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文艺的启示

2019-02-15 01:13田文玲
中国老区建设 2019年1期
关键词:文艺作品秧歌延安

□ 本刊记者 田文玲

上世纪40年代,宝塔山下,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怀抱理想的进步青年在巨大的热情中,追寻文艺救国之路。

以延安文艺为代表的根据地文艺,从背向工农兵到面向工农兵,从窑洞走向广场,让文艺从狭小的知识分子的圈子走到广大的群众中间,让一群淳朴的民众成为了革命斗争最坚强的后盾,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革命文艺的雄壮乐曲到文化强国的伟大实践,从文化唤醒民众、文化发动民众到文化服务民众,文艺在满足人们精神需求、提升人们精神层次的同时,也发挥着组织社会、动员民众,凝聚力量的作用。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也出现了种种问题,究其根源就在于一些文化人价值观的漂移。

今天我们正处在一个关键的时期,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都离不开文艺。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重温延安时期文艺工作的经验和做法,很有必要。

40年,文化产业兴盛的背后

当经济改革打破体制坚冰,文化的发展也如水流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产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春天,一方面产生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另一方面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尤其是近20年来可谓蓬勃发展:2004年实现增加值3440亿元,占GDP的比重为2.15%; 2017年3.5万亿元,占4.29%。年均增速20%。文化产业已经成为了我国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而随着文化产业越来越市场化,无论是拍摄一部电影还是出版一本图书,投资回报成为必要考量。文化产业的发展中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博弈也带来了让人忧心的情境。

文化市场上浮躁之风蔓延:急于求成、急功近利,导致了近些年的文艺作品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文学作品抄袭模仿、千篇一律;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

某些文艺作品本身存在的精神匮乏、内容空虚、脱离生活、境界低下的倾向又影响了整个社会的文化氛围和社会风气。

如今的相当一部分年轻人,已经没有上一代人的热血和心忧天下的情怀,而现代文化的平面化、浅薄化,让许多年轻人对文化也越来越缺乏内在的敬畏。他们更着眼于当下,对时代赋予的使命和挑战茫然无知。

庄严一再被解构,崇高不断被消解。那些具有进步意义的历史事件成为了“权谋”“宫斗”;承载精神信仰的英雄人物成了一些人们口中的“投机派”“野心家”。

文化被经济活动所裹挟,不少人开始焦虑:社会得病了,只有文化才能医治。

“让人们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梦想就在前方”。这是文化的力量,也是文化的使命。

把握时代的脉搏

“书生报国无他物,唯有手中笔如刀。”抗日战争爆发以后,大批爱国学生和文化青年,冲破了国民党的重重封锁,千里迢迢奔赴延安。他们在这里开展文艺创造,组织群众性文艺活动。抗战的号角在宝塔山下、延河之畔吹响。

当时的《解放日报》评述说,延安“不但在政治上而且在文化上作中流砥柱,成为全国文化的活跃的心脏。”

这批知识分子最初来到延安的时候,也曾水土不服。他们用新潮的语言,创作了许多小说、诗歌和话剧,却并没有意识到,他们所排演的内容离延安老百姓的生活有多遥远,而且这些观众绝大多数甚至是文盲,对这些作品并不全能理解。

1938年1月,延安出了这么一件事。

1月26日晚,成立不久的诗歌组织战歌社举行新诗朗诵会。晚会共发出三百张入场券,毛泽东亲临观赏。

可是朗诵会开始不久,人就陆续散去,最后,会场内只剩下不到一百人。

事后,主办者羞愧地承认:“这是近几月来延安最惨的一次晚会”。

四天后,战歌社开会总结了失败的原因:一、多数人只把诗歌看作个人的事,不承认它(诗歌)可以与今日的救亡运动有密切的联系。二、诗的语言不够大众化。三、朗诵技术很幼稚。

实际上,晚会的失败早有预兆。战歌社当时确定的主要任务“即以开展新诗朗诵运动为中心的工作”。从他们总结的三点失败原因中不难发现,当时的战歌社并没有意识到问题出在哪里:在救亡图存的背景下,只顾及个人的目的和趣味,自然曲高和寡。

文艺作品要抓住时代的脉搏,才能发挥出文艺特有的政治功能。古今中外概莫如是。

“发展抗战文艺,振奋军民,争取最后胜利。” 延安文艺座谈会后,知识分子不仅完成了对自己的改造,也通过各种文艺活动动员人民投入到反侵略战争中,为缔造一个新的现代国家发挥了巨大作用。

生产、教育、抗战是延安文艺创作和表演的三大主题。

用群众的语言,讲群众的生活,寓教于乐,在潜移默化中,延安的文艺工作者激发了农民的政治参与热情,提高了农民的觉悟。

安娜·路易斯曾向丁玲询问中国文学的最近趋向,丁玲说:“我们演出戏剧、公开演讲、在农村墙上画漫画,还必须教会农民唱救亡歌曲。每个村庄的农民至少会唱两首歌。”

延安时期的文艺作品有血淋淋的人生和战争的现实,有未来的光明远景和反动力量的灭亡,充满了乡土和人民英雄的气息。

1939年3月,冼星海创作了他在延安第一部成功的作品《生产运动大合唱》。自此,“二月里来好风光,家家户户种田忙,指望着今年的收成好,多打些五谷充军粮”的歌声很快传遍了边区和各抗日根据地。

