发展轨迹,而这些经济活动的轨迹会在地名中留下痕迹,成为民族经济发展史的见证[1]。湖南侗族地区在传统农业生活等方面有其独特的发展历程,农耕生产、稻作文化、渔业都曾得到了极大发展。

1地名对农业生产的反映

农作物地名是以农作物为专名的地名。湖南侗族文化属于稻作文化,侗族稻作文化的一个主要特点是以稻谷为中心,以渔猎、采集为重要补充的复合型农业经济文化类型。《汉书·地理志》记载:“江南地广或火耕水耨。民食鱼稻,以渔猎、山伐为业,果窳蠃蛤,食物常足。”在侗族先民关于人类起源的传说“创世款”中有这样的一段记载:“世界原来是一片‘混沌,没有天,没有地,没有生灵,天昏地暗,阴云密布。后来有了天地,但是有了天地却不会耕田,就用狗来犁田,又触怒了天神,于是‘雷公‘雷婆一怒之下发洪水。洪水涨了九年,淹到了天门,世间万物毁灭。为了拯救世界,于是就有了人类起源”。从这个传说中,可以看出侗族始祖与稻作的关系源远流长。

侗族早期的农作物主要是水稻,有不少以“水稻”(当地汉语叫“禾”)为专名的地名,如“早禾”“秧田冲”“大禾冲”等。后来侗族从汉族地区引入其他的农作物,在侗族地区大量种植,并在地名中留下痕迹,如以“棉花”“麻”等为专名的“棉花寨”“北麻”等。甚至还出现了以蔬菜名为专名的地名,如“藕塘”“浮莲塘”“荷叶塘”“韭菜”“萝卜田”“蕨菜溪”和“冬瓜坡”等。

从对湖南侗族地区农作物地名的考察中可以看出,侗族的稻作文化在地名中的保留,反映了早期侗族的农作物以水稻为主,而其他农作物地名的出现,也反映了随着与汉族的交往以及汉族农业人口的迁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湖南侗族地区农业生产和农产品类型比较单调的局面。黄河流域的旱作文化与侗族地区的稻作文化交融互生,进一步加强民族融合。

现在侗族大多数地区的农业经济文化类型仍以稻作为主,只有部分山区缺水,以玉米为主要种植作物。虽然渔猪、采集经济已退居到次要地位,但从整个地区的生活习俗来看,很多迹象都表明,侗族稻作文化曾经是一种以渔猪、采集和畜牧作为重要补充的复合型文化[2]。

2地名对林业生产的反映

林木地名是以林木为专名的地名。湖南侗族地区地处湖南西部山区,与贵州、广西相邻,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无霜期长,严寒酷暑时间偏短,适宜林木生长,是全国闻名的林业资源丰富地区。勤劳的侗族人民在这片土地上辛勤劳作,当地盛产的林木也在地名中保留下来。

侗族地区历来有栽种竹子的传统,山前屋后常见大片的竹林,以竹(或与竹有关的)为专名的地名在湖南侗族地区非常常见,如“竹塘”“竹坪”“小竹溪”“竹树”“竹坡”“竹铺坪”“竹溪”“竹坪铺”“停竹溪”“大竹园”“石竹坪”“竹坡”“桂竹冲”“竹寨”“大笋坪”和“地笋”等。茶树也是侗族地区常见的经济作物,以“茶”为专名的地名也为数众多,如“茶溪”“茶溪壕”“小茶溪”“茶冲”“茶叶冲”“茶湾”“茶树背”和“茶树坳”等。近现代以来,桐油生产曾在湖南侗族地区盛极一时,地名中也留下了不少以“桐木”或“桐油”为专名的地名,如“桐木”“桐木园”“桐木冲”“桐木垅”“桐树园”“桐油坪”和“桐油岭”等。一些经济价值较高的林木如楠木、枫木、檀木、枞树、松树、杉树、桂花树等,在湖南侗族地区也被广泛种植,而这些林木也作为专名进入到当地的地名中。如以“枫”为专名的“枫香”“枫木湾”“枫树屯”“枫木坪”“枫响铃”“枫木山”和“枫木树脚”等;以“楠木”为专名的“楠木”“楠木坪”“楠木冲”和“楠木洞”等;以“杉”为专名的“杉木”“杉木塘”“杉木桥”“杉木坳”“杉木湾”和“杉木树脚”等;以“柏”为专名的“黄柏”和“柏树林”等;以“枞”为专名的“枞树坪”“枞树脚”“枞树冲”和“枞树界”等;以“松”为专名的“松冲”“松树脚”等;以“柳”为专名的“柳寨”“杨柳”“杨柳冲”和“柳树坪”等;以“桂”为专名的“桂花”“桂根”“桂光”和“桂花树脚”等;还有其他以林木为专名的,如“乌木溪”“槐口”“槐花园”“棕李”和“棕坪”等。

