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自主探究,培养语文学习能力

2019-02-14 06:10鞠振宏
教育界·下旬 2019年12期
关键词:自主探究学习能力

鞠振宏

【摘要】探究学习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学习方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可以依托文本挖掘探究点,如文中的疑惑点、空白点、冲突点、矛盾点等,同时创设探究学习的空间,优化探究活动设计,充分激发学生探究思维,把学生引向阅读的深处,最终促进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自主探究;探究点;学习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探究呢?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习特点,笔者认为,应依托文本挖掘探究点,同时创设探究学习的空间,优化探究活动设计,以此充分激发学生探究思维,把学生引向阅读的深处,这样才能达到促进学生语文学习能力提升的目的。

一、引导探究疑惑点

我国明代学者陈献章说:“前辈谓学贵质疑,小疑小进,大疑大进。”[1]阅读教学应致力于问题情境的构建,有疑问才有收获。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借助文本,引导学生在句意的表达、文章的结构、标点的使用等处挖掘疑惑点,通过激发学生对这些疑惑之处的探究,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感悟。

例如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天鹅的故事》一文中有这样一个比喻句:“突然,一只个儿特别大的老天鹅腾空而起,可是它并没有飞走,而是利用下落的冲力,像石头似的把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扑打在冰面上。”这里把“老天鹅”比作“石头”恰当吗?一些学生在阅读课文的时候有这样的疑问。抓住这个疑问,我首先引导学生深入细致品读课文,指导他们探究文字背后蕴涵的意思。然后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在交流中激活思维。在各抒己见的过程中,学生找到了答案,真正理解了“老天鹅勇敢无畏、舍生忘死”的精神品质,本课的教学难点也得到了有效化解。以下是《天鹅的故事》一课中指导探究学习的片断。

师:刚才有一些同学认为课文中把“老天鹅”比作“石头”不够恰当。那么,作者為什么这样比喻呢?结合上下文,同学们仔细读一读,揣摩有关词句认真思考一下。

(生再读课文,思考)

生1:我认为这样的比喻是恰当的。表面上看起来活生生的老天鹅和无生命的石头没有可比之处,但是我看出了老天鹅已经下定了必死的决心,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奋力砸冰的它就像个没有生命的石头。

生2:我的理解是,老天鹅只有像石头那样又快又重地砸下来,才有可能把冰面破开。老天鹅实际上是把自己的身体当成了像石头一样的破冰工具。

生3:从这句话里我体会出了老天鹅的内心活动。老天鹅可能会想,它必须像块石头,才能砸开冰面。所以它不顾自己的血肉之躯,甘愿献身。“石头”一词也体现了老天鹅的坚强决心。

生4:我体会到,老天鹅和石头主要不是在外形上有相似之处。把老天鹅比作石头,最主要的是体现老天鹅的崇高精神。

……

师:大家的理解都很深刻,相信一些同学也消除了“为什么把老天鹅比作石头”这一疑问。

二、引导探究空白点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探究性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阅读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而文本中的空白之处恰恰能给学生提供一个独立思考、自主探索、自主感悟的空间。巧妙利用这些空白之处创设探究情境,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学生的学习潜能也能逐渐得到提升。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中写道:“他尽力克制自己,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重新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了一行行工整的隶字。就这样,司马迁发愤写作,用了整整13年时间,终于完成了一部52万字的辉煌巨著——《史记》。”这段话中,“就这样”一词浓缩了司马迁在狱中如何发愤写作的情节。作为一个语文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有心人,不能放过这样一个探究学习点。抓住这个空白,课上我下发了一些有关司马迁在狱中生活的材料,要求学生仔细阅读,合理构想司马迁在恶劣的环境里忍辱负重写作的情景,然后我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学生发言非常活跃。有的说,通过学习,我仿佛看到了衣衫褴褛、面黄肌瘦的司马迁奋笔疾书的情景;有的说,那一笔笔工整的隶字,仿佛是司马迁用鲜血写成的;有的说,在这受尽折磨的漫长的13年,司马迁却能忍辱负重写下鸿篇巨制,是多么不简单……这样的探究使学生兴趣盎然,激发了课堂活力,对人物形象的感知也更加深刻。

