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语汉字词“茶”之“다”发音源于中国闽北方言考

2019-02-16 06:05陈丹妮刘仲华吴明真
茶叶通讯 2019年1期
关键词:北苑闽北高丽

陈丹妮 ,刘仲华 ,吴明真

(1.武夷学院 茶与食品学院,福建 武夷山354300;2.湖南农业大学 茶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湖南 长沙410128;3.韩国礼茶学研究所,全罗北道 益山 54887;4.韩国圆光大学 礼茶学科,全罗北道 益山 54887)

1 世界各国“茶”字文言现状概况

世界各国“茶”字文言现状的研究成果已有不少,主要有美国学者William H.Ukers在1935年出版的《All About tea(茶叶全书) 》在第二十三章茶的字源学“现代社会中与‘茶’字意义相同的语言,都直接来自最早栽培及制造茶叶的中国,中国茶字的发音在广东话为cha,在厦门则变为tay。从这两个发音之一,略加转变,或者都没有变化,即成为现代各种语言关于‘茶’字的来源。……其中高丽语发音为ta[1]。”随后中国学者林馥泉在1980年撰写的《识茶入门》中《世界各国茶字语源及其读音(Ukers:1935)》表 也沿用了Ukers这一说法。

韩国学者김명배于2002年出版的《다도학(茶道学)》第二篇“茶的世界史之茶的称呼”,研究指出“在韩国和日本对于茶的称呼有汉音다(ta)、吴音사(sa)、惯用音차(cha)。但是,在地理山附近,使用的是广东语系차(cha)的发音;福建语系[데](de)的发音大概源于贵州省苗族茶的发音쑤아·다(tsua’ta)演变而来。……总结出《茶的称呼和传播线路图(차의 호칭과 전파경로)》图[2]。”在图中可以清晰看出在位于中国浙江省宁波地区标注有ta的发音。韩国另一位学者김진무于2017年出版的《茶经(다경)》对世界各国“茶”字及其发音归类总结成《世界各地茶字和发音表(세계각지의 “차” 자의 글자와 발음표)》[3]中,可知汉字词“茶”的发音有cha和ta,二者均属于广东方言派系传播并演化而来。

2 韩语汉字词“茶”的文言概况

2.1 文的概况

古代东亚大部分地区的文言发展大都经历过先有自己的言而无文,之后在和发达的汉文化接触过程中,借用了汉文化中已经发展成熟的汉文和本地区的言相结合使用。韩语文言发展主要历经为有言无文、文言分离、文言混用、文言“独立”四个阶段。近两千年间一直使用汉字作书写系统,因此不免影响老百姓的日常口语,于是在日常使用的韩语中,也开始出现大量的汉字词汇,它们大抵直接来自汉字的口语和书面语[4]。韩语的汉字词汇主要有三个方面来源:第一,汉语词源的汉字词,从周武王克商,箕子率五千人入朝鲜至19世纪,大量汉语词汇流入朝鲜半岛;第二,李祹于1446年颁布《训民正音(훈민정음)》,伴随其引入汉字之后都有产生;第三,日语源汉字词,主要在19世纪八十年代开始,韩日交往日益频繁,大量的日语源汉字词流入朝鲜半岛[5]。可知韩语在有言无文期就已经开始吸收汉字词汇,汉字词作为韩文组成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且沿用至今,因而即便是进入了文言独立期的韩语,其独立是相对而非绝对的。通过上述语言学方面梳理再结合中韩的茶文化交流史可知:第一,善德女王时期中国的茶文化从唐朝传入新罗,可推断汉字“茶”直接由中国传入朝鲜半岛,并非日语源汉字词;第二,韩语다(茶)、차(茶)发音在汉字“茶”传播后才随之在口语中使用;第三,从韩语里保留的汉字“茶”表示的意义分析,属于汉语词源中同形同义汉字词类别;第四,“茶”字在韩语有言无文期传入,可知传入之时书写统一使用汉字“茶”。

