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灸法学术源流及特色探析*

2019-02-12 13:56庄礼兴谢晓燕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9年12期
关键词:灸法医家岭南

刘 畅,庄 珣,庄礼兴,**,谢晓燕,于 珺

(1. 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康复临床医学院 广州 510405;2.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复中心 广州 510405)

岭南灸法是岭南医学中灸法的统称,它突破了以艾柱直接施灸的局限性,拓展了隔物灸、压灸等特色灸法,并在急救醒神、热证用灸等方面形成了独特的内涵。作为岭南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岭南灸法围绕岭南地区疾病谱,继承了地域性医学的特点,至今仍广泛应用于临床。岭南灸法古籍包含了岭南医家在长期医治地域性疾病的过程中对岭南地区人群体质的认识,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艾灸治疗思路和方法。对岭南灸法古籍展开研究,有助于岭南地域性医学的理论发展,为临床带来启示。

近年,岭南医学研究范围的界定多采取博古约今的方法,对古代凡有地方志或古籍记载的医家均纳入研究范围,对近现代则限定在广东省范围内[1]。本文通过查阅《中国中医古籍总目》,确定了岭南古籍中的灸法相关著作,文献研究分别从学术源流和学术思想的角度,对岭南灸法发展史上重要的医家及代表著作进行梳理,丰富岭南地域性医学流派的内涵,为灸法的发展提供参考。

1 学术源流

“岭南”的名字第一次是出现在《晋书·地理志下》,原为自然地理概念,指五岭山脉以南的地区,即现今的广东、广西、海南、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2]。该地区地势低平,全年气候潮湿、夏季炎热,又与中原以五岭(都庞岭、大庾岭、骑田岭、萌渚岭和越城岭)相隔,为地域性医学流派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西晋永嘉南渡时,大量文人南迁,葛洪、支法存等医家也在此时迁至岭南。文化和医学的融汇促成了岭南灸法的萌芽,对后世针灸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1 魏晋时期

《晋书·葛洪传》记载,葛洪为丹阳句容人(今江苏一带),后迁至广东罗浮山。葛洪著有《肘后备急方》,在序言中提到劳动人民求医不便、方术难精、针灸不易掌握的现状,认为唯有灸法安全易用,可于家中备急,遂筛选艾灸方和验方,编撰此书,希望“凡人览之,可了其所用”,故“灸但言其分寸,不名孔穴”,虽《肘后备急方》为岭南灸法第一书,却鲜有提及穴名。全书记载了73 种疾病,其中30 种疾病的治疗使用了灸法,共有灸方99 条[3]。《肘后备急方》对后世灸法的影响深远:①首载隔物灸,使用蒜、盐、椒、面、瓦甑等将艾柱与皮肤相隔施灸。后世医家据此创立了隔姜灸、隔豆豉饼灸、隔附子饼灸等丰富的隔物灸法,并扩大了灸法的应用范围[4]。②重视感染性疾病和传染病的防治,记载了结核、麻风、天花的治疗方法,提出用灸法预防瘴疠;记载毒虫咬伤、蛇咬伤和狂犬病的急救方法;多处记载艾灸治疗疮疡肿毒[5]。③运用灸法治疗急症[6],尤其是用于神志失常类疾病的促醒。例如书中第一卷《救卒中恶死方第一》:“须臾死人自当举手捞人,灸其唇下宛宛中,承浆穴”。后世岭南灸法专著,均继承并发展了葛洪灸法治疗神志失常类急症的学术思想,如《幼幼新书》中记载了小儿“中客忤”“中风”、以及急慢惊风的艾灸治疗方法;又如《幼幼集成》记载“涂囟法”,用隔药饼灸治疗“客忤”;而《采艾编》、《采艾编翼》中均有中风、厥证、痫症等病的专篇论述。

葛洪之妻鲍姑是历史上第一位女灸家,擅长运用灸法治疗痣疣,学界内多认为其灸法思想也体现于《肘后备急方》中。后人为纪念鲍姑,于越秀山下修建三元宫,至今仍可见“鲍姑井”和穴位图[7]。与葛洪同一时期的另一位南迁医家支法存,因治疗脚气病而闻名。支法存及其弟子深师的著作均已散佚,部分佚文见于《千金要方》和《外台秘要》[8]。唐代孙思邈撰《千金要方》时言:“岭表江东,有支法存、仰道人等,并留意经方,偏善斯术……又宋齐之间,有释门深师师道人述法存等诸家旧方为三十卷,其脚弱一方近百余首……今取其所经用灼然有效者,以备仓猝,余者不复具述。”由此可见,孙思邈关于脚气病的认识是以深师的论述为蓝本。《千金要方》记载了脚气病的病因、症状、分型、诊断、治法(方药和灸法),在脚气病的灸法取穴中提到“此一十八穴,旧法多灸百会、风府。五脏六腑俞募顷来,灸者悉觉引气向上,所以不取其法。气不上者可用之”,这里提到了“旧法”,当为深师之前医家提出的脚气病治疗先灸上部的方法。在同篇中,孙思邈又把“四指一夫法”称为“支法存旧法”,可见“旧法”很有可能指的是与支法存同时期的方法。对比《肘后备急方》中的取穴“必先从上始,若直灸脚,气上不泄则危矣,先灸大椎”,葛洪治疗脚气病使用的也是先灸上部的“旧法”。可见深师等岭南医家在临床实践中,对前人治疗脚气病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了优化。

