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诗意田园 享受诗意语文

2019-02-14 06:10马月琴
教育界·下旬 2019年12期

马月琴

【摘要】田园教育倡导的是源自于自然田园的教法,更关注学生个体精神层面的成长。田园语文是小学语文教学的诗意追求,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突显田园特色能够让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更高效。基于此背景,对田园阅读,感受自然之美;田园品析——体验自然之韵、田园习作——表达自然之美、田园实践——触摸自然之魂等策略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小学语文;田园语文;诗意语文

田园教育这一教育模式,所倡导的是源自于自然田园的教法,更关注学生个体精神层面的成长,强调的重点就是劳动创造以及着眼未来,其所坚持的核心在于自然性、本土性以及创新性,除此之外,还强调差异性和共生性。由此可见,其关注的是教育层面的均衡发展,同时还包括个体的内涵发展以及品位发展。田园教育的指导思想在于“教育即生活”,也就是通过田园淳朴的生活方式,为学生提供健康成长不可缺少的丰富营养,既要让他们亲近自然,也要关注生态,更要为其提供一个充满幸福和快乐的童年;还要教会他们如何做人,如何实现对文化的有效传承,具备热爱生活以及创造未来的意识,由此必然能够为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根基。

一、田园阅读——感受自然之美

1.用感官感受自然之美

以山水田园为主题的诗歌和散文中,作者大都会充分利用各感官,完美地再现自然界中的诸多美景,可以基于各感官着手感受这些文章。如在《渔歌子》中“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肥……”作者眼中的西塞山青翠如黛,轻盈翱翔于天空中的白鹭,粉艳娇嫩的桃花,碧波漾漾的流水,还有看似带有古朴和凝重之感的蓑笠以及蓑衣,形成了一副和谐的水墨画,更是一个布局合理的田园美景。实际教学时,应当使学生自主在脑海中勾勒出诗文中所呈现的画面,这样学生才能够如同摄影师一般捕捉其中最具特色的镜头,感受如画一般的悠远意境,充分体会精彩的描摹诗句。又如,《麦哨》是一篇典型的田园散文,同样可以借助视觉准确捕捉其中的色彩之美,其中既有金黄的油菜花,也有黑白相间的蚕豆花,还有雪白的萝卜花,这些都能够带给我们强烈的画面美,学生可以基于视觉这一视角去亲历、感受作者根据自己的视角所呈现出的田园美景。

2.用耳朵聆听自然之美

借助充满灵性的耳朵,准确捕捉文中所蕴含的美妙声音。如,王维《渭川田家》中的“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歸。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老叟担心出门放牧的孙儿,拄着拐棍倚靠在自家柴门前,还不时地向回村的人打听孙儿的消息……其中所蕴含的种种声响,仿佛是一首充满和谐温馨的歌曲,我们自然能够从中体会到诗人对于自然音响的精准捕捉以及其高明的描绘技艺。

3.用嗅觉嗅闻浓郁气息

如“桂子花开,十里飘香”其周围的场景,必然都会浸润于浓郁的花香中,在这样的环境中,既能够体会到原野气息,也能够感受到幸福安详的氛围。这些都是通过敏锐的嗅觉所收集的关键信息,令我们深深体味,久久回想,正如沈从文在《边城》中对田园的描写与刻画。

二、田园品析——体验自然之韵

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需要教学的知识极其丰富,既包括遣词造句,也包括谋篇布局以及思想主旨等,但是不管是课堂教学时间还是学生的学习精力显然都是有限的,所以实际教学过程中不可能面面俱到,更不能倾囊相授。因此,需要教师对教材展开更深层面的研读和分析,并从中提炼出和学生现实需求密切相关的内容,针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才是真正有益的教学,才能发挥教材应有的价值。

1.聚“点”

在一篇文章中,整体和局部之间既相互矛盾,又相互统一,作为教师应善于抓住其中的关键点,由此带动发散式教学,其他部分的内容,就可一带而过。如《清平乐·村居》,在这首词中描绘了极其优美的意境,其中不仅有茅屋、小溪,还有老夫妇以及小儿,由此构成一幅充满情趣且让人向往的乡村生活图景。某位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并没有沿袭传统的方式带领学生进行通篇翻译,而是立足于“人”,以此为突破口,先带领学生粗略理解文本中的难解之词,之后紧抓其中的重点词“相媚好”“无赖”等,促使学生透过这部分词汇对文本内容形成更深层面的感悟。基于关键词能够体会到老夫妇醉里欢笑的状态以及小儿顽皮聪慧的性格特点,突出整篇文本的重点。

2.拎“线”

