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

2019-02-14 05:55谢晶聪
青年时代 2019年36期
关键词:互助村民自治社会组织

谢晶聪

摘 要:历经12年的农村变革,周山村俨然成为河南省登封市的特色乡村。不管是轰轰烈烈的妇女赋权运动,还是如火如荼开展的乡村建设,周山村始终坚持村民自治、共建的原则。周山的成功也为中国乡村、城镇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周山村;社会组织;村民自治;互助

一、引言

周山村是河南省登封市大冶镇下的一个行政村,距离登封市约为28公里。蜿蜒曲折的山路是游客和访问者对周山村的第一印象。落后、偏远曾是压在周山村村民上的两座大山,而走进今天的周山村,看到的却是另一番面貌:面向各个群体的社会组织蓬勃兴起、丰富的村民集体活动以及村民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而这一变化离不开多年来周山村村民、河南社区教育研究中心的梁军老师团队以及外部各种社会力量的共同努力。

二、村民、社会组织、村两委三大主体和谐共治

乡镇政府是中国最基层的行政单元,而乡镇之下的乡村则实行村民自治。乡镇政府是乡村治理中的领导主体,而村两委是乡村治理中的执行主体。周山村秉持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原则,在实践探索中形成了特有的乡村治理模式,不同于传统的乡镇政府-村两委-村民的上下级模式,而是以村民为中心,通过发挥社会组织的中介作用来配合村两委的工作,从而实现村民自治。

周山村乡村治理模式的最成功案例当属三次村规民约的修改。2006年实现退耕还林的周山村土地流转给大冶镇政府管理,村民每年每人可分得土地补偿金(又称为“口粮款”)800斤小麦(折价)。2007年村两委制定了“兑现粮款十三条”,其中第四条规定:“妇女婚后户口未迁出者,不论时间长短一律不给口粮款;离婚、丧偶后回村居住的妇女,不参与口粮款分配。”该项体现性别不平等的规定直接引发了村民之间的矛盾,开启了长达7年的攻坚克难战。

(一)培育平等的性别观念

周山村位于中原地区,深受传统男权文化的压制,强制性地修订村规民约会引起大部分村民的反对。如何以循序渐进的形式对村民进行性别观念培育成为周山村变革的重中之重。前期,中央党校性别平等倡导课题组与村支部书记达成共识,在村两委的支持下,率先着力于转变村两委干部的性别观念,对其进行参与式的培训。后期,重点对村民进行宣传教育。在这过程中,由河南省社区教育研究中心推动成立的周山村手工艺协会发挥了重要作用。协会为更深入人心地宣传男女平等观念,2008年手工协会在周山村为协会成员郝玉枝的大女儿举办了一次女娶男的婚礼,手工艺协会成员悉数到场。这场婚俗的变革也撬动了男尊女卑观念的磐石。同时,手工协会与之后成立的艺术协会、老年协会在日常的演出、教育活动中通过小品、歌舞等形式将性别平等观念普及给村民。

(二)坚持民主协商

周山村三次修订村规民约坚持民主协商的原则,是由全体村民民主参与、民主决策所實现的。周山村坚持民主协商的主体多元化、全方位,包括村两委干部、全体村民代表、村民组组长、妇女组长和特邀的妇女代表与乡镇政府代表,并且对修订村规民约所涉及的利益两方也采纳进来,有效保障了各方合理的利益和意见诉求。同时,当遇到争议或者村民难以理解之处,则会采用专家讲解和村民深入讨论双管齐下的方式,确保各种意见的发声与解决。

周山村村规民约的和平有效修订,消除了原有规定中的不合理成分,实现了乡村治理的法治化和规范化,是实现村民自治的正确示范,真正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更可贵的是丰富了乡村治理的途径,将社会组织的倡导、协调的作用发挥出来,实现了村级党组织和村民自治组织的有效合作,为乡村社区的现代化治理提供新思路。

三、以互助和原生态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模式

周山村三次修订村规民约不仅为乡村治理提供新思考,还吸引了大批的学者、游客的到来。梁军团队和周山村村民在接待、学习中摸索到了发展文化旅游的路子。不同于其他村庄过于追求现代化的文化旅游发展模式,周山村坚持原生态,力求做到:创意由村民提供、决策由村民作主、好处由村民共享。

