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艺术不应仅囿于艺术圈本身: 彭玮访谈

2019-02-15 12:00孟尧MengYao彭玮PengWei
画刊 2019年1期
关键词:美术馆艺术家艺术

孟尧(Meng Yao) 彭玮(Peng Wei)

孟尧:从2011年“青年艺术100”创立以来,你们已经由一个单一的推荐国内艺术家的展览项目,发展成为项目丰富、越来越国际化的复合性的青年艺术推介平台。在过往的8年中,“青年艺术100”做过哪些重要的举措和规划,直接影响到你们现在的工作方向?

彭玮:“青年艺术100”刚起步的时候,是在798等小场地做展览,后来我们希望找到一个大场地,就去了农展馆,然而在那里难免会给人一种“青年艺术博览会”的错觉(毕竟博览会是一个商业平台和交易的场所)。到7周年的时候,我们综合了艺术家的愿望和想法,以及尝试新的展现形式,所以后来去了今日美术馆。到8周年就来到了嘉德艺术中心这样一个新地标。

每年启动展场地的变化是最直观的,同时映衬着这一年“青年艺术100”在不同方向上的创新和改变。我不敢说“青年艺术100”的所有选择都正确,但这个项目确实帮助了许多年轻人,让他们可以在艺术道路上发挥自己的天赋和才华。很多人的“第一次”都是在“青年艺术100”上发生的,而且很多艺术家通过我们的项目成为了知心朋友,探讨学术问题,生活上相互照应。很多人也逐渐进入了人生新的阶段,他们的每一点进步,我们真心为他们感到高兴和自豪。

开幕现场

2018年“青年艺术100”启动展在搭建的过程中,包括展线的设计和空间布局的设计,尽力以美术馆为标准,让每个作品之间相互不干扰。尤其是一些新媒体作品,尽量把它放在一个封闭的空间里。8周年主题“YES OR NO”是我和团队在经过很多轮的激烈讨论后,有一天“顿悟”的,是面对现有艺术现象的思考与发问,希望能够呈现当下青年人最真实的声音,让他们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态度,也期待青年人用新的语言重新“撕裂”和“搅动”艺术本身。展览以“迷宫”的形式,有意将展线设计成回路,很多地方需要观众自己走回来,再看、再思考,看展的过程也是思考的过程。我们同时我们也制作了艺术地图,大家可以清晰地找到每个艺术家所在的位置,艺术家也可以尽可能地展示自己的作品。

孟尧:在2015年的时候,你们把品牌拆分为“青年艺术100”和“名泰文化”两条路径的吗?你曾对媒体表达过当时拆分的原因是希望把“青年艺术100”项目做得更纯粹,更专注于学术选拔的严苛性。“名泰文化”则主要做针对往届艺术家的不同层面的推动。就现在来说,你们对“青年艺术100”和“名泰文化”的定位是否有变化?这两个项目彼此之间的区隔在哪?

彭玮:“青年艺术100”作为我们公司经营了8年的品牌,从来没有被拆分过。借着这次采访正好和大家再分享一下两个品牌的区别和关联。“名泰文化”与“青年艺术100”都是北京名泰文化艺术有限公司旗下的品牌项目。“名泰文化”对外正式亮相于2015年,但在此之前,公司已经在“青年艺术100”的基础上开始孕育“名泰文化”项目。“名泰文化”是一个以青年艺术家为服务核心的个展推广项目,最早雏形出现在2014年启动展现场的“艺术盒子(ART BOX)”这个微个展项目,后来逐步发展成为与青年艺术家进行不同形式个展项目的合作。这个项目缘起于“青年艺术100”,也植根于“青年艺术100”,每年都会从“青年艺术100”参展艺术家中选择合适的艺术家进行更为深入和全面的合作。

之所以创立“名泰文化”项目,是为了更好地为青年艺术家提供进阶型的,持续、有效、全面的服务。

“青年艺术100”更着重于对新艺术家的挖掘与推广,艺术家在这个平台上获得展示及推广后,也有进一步发展的需求,故而根据青年艺术家发展的现实需求,“名泰文化”应运而生,致力于艺术家的深度合作与推广。

孟尧:今天做青年艺术推广项目的机构和平台越来越多,青年艺术家因此获得了很多的机会参展和评奖。但是青年艺术展览上也经常出现语言同质化、思想简单化的作品,甚至一些年轻艺术家早早就确立了一种符号化的图式,以投合市场的趣味。在这种情况下,你觉得做青年艺术推广的机构和平台,如何去应对这种局面?

