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下凉山传统彝绣的传承与发展

2019-02-14 07:41桂雨毛亮王书琪吴林翼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9年23期
关键词:凉山传承与发展传统文化

桂雨 毛亮 王书琪 吴林翼

[摘要]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文化发展更是重中之重,民族文化发展作为国家文化发展基石,更加被国家、人民所重视。我国作为一个由56个民族构成国家,民族文化底蕴源远流长,文化传承也应当放于首位。凉山传统彝族服饰凝聚着彝族人民千百年来在生活学习中由文化特点、艺术气息、政治思想、哲学等方面组成的文化特色,是我国璀璨民族文化中的一颗闪耀的明珠。新时代下,推动少数民族文化现代化发展是必然趋势,就如何合理传承凉山彝绣和高效推动凉山彝绣现代化产业发展,以便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形势,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为民族文化开拓一片疆土做出分析。

[关键词]凉山;传统文化;彝绣;传承与发展

[中图分类号]F426.86[文献标识码]A

文化是一个民族灵魂之所在,少数民族文化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积淀下来的瑰宝,其服饰文化源于日常生活,并融入人文情怀、思想文化、艺术气息等民俗特色,是一个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在新时代经济文化发展趋势下,彝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我们需要合理分析彝绣的现状和危机产生原因的关系,探讨出彝绣的发展机遇。

1 新时代彝绣的生存环境

随着科技文化的进步,人类社会进程开启新的阶段,无论是在材质或是图案花纹上,现代文明都对少数民族文化产生冲击,其中最为明显的变化体现在服饰穿搭上。通过实地考察发现凉山地区彝绣的生存环境如下:

1.1 彝绣产品现状

彝绣作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着彝族古老的生命记忆和文化基因。作为一种制作工艺,它在发展中逐渐注重审美。其工艺按制衣流程大致分为:构图、打版、选材、剪纸、刺绣等,每一个流程,又具体进行细分不同的制衣方法,常见刺绣针法包括挑花、贴花、穿花、锁花、盘花、补花、垫花绣等。而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彝族人民逐渐形成了自成体系的色彩符号——彝族三色文化。凉山型刺绣配色主要通过黑红黄三个色相的对比与无彩色黑与有彩色红和黄的调和,达到色彩的统一。而彝族服饰纹样反应了彝族人民的思想文化,其内容涉及神话传说、宗教信仰、生活习惯、审美取向等诸多方面。图案纹饰多为鸡冠、羊角、火镰、马缨花、蕨草、窗格等动植物和生活物品,承载着彝族的文化,既是服饰上的特征标志,同时也是民族的文化核心。但在现代文化冲击下,彝绣文化的传承也显现出一些问题:

(1)彝绣文化传承出现阻力。色彩艳丽的彝绣正逐渐退出凉山彝族日常生活范畴,仅有少数老年人在特殊节日和婚丧等特殊场合穿着。

(2)彝绣花样设计具有一定局限性。现有的彝绣产品品种较少,图案简单,表现形式单一,用料的随意性较强,缺乏统一的生产标准,且不能在保留原有文化基础上进一步进行组合创新,使人们极易产生审美疲劳。

1.2 彝绣生产经营模式

彝绣产品大多是以家庭为单位自产自销的小作坊织制绣品,其生产投入较少;部分小型生产企业投入十几万元到几十万不等购买刺绣生产设备,雇佣十几名员工进行织制加工;仅有几家大型企业,其规模相对较大;也有部分公司将所需要的纹饰图样发给绣工,然后对生产的绣片进行收购,再加工成最终的成品。由于手工刺绣成本较高,多数公司采用机绣的方式进行生产,即在电脑上进行设计制版,通过机械设备生产绣片和成品加工。而手工彝绣制作精良,工艺复杂,针法变化多样,对绣工的要求极高,但传承人断层且专业素养低,这也导致了手工成品的出产量极少。

