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式英语发展趋势初探

2019-02-12 12:00徐慧玲
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音译中式广东

徐慧玲

(江西农业大学南昌商学院,江西 南昌 330044)

0 引言

中式英语是指带有汉语词汇、语法、表达习惯的英语,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语言。 17 世纪以来,以英语为母语的西方人到中国开展贸易活动, 沿海地区的中国人在与西方人的接触过程中首先掌握了简单的英文单词,他们用中国方言对单词进行注音,并用汉语思维将单词串成句子,用来和西方人交流,这便形成了中式英语。尽管早期的中式英语很蹩脚,但还是承担了中西沟通和交流的使命。 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式英语的表达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中式英语逐渐登堂入室, 其中的不少表达法也为英语所接受。当中华民族逐渐走向复兴,中国人变得更加自信之时,中式英语在逐渐向中国英语过度,正成为英语大家庭当中的一员。

1 中式英语的起源

中式英语是指在使用英语时, 因受汉语思维方式或文化的影响而拼造出不符合英语表达习惯、带有中国特色的英语。 这是最初中国人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必然出现的特殊语言现象。

从清朝开始到民国年间, 由于传教和经贸等原因,以英语为母语的西方人开始不断地来到中国,和中国人接触和交往不断增多, 使得双方都需要学习对方的语言。中国人学习英语最初从单词开始,有了了基本的单词之后, 中国人按照自己的思维和语言习惯将有限的单词串成句子,用来和西方人交流,这便是中式英语的起源。在中式英语的形成过程中,误解、 笑话乃至将错就错是不可避免的。 在中西交往中, 中国沿海地区逐渐形成了以广东英语(Canton English)和上海的洋泾浜英语(Pidgin English)为代表的中式英语[1]。

1.1 广东英语(Canton English)

17 世纪初,越来越多的以英语为母语的西方人往返于中欧之间,开展国际贸易及传教活动。他们最初来到澳门和广州,后来扩展到广东更多的地区,交往的需要产生了广东英语。

清嘉庆年间,广东人将汉字和夷字(外文)一一对应,用粤语对外文注音,并编辑成书。 当时广州市面上一本叫《鬼话》的注音的小册子很受欢迎[2]。

1817—1823 年,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在澳门出版第一部汉英对照字典《华英字典》,收入汉字4 万多个,对英语在我国的传播起到重大作用[3]。1827 年英国商人在广州创办英文 《广州纪事报》[4]。 1836—1837 年,一位经澳门到广州的西洋人出版《番鬼在中国》,记载他与中国人接触过程中听到的各种人讲的“广东英语”。

清末民初,学习英语成为一种时尚,广东特色的英语口语逐渐成为广东方言的一部分。洋务运动兴起之后,广东再度成为中国英语的学习中心之一。 特别是1858 年《中英天津条约》规定“嗣后英国文书俱用英文书写,暂时仍以汉文配送。……自今以后,遇有文句辩论之处,总以英文作正义”[5]。 这一规定加速了英语的推广,尤其是国际事务较多的广州更是如此。 广东是英语在我国最早立足和传播的地区, 而广东人用粤语为英语注音。 在广东英语形成的过程中,有上百万广东人迁居上海,加速了“广东英语”入沪。

1.2 洋泾浜英语(Pidgin English)

随着中国沿海更多的口岸开始通商, 中式英语也随即从广东传往上海及其他贸易口岸, 上海便开始出现自己地方特色的英语。

洋泾是上海旧时的一条小河浜, 在黄浦江的东西各有一条。通常所说的洋泾浜都是指浦西的洋泾。1845 年和1849 年, 英国和法国相继在这里建立租界,洋泾浜也泛指洋场和租界。这里的买办和职员用粗通的英语充当贸易中间人, 他们说着一种语法不规范,带有中国口音的英语,称为“洋泾浜英语(Yang King Pang English)[6]。

当时, 出版商印制了一种以中文注音的英文速成手册《洋泾浜英语手册》。最初,洋泾浜英语多以广东地方的发音为准,后来随着宁波商人的增多,逐渐以宁波方言来注音。

2 中式英语的表现形式

2.1 音译英语单词

由于英语单词大多数是多音节, 而每个汉字都是一个单音节, 所以当中国人开始接触英语并需要翻译时, 最简洁的方法就是直接用单个的汉字作为音节对多音节的英语单词进行翻译。