彭玮:公平公正的评选机制是至关重要的。“青年艺术100”每年会邀请国内外数十位最专业的专家学者、知名艺术家组成评选委员会,他们来自国内外著名美术馆、艺术院校,有策展人、评论家、艺术家、媒体人、导演、作家、社会学家等,以他们独到的眼光常常能准确地“毙掉”那些当下在市场上比较被追捧的,或者刻意模仿谁的等等这些类型。我们也会通过专业的学术讲座、特别学术项目——国际艺术特需门诊、线上问诊等各种方式,针对青年艺术家的作品(原作/图片)、创作理念、方法论,甚至是生活方面给予直接批评和反馈, 为青年艺术家传授宝贵的知识经验,正确地引导青年艺术家。

孟尧:在2018年的青年艺术展览上,你们策划的“国际艺术特需门诊”令人眼前一亮,能否介绍一下这个板块的诉求是什么?你们后续会持续做下去吗?

彭玮:今年设置了两个特别项目——“国际艺术特需门诊”和“不服来战”。“国际艺术特需门诊”特邀全球艺术大咖与青年艺术家们面对面针对其作品、理念、方法论给予直接批评和反馈, 传授宝贵的知识经验,为他们答疑解惑。“不服来战”是一场展中展,是对青年人桀骜不驯的勇气和对自我坚持的肯定,鼓励青年艺术家持续创作,挑战既有评选规则和展览模式,而尝试的一种创新性艺术实践形式。

开设“国际艺术特需门诊”的原因或者说初衷,有一位参与其中的青年艺术家在接受《北京青年周刊》的采访时说:“作为一个年轻人,我有很多问题是看不透的,所以我想把我的现状、我的作品这些都拿给老师看,就好像在看中医一样,希望前辈们帮我把把脉,看我有什么病。”2018年开设下来,现场反应特别热烈,参与者双方都觉得受益,有了不同的体会。

这样对青年艺术家成长真正有帮助的项目,我们是要延续的。

孟尧:能否具体介绍下“青年艺术100”近几年和国外各类艺术奖项合作的情况?在合作的过程中,你们觉得彼此的运作方式和价值理念有什么明显的差异?

彭玮:目前与国外艺术奖项合作的有“莱俪青年艺术奖”和“拉古纳艺术奖”。“莱俪青年艺术奖”(LALIQUE Nova Art Prize)缘起于2014年,是“青年艺术100”与在艺术收藏界有着“光之雕塑家”美誉的品牌LALIQUE(法国莱俪)的奖项合作。本奖项针对每年度“青年艺术100”的百位入选者,特邀业内专家评委评议获奖艺术家,在当年度“青年艺术100”启动展现场评选,获奖艺术家将受邀参观法国莱俪博物馆及法国莱俪工作坊,与设计部门对设计及艺术作品交流等,及参观欧洲其他博物馆,展开一段欧洲艺术之旅。2014年,“拉古纳国际艺术奖”开始与“青年艺术100”达成战略合作,主要表现在:“拉古纳艺术奖”影像部分获奖艺术家参与“青年艺术100”启动展;“青年艺术100”组委会也将推荐部分优秀的中国青年艺术家参与在意大利军械库举办的“拉古纳国际艺术奖”大展。

1. 2011年“青年艺术100”启动展现场

2. 2012年“青年艺术100”启动展现场

3. 2016年“青年艺术100”启动展外景

4. 青年艺术经纪人授课现场

5. 2017年“青年艺术100”启动展现场

6. 2018年“青年艺术100”启动展现场

与国际艺术奖项的合作,不仅是“青年艺术100”将中国青年艺术家推向国际舞台的机会,同时,也推动了中外文化交流,以及两国艺术家之间相互学习。

孟尧:中国的艺术行业生态处在一种标准不清晰、整体专业程度低的状况中,我们的行业从业人员,在很多事务的基本层面没有经验、缺乏意识。从长远来看,对行业人员专业化的关注,重要性不亚于对艺术家的推广和发掘。因此,我觉得你们做的“青年艺术经纪人训练营”是一个很有实际意义和值得推广的特色培训项目,这个项目现在还在办吗?