湖南侗族地区这些以林木为专名的地名,既反映了当地的自然生态状况,也反映了当地林业生产和发展的状况。

3地名对果业生产的反映

果木地名是以果木为专名的地名。湖南侗族地区气候适宜,特别适合果木生长,境内果业品种繁多,以杨梅、桃子、梨、板栗种植最为普遍,这些果木名也进入到当地的地名中,如以“梅”为专名的“梅子”“梅溪”和“梅子坪”等;以“桃”为专名的“桃水”“桃溪”“桃子坪”“桃花溪”“桃花坪”和“桃子楼”等;以“梨”为专名的“梨子寨”“梨溪口”“黄梨坳”和“禾梨坳”等;以“栗”为专名的“栗木”“板栗山”“栗木桥”和“白栗湾”等;以“石榴”为专名的“石榴溪”“小榴”等;其他还有以“杏”“樱桃”“柿子”“枇杷”“柑子”等果木为专名的地名,如“杏花”“樱桃”“柿子”“枇杷坡”“柑子坪”等。

这些以果木为专名的地名反映了侗族地区果业生产的大致情况。

4地名对渔业生产的反映

渔业地名是以渔业为专名的地名。湖南侗族地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境内溪河纵横交错,渔业资源丰富。侗族人喜食鱼类的特点也反映在了地名中,如“鱼滩”,渠江一长滩,横贯村前,鱼类丰富,故名鱼滩;“网塘”,此地塘多,村民常用渔网在塘中捕鱼得名;“大鱼塘”,传说此地有阴河,常有大鱼出没,一日一条大鱼游入沅水,鱼跃水涨,街成水塘,故名大鱼塘;“鱼市”,因鱼类上市较多,将大鱼塘地名易名为鱼市,并以此为村名;“小鱼塘”,因村边原有一口鱼塘得名;“虾扒凼”,村前一水凼,细虾甚多,群众经常于此捞虾,故名;“鳌鱼咀”,以地形貌似鳌鱼,村处咀边,故名;“螺蛳湾”,因该湾多螺蛳而得名;“螃蟹冲”,因该冲螃蟹甚多而得名。

5结束语

侗族稻作文化是以稻谷为中心,以渔猎、采集为重要补充的复合型农业经济文化类型,从农作物地名、林业地名、果木地名、渔业地名可以清晰地看出侗族稻作文化的这一特点及其发展轨迹。

參考文献:

[1]李如龙.汉语地名学论稿[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2]李锦芳.侗台语言与文化[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

(编辑:季  鑫)

猜你喜欢
侗族命名
侗族大歌在音乐课堂中的意义
小常识
侗乡学子爱家乡
侗族生境模塑下的侗族大歌
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实践与探索
侗族大歌文化内涵研究
有一种男人以“暖”命名
谈谈侗族大歌的发展状况
“吴祖泽星”正式获得国际命名
浅析新课程标准下《苯的同系物的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