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柞蚕稚蚕期低温灾害的影响及防范措施

2019-02-15 22:24陈忠艺
蚕桑茶叶通讯 2019年6期
关键词:蚕儿柞蚕保苗

陈忠艺

(河南省鲁山县蚕业局 467300)

鲁山县地处伏牛山东麓,淮河流域沙河上游,属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气候,全年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4.8℃,年降水量900~1 000mm,无霜期209d以上,平均海拔高度800m左右。全县14个养蚕乡(镇),错落分布在不同海拔区域,其中赵村镇赵村村海拔在1 200m,四棵树张沟村海拔520m,由于养殖区域分布地形不同,致使春柞蚕稚蚕期所处野外环境条件差别很大,尤其是春柞蚕稚蚕期容易遭受低温天气的危害,造成部分稚蚕把握力差,掉枝落地,影响稚蚕健康生长,甚至个别农户蚕儿后期出现大量发病情况,给春柞蚕生产带来不可挽回经济损失。2018年、2019年春稚蚕期,鲁山县出现了罕见低温灾害,尤其是2019年天气格外异常,从4月24日至28日,夜间遭受8~10℃低温恶劣天气长达5d。持续时间较长,危害程度较重,波及范围较广。灾情发生后,蚕业局及时派出蚕业专家分赴各个养蚕乡(镇),对受灾农户进行实地走访调查,并采取了补救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灾情的扩展。

1 低温天气的危害

1.1 低温灾害发生

2019年4月下旬,正是春柞蚕2~3龄期,大部分蚕儿正处于2 龄眠中,只有少部分蚕儿进入3龄。从清明前后收蚁至2龄期间外温变化不大,蚕儿发育正常,食叶比较活泼。但进入下旬以后气候变化明显,尤其是4月24日至28日,出现了极端异常的低温阴雨天气,全县出现了历年来同期最低温度,持续5d,海拔最高的赵村镇赵村村黄楝沟组白天自然温度14.6℃,夜间骤降至8℃,海拔较低的四棵树张沟村白天自然温度16℃,夜间低温仅有9.1℃,其他涉蚕乡(镇)养蚕村组昼夜温差大体一致,温度相差5℃左右[1]。

1.2 稚蚕低温灾害的影响

由于春柞蚕是在野外自然环境下饲育,受野外气象环境因子的影响较大,“倒春寒”极端异常气候出现后,由于应急预案准备不足和保护措施不力,造成落地死亡的蚕儿逐日加剧,柞墩上的稚蚕也出现了2龄眠期过长,眠起后体质虚弱,甚至发生细菌病症状。在走访农户察看蚕体蚕座时发现,多数稚蚕静伏不动,把握力较差,食叶不活泼,部分蚕儿出现头胸下垂、口吐黑褐色胃液、尾部脱肛及排泄褐色稀粪等病症。由于受夜间低温影响,大部分稚蚕不食不动,体内营养消耗较大,接连数天忍饥挨饿导致大部分蚕儿死亡或后期蚕病大量发生。据调查统计,2018年全县春柞蚕放养有70%以上的养蚕农户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落地死亡蚕。2019年全县春柞蚕放养有85%以上的养蚕农户发生落地死亡蚕和细菌病蚕。只有四棵树海拔较低的乡村危害相对较轻,但损失的养蚕农户约占三分之一左右。

2 蚕体影响

试验表明:柞蚕稚蚕期在合适温湿环境中,蚕儿食欲旺盛,体质强壮,抗逆力、抗病力强,容易稳产高产。而在低温阴雨环境中,则生命力弱,易发生病害,造成柞蚕死亡和减产。柞蚕在8℃条件下饲育,1龄期就会导致蚕儿大部分死亡。而在30℃条件下饲育,仅有极少数蚕营茧,其蛹也在羽化前死亡,8℃和30℃是柞蚕幼虫生活的最低和最高界限温度[2]。鲁山县地处伏牛山区,每年4月份天气变化异常,出现“倒春寒”并伴随阴雨大风极端气候时有发生。尤其是2019年4月下旬连续5d的8~10℃低温天气,抑制了蚕儿正常新陈代谢机能,造成稚蚕生理组织系统机能失调,导致蚕体营养不良,体质虚弱,轻者出现了稚蚕头胸扭曲、下垂、口吐胃液、脱肛、蚕体瘦弱等症状,严重者,出现了稚蚕掉枝落地死亡情况。

3 防范措施

为了防止春稚蚕遭受低温灾害的影响,在2~3龄期间,可以通过稚蚕土坑保护育、室内育等方法,把稚蚕投放在相对比较安全适宜的温湿度环境中饲养,既能抵御外界低温、风雨灾害,又能防虫防鸟的危害,对提高稚蚕的保苗率和收蚁结茧率,实现春柞蚕高产稳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1 实施塑料大棚土坑保护育保苗技术