简单地说就是基于纵向的方式,实现对文本整体的深层把握。首先要关注的就是结构线,也就是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应善于梳理文本结构线索,紧抓文本骨干;其次是主旨线,也就是在通读文本之后,能够准确地归纳出主旨,更要能够从中悟出主旨的呈现方式,把握文本灵魂;其三在于情感线,体会文本中人物角色以及作者情感层面的变化。如,在教学《祁黄羊》时,就可以紧抓中心句,并以此作为核心问题展开整体教学规划,要求学生根据中心句谈一谈自己的感受,之后再组织探讨深究,也可以选择分角色朗读等方式,带领学生触及文本内涵。基于以上教学手段,既易于学生体会文本内容,也能够让学生真正感悟主人公一心为国以及处事公正的高尚品质。通过这种形式的设计,能够借助线性梳理的方式帮助学生成功架构立体式框架。

三、田园习作——表达自然之美

在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构成,既能够体现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水平,也是衡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重要尺度。和城市学生相比较而言,农村学生的视野相对狭窄,不但见识少,而且所获取的信息有限,因此所得到的文章大都具有题材单一的弊端,而且内容空洞,语言方面也不够丰富,很难与城市学生的作文相比。在农村往往拥有和城市不同的丰富题材,需要我们准确把握农村的地域特点,也要扎根于农村实际,以此为基础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才能真正实现因时、因事件、因人施教。

1.用笔表达“农”景之美

农村拥有着独特的田园风情、优美的自然风光,这些都是得天独厚的条件,农村的孩子大都生于农村,生活于这样优美的环境中,所以,农村美景才是农村学生最佳的写作素材。实际上,一年四季我们都可以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基于不同的自然景物感受不同的季节,例如,春天的油菜花,夏天的禾苗,秋日稻谷以及冬日的飞雪,当然还有路旁的野花、村居周围的竹林以及清澈见底的小河等等。只要让孩子们带上笔记本就能够随手记录下一幅幅生动美丽的景色,这些都是最朴实的自然素材。

随着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当前的农村和之前相比已经呈现出极为显著的改变,这改变甚至达到了日新月异的速度,这也是组织作文综合实践的最佳素材。周末的时候,我带着孩子们参观我们周边极具特色的工业园区以及新农村建设中的示范村等等,通过实地调研和采访,一方面是为了帮助学生了解家乡的过去,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充分感受当下农村的发展和变化,基于过去与现在之间的巨大落差,使学生感受到强烈的自豪感,既要热爱家乡,也要树立更好地建设家乡这一理想。

2.用笔表达“农”物之美

对于城市的小学生而言,针对一般动植物的认识和了解大都基于图片或者相关资料,很明显缺乏直观的感性认知,因此他们在此方面的写作大都缺少真情实感,但是农村学生却与此不同,生在农村的小学生既能够闻到幽幽的稻花香,能够亲眼观察到蚕豆生根、发芽以及开花、结果的全过程,还可以下河捕捉活蹦乱跳的小鱼小虾,在树下倾听鸟儿欢快的歌唱等等,这些鲜活的形象能够给农村学生留下极为深刻的记忆,也有助于激发他们对于家乡的热爱,这样的作文自然言之有情。

3.用笔表达“农”俗之趣

在农村,家家户户特别关注邻里之间以及乡亲之间的情感联系,這是淳朴的民风。邻里之间大都能够和睦相处,也能够尊老爱幼,互相帮助,这些典型的事例层出不穷,而且就发生在学生身边。还有农村各种男婚女嫁的风俗都能够带给农村学生更多的快乐,这也是城市学生不能体会到的,但却是农村学生喜闻乐见的。在教学时紧抓节日这一载体,创设真实的情境,帮助学生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浓浓亲情以及乡情,并感受古朴的民风。

四、田园实践——触摸自然之魂

充分发掘潜藏于身边的乡土资源,是农村学校最为宝贵的教学资源,而且简便易行,既经济又实惠。引导学生开展田园实践能够让他们有效地触摸自然之魂。

1.在“民间故事”中体验乡土文化

“民间故事”所指向的就是流传于民间的历史人物的相关事迹以及制度方面的沿革等等。虽然步入信息时代之后,信息的更迭速度呈现出瞬息万变的发展,尽管如此,在广大的农村,仍然会基于最古老的方式流传着很多美丽感人的传说,这也是我们农村生活中最宝贵的教学资源。我带领学生就此展开更深层面的探究和发掘,既能够帮助学生丰富人文内涵,也实现了学生语文学科素养的全面提升。

2.在“乡情民俗”中触摸浓浓乡情

在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之后,风俗人情已经在我们这个文明古国中深深扎根,拥有着极为深厚的底蕴。然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其中所拥有的民俗和风情也会存在显著不同,而且每个民族或者每个地域都会拥有很多有趣的习俗,可以此作为课外学习资源,必然独具风味。孩子们在实际探究的过程中,每一个人都认真细致的观察和了解,不管是婚丧嫁娶,还是重阳登高,这些看似平常的小事,都成了他们展开深入探究的重要对象。

总之,田园语文是小学语文教学的诗意追求,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突显田园特色能够让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更高效。

【参考文献】

[1]刘新和.田园语文教学的思考与探究[J].语文天地,2018(11).

[2]章敏杰.让语文教学散发田园意味[J].语文天地,201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