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患者心率变异性的临床意义

2019-02-15 07:26张琰
医疗装备 2019年1期
关键词:变异性心率病情

张琰

峨眉山市人民医院内二科 (四川峨眉山 614200)

心率变异性是患者心率节奏随时间改变的快慢变化度。通过对患者心率变异性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可以掌握心动周期的时间变化与规律,了解患者心脏自主神经等实际情况,进而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避免产生不可逆转的不良后果[1]。于是临床上通常会将心率变异作为预测突发心脏事件的重要指标,进而明确患者的疾病程度,并给予及时有效的干预,避免患者病情快速恶化。为进一步对冠心病患者的心率变异性进行研究,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本研究比较冠心病患者和非冠心病正常人的心率变异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74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经过临床诊断,符合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的冠心病诊断标准,分为试验组。试验组男42例,女32例,年龄41~75岁,平均(61.2±8.1)岁。对照组是接受了健康体检并证明不存在冠心病的74名健康者,其中男40名,女34名,年龄40~73岁,平均(60.3±8.4)岁。两组基础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入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已获得伦理委员会批准。

纳入标准:符合冠心病诊断标准;无糖尿病、心律失常等并发症;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测前3 d内无药物治疗。排除标准:先天性心脏病;心瓣膜病;心房颤动;心肌病;植入心脏起搏器;心力衰竭及其他影响运动病症。

1.2 方法

运用动态心电图和自动扫描算法分析系统对两组进行连续24 h的心电图监测,并对获得的各项数据进行分析,从而获得心率变异性的结果。比较两组心率变异性,并总结心率变异性分析的临床价值[2]。

1.3 临床评价

对两组全程记录中正常窦性心搏的RR间距标准差(standard diviation of NN intervals,SDNN)、相邻RR间期差值的均方根(root-mean-square of difference-value of adjacent RR interval,RMSSD)、全程记录中相邻NN间期差值>50 ms的百分比(percent of the number whose difference between adjacent NN interval are more than 50 ms,PNN50)、全程记录中每5分钟NN间期平均值的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 of the mean value of the NN interval every 5 minutes,SDANN)指标进行记录分析以及比较研究。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试验组心率变异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心率变异性指标比较(±s)

表1 两组心率变异性指标比较(±s)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组别 例数 SDNN(ms) SDANN(ms)RMSSD(ms)PNN50试验组 74 95.4±32.1a 85.6±26.0a 18.7±9.3a 4.4±3.1a对照组 74 150.1±25.4 125.9±25.2 30.1±12.8 7.3±2.2

3 讨论

冠心病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心脏病类型,该病的发生和患者出现冠状动脉狭窄、心肌缺血等问题有关。而心肌的稳定性受心脏自主神经的影响,所以要想准确把握患者的病情,需要对患者心脏自主神经的调整能力进行判断。研究表明,心率变异性是表现患者交感与副交感神经张力以及平衡状况的指标,也被称作是预测性指标,在预测突发心脏事件方面有显著作用[3]。

本研究运用的是24 h分析方法,通过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可以得到以下几个结论。

第一,SDNN指标能够从整体上体现冠心病患者的心率变异程度,所以可以透过这一指标了解患者总体的心率变异情况。SDANN指标反映冠心病患者的心率缓慢变化情况,体现患者交感神经的功能发挥状况。RMSSD、PNN50这两个指标表明患者的心率快速变化情况,体现患者迷走神经功能状况。以上是心率变异性相关指标所代表的含义以及特定指标能够表明的患者心脏神经功能情况。所以医师可以对以上指标进行跟踪检测,并结合指标数据进行分析和判断,更加清楚地把握患者的病情,进而给予针对性的干预指导,及时控制患者病情的进展[4-5]。

