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的茶诗及现实意义

2019-02-16 06:05崔广莹胡家浩
茶叶通讯 2019年1期
关键词:茶艺饮茶苏东坡

崔广莹,胡家浩

(1.华中科技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2.武汉体育学院 国际教育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苏东坡是宋代妇孺皆知的诗人,也是我国茶文化历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他与茶结缘,终生嗜茶,饮茶成癖,茶在其生活中不可或缺,成为他诗词创作的重要元素。诗句:“休对古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形象生动地描绘了诗人饮茶止渴的情景,展现了诗歌与茶文化的完美结合。苏东坡的诗词历来是学界的研究热点,然而对于苏东坡茶诗的文本研究略显薄弱。本文拟将苏东坡茶诗的形成及其现实意义作初步探究。

1 苏东坡茶诗的内容

茶诗是苏东坡创作的诗歌类型之一,在其流芳百世的千余首诗作中所占比例相当大。苏东坡在其茶诗中记载了宋代类型多样的茶事、丰富多彩的茶艺和千姿百态的茶俗,绘就了一幅幅具有浓郁生活气息的画卷,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茶文化遗产,反映了宋代茶文化的方方面面。

1.1 苏东坡茶诗中的茶事

宋代茶叶种植特点突出,开始推行茶树与竹混种以充分利用土壤。苏东坡的《徐君猷挽词》中有这样的描述:“一舸南游遂不归,清江赤壁照人悲。请看行路无従涕,尽是当年不忍欺。雪后独来栽柳处,竹间行复采茶时。山城散尽樽前客,旧恨新愁只自知。”[2]诗中不仅描述了当时茶树与竹子混种在一起,还记叙了在不远处栽种有一排排的柳树的情景,透过诗句,一幅栩栩如生的茶叶种植格局图跃然眼前。

茶事离不开茶具。宋代的茶具质地讲究,注水点茶的专用汤瓶就有金瓶、银瓶和瓷瓶等多种质地,不同质地彰显主人社会地位差异。“银瓶泻汤夸第二,未识古人煎水意”[2]中的“银瓶”就是指银汤瓶。金汤瓶和银汤瓶往往是皇室或上层人的注水茶具,普通百姓大多使用瓷汤瓶。除了汤瓶这一茶具外,苏东坡茶诗还描写过茶磨。茶磨是研磨茶叶所使用的工具,茶叶用茶磨碾碎后,放入茶盏,添加温度适宜的热水即可泡饮。《次韵黄夷仲茶磨》便是对茶磨的详尽描述:“前人初用茗饮时,煮之无问叶与骨。浸穷厥味臼始用,复计其初碾方出。计尽功极至于磨,信哉智者能创物。破槽折杵向墙角,亦其遭遇有伸屈。岁久讲求知处所,佳者出自衡山窟。巴蜀石工强镌凿,理疏性软良可咄。予家江陵远莫致,尘土何人为披拂。”[2]磨茶的发展历程在诗词中一一道出,起初制茶过程粗放简单,茶叶不需要碾磨,茶叶和茶骨还没有加以区分,保留完整,一起煮沸成茶,后来人们逐渐开始使用茶臼碾茶叶,再后来使用茶磨,茶磨的发展是智者的创造。制茶匠人们不懈的追求,历经精细复杂的制茶过程,才使茶汤美味诱人,香飘四溢。衡山茶磨工具是茶具中的上品,加工师傅手艺高超,质量值得信赖。

宋代流行点茶,点茶时需要煎水。煎水用具名为石铫,石铫大多是有柄和吐水口的瓦器。用瓦器煎水,茶汤没有铁铜器具的腥臭味。石铫底部平坦无脚,安放平稳,使用安全。函牛大鼎茶具也是用于煎水的器具,它具有体积大的特点,且必须加装鼎脚,不足之处是使用起来鼎脚容易折断。石铫和函牛大鼎各有千秋,苏东坡的茶诗做出如下比较:“铜腥铁涩不宜泉,爱此苍然深且宽。蟹眼翻波汤已作,龙头拒火柄犹寒。姜新盐少茶初熟,水渍云蒸藓未干。自古函牛多折足,要知无脚是轻安。”[2]煎茶少不了用水,取水的瓢、勺等工具名为胡员外,胡员外在苏轼的茶诗中也提及。“大瓢贮月归春瓮,小勺分江入夜瓶。”[3]诗中提到的大瓢小勺,即胡员外,大瓢用来舀水,诗人称之为“贮月仙翁”。诗句描述的是取水煎茶的情景,月色朦胧的夜晚,泡茶人首先从江湖中使用大瓢取水倒入春瓮,把春瓮带回家里,再使用小勺把瓮中之水放入夜瓶,最后用活火煎茶。