1.3 彝绣市场分析

由于凉山处于特殊地理位置,受到交通、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凉山彝族缺少有效便捷的途径将彝绣进行傳播,就实地考察西昌、布托、喜德等地做出市场分析发现:

(1)西昌城区仿古一条街为彝族服饰销售聚集地,主要的彝族服饰交易均在此地发生。商铺中所售产品除去彝绣服饰外,还有彝族工艺品如漆器、银饰等,部分商户除去传统彝绣服饰外,还对彝绣元素服饰如:T恤进行销售。受到现代观念及价格因素影响,传统彝绣服饰的需求量较少,其多数订单来源于当地彝族人民、彝族特色文化演出及少量游客。部分游客会购买价格较为低廉的彝绣元素服饰。

(2)布托、喜德县彝绣市场分散且经营规模较小,仅有少数几家是来自于家庭手工制作的商户,其产销量较少,订单多发生于当地住户,所销售的彝绣产品款式简单且纹饰单一。

2 彝绣危机产生原因

彝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有力彰显。伴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彝绣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巨大危机。通过分析彝绣危机产生的原因,来寻求凉山彝绣传承和发展的机遇。

2.1 彝绣文化受到冲击

近年来现代服饰的兴起和汉服文化、二次元文化及国外文化的影响给彝绣文化带来极大的阻力。并且彝绣服饰的穿着较为繁琐、价格高昂,使大多数人会选取更为简便、低廉的现代服饰,仅在节假日、婚丧嫁娶等重要场合穿着。

2.2 传承人出现断层现象

现今彝绣手工刺绣绣工年龄构成偏高,文化基础薄弱,绝大部分绣工从事彝绣工作的初衷只是为了获取经济利益,仅在原有的基础绣品上进行仿制。年轻一代大多都接受了基础教育,但对彝绣文化了解甚少。手工彝绣的获利周期较长,在逐利心理下,外出务工者越来越多,使他们对这项传统工艺缺少兴趣,加之刺绣的基础学习需要投入一定时间成本,使得年轻一代的绣工少之又少,因此传承人出现断层现象。

2.3 彝绣产品缺乏足够的创新

由于凉山彝族地区的奴隶社会制度持续至建国前,传统彝绣文化保存较为完善,没有像云南彝绣一般汉化,但也因此而过于传统。同时缺乏创新的凉山彝绣产品的款式、纹样、选材单一,难以为族外人所接受,极大的降低了凉山传统彝族产品的被接受度。

2.4 凉山彝绣产品尚未拥有一个知名品牌

由于缺少向非彝族推销彝绣产品的媒介,非彝族不能够了解彝绣文化,彝绣产品的需求局限在本民族内,造成恶性循环,令彝绣产业无法形成品牌效应,这也是彝绣行业发展所面临的巨大问题。

2.5 政策鼓励和支持没有起到明显效果

彝绣作为凉山民族文化的一张特有名片,虽然政府重视程度较高,建有相关彝绣产业园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但是由于对刺绣工艺的保护意识不到位,各地在刺绣工艺的开发和保护工作上普遍存在着重开发、轻保护的功利主义思想,多数干部只是把刺绣保护当作一个政治口号,同时彝绣的宣传效果并不明显,没能够激起彝绣文化在相关范围内的影响力。

3 对彝绣发展的建议

3.1 政策支持

3.1.1 平台建设。现有的专业彝绣平台数额较少且没有起到其应有的作用,平台建设及功能有待完善。企业可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进行对口平台建设,例如增加“彝绣合作社”,“彝绣管理中心”,“彝绣文化博物馆”,“传统彝绣互联网+平台”等。通过相对应的彝绣平台,将管理不规范的商铺汇聚成有组织,有规模的集体,使供应商与消费者之间无缝衔接。同时大力发展彝绣产业,并将人员培训一并纳入平台建设中。

