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情境中体验,在对话中生成

2019-02-14 05:48孟令军
新课程·小学 2019年11期
关键词:对话体验情境

孟令军

摘 要:道德与法治课程是注重让学生的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相统一的课程。这种知行合一的理想状态,其实是学生在相对“真实”的生活情境中,由自己不断生成的认知和体验生发的,而将这些个体的认知和体验融合的最好方式就是对话。

关键词:情境;对话;生活;体验;问题

巴西教育家弗莱雷指出:“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就没有了真正的教育。”情境对话,正是基于学生已有的生活认知和生成的情感体验,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展开平等的探讨式的对话。这样的情境对话,需要教师能够敏感地捕捉教材、生活或活动中一些有价值的对话“问题”,有意识地营造适宜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能够感同身受,交流共享,对“问题”的认识逐渐清晰精准。

一、创设生活情境,在思维冲突中对话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课程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反映他们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探究社会,并以此为基础,提升学生的生活。”真实的、贴近学生世界的生活情境,更易于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当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交流时,也更容易发生思维认知的冲突,此时正是对学生的道德行为和价值观进行正确引领的时候,而对话是最好的教学方式。

如人教版二年级上册“大家排好队”教学片段:

师:你正在电梯间门口排着队,这时来了位孕妇阿姨,你会怎么做?

生1:我会请这位阿姨排到我的前面去。

生2:我會请这位阿姨到我的位置,我到她的位置。

师:如果你也是其中排队的人,你觉得哪种做法更恰当?

生3:如果我是后面排队的人,我觉得第二种做法好,两个人互换位置,并没有影响其他人的先后顺序。而第一种做法让后面的人站到他前面去,虽然他是礼让了,并没有征得后面其他人的同意,这就让这位阿姨“插队”了。

师:说得真好!我们遇到这些特殊人群时,既要主动礼让照顾他们,但是也要尽量不影响后面排队人的先后顺序。所以说,礼让也是一种学问。

英国思想家戴维·伯姆认为:“细节对话仿佛是一种流淌于人们之间的意义溪流,它使所有对话者都能够参与和分享这一意义之溪,并因此能够在群体中萌生新的理解和共识。”这个教学片断中,情境对话沟通超越了单纯意义的传递,具有重新建构意义、生成意义的功能,来自他人的信息为自己所吸收,自己既有的知识被他人的观点唤醒,在真实的情境对话中思维发生了碰撞,产生了新的思想。

二、创设体验情境,在亲历对比中对话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说:“对于孩子来说,听到的容易忘记,看到的记忆不深,只有亲身经历实践和体验的才刻骨铭心,终身难忘。”了解学生认知发展的最好方法是对话。那对话的源头在哪里?在学生对自己生活的这个世界的感官认知和情感体验中。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情境,可以让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获得真实感受和感性经验,从而实现其认知的再认识、再发现、再创造。

如人教版二年级上册“大家排好队”教学片段:

4位同学分开拿着4个呼啦圈,其他参加游戏的人以最快的速度钻过4个圈,但以“混乱”的场面结束。

师:大家想一想,刚才为什么会出现这样混乱的状况呢?

生:刚才那么乱,是因为大家只顾自己钻,没有秩序。

师:那应该怎么办?

生:大家排好队一个一个按顺序来。

学生自主排好队第二次游戏,一个接着一个快速地无障碍钻过4个圈。

师:通过“钻圈”这个游戏,大家有什么体会?

生:如果大家要去做同一件事时,要排好队按顺序来。

生:做事不能只顾自己,要有秩序。

在经历了两次不同的亲历实践后,学生在对比体验中进一步清晰了自己的道德行为指向。这种道德认知基于学生亲历的情境体验,而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对话则将这些个体体验融合成一种道德行为方向。因此,在体验情境中对话强调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学习与探究活动中获得真实的情绪感受和对话需求,并对原有经验产生影响,从而促使学生不断产生新经验、新认识。

三、创设问题情境,在认知探究中对话

苏联教育家赞可夫在《和教师的谈话》中指出:“凡是儿童自己能够理解和感受的一切,都应当让他们自己去理解和感受。”在问题情境中对话,正是源于学生的道德需要,即引导学生从自己的意义世界即生活出发,发现生活中的问题与困惑,选择和确立主题,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思考、体验,通过对话交流形成共同认识,从而获得对生活、社会、自然的真实感受。

如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我们不乱扔”教学片段:

师:这位黄衣小朋友拿着一个饮料瓶,可不知道放到哪个垃圾桶里面去。大家来帮帮他。

生1:放到可回收的垃圾桶。

生2:放到不可回收的垃圾桶。

师3:什么是可回收垃圾?什么是不可回收垃圾?

生4:我知道废纸废铁、塑料瓶、易拉罐、啤酒瓶这些东西是可回收的。

生:像剩菜剩饭、水果皮这些容易腐烂的东西,就是不可回收的。

师:我们来观看关于垃圾分类的科普教育短片。相信大家对垃圾分类会有更多的了解。(观看科普视频)

师:那现在我们来帮帮这些小朋友,告诉他们这些垃圾应该怎样分类处理。

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只关注了让学生把垃圾放进垃圾桶里,但很少引导学生关注垃圾桶为什么要分为“可回收”和“不可回收”,更少有教师引导学生去了解哪些垃圾是可回收的,哪些是不可回收的。这些生活中的真实问题,对于小学生的道德行为发展来说具有极大的思考和对话价值。学生在对话中对探讨问题的意义获得更加深刻的理解,成为他们道德发展的内在“需要”和行为驱动力。

由此可见,贴近学生生活世界的教学情境更易于让学生产生新的认知和体验,也更能让学生在对话融合中点燃思维碰撞的火花。

编辑 张佳琪

猜你喜欢
对话体验情境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体验视角下文化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研究
立足生活,挖掘习作的丰富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