1.2 唐宋时期

唐朝政府重视医药发展,设太医署,并在各行政机构设立医疗部门。唐代孙思邈虽不为岭南医家,但其重视灸法,在所著的《备急千金要方》中引述《肘后备急方》条文112 处,使部分散佚的条文得以保存,同时在隔物灸器具、方法上多有发挥[9],为岭南灸法的研究保留了重要资料。

宋代设太医局,并设置翰林医官院,组织整理医籍。当时盛行灸法,故岭南地区虽无灸法专著,但岭南灸法学术思想影响了当时的主流医学,灸法的记载见于综合医著和官修医籍中。北宋医官陈昭遇为广东海南人,出生于医学世家,参与了官修医籍《太平圣惠方》的编纂,提倡针灸并用治疗疾病。书中整理了前人对脚气病的论述和处方,并总结了岭南地区气候特点和易感邪气:“夫江东岭南,土地卑湿,气候不同,夏则炎毒郁蒸,冬则温暖无雪,风湿之气,易于伤人”。北宋官员刘昉为宋代海阳东津人(今广东潮州),组织编纂了儿科专著《幼幼新书》。全书40 卷中共有204条灸方[10],涉及小儿痫症、惊风、久疟、疮疹、热渴、羸瘦、口疳、疳眼、吐逆、痢疾、疝、五官科等疾病的灸法治疗,为儿科外治法保留了珍贵的资料。同时,该书还完整保存了许多已经散佚的古籍,如书中多处引述《太平圣惠方》条文,在现今版本《太平圣惠方》中未见记载;第一本灸法专著《骨蒸病灸方》也完整保存于该书中,其中记载了如今仍在临床广泛运用的“四花”灸法。

1.3 明清时期

清政府颁布禁针令,对该时期针灸理论的发展造成了很大影响。然而,此期岭南灸法却依靠顽强的生命力活跃于民间。清代医家叶广柞为广东新兴人,其所著灸法专著《采艾编》将灸法广泛应用于各科疾病,如卷二记载了72种内科疾病的灸治法,卷三记载了小儿科7种疾病和妇科、外科疾病的灸治法,提倡热证用灸,指出灸疗对实热、虚热都有很好的疗效[11]。《采艾编翼》同为岭南灸法专著,作者不详,辑校者为叶茶山。书中卷二记载了一百余个病症的取穴处方和灸法要则,辨证施灸,重视特定穴的运用,强调合理配伍穴位,按顺序施灸,提倡灸药相辅[12]。该书对脚气病进行分型辨治,有湿脚气、干脚气、阴脚气、阳脚气、绕膝、串眼、鹤膝和腿胯之分,并各有不同的取穴。由脚气病历代的论治演变,可以一窥岭南灸法理论逐步向精细化演变的过程。

清代医家陈复正为广东惠阳人,撰儿科专著《幼幼集成》,收集前代众多儿科文献,对儿科灸法有独特观点,其认为:①火功为幼科第一要务;②“全身灯火”可疏风解表、祛邪醒神,操作须“六十四燋”;③对隔物灸,如隔姜、隔蒜灸也颇有经验,作为全身灯火灸的补充[13]。

将《采艾编翼》与《肘后备急方》进行比较,《采艾编翼》的学术突破体现在以下几点:

①详细论述经脉,编制歌诀简明易学。《采艾编翼》第一卷详细论述了十二经脉的循行分布特点,并附有图注,对每一经“是动病”“所生病”作了注解,列举重要的穴位主治病症。《肘后备急方》出于居家急救目的而成书,书中很少提及穴位名,且没有对经络学说展开论述。

②重视辨证施治,选穴主次分明。《采艾编翼》第二卷论述疾病的开篇均为该病的辨证、分型、治则治法、鉴别诊断,随后才给出疾病的穴位处方。其用穴主次分明,如“风痫”中将疾病分为“五痫”,对应五脏,每一型各有症状特点和相应穴位,并嘱“先以症主穴择定,方参入总穴治之”。书中涉及的辨证思维涵盖脏腑、经络、八钢,并专篇论述经络中的标本辨证。《肘后备急方》较少展开疾病辨治的论述,多记载症状与穴位的直接对应。