一般放养500g卵量在二眠起上山时蚕座最大面积为20m2。在地势高燥、利于通风、远离农田果园的柞园附近,选择一个占地面积20m2左右的开阔地带,开挖两个宽1m、深0.33m、长10m的土坑,土坑中间相距50cm。在挖好的土坑上面搭建拱形大棚,棚顶离地面高约1.8~2m,立柱和支撑拱形材料要求牢固、结实、耐用,然后把塑料薄膜从上到下全封闭覆盖,四周棚底用土封压严实,创造一个适宜稚蚕生长发育的温室小气候[3]。不仅能避免风、雨、低温等不良气象因子的影响,又能对蚕座蚕体柞叶进行消毒,减少稚蚕遗失和蚕病发生,有效地提高稚蚕的保苗率,增强蚕儿体质,促使蚕体发育齐一,确保柞蚕高产稳产。生产实践表明:该项技术保苗效果非常明显,是防范低温、风、雨、晚霜等气象因子影响蚕体安全的一项重要保护措施。因此,在今后的春柞蚕生产上,尤其是春柞蚕稚蚕期,应大力推广应用。同时建议蚕业主管部门出台优惠政策,加大对此项保苗技术的项目或资金投入,并免费提供技术和相关物资,进一步提高蚕农应对极端气候的防范能力,从根本上扭转春柞蚕生产“望天收”的被动局面。

3.2 建设稚蚕专用保苗场

采用株距0.33m、行距0.66m的形式建设密植专用稚蚕场,并通过肥培管理的途径,促使柞树枝繁叶茂,1~3龄期蚕可适当密放,然后在专用保苗场的周围搭设棚架,棚架上覆盖塑料薄膜,白天温度高时,可把棚架两端的薄膜打开,进行通风降温。夜间温度较低时,可把两端的薄膜盖严实,或在棚架上面覆盖草帘达到保温的效果,使棚内温湿度与稚蚕生理发育所需温湿度相适应,促使稚蚕正常生长。棚内养蚕,可以避免低温、风、雨、鸟、虫等不利环境因子的危害,起到既保苗又防病的效果。

3.3 室内保护育

稚蚕室内育的房屋一般选择地势高燥、通风良好、光线均匀且密闭保温的房舍。在房屋的中间要搭建100cm高的蚕架,蚕架上摆放宽0.8m×长2m×高6cm的蚕床若干个,一般放养500g卵量,需要8~10个蚕床。塑料薄膜长宽度应超出蚕床长宽度30cm左右,蚕室和用具在使用前2~3d要进行彻底洗刷消毒,可用毒消散,有效氯1%的漂白粉或者3%的福尔马林消毒,也可采用甲醛和高锰酸钾混合气体消毒,消毒后蚕室应密闭2~3d,养蚕前1d要进行开窗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新鲜[4]。其主要技术要点:春柞蚕稚蚕期室温保持22~24℃,温度不应高于26℃或者低于20℃,若室内温度超过26℃时,应洒水、打开窗户或揭开塑料薄膜降温。室内光线要均匀,防止因稚蚕有趋光性特点而使蚕座分布不均。柞叶应选用带枝条的适熟芽叶,喂蚕时间掌握一天给叶两次,一般早上7时一次,下午5时一次,喂叶时枝条要有规律摆放,呈“井”字形摆放于蚕座,每次给叶前打开塑料薄膜排湿,再扩座,匀蚕,给叶。室内育掌握1龄除沙1~2次,2龄除沙2~3次,通常在眠前除沙,眠中应揭开塑料薄膜通风排湿,保持蚕座干燥,淘汰弱小蚕和迟眠、迟起蚕。室内育原则上以二眠起齐后上山为宜,最好是晴天无风时移蚕上山最好,上山时应早晨6~7时为宜,推迟上山会因太阳直射薄膜使薄膜内温度过高,造成蚕体伤热而影响稚蚕健康。因此,室内保护育是改善稚蚕野外不良气象因子,合理调节蚕体生理适温,促进蚕体发育整齐的一种有效保护方法。

猜你喜欢
蚕儿柞蚕保苗
吉林省柞蚕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思考
柞蚕茧系统分形研究
难题
农业农村部部署冬小麦抗旱保苗工作
难题
扇贝保苗池水质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案(上)
柞蚕新品种“川柞3号”选育报告
巴中市柞蚕3项地方标准正式实施
凌海市创建玉米高产示范区技术措施
可爱的蚕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