3.1.2 政策保障。我国应继续加大对彝绣文化的保护力度,提供人力、物力等资源对彝绣传承给予经济支持。应将政策切实落到实处以清除彝绣发展壁垒,扶持彝绣产业,增强彝绣文化自信,避免形式主义,为彝绣的良好发展提供更好的社会环境和市场份额,使彝绣能够更好的传承,让彝绣产品能够高质量、多种类地进军国内市场。

3.2 彝绣传承

3.2.1 文化传承。正确认识彝绣文化内涵,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原则,整合现有彝绣资源,加紧对彝族服饰开展普查,对失传的彝绣服饰尽最大努力给以恢复、保护、收藏、再制作,对现存的彝绣代表性文化符号和色彩文化向相关上级部门进行备案,避免文化缺失。严格审核彝绣产品,保护彝绣设计专利,对传统文化进行合理创新,杜绝“张冠李戴式”的破坏性传承,促进彝绣产业健康发展。

3.2.2 技艺传承。开办专业的彝绣培训学校,让彝绣的传承人对其制作技艺教授。可根据学生的个人特色进行教学的细分化和模块化。细分化即将彝绣工艺流程进行细分,为不同技术水平的绣工们提供了多项选择,使分工更加明确。模块化即将每一种类的彝绣产品制作分为多个独立且完整的小模块,为随后的培训打下模块化教学基础。学校可以联合凉山彝绣产业基地开展各类人才交流活动,例如“彝绣技能竞赛”。

3.3 彝绣创新

3.3.1 服饰选材的创新。在服装的发展过程中,服饰原料从最开始的兽皮逐渐发展成棉布、绸缎,其款式由繁到简,由粗犷变得精致。时间的推动作用使现代社会产生了更多的新型材料,彝族服饰能够在选材中进行创新,例如在彝绣载体方面尝试将彝绣与不同的材质相结合,如刺绣与皮革、刺绣与纱、刺绣与草编、刺绣与毛毡等。在制作工艺上,为了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同时也为了加大彝绣的宣传,对创新型服饰可以采用将其所有的制作流程数字化、使用机器完全代替手工的模式。

3.3.2 服饰图案的创新。服饰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体现,因此彝绣服饰在传承的同时还应当进一步地创新,此处说的创新并不代表着将彝绣服饰的符号进行修改,而是将传统服饰的代表性符号与现代服饰进行有机结合并进行全新的设计,使彝族文化能够辐射更大的范围。凉山彝绣与其他片区彝绣不同,它传统的特点使其更具有鲜明的特色,因此进行创新还能够带动更多的人去购买传统彝绣服饰。

3.3.3 产业创新。传承不等同于墨守成规,因此在竞争中应进行适当创新,同时也应拒绝产品相似度极高的生产模式。彝绣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不仅体现在其纹样内涵上,还应该体现在其技术含金量上,例如:彝绣3D打印技术。因此,彝绣产业应加强技术研发,可建立“彝绣研究院”,投入资金协助,来提高彝绣产品的质量。

3.4 资源储备和利用

3.4.1 人才培养。彝绣产业人才主要分为传承人、彝绣专业管理人员、销售人员以及生产线人员。不同种类的人才职能各不相同却互不可分,所以应当进行合理的组织结构划分并实现多元化和个性化人才培训,同时需提供人才保障来激励人才队伍的扩张。(1)人才培训。在人才培训上,应当根据不同的职业选取不同的培训模式,在已有的基础上,还需进行改进。可由彝绣协会牵头聘请专业的老师对绣工、管理者、销售人员等进行相对应的培训并需通过考核来评价员工是否合格,以达到让人才队伍更加专业的目的。(2)人才保障。彝绣人才之所以存在着缺失的现象,是因为它的培训周期长且经济收入不乐观。应当提高彝绣人才的社会、经济和法律保障。社会保障即实现充分就业以及得到基本的“五险一金”,经济保障即通过从事彝绣生产能够实现较好的收入,法律保障即政府完善彝绣人才利益的保护法,如《彝绣专利保护法》。