三、引导探究冲突点

为塑造人物形象,体现人物鲜明性格特点,一些文本会通过安排情感冲突之处来给读者展示人物内心世界和优秀品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探究文本中潜在内容的冲突,可以让学生真正进入文本,激发其智慧生成的火花,加深理解和体验,从而获得思想启迪,突现情感升华。

例如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彭德怀与大黑骡子》一文主要通过长征途中彭总忍痛杀掉跟随自己多年的坐骑——大黑骡子,表现彭总爱兵如子的崇高品质。对于为革命立过功的大黑骡子,文中描写了战士们不忍心杀与彭德怀下决心杀这两种迥然不同的态度。为什么会有这两种不同的态度?抓住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讨论,学生就会越来越清晰地认识一个距离他们年代久远的历史人物,一个崇高的人物形象会很深地刻在学生的心中。同时,学生对文中体现的将军爱士兵、士兵爱将军这样美好的情感也有了深刻的感受。以下是《彭德怀与大黑骡子》一课指导探究学习片断。

师:面对困难重重的长征,文中描写了彭总和战士们对待大黑骡子两种迥然不同的态度,是哪两种?

生1:彭总决定杀大黑骡子,而战士们不忍心杀。

师:这两种态度各出于什么原因呢?

(学生读书思考)

生2:彭总是为了让战士们不饿着,能有力气走出草地,不白白牺牲在草地上。

生3:在彭总的心中,他从来没有想过考虑自己,他把战士们的生命看得十分重要。

生4:战士们是彭总的兄弟,彭总无论如何也不会为了自己而让战士们受苦。

生5:战士们不肯杀大黑骡子,是因为它为革命立过战功,战士们和它有了感情。

生6:战士们不肯杀大黑骡子,是因为他们知道大黑骡子是彭总的坐骑,没有了大黑骡子彭总会更辛苦。

……

师:同学们已经悟出了课文所要表达的情感,谁来用一两句话概括地说说?(略)

四、引导探究矛盾点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一个教师奉献真理,一个好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指导学生在学习中有效探究正是体现了这一句话蕴涵的意思。小学语文教材中经常有一些看似矛盾却是精彩之笔的描写,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这些矛盾之处并激活学生思维。学生通过经历深刻的思路历程,有助于深入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情感或主旨。

例如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 《示儿》一诗中,第一句诗是“死去元知万事空”,最后一句诗是“家祭无忘告乃翁”,前后对照理解,诗人明明知道人死了什么都没有了,为什么还要儿子在他死后通过家祭的形式告诉他国家统一的事情?抓住这一作者匠心运造、巧妙设计的矛盾之处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學生的心智得到了激活,情愫得到了放飞。以下是《示儿》一课指导探究学习片断设计。

1.仔细读读一、四两句诗,试着连起来说说两句诗的意思(教师相机指导学生理解相关字词的意思)。

2.从这两句诗所表达的意思里你有没有感悟到矛盾之处?是什么矛盾?

3.你是怎么理解“万事空”和“告乃翁”这两个意思里的矛盾情感的(鼓励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

4.用一两句话赞扬陆游的爱国之情。

在这一学习过程中,有明确的探究目标指向,课堂活起来了,学生活起来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有效互动,促使学生在不断思辨的过程中,从语言文字的浅层逐渐走向文字背后的意蕴[2]。

著名人本主义教育家罗杰斯指出:“只有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究的知识,才是活的、有用的知识。”总之,在教学实践中给学生求知和探究的门径,提供探究的支点,一定会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乐趣,从而使学生在学习中会有更多发现,更多体验,更多收获。

【参考文献】

[1]张楠.杏坛新论[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0:12.

[2]李乃强.角色扮演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2016(11):77-78.

猜你喜欢
自主探究学习能力
借助自主探究式学习,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学业导师制对本科生学习能力和素质教育造成的影响
构建优质高中数学课堂,实现活力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