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社会经济地位家庭亲子游戏现状的比较

2019-02-14 06:10滕婉俐
教育界·下旬 2019年12期

滕婉俐

【摘要】对江苏省某市3所幼儿园270位幼儿父母的调查表明,不同社会经济地位家庭亲子游戏现状既具有共同特征,也存在由于幼儿父母阶层惯习及所处教育实际不同而造成在游戏与学习的关系、游戏内容、游戏发起者、游戏能力期待及游戏指导策略等方面的诸多差异。为此,应树立正确的家庭親子游戏观,加强家园之间的联系与合作,实施针对弱势家庭的育儿援助,以期推动家庭亲子游戏的实施和推广。

【关键词】 社会经济地位(SES);家庭亲子游戏;幼儿父母

家庭亲子游戏是发生在家庭内部父母与幼儿之间,以血缘感情为基础,以促进幼儿全面发展为目的的一种亲子互动活动。它是父母与幼儿之间沟通的纽带,是良好家庭氛围的“催化剂”,也是不可或缺的家庭教育资源。当前,我国对家庭亲子游戏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家庭亲子游戏的价值、结构要素和影响因素等方面,更多是停留在经验总结阶段,缺乏系统的实证研究,尤其是对父母参与亲子游戏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与探讨。因此,本研究试图从社会分层理论视角揭示不同社会经济地位家庭亲子游戏的现状,并分析其存在的共性与差异,进而提出一些建议,以期推动家庭亲子游戏的实施和推广,丰富和完善家庭教育理论。

一、理论支持

社会学所说的社会分层指的是依据一定具有社会意义的属性,一个社会的成员被区分为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层次的过程和现象。社会经济地位(SES)是目前国内外研究中普遍采用的衡量社会分层的重要指标,它包括了社会成员的收入、教育程度和职业三个方面。而幼儿父母群体由于收入、教育程度和职业的不同,客观上处于不同的社会分层之中,对家庭亲子游戏的态度、理解以及指导等方面可能存在差异性。本研究以社会分层理论为理论基础,通过借鉴北师大冯晓霞教授等于2009年在不同社会经济地位家庭儿童的入学准备状况的研究中所采用的社会分层标准,分别从家庭人均年收入、父母的学历、父母的职业三个维度来确定幼儿父母的层级,其中父母的学历和职业以父母一方较高者作为衡量依据。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从某市选取3所幼儿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不同的幼儿园,其中J园为高校附属幼儿园,幼儿父母以高校教师为主,学历普遍较高;Y园为高档幼儿园,幼儿父母以高收入人群为主,经济收入普遍较高;L园为普通民办园,幼儿父母以外来务工人员为主,经济收入和学历普遍偏低。以幼儿父母为被试,每所幼儿园随机抽取大、中、小班各2个,每班选取15位幼儿父母发放问卷,共发放270份问卷,回收245份,回收率为90.7%,剔除无效问卷7份(未填写完整),回收有效问卷238份,有效回收率为88.1%。此外,还从每所幼儿园选取3名幼儿父母作为访谈对象。

1.测量工具

本研究使用的问卷是《家庭亲子游戏现状调查问卷》,由西南大学杨晓萍教授和尹芳于2003年所编制,该问卷包括幼儿父母对亲子游戏的态度、亲子游戏的条件、亲子游戏的类型以及亲子游戏的指导策略等四个维度,共26题。问卷信、效度较好。访谈提纲涉及“您对家庭亲子游戏的基本认识”“您常常与孩子玩什么游戏”“您认为怎样才能更好地开展游戏”等问题。

2.数据分析与处理

采用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1.不同社会经济地位家庭亲子游戏的共同特征

(1)家庭亲子游戏的基本内涵。通过对幼儿父母在“您对家庭亲子游戏的基本认识”这一问题人数上的卡方检验,发现存在显著性差异(x2=234.624,p=0.000),选择家庭亲子游戏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游戏”人数远远高于其他选项。具体结果显示:78.2%的父母选择家庭亲子游戏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游戏”,12.3%的父母选择是“母亲与孩子之间的游戏”,6.4%的父母选择是“父亲与孩子之间的游戏”,3.1%的父母选择是“祖父辈与孩子之间的游戏”。说明大多数幼儿父母对家庭亲子游戏的基本内涵都有着正确的认识,只有极少数的父母还存在一定的误区。

(2)家庭亲子游戏的材料。对家庭亲子游戏中所使用的游戏材料方面,幼儿父母表现出一些共同趋向。首先,幼儿父母普遍认同家庭亲子游戏的开展需要一定的游戏材料,65.1%的父母“总是”会使用游戏材料,19.3%的父母“经常”,10.9%的父母“有时”,4.3%的父母“偶尔”,0.4%的父母“从不”。其次,在游戏材料的选择上,43.2%的父母选择使用商店里出售的成品玩具,18.2%的父母选择使用废旧弃物、自然材料或自制的游戏材料,38.6%的父母“两者兼有”。最后,在游戏过程中,绝大多数家长(占89.9%)赞成孩子自制游戏材料,并且愿意主动参与到游戏材料的制作过程中。