2.1.1 广东英语中的英语词汇汉译

Coolie 用粤语音译为“苦力”,特指过去印度或中国等国的当地非熟练工人。 19 世纪40 年代后期,世界范围的废除奴隶制运动造成劳力短缺。 为应对这种情况,西方人口贩子从印度、中国等东方国家向一些需要廉价劳动力的地区贩运契约劳工。 西方人把这种出卖力气的劳工蔑称为coolie。 coolie 一词源自兴都斯坦语或泰米尔语的kuli,它意为hire(雇佣)或hireling(佣工),原指印度土著部落。

Patron 用粤语音译为“帮衬”,是动词,但patron的本意为资助人、顾客或老主顾。

poor guy 是指穷苦人、可怜人,乃至穷困潦倒以致不知什么时候就会扑倒在大街上的人。 18—19 世纪,洋人到广州做生意,看到在码头做苦力的都是些穷困不堪的劳工,便习惯称他们为“poor guy”,意为穷人、可怜人。后来,清朝进一步衰亡,于是洋人顺便将普通的下层工人都叫做“poor guy”。 工人们虽然不懂英文,但还是能感受到“poor guy”这个词当中的轻蔑,于是把它写作“扑街”——随时都可能扑街而亡的人,这其中包含着多少的自嘲和辛酸。

此外,用粤语注音的词非常多,如:fashion,译为“花臣”,指新花招、新款式等;pride,译为“派头”;sharp,译为“索”,形容姑娘漂亮和性感;taxi,译为“的士”,指出租汽车;bus,译为“巴士”,指公共汽车;telephone,译为“德律风”,指电话,等等,不胜枚举。

2.1.2 洋泾浜英语中的英语词汇汉译

洋泾浜英语中的许多词汇音译的特点非常明显,如 cigar(雪茄)、jeep(吉普)、stick(司的克,拐棍的意思)、chocolate(巧克力)、jacket(夹克衫)、neon light(霓虹灯)、club(俱乐部)等[6]。这样的单词一共有 700多个。

汪仲贤于1935 年在上海社会出版社出版的《上海俗话图说》 中一首有名的唱词反映了洋泾浜英语的音译现象,非常有趣:来是“康姆”(come)去是“谷”(go),廿四铜钿“吞的福”(twenty four);是叫“也司”(yes)勿叫“拿”(no),如此如此“沙咸鱼沙”(so and so);真崭实货“佛立谷”(fully good),靴叫“蒲脱”(boot) 鞋叫“靴”(shoe);洋行买办“江摆渡”(com-prador),小火轮叫“司汀巴”(streamer);“翘梯翘梯”(drink tea) 请吃茶,“雪堂雪堂”(sit down) 请侬坐;烘山芋叫 “扑铁秃”(potato), 东洋车子 “力克靴”(ricksha);打屁股叫“班蒲曲”(bamboo chop),混帐王八“蛋风炉”(daffy fellow)等等。

有一个词很有趣, 英语的 typhoon 来自粤语的普通名词“大风”,然后汉语又从英语重新输入,变成专业名词“台风”了。

3 在组词及造句上语法上套用汉语思维

3.1 音译和汉字混搭的组词

当英语词汇被音译之后, 在音译的前后加上表意的汉字,组成新的汉语词汇,这种词汇比较多,如:dashy 音译为“大兴”,意为“华丽的,炫耀的,浮华的”,在“大兴”后面加上一个“货”字,则为“大兴货”,意为假冒伪劣产品;canon 音译为“加农”,在后面加上一个“炮”字,则为“加农炮”;rifle 音译为“来复”,后面加上一个“抢”字,则为“来复枪”;waltz 音译为“华尔兹”,后面加一个“舞”字,则为“华尔兹舞”;Russian 音译为“罗宋”,在后面加上一个“汤”字,则为 “罗宋汤”。 而 “混 chance”, 直接就是 “混”和“chance”的简单结合,意为浑水摸鱼,或混江湖;“秀肌肉”,实际上是“show”和“肌肉”的简单结合,意为展示实力。

3.2 以汉语的习惯来生造英文的表达

用直接替换汉字的方法翻译汉语, 在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最常见的有:“Good good study,day day up”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逐字翻译;“Long time no see”是“好久不见”的逐字翻译;“People mountain mountain sea.” 是 “人山人海” 的逐字翻译;“Heart flower angry open” 是 “心花怒放” 的逐字翻译;“American Chinese not enough”是“美中不足”的逐字翻译。这种现象非常多,其中有些表达法已经为西方人接受。 比如“Long time no see”“Add oil(加油)”等都已经进入牛津词典,成为正常的英语表达法。