2000年出版的《韩中词典》字典共有两个词条“차(茶,tea):从茶树上摘取的茶树叶片,经加工后,成为能够食用的即为茶 ;다(茶)=차(茶)”。2012年出版的《茶生活大典(차생활문화대전)》里,关于차一共有四个解释词条,但其意义都不同。其中第一个为“차1①茶树chá shù;②茶叶 chá yè[6]。”;查阅다共有两个解释,均无表示茶的意思。但却有用다组成的和茶相关的词语,比如:다과译为茶菓、다구译为茶具[7]等。在日常茶生活与茶文献的运用现状,主要呈现以下三个特征:第一,已形成与다相关的墨守成规惯用搭配,主要体现对中韩古代茶书名称翻译时多采用다,例如:《茶经(다경)》、《东茶颂(동다송)》、《喫茶養生记(끽다양생기)》、《다록(茶錄)》、《茶神傳(다신전)》、《大观茶论(대관다론)》等;虽偶见《大观茶论(대관차론)》的译法,但极其罕见;第二,二者可以互换的搭配,例如:茶人译차인或다인、茶道译차다或다도、茶道具译차도구或다도구等;第三,차的固定搭配,例如:六大茶类译6대차류、綠茶译녹차、黃茶译황차、黑茶译흑차、青茶译청차、白茶译백차、紅茶译홍차等。上述可知,汉字词“茶”对应的韩语有다和차两种正式写法。

2.2 言的概况

韩语本质上是一种拼音文字,它原先的一个功用是拼写汉字的发音。一个汉字词对应有两个韩语文字即意味着“一茶两音 ”,其实中国同样也存在“一茶多音”现状。在陆羽成《茶经》之后,虽然书写以“茶”字为主,中国疆域辽阔加之交通不便使得各个地域,同一个字的方言截然不同的情况比比皆是。那么是否存在上述方言因素导致,笔者在韩读硕博期间调研后得知两个发音都属于标准韩语发音,而非地方性的方言(사투리),可排除方言对“一茶两音”带来的影响因素。

3 다的发音源于福建闽北方言推测

再看中国方面《康熙字典》载“茶,《集韻》直加切;《正韻》鋤加切,垞平聲[8]。”,得知茶在北宋《集韻》成书时发zhá音;到明洪武时期《正韻》成书时改为chá音和现代普通话发音完全一致。在茶叶对外输出主要集散港口广东省方言为cha,福建省厦门方言为tay,福建省福州方言为dà。综上所述可知차有可能为广东方言或惯用音演变发展而来(本文主要对다展开论证,因此对차不做过多论述。);但다在以上发音均无可溯源之处,因此笔者对韩国学者김명배持“汉音다(ta)也来自广州方言”的观点持有疑义,推测存在“广东·厦门——二元说”之外的可能性。

仔细分析和比对各国学者关于世界“茶”字发音演变图谱时,唯独韩国学者김명배的《茶的称呼和传播线路图》和其他学者的发音谱系图有所不同,在图中位于中国东南沿海的宁波附近标注有ta发音。由此可以推测是否韩语다来源于宁波一带方言?考证后可知,宁波一带的“茶”字的方言是吴音sa而非ta,进而否定了这一猜测。

鸟瞰宋代茶器的外销史,在镰仓幕府时代(公元1192~1333年),日本的僧侣们到我国浙江临安天目山径山寺学佛,回国带回一批建窑烧制的黑釉茶碗。因碗采自天目山,故称之“天目碗”;此后,“天目瓷”逐渐演变为日本陶瓷界和藏友对中国黑釉瓷的统称[9]。此类命名方法是将最先获得某物品的集散地来命名。这一时期的“天目盏”事实上就非天目山地区所烧制,而是来自福建闽北建阳所烧制的建盏。同理可推测同一时期的北苑贡茶,是否也和东渡至日本的建盏有过一段类似的经历。

在宋代于贡赐贸易一道受政府较严格控制的海外贸易还有市舶贸易。经营市舶贸易的外商虽然一般不得离开港口所在地,但在港口所在地居住、贸易都不受太多限制,可与当地居民杂处和自由贸易。高丽人前往宋朝南路的所有港口中,明州(今宁波市)离高丽出发港口礼成的直线距离最近,而明州离两宋时期都城所在地较其他港口也最近,因此选择明州登陆的高丽人数最多。而高丽人在到达明州之后不得离开该区域,他们的所见所闻仅限于此地,因而把ta音标记在明州一带也就顺理成章。