第二,通过比较冠心病患者和正常人的SDNN、RMSSD、PNN50、SDANN指标,能够发现冠心病患者的以上指标均较正常人下降。通过这一结果能够了解到患者受到冠心病病情的影响,使得其出现心脏自主神经的调节功能障碍和紊乱的问题,心率变异性不再具有正常的昼夜节律。通过对冠心病患者病情进行分析,我们能够发现患者的脂肪以及糖代谢均会出现紊乱,而且这种代谢紊乱问题会随着患者病情进展而推进,进而会直接或者间接损害患者的心脏自主神经,神经损害后即会出现以上表现[6-7]。

第三,本研究结果还有一个非常明显的表现,即冠心病患者的心律失常发生率处于较高水平,显著高于正常人。这与患者的心肌缺血问题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而心肌缺血的生理病理机制有极大的复杂性。一般而言,心肌缺血发生后,冠心病患者会出现明显的心绞痛症状。在这一过程中发现很多冠心病患者在出现心肌缺血后并没有出现心绞痛,这种情况可能与以下几个原因有关。(1)部分冠心病患者虽然发生了心肌缺血,但是缺血范围较小,也没有持续长时间,仅是放出了很少的致痛物质,尚未达到患者的痛阈,所以患者并没有感知到心绞痛。(2)痛阈与患者的年龄有密不可分的关系,通过对冠心病患者的年龄进行分析,发现中老年人是该病的主要发生人群。有很多冠心病患者存在其他合并症,例如合并糖尿病等,这也会提高患者的痛阈;很多患者在治疗时需要运用某些药物,而该药物很有可能会导致患者痛阈提升,提高患者对疼痛的感知能力。(3)患者的神经系统感觉出现异常情况,使得痛觉无法有效传入神经,所以神经不会发出心绞痛的警告。心脏拥有十分丰富的神经,本身对各项感觉的感知很强,但是冠心病等冠状动脉疾病会损伤心脏的神经末梢。在很多情况下,无论是患者还是医师均会忽视这种没有症状的心肌缺血情况,不会给予高度重视,并及时进行干预,进而影响患者的治疗。要想避免这一问题的发生,需要对患者进行心电图动态监测,全面有效地对患者进行疾病评估。特别是心肌梗死后的冠心病患者,如果其出现了恶性心律失常症状,则很有可能会出现猝死。在发现这一问题后,必须及时干预与处理。对冠心病患者进行心率变异性的分析和监测成为了重要的防范手段和临床研究指标,其临床指导意义也已经被研究确认[8-9]。

心率变异性的检测是一种无创性定量的方法,在诊断冠心病以及对冠心病患者进行预后判断时都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而且检测的灵敏度极高。除此以外,心率变异性分析实际操作十分简单,可以满足重复操作的要求,能够在临床广泛普及与应用。在利用心率变异性指标对冠心病患者进行疾病评判的过程中,还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心率变异性检测结果除受患者病情影响外,还受以下因素的制约。第一,情绪因素。如果患者的情绪剧烈波动,则所获得的检测结果与正常情况有所出入。第二,呼吸活动因素。呼吸活动对心率变异性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所以在正式检测前需要指导患者调控呼吸。第三,药物因素。在检测前服用了某些干预结果的药物会导致结果异常,所以必须监测好患者的药物服用情况。所以,心率变异性分析还需要在今后的实践中进行不断的完善与优化,相信在未来会有更大的应用价值[10]。

综上所述,冠心病患者的心率变异指数较正常人有很大程度的降低,对患者心率变异性的临床分析,有助于把握患者心肌缺血与心律失常的实际情况,便于及时给予干预措施,降低心源性猝死的发病率。

猜你喜欢
变异性心率病情
心率多少才健康
不戒烟糖友病情更难控制
低GI饮食模式或能显著改善糖尿病病情
离心率
离心率相关问题
探索圆锥曲线离心率的求解
血清TSH对乳头状甲状腺微小癌患者病情的影响
运动、健康与心率变异性的研究进展
咳嗽变异性哮喘的中医治疗近况
清肺止咳汤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4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