(3)家庭亲子游戏的时间和空间。相关研究表明,幼儿父母空闲时间的活动从高到低依次是:“陪孩子玩”“处理家务”“看电视、杂志、书、上网等”“和朋友一起聚会”“继续处理上班时没有处理完的事”[5]。由此可见,幼儿父母空闲时间里最主要的活动是“陪孩子玩”,父母能意识到“陪孩子玩”的重要性。那么,父母常常与孩子在哪些地方玩?父母跟孩子一起游戏一次一般多久?这些问题在本研究的问卷调查中均有涉及,结果显示:在游戏的时间上,5.7%的父母选择“1小时以上”,20.3%的父母选择“30分钟至1小时”,74%的父母选择“30分钟以内”;在游戏的空间上,82.3%的父母选择“室内和户外”均有开展过家庭亲子游戏活动,9.2%的父母选择在户外与孩子游戏,8.5%的父母选择在室内与孩子游戏。

(4)有关家庭亲子游戏方面知识的来源。对“您有关家庭亲子游戏方面的知识从哪里获得”问题进行问卷统计发现,幼儿父母所了解的有关家庭亲子游戏方面的知识最主要来源于“从自己小时候的经验中总结出来的”和“与父母、朋友及同事的交流所得”,个案百分比分别为84.1%和71.4%;其次是“从孩子的老师那里得到的”,个案百分比为40.3%;再次是“相关书籍、报纸、杂志等”,个案百分比为38.6%;最后是“咨询相关专家”,个案百分比为14.1%。

2.不同社会经济地位家庭亲子游戏的差异之处

(1)家庭亲子游戏与学习的关系认识上的差异。通过对“您如何看待家庭亲子游戏与学习之间的关系”这一问题的调查发现,社会底层的父母更倾向于选择家庭亲子游戏“是浪费时间”,社会中层的父母更倾向于认为“是学习之余放松的一种方式”,分别占其所在阶层总人数的80.2%和67.1%,而社会上层的父母则更倾向于认为“是一种较好的学习方式”,约占该阶层总人数的72.2%。不同社会层级的父母对家庭亲子游戏与学习关系的认识,经卡方检验结果显示(如表2),不同社会层级的父母对家庭亲子游戏与学习关系的认识存在显著性差异(x2 =46.035,p<0.001)。

(2)家庭亲子游戏内容选择上的差异。通过前期工作中对“您常常与孩子玩什么游戏”的问卷结果和访谈内容,再结合相关文献中有关家庭亲子游戏的内容进行整合,最终确定家庭亲子游戏的分类结果(分为规则游戏、运动游戏、角色游戏和语言游戏四大类)并以问卷的方式进行调查,结果如图1。社会上层和社会中层的幼儿父母更倾向于选择与孩子进行“规则游戏”和“角色游戏”,而社会底层的幼儿父母更倾向于选择与孩子进行“运动游戏”和“语言游戏”。

图1 不同SES家庭亲子游戏内容的分布图

(3)家庭亲子游戏发起者上的差异。对家庭亲子游戏的发起者方面,社会底层的幼儿父母表示家庭亲子游戏活动常常由“孩子”发起,约占该阶层总人数的75.3%,而社会上层和社会中层的幼儿父母则表示“孩子和父母兼有”发起,分别占其所在阶层总人数的69.4%和73.6%。

通过对不同社会经济地位家庭亲子游戏的发起者情况进行卡方检验(如表3),结果显示,不同社会经济地位家庭亲子游戏的发起者存在显著性差异(x2 =28.144,p<0.001)。

(4)家庭亲子游戏能力期待上的差异。当问及“您希望孩子通过家庭亲子游戏获得哪方面能力”时,如图2,社会底层的幼儿父母对孩子从家庭亲子游戏中获得“手工、绘画等能力”“识字、算数等能力”的方面期待较高,而社会上层和社会中层的幼儿父母则对“社会交往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方面期待较高。

(5)家庭親子游戏指导策略上的差异。在幼儿父母扮演的角色方面,通过对幼儿父母在“您通常在家庭亲子游戏中扮演的角色”问题上进行调查,发现社会上层和社会中层的幼儿父母更倾向于扮演“平等的合作者”,分别占其所在社会阶层总人数的93.1%和68.3%,而社会底层的幼儿父母则更倾向于扮演“配角,听从孩子指挥”,约占该阶层总人数的64.2%。在激发幼儿游戏兴趣方面的结果显示,社会上层和社会中层的幼儿父母在激发幼儿游戏兴趣方面的平均得分分别是4.56和4.32,显著高于社会底层的幼儿父母(M=3.86),说明社会上层和社会中层的幼儿父母更注重对幼儿家庭亲子游戏兴趣的激发与培养。