彭玮:首先,我们的艺术经纪人训练营缘于我是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培养出来的,我们系科向来的教学理念是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而“青年艺术100”启动展的现场本身就是个非常好的实战场,在这里有各种形态的艺术创作,有各样的艺术角色,既接触前端艺术创造者,又能在工作第一线与广大的艺术爱好者、专业人士、藏家等交流学习,感受到最真实的市场状况。这对参与我们训练营的对象来说,可以让他们对艺术从业人员的专业性和个人发展方向,有个清晰的认识。另一方面,从最开始我们自身诉求出发,启动展工作量非常巨大,需要很多的志愿者参与,而专业性也是对项目本身的添砖加瓦。随着“青年艺术100”逐年影响力的扩大,也因为时间一般在暑期前后,我们的艺术经纪人训练营已经成为海外留学归国实习、国内艺术专业在校学生等人的实践基地,而更有意思的是,他们不仅上下届之间口播相传,还有更多跨学科领域的人想要进来参与学习、训练和了解,而非艺术专业的实习生、志愿者们的参与极大地丰富了我们项目本身,特别是2018年来自于人类学、自然科学、医学、法律等等不同专业的学生以非常认真和跨界思维的态度参与,也拓宽了项目本身的视野,给了我们一些很好的启发,收到了业内外专家学者和普通观众的一致好评。将来我们这个青年艺术经纪人项目还会随着“青年艺术100”继续走下去,我们相信这会成为互相影响的养分,滋养我们互相成就。

孟尧:你对《画刊》本期采访的其他3家青年艺术推广的机构和平台——“新星星艺术奖”“青年艺术100”“在路上”是否熟悉?你怎么看待他们的工作?

彭玮:新星星艺术奖应该是比我们早一年发生,只是当时信息没有像如今这么发达,等我们自己做完第一届的时候才从参与过该项目的艺术家处得知有这样一个项目。大家有相似也有不同,我相信都有美好的初衷,随着各自发展,新星星已经在2016年“易主”,在南方常年发声,也有较为明确的定位和发展目标,我觉得大家相得益彰,能给年轻人不同的发展渠道和途径。

“在路上”,不一样的在于是在美术馆场域里发生的项目,也是坚持了很多年,美术馆的学术态度和每年的盘点梳理,对青年人的学术建构也是有指导和激励作用的。

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有各自擅长的领域,拓宽了艺术的可能性,让青年艺术家有更多的选择。好的项目、好的机构,特别是做青年艺术家的项目,我们都特别敬佩,怀有敬意地希望大家能够继续坚持,做得更好。

孟尧:今天在艺术圈,关于艺术和商业、艺术和金融的关系,艺术家和市场的关系,常常被绝对化、简单化地看待。能否结合你自己的行业经验,谈谈你对这些问题的理解?

彭玮:我可以客观地说,我们是最早一批将艺术与商业、艺术与金融做跨界整合的项目,之所以做这样有别于传统推荐艺术的手法,是因为我们觉得青年艺术应该更创新、更多元和更有挑战性,不应仅囿于艺术圈本身。相较于其他行业,艺术确实不是刚需,也不是大众品类,然而其实人类的生活时刻都在与泛艺术产生关联,我们需要激发这种联系。我也经常说,我们的跨界尝试不一定都是对的,跨界不是无界,有原则有底线有特别属性的前提下去找到可能融合的地方,然后放大。如果这一步不跨出去,又怎么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能做。艺术一方面有极强的专业属性,另一方面也能发挥自身的功用,“服务”更多的行业和群体。

孟尧:2019年,“青年艺术100”将和77文创合作共建“青美术馆”,对这个美术馆你们未来有什么规划?

彭玮:长久以来,大家都觉得“青年艺术100”没有一个固定的展示场所,而项目本身又是一个囊括了艺术展览、艺术活动、艺术教育、艺术跨界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推广平台,所以这其中有很多可以延展的可能性,而项目常年偏公益的属性让大家觉得需要有个属于青年人自己的美术馆,我们也想秉承着我们“唯一不变的就是一直在变”的理念,打造一个非常规的美术馆,展现青年人自己的特性以及满足大部分对项目的功能需求。

孟尧:除了“青美术馆”,2019年的“青年艺术100”项目,还会有哪些新的计划?

彭玮:我们在筹备2020年的10周年,所有的这些都是在为后期做铺垫。

猜你喜欢
美术馆艺术家艺术
钢·美术馆展览现场
钢·美术馆二层展厅 钢·美术馆一层展厅
去美术馆游荡
纸的艺术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美术馆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