4 宋丽交流主要交通航线

据《宣和奉使高丽图经》(下文简称《高丽图经》)记载宋丽之间的航路相当发达“若海道,则河北、京东、淮南、两浙、广南、福建,皆可往”,其中最主要的有南北两路[10]。受当时政治和军事格局影响,1074年之后由北路改南路。这和许兢出使高丽时在《高丽图经》中记录“神州发明州”的记载相符。两国的海船都利用季风航行,正如《高丽图经》记载“去日以南风,归日以北风”也正验证这一事实。时人利用季风从明州到达礼成只需五日左右。发达的航海技术和便利的季风条件,为宋丽交往提供了优良的海上交通条件。

而宋人前往高丽,则根据需求不同出发点有所选择。宋使臣团出访由于需携带赐品并完成相关礼节,需从明州出发;宋商们则根据贩卖物品最便利的交通线路选择合适的出港口。宋代闽北地区为产茶大区,凤凰山区域为北苑贡茶生产基地,但贡茶仅献给宋皇室,供其品尝和赏赐之用,非民间贸易品。民间大宗贸易的茶,则来自闽北建溪上游的崇安(今武夷山市);宋代盛行的建盏和金花乌盏也均来自建阳和崇安。

通过考古学研究成果已知两宋时期崇安的茶厂分布在九曲溪沿岸,遇林亭窑址在黄柏溪边,烧制建盏的芦花坪等窑址位于南浦溪沿线,贡茶主要生产基地凤凰山临松溪。结合闽北水系图就可知九曲溪与黄柏溪都汇入崇阳溪,后接建溪;南浦溪与松溪直通建溪;建溪再向南流至南平与富屯溪、沙溪汇合,最终注入福州的闽江由此入海。闽北地形虽山多且崎岖,陆路运输极其不便,但以上这条发源于武夷山、经建阳、过建瓯、抵南平、汇闽江、出福州的天然无阻的黄金水道,为将大山深处闽北山区的茶和茶器贩卖到高丽及其他各国,提供了极其便利的交通条件。且在北宋时期,福州已开辟通往日本、朝鲜及东南亚的航线。宋丽时期福建出海港口有福州和泉州,闽北水系无任何陆路转运,可直通闽江由福州出海,相比泉州而言福州离朝鲜半岛路途更近,且省时省力便于运输物资。

两宋时期闽北人通过这条便利的水上运输线路,将大量上等的茶和茶器贩卖至高丽,在宋商人数上占比大也就不足为奇。正吻合《宋史》载“高丽王城有华人数百,多闽人”的事实。可以推测有大量闽北人将建盏和北苑茶由福州外销至日韩,由于季风的规律需在高丽短住几个月;期间不仅可以在高丽贩卖带去的中国物产,同时也将宋人喜爱的高丽物产携带回国贩卖,居住期间将闽北“茶”字方言发音ta传入朝鲜半岛并推广提供充分的时间条件。这是韩语“茶”字未受福建闽南地区厦门方言tay的影响,而是受闽北方言ta影响的交通原因之一。同时,闽北物质最终出海的港口福州方言“茶”为dà,可知其音同闽北方言类似,只是调值有所不同。

5 福建闽北地区“茶”字的方言发音概况

现在到宋代北苑贡茶产地——福建闽北地区的乡下,老一辈人大多目不识丁且依然使用闽北方言交流。若到他们家里做客,老人家在招呼客人坐下之后就倒上一杯热腾腾的茶水,热情地和客人说“yè ta”。其中yè是吃,ta是茶;意思是请客人“吃茶”,也就是普通话的“喝茶”。