3.4.2 资源的分配。在资源稀缺的条件下,需对“碎片化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对大宗资源合理的拆分并且开拓出其他资源,使文化资源在传承中显现,人力资源在劳动中彰显,环境资源在运用中凸显,社会资源在探索中表现,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3.5 市场发展和规划

在飞速发展的今天,凉山彝绣市场的发展空间仍然巨大。由于历史、社会发展、商户自身等原因,凉山彝绣暂未打入现代化市场,加之现有的凉山彝绣市场呈现出各种乱象,且鲜有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营销,势必需要进行市场的规划整合,让其能够自造血式发展。通过树立起属于凉山的品牌,进而一步步打入国际市场。

3.5.1 规范市场。合理规划市场,调节市场供需关系,提高市场占有率,形成“产业链+”市场。同时对市场进行规范,避免出现滥用资源,恶性竞争等不良市场行为。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机遇下,彝绣应当顺应现代市场发展方向和潮流,对市场进行合理的创新。彝绣产品供应商和销售商应提高企业影响力,打响企业品牌,壮大发展规模,渗透进各个生活领域。例如与游戏网页合作、明星代言以及商演等。

3.5.2 专利保护。国家颁布了有关专利的保护举措,但是彝绣工匠们大多没有专利意识,并未受到专利的保护,使得彝绣服饰容易出现雷同现象。为推动市场的良性发展,更应大力提倡彝绣的专利保护,对彝绣作品的专利权进行维护,从而高效地使用彝绣文化资源。

3.5.3 高效管理。彝绣产品作为文化产品,仍然需要管理的支撑。只有高效的管理才能实现资源最有效的应用,才能使员工在正确的方法下高效率地工作。

大力发展战略管理能力,对竞争对手的实力进行合理分析,有针对性地进行目标的定制,提高战略规划和实施水平,落实战略各个细节,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团队合作能力,避免出现任务分配不均和合作能力低的情况,从而提高彝绣产品生产效率;完善企业组织架构,强化管理在生产中的作用;完成管理价值衍生,让管理的触角伸向探索、创新、互动的领域。

3.5.4 产品销售。细分销售领域,提高供应商议价能力;完善销售流程,对消费者提供售后等服务;合理进行产品分类,使销售价格满足各层次消费者需求;把握时代脉搏,合理运用电商平台,使传统销售和现代销售有效结合;增加销售网点,实现“蜂巢”效应;运用购物节等机遇,促进产品销售。

4 结语

凉山彝绣是彝族人民千百年来智慧的结晶,是我国传统优秀文化分支中独具魅力的一脉,是我们了解彝族文化基石,能向我们展现整个民族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情趣。能否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中,使彝绣在个人、社会乃至整个国家中得到传承与发扬是对我们巨大的考验。通过彝绣的产业化发展及规范化生产使其能够开拓更加广泛的市场,建立属于自己的品牌,这也是将我国优秀文化延续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 刘云.特色文化产业语境下的彝族刺绣文化传承与创新问题研究[J].红河学院学报,2017,15(02):24-27.

[2] 杨帅,宋秋.旅游扶贫视角下彝家新寨中的彝绣产业发展路径——以峨边彝族自治县为例[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0(03):32-35.

[3] 刘云.特色文化产业政策背景下的彝族刺绣文化保护与开发研究[J].贵州工程應用技术学院学报,2017,35(02):18-23.

[4] 冯燕.凉山彝族地区服饰文化产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J].中国商贸,2009(08):100-101.

[5] 杨瑞婷,王坤茜.浅谈彝绣的传承和时尚化设计[J].名作欣赏,2015(33):172-174.

猜你喜欢
凉山传承与发展传统文化
构建最美河流湖泊,凉山在行动
凉山首部纯本土电视剧《西河故事》受好评
凉山彝族图案在平面广告设计中的运用研究
浅谈贵州地区布依族舞蹈的传承与发展
中国武术文化传承与发展
民族音乐在小学音乐教材中的运用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