2016年周山村妇女手工艺协会、老年协会、艺术协会联合起来成立了社会经济组织——常青互助会,鼓励全体村民积极参与,共享互助果实。常青互助会作为承接文化旅游任务的团体,具有明确的责任与权利。村民按自愿的原则可交纳100元入会费成为互助会会员,退会自由。互助会按照轮流制的方式给会员安排游客的吃、住,原则是每次每户安排4-6人用餐,每户工作时间为两天。这样就避免了其他村落恶意揽客、相互竞争的行为发生,会员之间仍然保持着原村民之间的共生、和谐关系。同时,为了保持周山村特有的山村自然环境,又鉴于初始的开发资金的不足,周山村没有大肆地兴建住宿宾馆、引进星级酒店等。而是采用改造村民旧房的方式,既节约了成本,又通过温馨的小院落给来访者打造了周山特有的乡村风情。

名气打响之后,周山村开始了文化建设工作。周山村具有500多年的历史,在梁军老师团队带领和全体村民献言献策下,周山村挖掘出了大量的文化旅游资源。周山村就地取材,保留村民老宅中的窑洞建筑,布置成为了“俺家奶奶的故事展览”基地,通过村民亲手绘制的图画展现村民最真实的面貌。还发动村民改造曾经阻碍村民走动、交流的小山路,以无偿劳动的方式修建了“互助路”,使之成为周山互助精神的一个缩影,同时也加深了村民之间紧密联系。这种村民之间通力合作之下诞生的文化印记还有很多,如“周山庄记忆”沙盘、妇女手工艺协会作品展览、村规民院展览和周氏祠堂等。

注重文化建设的同时,周山村也没有浪费自然所赋予他们的山林资源。村民利用天然的自然优势,重点开展养蜂、养蚕的养殖业工作,多以家户散养的模式进行,会员可依托互助会进行售卖。老一辈的手工艺者也凭借巧妙的双手刺绣了精美的手工艺品,通过手工艺协会和互助会售往各地。值得一提的是,手工艺协会坚持互助的原则,定期进行技术的交流分享,还会派送技术成员前往各地进行培训,强调成员之间的互惠共赢。因此,传统的制作技艺都保留相当完整,周山刺绣更是被登封市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拥有了自己的品牌“周山巧女”。

在这一模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周山村,依然保持着和谐、稳定的村民关系,村民钱包鼓起来了,村庄的凝聚力也大大提高了。周山村的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和人力资源都被有效调动起来,都成为乡村发展中的重要动力源泉。

四、高度的乡村认同

村民是乡村社会的主体,探寻乡村发展的新路径最重要的就是要关注村民的需求和聆听村民的意见。周山村不管是在政治诉求、经济建设还是文化认同上始终坚持以村民为主。周山村的最大成功之处也在于调动了全体村民的积极性去振兴乡村,并且始终没有摒弃自己的初心——为村民服务、一切为了村民。

2018年周山村围绕“保护”和“发展”两大主题,对村庄内的废弃窑洞就行修缮和改造,挖掘村庄文化内涵,打造“梦里老家”特色文化品牌。“梦里老家”从选址、方案选择、修建,全过程都由村民共同协商制定,坚持公开公正的原则,听取全村各方意见。村民还在互助会的带头下,开展义务劳动,村民包括妇女、老人、小孩都自发地搬运废旧砖石为工程添砖加瓦。2018年年底第一座“梦里老家”已改造完成,院墙和地面重新铺设,建筑材料都是从废弃的旧房子中扒下来的,真正做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老窯洞的重新修缮,是在高度的乡村文化认同之下开展的,共建乡村公共空间,留住了乡愁,凝结了村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五、结语

近年来,周山村的发展有目共睹,实现了观念变革、经济发展、文化认同。人心齐,泰山移。周山村的成功也离不开各界力量的帮助,村民的通力合作、政府的大力扶持、社会团体的热心援助,这些力量为周山村绘制了绚丽的色彩和前景。村民自治、因地制宜、不忘初心是周山村能够坚持下来的奥秘,周山村也为中国乡村振兴事业增添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李慧英,杜芳琴,梁军.将性别平等纳入村规民约之中——怎样修订村规民约?[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

[2]中央党校妇女研究中心性别平等政策倡导课题组.悄然而深刻的变革——周山村村规民约修订记实[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9.

[3]李慧英.我国的社会建设与社区治理[J].领导科学论坛,2018(8).

[4]程同顺.中国农民组织化研究初探[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

[5]徐勇.乡村治理与中国政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互助村民自治社会组织
村民自治中的民主参与问题及对策研究
论社会组织在安置帮教工作中的功能定位
论村民自治制度的现状与完善
社会组织能力建设的总体方向与具体路径
当前我国农村村委会选举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