四、相关建议

针对上述不同社会经济地位(SES)家庭亲子游戏现状的共同特征与差异之处,本研究从观念、行为和政策三个层面提出一些建议,以促进家庭亲子游戏的科学推广。

1.树立正确的家庭亲子游戏观

相比社会上层的幼儿父母,社会中层和社会底层的幼儿父母将家庭亲子游戏与学习分开来,甚至把游戏置于学习的对立面,这导致家庭亲子游戏实践中其价值被忽视。国内外诸多研究已证实,“幼儿期,游戏是一种最佳的学习方式。”“游戏的过程是幼儿主动学习、主动建构经验的过程”。较有影响力的是丁海东教授有关游戏价值的观点,他基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从幼儿的生活需要出发,认为游戏至少能满足幼儿三个层面的需要:生理需要;心理需要;社会需要或精神需要。由此可见,游戏是幼儿生活的“必需品”,有助于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幼儿父母应树立正确的家庭亲子游戏观,转变“勤有功,戏无益”“业精于勤,荒于嬉”等传统游戏观,认识到“游戏就是一种学习”。

尽管大多数幼儿父母对家庭亲子游戏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游戏”表示认同,但还是有少部分认为家庭亲子游戏是父亲或母亲一方与孩子之间的游戏,甚至认为是祖父辈与孩子之间的游戏。可见,幼儿父母对自身在家庭亲子游戏活动中的作用认识并不清晰。Power (2004)的研究指出,父亲和母亲与孩子游戏的类型存在很大的差别,母亲倾向于情感内容,父亲倾向于肢体的、打闹的和非固定化游戏。母亲与幼儿之间的游戏更多是建立在一种“依恋关系”的基础之上,父亲与幼儿的游戏则是建立在一种“激活关系”的基础之上,但两者对幼儿游戏质量的提高均起到重要作用。鉴于此,幼儿父母应正确认识自身在家庭亲子游戏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让自己参与到幼儿游戏中,而不是用电视、手机等媒介充当替代物。

2.加强家园之间的联系与合作

本次调查中发现,幼儿父母所了解的有关家庭亲子游戏方面的知识更多来源于自己或他人的经验,而非专门的知识。因而加强家园合作,提升家庭亲子游戏质量和技巧显得尤为重要。幼儿园可以通过家长会、开放日活动、家庭亲子游戏专题讲座等形式,向幼儿父母传授有关家庭亲子游戏方面的理论知识和指导策略,丰富家庭亲子游戏的内容,提高幼儿父母的游戏实施能力。同时,以问卷调查或访谈的方式了解每个家庭亲子游戏实施的现状,对调查所反映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沟通与指导,启发家长用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的不同游戏达到教育孩子的良好效果。

3.实施针对弱势家庭的育儿援助

有研究表明,家庭早期教养质量对幼儿的短期和终身发展都有极其重要的影响,早期教养质量低下或欠佳会对幼儿入学以后乃至成人以后产生持续的消极影响。为了减少贫困的代际传递,提高整个国家的人口素质,很多西方国家通过制定“亲贫”政策,关注弱势家庭早期教养,为弱势家庭早期教养提供援助。如美国开发和推行的“入户指导”形式的支持性早期教养项目,主要以弱势家庭为目标群体,以专业指导人士进入目标家庭的形式,对其家庭教养理念和行为进行指导,以达到改善亲子关系、增进亲子互动、增加家长效能感等为主要目标。我国可以借鉴国外经验,实施针对弱势家庭的育儿援助,由政策引领,从弱势家庭亲子游戏实际出发,通过专业指导人士进入目标家庭进行一对一、个性化的指导,帮助弱势家庭提升其亲子游戏质量和技巧,从而改善贫困幼儿家庭早期教养环境。

【参考文献】

[1]李春玲,吕鹏.社会分层理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190.

[2]陈敏倩,冯晓霞,肖树娟,苍翠.不同社会经济地位家庭儿童的入学语言准备状况比较[J].学前教育研究,2009(04):3-8,18.

[3]肖树娟,冯晓霞,成丽媛,苍翠.不同社会经济地位家庭儿童的入学数学准备状况比较[J].学前教育研究,2009(03):3-9,13.

[4]尹芳,杨晓萍.对重庆市主城区幼儿家庭亲子游戏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学前教育研究,2003(09):21-23

[5]吴丽丽.幼儿家庭亲子游戏的现状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6.

[6]丁海东.学前游戏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14.

[7]何慧华,曹未蔚,于真.美国入户指导形式的家庭早期教养支持项目分析及其借鉴[J].学前教育研究,2017(08):4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