3.3 其他的思维迁移

在讲英语时,将汉语的思维迁移到英语句子中,这种迁移在各种词汇类别中都存在。 例如动词“give(给)”在洋泾浜英语中似乎缺席,要表示“给”时,一般用“pay”。 如表达“给我一个苹果”就说“Pay me an apple”。 甚至洋人和中国舞女告别时, 一般说“Pay my kissy”。 又如, 洋泾浜英语似乎否认系统词的存在,当需要系动词时,一般用“belong”替代,如说“我是一个工人”时,要说“I belong a worker”。 说他是老板时,说“He belongs a boss”。 甚至说“对不起”,都要说“I belong,sorry”。而汉语中,说到一个事物时,一般要用量词,所以说“三本书”的时候,要说“three piece book”。

综上所述,中式英语实际上是没有语法,或者说是没有形成独立的语法体系。

4 中式英语发展前瞻

近几十年来,中国快速发展,英汉互译也有了更多的规范。 《中国日报》(Chinadaily)推出了《中国日报常用词汇表》,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和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等部门也不断规范人名、 地名和菜名等的翻译, 中国人的英语水平也不断提高。 尽管如此,中式英语仍将长期存在,并有如下的发展趋势。

4.1 中式英语更有幽默感

4.1.1 生造有趣的英语单词

利用英语的构词法, 生造出了一些网络上非常热的词,比如 niubility(牛逼)、geilivable(给力的)、geilivability(给力)、zhuangbility(装逼)等。

4.1.2 直译诙谐的英语句子

You are me,me ask who? 你问我,我问谁啊?

We two who and who? 咱俩谁跟谁阿。

You give me back.你给我回来。

You don't bird me,I don't bird you.你不鸟我,我也不鸟你。

Give you some color to see.给你点颜色看看。No zuo(do) no die.不作死就不会死。

Go past,no mistake past.走过路过,不要错过。

这些句子不登大雅之堂,但用的时间久了,就会被认为是正常的英语表达法。

4.2 中式英语更反映中国的发展进步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发展异常迅速,源自汉语的英语单词不仅仅是如kowtow(叩头)、mahjong(麻将牌)和wonton(馄饨)等反映中国农耕时代特色的词汇,更多的反映中国进步发展的词汇进入英语,如Taikongnaut (宇航员)、Shenzhou spacecraft (神舟飞船)、Huawei(华为)和 Baidu(百度)等。 随着中国的社会进步和科技的发展,这些词汇将越来越多。

4.3 中国力量更多地推动中式英语发声

近几年,世界更加关注中国,同时有更多的中国机构开始用英语在传播和宣传中国, 如中国国际广播电台(China Radio International)、中国国际电视台(China Global Television Network)、 中国日报(China Daily)和今日中国(China Today)等一大批媒体在全方位地推介中国, 这些媒体传播的是以中国为主的内容,或多或少是以中国的视角看待世界,它们正在有意无意地构筑新型的中式英语这一流派。

4.4 中式英语将得到世界更多的认同

当中国力量影响着世界, 当中国和世界有更多的交流,当更多的人过着中国年,看着舞龙舞狮,吃着饺子和川菜,用着九九乘法口诀,坐着中国高铁,唱着茉莉花,学习着中国的太极和大乘佛学,则中式英语将登堂入室,雅俗共赏,为更多的人所接受和赏识。

由此可见,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中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越来越大,中国人有更多的机会使用英语,英语这门语言也需要传递更多的中国声音。 此时的中式英语的内涵也正在发生改变, 它在逐渐淡化过去那种不管不顾的任意组词和造句的蹩脚形象,不断变得更加理性,更加自信,更有幽默感,并由中式英语逐渐转变成中国英语,成为英语大家谈的一员。

5 结束语

以洋泾浜英语和广东英语为代表的中式英语起着沟通中西方交往的重要任务,完成了历史使命。当中国快速崛起之后, 中式英语逐渐以新的面貌和形象示人,逐渐形成传递中国声音,反映中国思维和时代发展,与美国英语、澳洲英语、印巴英语和非洲英语相并列的一种英语地方语。

猜你喜欢
音译中式广东
口语提升:和中式英语说再见
清末民初音译元素名规范方案用字探析
不煲“仔”的广东煲仔饭
谈谈我国传统文化中一些词语的翻译(三)
新·中式生活美学Chinese NewAge
最美中式酒店,你去过几个?
夏译汉籍中的音译误字
基于字形与语音的音译单元对齐方法
广东舆情
美籍华人修辞的形成——解读中式签语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