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安千秋关风景资源评价与开发对策

2019-02-12 08:23倪超琦王小德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9年19期
关键词:评价方法开发利用

倪超琦 王小德

[摘要]风景资源评价对后期的开发利用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临安千秋关是清朝时期的重要关口,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景观价值。通过调查,发现临安千秋关风景资源具有植被丰富、水源充沛、人文荟萃等特点,在进行开发利用的过程中,坚持以保护为前提,加强对优势资源的利用,打造特色景观,实现资源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风景资源;评价方法;开发利用;临安千秋关

[中图分类号]F590.3[文献标识码]A

随着经济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生活环境的破坏,人们渴望亲近自然的愿望日益强烈。中国森林资源较为丰富,具有较高的开发价值。风景资源是吸引旅游者的重要因素,是开展旅游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对景观资源进行评价,是风景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是保护和提升景观资源的方式,也是自然资源可持续发展的保证。临安千秋关是清朝时期的重要关口,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景观价值,开展临安千秋关风景资源的调查、评价,对其风景资源进一步有效保护和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研究地概况

千秋关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部,介于临安与安徽的交界地,东经119°16′18″~119°24′20″,北纬30°21′23″~30°25′16″,是古时通往安徽省宣城市宁国必经要道。海拔398m,属中亚热带季风型气候,阳光充沛,温暖湿润,降水丰富,四季分明。千秋关中崇山高耸入云,地势险要,连接着皖浙两省的交通要道,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临安千秋关风景资源丰富,茂密的森林、清澈的溪流与水库,具有很大的旅游开发前景。

2 千秋关风景资源评价

2.1 评价方法

按照我国政府所指定的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质量标准(GB/T18005-1999)要求可以发现,临安千秋关森林风景资源质量可基于评价因子获得结果,在评估实践中可将评估内容分为风景资源水平、区域环境、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等,再对各得分进行加权得出公式:N=M+H+L

在上述公式中,N表示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质量标准评分结果,M表示风景资源水平评分结果,H表示区域环境评分结果,L表示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分结果。

根据国标规定,评分总分为50分,根据评分可分为三个等级:一级为40~50分,二级为30~39分,三级为20~29分。

2.2 风景资源质量评价

该评价基于典型度、自然度、多样度、科学度、利用度、吸引度等评价因子对地文资源、水文资源、生物资源、人文资源以及天象资源作出评分,结合加权运算法,最终获得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质量标准评分结果详见表1。

2.3 区域环境质量评价

该数据评分通过有关数据资料和仪器测得。详见表2。

2.4 景区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估

该分值通过当地相关资料数据总结得到。详见表3。

2.5 评价结果

经过分析评价打分,得到千秋关风景资源质量分值:

N=M+H+L

=23.47+9.5+5.5

=38.47(分)

综上可知,千秋关获得总分位于30~39分之间。故千秋关森林风景资源质量属于二级,具有较高的资源价值和旅游价值,在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具有较大的开发利用价值。

3 千秋关风景资源特征分析

3.1 植物资源

3.1.1 千秋关位于中亚热带北缘到北亚热带地区的过渡带,植物区系的温带、亚热带的东亚区系成分的特征显著。从植物区系的地理要素看,本区植物区系在地理上和发生上与东亚日本、北美、东南亚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联系,同时还与华东诸山的植物区系具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和连续性。

3.1.2 千秋关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相对湿度大,植被發育良好,加上地史上第四纪冰川未遭严重侵袭,在区系成分上反映出多样性。目前主要以人工山核桃林、毛竹林和次生针阔混交林为主。

森林植被类型主要有三类:以山核桃为主的阔叶林492.1hm2,占53.5%;以木荷、青冈、苦槠为主并伴生山胡椒、香樟、杨梅、枫香、檫木等树种的阔叶混交林334.05hm2,占37.4%;以雷竹、毛竹、高节竹为主的竹林,面积80.67hm2,占8.7%;以马尾松、杉木等为主的针叶林纯林4hm2,占0.4%。森林公园内自然条件较为优越,生态环境优美,林木长势良好,林相整齐,群落结构稳定,是开展森林旅游的理想场所。

3.1.3 根据调查统计,千秋关所在地植物种类繁多,植被类型丰富多样。有维管植物146科、574属、1160种,其中5种为国家Ⅱ级重点保护植物,即金钱松、樟树、野大豆、野荞麦、榉树。千秋关植被类型可以分为下述几类,即针叶林、阔叶林、竹林等,森林植被保存较为完好。森林覆盖率达99.2%。这些林分不仅具有较高的景观价值,同时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与科研价值。

3.1.4 特色植被资源丰富,如山核桃林、檫木林、山胡椒林、杜鹃林和古松林等。春季映山红花开红艳艳,夏季古松苍翠、绿浓宜人,秋季山胡椒、檫木红叶尽染、分外娇娆,冬季粉雕玉砌、飞雪盈天。

3.2 动物资源

千秋关天然植物资源丰富多样,是野生动物理想的栖息地。森林公园内约有200余种的脊椎野生动物资源。其中一级保护的有云豹、黑麂、白颈长尾雉等5种;二级保护的有穿山甲、豺、黄喉貂、苏门羚、鸢、红隼、白鹇等13种。丰富多样的动物资源是保持生态多样性和稳定性的必要存在。