1.2 苏东坡茶诗中的茶艺

苏轼精于茶艺,深谙茶艺的每个步骤及环节,当时盛行的煎茶、分茶、斗茶等茶艺活动他都一一进行过生动的描写,把宋代茶艺之雅趣表达得淋漓尽致,独具韵味。

煎茶包括三个步骤,研磨茶饼、煎制茶水和注水茶盏,这三部曲环环相扣,缺一不可。研磨茶饼简称磨茶,把大块茶饼碾磨成粉末,放入茶盏备用,煎制茶水并非煎茶,实际上是煎水,取活水煎好,注入备好的茶末之中,稍待片刻,浓香四溢的茶水就泡好可以饮用了。在《试院煎茶》中苏东坡是这样说明煎茶的:“古语云,煎水不煎茶。”[3]煎茶重在煎水,煎水的关键步骤的是候汤,即判断茶水的煮沸程度,煎茶使用的是茶末,故汤水应当用嫩不用老。鉴别“汤候”的标准,一是看水面沸腾水泡的大小,二是听水沸时声音的大小。“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3]经过炉火持久的烧灼,水会渐渐地发出响声,揭开盖子,水汽氤氲如丝,瞬间散发消失;有小气泡隐隐而出,如做游戏的顽皮孩童,躲躲闪闪,仔细查看,气泡犹如蟹眼一般;把炉火拧小,再次仔细查看,水泡汩汩腾出,大如鱼眼。水初次沸腾称为蟹眼,指水面上泛起的小汽泡,水将沸腾而未真正沸腾;水二次煮沸称为鱼眼,三次煮沸称为“沸波鼓浪”。初沸之水最能发新泉以引茶香,煮沸过度则谓“老”,失去鲜馥,所以煮水须静候水的状态。此诗道尽了煎茶之每一要领。“磨成不敢付僮仆,自看雪汤生几珠。”[3]诗人还亲自煎茶,因为他不放心托付于僮仆,由此看出宋代煎茶对水温掌握十分讲究,容不得半点闪失。

煎茶和点茶都是烹茶方法,两者皆须煎水,前者煎汤于茶铫,后者煎汤于汤瓶。煎茶是将碾磨的茶末投入滚汤;而点茶是使用小勺舀取茶末,在杯盏中调作膏状,以汤瓶冲点,一边冲点,一边用茶匙在杯盏中搅动击拂,高手还能在点茶时作水丹青,即在茶与水相遇的瞬间茶汤汤花在杯盏表面显示奇奇怪怪的画面,如淡雅的丹青,或如劲疾的草书。点茶绝非一般随意玩耍,需要较高的沏茶技艺,身怀绝技的点茶高手单手提执茶壶,沸水由上而下,直接注入盛有茶末的盏内,不同的手势、茶壶造型的差异、注水的高低等,每一细节都会影响杯盏表面图案的差别,若山水云雾,又若花鸟虫鱼,恰如一幅幅精美的水墨图画。宋代点茶与琴、棋、书等技艺并列,是当时文人喜爱的时尚活动,将观赏与品茶集为一体,饮茶由单纯的饮用上升到艺术欣赏的高度。苏东坡就描绘了南屏山下赞不绝口的点茶茶艺表演,“道人晓出南屏山,来试点茶三昧手。忽惊午盏兔毛斑,打作春瓮鹅儿酒。天台乳花世不见,玉川风腋今安有。先生有意续茶经,会使老谦名不朽。”[3]道人谦师善于点茶,终生沉迷于茶事,其点茶茶艺炉火纯青,诗人远游来到南屏山与道人相会,谦师热情欢迎,设茶款待,道人略施小技,瞬间变成一位魔术大师,不经意之间嫩白的乳花在盏面幻化出山水墨痕,图案千姿百态,变幻莫测。东坡不禁大为赞叹道人精熟的点茶绝技,运斤成风,高深莫测。诗人品饮兴致正酣,意犹未尽,欲续茶享受。品饮之间,东坡诗性大发,情不自禁写下著名诗句,赞叹道人的精妙茶艺。