根据《建甌縣志》的卷三十六·方言记载“由于人们的交往、迁移和战事影响,形成以建瓯话为代表的、不同于闽东、闽南方言的闽北方言。旧建宁府除浦城县部分乡镇外,其余各县、以及顺昌、南平邻接建瓯的一些乡镇,都说闽北方言[11]。”在方言篇的《建瓯方言音节结构表》可以知“茶”字的建瓯方言发音为ta。再查阅《武夷山市志》的卷三十四·方言志载“武夷山市方言(崇安话)属于闽北方言。闽北方言分东西两片,武夷山市和建阳属于西片。武夷山市五代从建阳分出建镇,宋代提升为崇安县。因处崇阳溪上游,历来与下游的建阳来往密切,因而口音接近。和以建瓯话为代表的闽北方言东片口音相比,西片口音比较古老。在《十、饮食穿戴》中收列和普通话说法不同的常用词语,就有茶叶词条,其对应的方言词为“茶箬(ta²ŋyo7)[12]”。

福建省闽北地区“茶”字的方言发音ta和韩语다 (ta)完全吻合。“文”的传播途径通过书写并流传后世,而“言”的传播则需要以人为载体才可以传播。从传播学上梳理两个区域的历代闽人往来情况就成为本文论证的重要突破口。

6 闽北在宋丽时期交流的重要地位

历代茶的交流并非单线存在,而是伴随着政治、经济、贸易、军事、文化、迁徙等多线并行。爬梳两国古代地方志和相关研究成果可知,宋丽时期两地交往甚密,并且闽北和闽人在贡赐贸易、市舶贸易、儒学文化交流中起到重要作用。

6.1 宋代闽北茶及茶器的物产概况

宋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设建宁府(治所在建瓯),辖建安、瓯宁、崇安、建阳、松溪、政和、浦城等县,使建瓯成为闽北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宋治平三年(1066年),析建安县西北境置瓯宁县。建安县辖东溪(松溪)及建溪两岸各乡里,瓯宁县辖西溪(崇阳溪)及南浦溪两岸各乡里[12]。在闽北建瓯有保留至今的北苑茶园遗址,据《建甌縣志》第二十九篇文物载“北苑茶园遗址位于东峰镇大房村境内的凤凰山麓,距县城约15公里。北苑之名始于五代……宋代时北苑茶的鼎盛时期。……周绛《茶苑总录》曾称:“天下之茶建为最,建之北苑又为最[12]。”

建阳的水吉一带则以烧制黑釉茶盏闻名遐迩,所烧制的兔毫盏、油滴盏和曜变盏等,更被宋徽宗在《大观茶论》里视为点茶茶器之上品,颇受时人喜爱。据宋赵汝适《诸蕃志》和元汪大渊《岛夷志略》等文献记载,早在南宋时期建窑生产的建盏就已大量销往日本、朝鲜和东南亚等地[9]。建盏属窑变结晶釉,烧成比率之低,精品更是可遇而不可求。建窑虽不列入官窑体系,但其属于“官搭民烧,民烧官选”的特殊地位,因此位列与宋代八大民窑之列。其烧制的“稻叶天目 ”至今乃被日本茶人视为茶器之神品,室町幕府时代由能阿弥和相阿弥两人合撰《君台观左右帐记》载:“曜变,是建盏之最,世上罕见之物,值万匹绢。油滴是仅次于曜变的第二重宝,值五千匹绢。兔毫盏,值三千匹绢。”即可窥见建盏在茶器艺术领域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一席之地,深受当时日韩两国茶人喜爱。

崇安作为宋代北苑贡茶的附属茶产区,承担着民间贸易茶的主要生产。崇安的遇林亭窑烧制的金花乌盏,在两宋时期也颇受日韩两国茶人喜爱。从乾道本徐兢撰的《高丽图经》第三十二卷·茶俎“茶具金花烏盞翡色小甌銀爐湯鼎皆竊效中國制度”[13],明确记录了高丽人品茶时使用金花乌盏品茶的实况。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收藏有多块遇林亭窑烧制的金花乌盏,甚至有以朱熹《九曲棹歌》为主题而创作的诗文配图系列盏金花乌盏。