3.3 水文资源

千秋关具有典型的自然山水。峡谷幽深,重峦叠嶂,地形险要,土壤肥沃,形成独特的小气候。茂密的植被,有较强的水源涵养,常年有溪涧流水,形成了丰富的水体,有潺潺的涓涓细流,也有水天一色的大湖面。千秋关有两个重要的水库,其中一个是一级饮用水源保护区,是当地引用水源的重要来源;另一水库位于千秋关山林之中,湖面碧波荡漾,如一面明镜,在视线的尽头形成水天一色的美景。水库周围被树林环绕,层次丰富多样的树林,在水的倒影下显得相映成趣。千秋关中涓涓的溪流,与水库的湖面形成对比,行走在山林中,别具一番风味。

3.4 人文资源

千秋关还聚居着少数民族——畲族。光绪五年(1879),浙江省景宁、兰溪地区的畲族迁居宁国,生活在千秋关山脉区域,人们开始开山凿石,耕作种田。层层螺旋上升的梯田,是劳动人民的劳作产物。现千秋关是云梯畲族自治乡的所在位置。畲族民风淳朴,是具有历史特色的名族,素有历史古镇之称。千秋关还属历史遗迹,千秋岭高达398m,峡谷溪流幽长深远,山峦层叠高耸,地形丰富且险要,为此,千秋关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五代后梁与吴越曾在此大战;在南宁设置关口,在此重新整治军队,自始名“千秋关”,上方原设有指挥秘洞、炮台、点将台等,关顶置炮九门,现已列入《中国名胜词典》,成为宁国八大风景之一,是省级文宝单位。

3.5 天象资源

千秋关具有壮丽的日出景观。在天色还未破晓前,登上千秋关,星月开始消退,烟雾弥漫,东方开始出现了鱼肚白,太阳的光辉渐渐照耀出来,天空由灰白变淡黄,继而呈红,似火焰,如月牙,似明镜缓缓上升,然后照射出千万缕光芒,将黑夜的阴霾和尘埃一扫而空。由于千秋关地形丰富,植被茂密且海拔较高,加上日、月、风、雨、雪综合影响,使得千秋关内的气象千变万化。

4 千秋关风景资源的开发利用对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对亲近自然的日益渴望,生态旅游已成为一种新趋势,并具有良好的发展的前景。自十九大以来,生态的理念也深深印在人们的心中,生态旅游不仅是保护和发展自然资源的方式,也是人们获得身心愉悦、提升生活质量的重要渠道。全球各国也分别按照自身实际情况,推出具有特色的生态旅游。

4.1 提升自然景观,建设休憩观赏胜地

临安千秋关自然资源丰富秀美,有丰富的地形、茂密的森林、清澈的溪流与水库,同时,经测试该地空气中的负氧离子浓度含量较高,空气清新宜人,是当地不可多得的休闲观赏胜地。根据特色进行深度挖掘,侧重开发自然景观资源。采取人工辅助的方式能够为森林植被恢复带来积极影响,并形成区域地块造林、林相改造等方式,形成富有特色的旅游风景林,以切实扩大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覆盖面,创建生态旅游保养休闲胜地。

4.2 基于资源优势,丰富特色景观

在旅游景区开发过程中,可深耕独特文化推动资源利用,形成旅游项目核心。千秋关具有丰富的人文资源,周边居住着少数名族——畲族,民风淳朴,能歌善舞。它历史悠久,千秋关是古代军事战略的必争之地,同时也是南宋时期皖南八大主要的抗敌关口。1981年,千秋关由于其优越的自然条件,被列入《中国名胜词典》;1988年,其重要的历史价值意义,被省政府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太子坑水库为中心的“龙麒寨”生态旅游开发项目已完成规划设计,随着千秋关隧道的贯通,将大大缩短皖浙两地的距离。因此合理布局,在保护原有自然资源的基础上,充分合理的利用,形成历史文化、科研教育、艺术观赏、科研调查等丰富的游览路线。突出建设具有当地特色文化的景觀,是吸引外来游客和凸显其优势的重要组成部分。

4.3 完善内外设施,加大宣传力度

从分析可知,千秋关的外部交通建设也是开发的瓶颈。因此,改善外部交通条件,加强和巩固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相关服务和品质,是千秋关开发中不可或缺的条件。同时,适当的加强宣传力度,提升千秋关整体旅游形象,是保证合理开发利用的关键。

4.4 保护与开发并重,体现可持续性发展

以千秋关为核心,在全面保护的基础上充分开发旅游资源,以长效发展为导向,推动资源利用。地方主管部门需全方位展现主导作用,采取合理有效对策,避免对森林资源造成破坏。森林公园打造离不开资源保护,在生态稳定基础上统筹规划,采用多层次决策法,实现景观元素合理布置,使区域资源和整体资源有序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楚文,鲍沁星,冯巨浩.基于AHP-LCJ的五泄国家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评价[J].浙江林业科技,2009,29(2):97-101.

[2] 周原驰,黄奕超,康乐.江西景德镇国家森林公园风景资源特色及发展对策[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17,36(01):30-32.

[3] 吴必虎.地方旅游开发与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4] 邓永红.西双版纳原始森林公园风景资源特色及发展对策[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07(01):28-30+47

[5] 陈科东.谈森林公园开发中的保护[J].广西林业,2002(03):10-11.

[6] 程桂平.厦门市香山森林公园规划探讨[J].绿色科技,2016(09):195-196+198.

猜你喜欢
评价方法开发利用
程序设计类课程多维评价方法探索
商用车动力性、经济性评价方法研究
新时期高校足球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审计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审计成果利用探析
档案的开发利用在供电公司全面管理中的作用
浅析农地后备资源开发生态补偿对策
评价机制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及应用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