这些文艺作品,让从未遭受过日寇蹂躏的陕北农民也认识了抗战、了解了抗战,进而参加抗战、支持抗战,农民逐渐学会了“革命”“支前”“抗日”。他们从内心深处觉得这些东西再也不是和他们毫无关系的了。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毛泽东鲜明提出了:“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

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后,知识分子曾努力追求的“工农分子知识化”变为“知识分子工农化”。文艺工作者下乡参加工作、访问劳动英雄,参加变工组织,与他们同吃同住、谈心聊天。然后将这些农民的故事创作成文艺作品。

作为培养抗战文艺工作者的学府,鲁艺的办学口号是:到前线去,到敌人后方去,到农村去。那时,鲁艺学员要“学习三个月、前方实习三个月、返校再读三个月”。

1943年的元旦、春节期间,鲁艺秧歌队在宝塔山下,延水河边,杨家岭上演出了《赶毛驴》《推小车》等节目,轰动了整个延安。有的群众跟着秧歌队走了三十几里,连看几场,舍不得离去。

随后,延安各文艺团体也行动起来,普遍组织了秧歌队,在延安的街头广场,在乡村地头,轰轰烈烈的“新秧歌运动”开始了,受到了群众热烈的欢迎。

一位妇女看了鲁艺秧歌队的演出后,说:“以前鲁艺的戏看不懂,这回看懂了。”

《拥军花鼓》在东乡罗家坪演出时,当王大化、李波唱到“猪呀,羊呀,送到哪里去”时,老乡们马上就接唱道:“送给那英勇的八路军”。

新秧歌用老百姓的话来说是受苦人自己的秧歌,秧歌演出的都是和他们生活密切关联的事情,农民常常不自觉地对号入座,倍感亲切。

陕北农民的感受最为真切:“我们不愿看旧戏班子的戏,你们的新戏,又好看又能劝解人,演的是咱们自己的事,容易解下(陕北方言,明白的意思)”。有农民看戏后说:“把我们开荒生产的事都编成戏了”。

不经意间,农民意识到原来自己也可以入戏,可以像古代英雄豪杰那样被人传唱。这种前所未有的自豪感让他们感觉到了抗战的意义,意识到原来开荒种地、交公粮等会对整个民族和国家有如此重要的意义。

超越了精英的文化

“面向工农兵”,不仅仅指文艺作品要大众化、通俗化,还包括了文艺工作者要站稳人民的立场,向大众学习,改造自己:放下架子,甘当小学生。

在延安时期,戏剧的舞台已经不再是“看”与“被看”的关系,也不是文艺工作者的专属。那时候的延安,出现了工农兵当主角、作家诗人当参谋和工农兵与知识分子合作等新的创作方式,农民的主体地位开始受到关注,涌现了许多劳动诗人、作家和歌手。

陕甘宁边区自1938年成立“民众娱乐改进会”后,1945年1月边区文教大会召开并通过了《关于发展群众艺术的决议》,民间艺术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民间艺人数以百计地遍布城乡。

1945年4月边区说书组正式成立,说书改造受到关注,出现了以木匠诗人汪庭有,练子嘴英雄拓老汉,劳动英雄、不识字的快板诗人孙万福、王老九等为代表的民间艺术家。

到1946年,据不完全统计,边区有八百说书人,其中有50人得到训练。“在一个俱乐部里,要是有人能唱一两段用抗战内容编成的曲子,唱后又能说说笑话,那他就是最受欢迎的民间艺术家了”。

延安时期文艺大众化既改造大众,又改造了知识分子自身。这种民间文化与精英文化的结合,最终超越了精英文化。

从娱乐到教育

延安时期的文艺作品来源于生活、贴近生活,在反映群众的生活的同时,也承担着教化的作用,重塑了农村社会。

在文艺作品中,积极生产、公而忘私、勤劳持家、孝敬老人、爱护儿童是宣传和弘扬的主题。二流子懒汉、为富不仁者、吸食鸦片者、不孝敬父母者、虐待儿童和妇女者等都是讽刺、抨击的对象。戏曲里所提倡的那些被认为是进步的行为,逐渐成为普通民众日常行为的道德准则。

《新状元杨朝臣》讲诉了安塞杨朝臣的勤劳生产和改造二流子的真实故事。陆喜娃是剧中二流子的原型,他在杨朝臣的感化下重新做人。当《新状元杨朝臣》在小樵湾演出时,陆喜娃看到剧中的他出场时,羞得低下了头,泪流满面地跑了。后来,他说:“咱今年决心学好,定要把光景闹美!”

将医疗教育、卫生等方面知识编进节目中,更是获得了民众的赞誉。延安的难民工厂编演了秧歌剧《娃娃病了怎么办》演出后,许多婆姨都哭了。那些婆姨说,你们的秧歌比以前的好,因为你们的秧歌句句话都是有用的,旧秧歌中看不中用。

那时,新秧歌等文艺活动对于延安的群众已经不仅是娱乐活动了,还是他们自我教育的手段。延安群众说:“你们的秧歌有故事,一是讲生产,年青人都爱看,旧秧歌没意思!” 延安时期,秧歌从没落的“老太婆”艺术转化为了“青年”艺术。◄

猜你喜欢
文艺作品秧歌延安
文艺作品
“秧歌”的戏剧化与“剧种”定型
金湖秧歌的传承和发展
富平村里唱秧歌
从延安整风运动说起
Body languages in English teaching
昌黎地秧歌
论近代中西方文艺作品互译发展现状及趋势
群众文艺作品内涵的提升
文艺作品中的化学素材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