③重视鉴别诊断,深入认识疾病。《采艾编翼》中论述了症状相似的疾病如何鉴别,如“风痫问发之义,其身体柔软,异于痉之挺硬,终日不醒为痉,稍时复醒为痫。”通过肢体是否僵硬、发病后神志是否能清醒鉴别“痫”和“痉”。《肘后备急方》较少论及鉴别诊断,对疾病的描述停留在症状层面。

综上,岭南灸法不仅有治疗方法上的突破,更有学术内涵上的延伸,它在历代医家的沉淀下形成了特有的辨治思维。

1.4 当代

当代岭南针灸名家司徒铃教授,擅长运用特定穴和古法施灸,并在灸法治疗急症和疑难病方面经验丰富。如用隔盐灸治疗吐泻厥逆,用疤痕灸治疗气喘,灸百会治疗脱肛,用崔氏“四花”灸治疗顽固性呃逆、顽固性头痛、胁痛等[14]。

近年,司徒铃教授学生通过研究探索“四花”灸法,将其应用于肿瘤患者放化疗后骨髓抑制的治疗[15]。岭南“靳三针”流派的创始人靳瑞教授,也曾经跟随司徒铃教授学习,在其传记和著作中均提及运用灸法治疗各科疾病,如温和灸、隔姜灸治疗面瘫,温和灸百会治疗眩晕,温针灸膝三针治疗行痹、痛痹、着痹,隔盐灸、隔姜灸神阙治疗脱证等[16]。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康复中心主任庄礼兴教授,师从司徒铃教授和靳瑞教授,将岭南特色灸法广泛用于疑难病的治疗,如压灸百会治疗眩晕、隔姜灸治疗顽固性面瘫、长蛇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麦粒灸治疗中风后遗症、“四花”灸治疗顽固性疾病等[17]。现任广东省中医院针灸科主任符文彬教授师从司徒铃教授,临床擅长运用化脓灸、麦粒灸治疗虚证、寒证、瘀证[18]。

2 学术特色

2.1 热证用灸,明辨忌宜

自《伤寒论》中张仲景提及灸法的禁忌,如“脉浮热甚,而反灸之,因火而动,必咽燥吐血”“微数之脉,慎不可灸”,此后医界对于热证是否可灸一直存在争议。

多数岭南医家认为热证可灸,尤其是疮疡性疾病早期宜灸,同时强调辨病辨证,重视选穴。如《太平圣惠方·卷第六十一·痈疽论》中论述疖与痈初生可灸,而疽不宜灸:“疖与痈初生,并宜灸之。为其气本浮,达以火导其热,令速畅也。疽则宜烙不宜灸,为其气深沉,须达其源也。及已盛是脓,慎勿灸,则须针烙方能瘥也。”《幼幼新书·卷第二十·热渴第七》明确提出热证可灸,如小儿渴而饮水,不只可灸阳刚二穴,并记载其定位和灸量“在第十椎下两傍各三寸陷者中。炷如小麦大”;《幼幼新书·卷第二十五·口齿疳第二》引《圣惠》:“口有疮蚀,烂臭秽气冲人。灸劳宫二穴各一壮。手心中以至名指屈之,指头掌中着处是。”通过列举症状、穴位定位,确保热证施灸得当。《采艾编》则将灸法的作用等同于用药,明确提出艾灸可以行火气、平暑气,用于热症的治疗:“用艾如用药,谁其信之火以气行,热症从其类而发越寒气,夺其势而匡扶,湿气疏其滞而渗泄,暑气平其甚而安和”“火主表汗,而凉下之药得之,火主平解,而温热之药得之,火主疏导,而稳滞之药得之”。《采艾编》提及“热证用灸”的病症包括:癫狂、伤寒、中暑、发热、火症、热病伤寒、胃热病、泻利、疟疾、虚劳、消渴、五疽、眼科等。对于虚热骨蒸亦提倡用灸,如《采艾编·二卷·虚劳》:“二十四蒸,世人笑劳伤无灸法,未可与庄语也。”其下列“五劳”“七伤”之灸穴。