6.2 宋代闽北朱熹理学向高丽传播的概况

中韩儒学交流自春秋战国起开始,至宋朝呈现活跃态势。宋丽间频繁的民间市舶贸易往来,为这一时期儒学文化交流提供了有利条件。据不完全统计,自高丽太祖时起至南宋孝宗以前,中国文人(包括有功名的进士等)、武士前往高丽并在高丽朝廷担任官职或安家立业的有16人次,高丽到宋朝的文人也有18人次[14]。高丽一朝不仅崇儒,于高丽光宗九年(公元958年)师法中国“始置科举”,从而取代了新罗的门阀骨品制度,促进了高丽政治体制的改革和发展。

宋丽之间的儒学交流不仅次数频繁密集,还有移民者和保留至今的相关古迹。朱熹的曾孙朱潜移居高丽,居住过的绫城用朱熹晚年在闽北建阳修建的考亭书院命名为“考亭”。高丽时期的儒生们因推崇朱熹,从各个方面效仿他。有许多地名与朱熹有关,如:位于韩国全罗道镇安郡龙潭朱子川有一座山名叫“武夷山”,其溪名叫“九曲溪”。可见朱熹的《九曲棹歌》对朝鲜半岛产生的深刻“九曲文化 ”影响。韩国的九曲园林是以武夷九曲为范本营建的士林园林群,是典型的“师法中国”的产物。这种精神追求,通过园林结构的方式定格在各地的九曲园林之中,宋时烈创建的华阳九曲园林就是典型一例[15]。而朱熹在世之时十分爱茶。在武夷山著书立说期间,常和门徒泛舟武夷九曲溪,品茶论道,曾在九曲溪之五曲留有“茶灶”二字的摩崖石刻(已湮没),且以“茶灶”为主题的诗词留存许多。生在闽北崇安的朱潜,童年时期接触最为广泛的便是闽北方言,儿时的他跟随爱茶的曾祖父朱熹品茶学茶,在移居之后将家乡的茶文化随着朱熹理学传播到高丽并推广;高丽儒士爱茶之风从韩国目前保存的高丽时期大量茶诗亦可证明,他在高丽生活期间和高丽文人墨客在共同品茶时,使用闽北“茶”字方言ta进行交流并传播,应是一股极为强大的传播力量。

6.3 闽人在宋丽贡赐贸易的地位

北宋朝廷整体抱有“连丽抗辽”的政治目的,对高丽的朝贡从北宋初年到北宋末年一直提高对其接待规格,直到北宋末年徽宗时期“升其使为国信。礼在夏国上,与辽人皆隶枢密院,改引伴、押伴官为接送馆伴[16]”;徽宗时期最为有名的一位人船礼物官就是来自北苑贡茶所在地——闽北欧宁(今建瓯市)书香世家的许兢,其祖父徐奭曾是大中祥符年进士第一人。许兢出使高丽回国后绘制和撰写的《高丽图经》为后世了解高丽提供了完整详实的文字资料,也因此名垂中韩。出使高丽期间他广交高丽文人尹彦壮、金富轼、金仁揆等。根据上文已知在北宋《集韻》成书时“茶”字音为“直加切,垞平聲。”读zhá而非chá音也。而韩语并无zhá的发音情况,亦可知当时zhá的标准读法并未对高丽产生影响。这位来自闽北地区的人船礼物官在出使高丽,也就自然而然同高丽人们用闽北方言交流来自家乡的北苑贡茶。

至南宋时期,统治者在严酷的社会现实面前,为维持庞大的军僚机构和巨额军费开支,更加注重发展海外贸易,随着时间的推移,市舶贸易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而重名不重实的贡赐贸易则降到次要地位[17]。南宋政府一改北宋政府“柔远人以饰太平”的自欺欺人政治手段,此后两国的官方贡赐贸易虽一度进入冰冻期,但民间市舶贸易却有增无减,丝毫不受影响。