对于不可灸之病,历代岭南医家认识也较为一致,认为伤寒变证、黄疸、虚损兼火为不可灸。如《幼幼新书》中灸法禁忌为伤寒发狂、伤寒结胸、发黄;《太平圣惠方》中认为口噤体热、变蒸、黄病不可灸;《幼幼集成·卷二·附小儿时疫证治》记载了时疫误灸导致的坏病:“因见不啼不语,又将神门、眉心乱灸,艾火虽微,内攻甚急,两阳相搏,如火添油,死者不可胜计,深为痛悯!”;《采艾编·二卷·伤寒》亦明确指出:“诸虚挟火而脉数,不可灸。不可再灸者,其犯手之穴也。若太阳症宜汗,反用火灸者,邪从病,为腰下重痹。又云内火、外火相并,热外发,则身发痹、小便难、谙语烦躁、节痛,甚则循衣。”

2.2 隔物施灸,减损增效

隔物灸为岭南灸法的特色,历代岭南灸法古籍中均有发展和突破。在隔物灸出现之前,古人多用艾炷直接置于皮肤上施灸,不仅灸感疼痛明显,而且易损伤皮肤。因此,为了避免艾灸损伤重要的神经、血管,或灸疮影响关节活动、面容,古人将血管神经附近、面部以及关节附近的穴位列入禁灸范畴[19]。

隔物灸减轻了直接灸带来的皮损,使灸法可以运用于更多穴位和部位,扩大了灸法的治疗范围。《肘后备急方》中论隔蒜灸痈疽法,指出隔蒜灸不用灸损皮肉:“勿令太热,觉痛即擎起蒜,……不用灸损皮肉。”又如“委中”一穴,叶广祚认为“灸之恐致筋挛”,但在《采艾编·外科》部分,通过隔蒜灸代替直接灸,使“委中”成为灸治外科各种痈疮肿毒的常用穴之一[4]。另一个促使隔物灸不断发展的重要原因,是艾灸促进了所隔药物的透皮吸收。如《太平圣惠方》卷第六十六,治瘰疬结核用隔巴豆、艾叶、葶苈子饼、商陆、莨菪根、独头蒜等不同药物行隔物灸。以上药物均有行散除结作用,但直接外用透皮吸收较差。隔物灸通过温热作用及挥发油溶解有效成分,促进上述药物吸收,达到更好的治疗作用[20]。

2.3 艾灸醒神,不唯温阳

在厥证的治疗中,岭南医家逐步丰富了艾灸醒神的内涵和适用范围,不仅用其温阳固脱之效治疗寒证、脱证的治疗,还用其豁痰开窍治疗痰厥,行气活血治疗血厥。清代《采艾编翼》中有艾灸膻中、肺俞、下脘、气海、足三里、列缺治疗痰厥的记载,另有论述“若上部昏迷则先神庭、百会、中脘而下。”《采艾编》在中脘穴下有注“中部噎昏治中脘”。而司徒铃教授也用艾灸中脘治疗痰厥,体现了艾灸豁痰开窍以治厥的功效,同时还总结临床属于阴证的血厥虚证,独灸大敦一穴即可立苏,此穴能行气、宣窍、通神而止厥[14]。大敦的位置与《肘后备急方·救卒中恶死方第一》中“灸两足大指爪甲聚毛中”有相似的定位,体现了艾灸行气活血以治厥的作用。此外,司徒铃教授还将艾灸豁痰醒神的作用发挥用于眩晕的治疗。眩晕的病因为风、火、痰、虚、瘀上扰清窍,其病机与厥证有相似之处。司徒铃教授通过压灸法豁痰醒神,治疗美尼尔氏综合征效如桴鼓[19]。庄礼兴教授传承此法,将其用于颈源性眩晕的治疗[22]。考虑到部分患者不愿剃去百会穴处头发,庄教授将原法改良为悬灸百会,临床亦有佳效。

3 总结

岭南灸法是岭南医家在不断实践、不断总结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地域特色灸法。它最早记载于晋代,繁盛于唐宋,顽强生长于明清,经过历代发展和演变,至今仍广泛应用于岭南地区的针灸临床。其学术特点为:在辨病辨证的前提下提倡热证用灸;发展隔物灸减轻艾灸皮损,扩大灸法应用范围;重视和发展艾灸的醒神作用。岭南灸法文献中还有大量艾灸治疗儿科疾病的记载,但是现如今的岭南医家鲜有运用,其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历史上岭南灸法对针灸学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应增加对其学术内涵挖掘的投入,为当代灸法的发展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
灸法医家岭南
忆岭南
灸法治疗功能性便秘有效性与安全性的Meta分析
基于数据挖掘的现代湖湘男科流派医家治疗激素难治性前列腺癌用药规律研究
雨岭南
明清小说中的医家形象研究
不辞长作岭南人
瘢痕灸法在支气管哮喘治疗中的运用
清代著名医家莫枚士之《经方例释》临证用药思路探析
易说岭南
浅谈清代河南医家李守先《针灸易学》的学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