6.4 闽人在宋丽民间市舶贸易的地位

据《高丽史》统计,在1012~1192年的181年期间,宋商人到高丽活动的共有117次……共计4548名。宋商人甚至在两国的外交中断期(1031~1071年)也陆续往高丽去,其次数比以前更多,到十二世纪中叶达到高潮。居住在高丽的宋商人也很多。《宋史》记载往来宋丽的商人籍贯来看“高丽王城有华人数百,多闽人。”据《高丽史》统计,在十一至十二世纪前半叶(1012~1138年)的127年期间,宋商人到高丽贡达93次,全部是从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而来,尤其是福建占比例最多,其次是浙江[10]。这与《宋史》载高丽“王城有华人数百,多闽人(福建人)”符合。如此多的闽人从事宋丽贸易,为闽北方言传入朝鲜半岛提供了充足的人员条件。

6.5 高丽对宋商及移民的友好政策

宋代十分重商,宋商的社会地位也明显提高。在从事宋丽贸易的同时,部分宋商还兼任两国外事务。高丽方面也对宋商以国家名义设宴招待,有时还给宋商封官号,赐良田等优待,并提供“移民优惠政策”。例如《宋史》载“密试其所能,诱似禄任,或强留之终身。”闽人移居迁徙至高丽者不在少数,对此也有史料记载“公元1013年(宋大中祥符六年,高丽显宗四年),宋闽人戴翼投化高丽,授儒林郎守宫令,并赐医务田庄[14]。”可见高丽提供良好的移民政策,吸引了大批闽人移居高丽,为他们的文化和经济发展做了不少贡献。而这些移居去的闽人尤其是来自闽北地区的,在交流过程中将闽北方言和北苑茶一同传入高丽并且广泛传播。

7 结论

首先,宋丽时期贡赐贸易、民间贸易、儒学交流等频繁,一定程度上增进两地茶文化的交往。北苑制茶技艺的精湛、建盏独树一帜的窑变艺术效果和遇林亭窑别具一格主题的金花乌盏,是闽北在宋丽的茶文化交往过程中重要的物产基础;闽北天然水系贯通三个物产基地,是物产得以顺利输出的重要交通保障;宋丽双方对商人的重视和优惠政策,给民间贸易提供良好政策支持;高丽为宋商提供的丰厚移民政策,是闽人移居高丽的政策条件;朱熹理学的兴盛为茶文化的发展,起到文化推波助澜之用。

其次,中国汉字“茶”在韩语有言无文的新罗时期传入后,出现“一茶两音”的特殊现象。经本文论证可知,闽北地区方言“茶”字ta音为日韩ta音之发源地,且闽北人在宋丽时期频繁交流过程中,将其传入高丽而产生。由此提出茶的世界发音为“三元说——广东·厦门·闽北”。

再次,宋丽时期闽北在茶文化方面扮演重要的角色,深入研究和发掘该方面史料,对于研究宋丽茶文化交流有着重要的价值。中国是世界茶文化的发源地,历代通过遣使、留学生、留学僧、朝贡、贸易和迁徙等各种途径,不同的人群以不同目的从中国带去茶文化并传播到世界各地。世界茶文化虽同源于中国,但茶传入各地后又进入各国本土化的进程之中。因此,需要用跨学科的综合分析方法去解读世界各国茶文化,以免出现断章取义的错误。

最后,笔者旅居韩国的多年期间发现韩国茶学者及茶人们并没有在语言学上对차和다的使用进行规范说明;在论文、专著、网络等也是混用状态。虽对韩国茶学者和茶人并不造成学习和研究障碍,但对于非韩语母语者而言,在阅读、理解、搜索上会在一定程度上带来影响甚至误解。在此也提醒各位同仁在查阅韩国相关茶文献资料时,要注意“一茶二音”的情况,避免不必要的失误。“一茶二音”十分不利于韩国茶文化的国际交流和沟通,希望在使用上能进行相应的规范和统一化。

猜你喜欢
北苑闽北高丽
宋代福建北苑茶盛行的历史动因及影响探论
闽北水土保持科教园
高丽莉作品赏析
闽北革命根据地从这里走来
母与子
闽北七巧节与蛇“共舞”
“董北苑”溯源
峥嵘岁月里的闽北红军医院
文人大宅的礼赞——海航·豪庭北苑
《高丽史》1所见女真诸部朝贡高丽情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