斗茶又叫“茗战”“斗茗”,是有钱人闲暇之时的一种“雅玩”。斗茶即闲暇人士比拼茶艺的高低,是茶事中的“竞技比赛”。苏东坡的茶诗记述了古时的斗茶,“汤发云腴酽白,盏浮花乳轻圆。”[4]、“斗赢一水,功敌千钟,觉凉生两腋清风,暂留红袖,放笙歌散,庭院静,略从容”[5]。宋代经济繁荣,社会安定,斗茶兴起,上至帝王将相、达官显贵、文人雅士,下至浮浪歌儿、市井小民,无不以斗茶为能事。斗茶比拼的是煎茶、点茶和击拂之后的效果,一比茶汤表面的色泽与均匀程度。汤花面以鲜白为上,冷凝成块后表面酷似白米粥为佳,称之为冷粥面,茶末在茶汤面分布均匀,形成粥面粟纹;二比茶汤花与杯盏内壁相接处有无水痕。茶汤花紧贴杯盏内壁而散开便称为咬盏,不佳;散退后茶汤在杯盏内壁留下水痕的叫云脚涣乱,亦不佳。比赛规则一般是三局二胜,谁先出现水痕,便判定谁输了一水。苏东坡有诗云:“沙溪北苑强分别,水脚一线谁争先。”[3]除此之外,斗茶另有附加标准,比较茶汤的色、香、味。色尚纯白,青白、灰白、黄白次之。东坡诗句“想见新茶如泼乳”[2]就是对鲜白茶颜色的推崇和向往。茶汤纯白,不仅视觉效果美好,而且表明采摘的茶叶肥嫩多汁。为了便于较色,茶盏流行色以黑为佳,普遍使用的是黑色。斗茶用火也是很讲究的。苏东坡茶诗说:“活水还须活火烹”[3],“贵从活火发新泉”[3]。

1.3 苏东坡茶诗中的茶俗

好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泡茶迎客是基本礼仪。东坡的茶诗“有客远方来,酌我一杯茗。”[2]就反映了香茶待客的茶俗,亲朋好友从远方赶来家中做客,普通老百姓迎接的方式就是为客人泡茶,洗去一路颠簸的风尘和疲劳,主人与客人一边饮茶,一边叙旧。大家虽然时空阻隔,但彼此相依,往日美好的回忆历历在目,一并融入深厚的友情。有时候客人来临,主人却发现家里的茶罐已空,无暇购得,自然陷入尴尬境地。“客来茶罢空无有,卢橘杨梅尚带酸。行遍天涯意未阑,将心到处遣人安。”[2]此句就抒写了诗人自己类似的经历和当时的局促不安。没有茶叶,自家院子栽种的卢橘尚未成熟,略带酸涩,难以上桌待客,希望客人与自己心心相印,体谅自己的尴尬,多多包涵[8]。

朋友之间礼尚往来,茶叶可以传递真情,发展友谊。“缝衣付与溧阳尉,舍肉怀归颍谷封。闻道平反供一笑,会须难老待千钟。火前试焙分新胯,雪里头纲辍赐龙。从此升堂是兄弟,一瓯林下记相逢。”[2]诗中包含孙策、周瑜及张昭升堂结拜兄弟的典故,点明诗人与朋友情谊深厚,难分彼此,苏东坡将茶叶赠送友人,略表自己怀念朋友的情谊,“雪里头纲”是名茶珍品,说明诗人珍视朋友之情,把茶相赠才能够表达相互间的问候和思念,茶成为友谊的信使。不仅诗人赠茶,而且自己也收到朋友赠送的茶叶。收到茶叶,苏东坡万分感激,以诗回赠。“珍重绣衣直指,远烦白绢斜封。惊破卢仝幽梦,北窗起看云龙。”[2]朋友以佳茗相赠,诗人从梦中惊醒,激动万分,马上在窗下细看。“江夏无双种奇茗,汝阴六一夸新书。磨成不敢付僮仆,自看汤雪生玑珠。”[2]朋友黄鲁直从家乡为东坡送来上等双井茶,收到之后,东坡赋此诗一首答谢,赞赏黄鲁直所赠的双井茶江夏无双,为天下第一,泡茶时自己亲自操作,不敢交给他人。

苏东坡的《月兔茶》展现了宋代茶馆文化,该诗专为献茶女妓而作,“环非环,玦非玦,中有迷离玉兔儿。一似佳人裙上月,月圆还缺缺还圆,此月一缺圆何年。君不见斗茶公子不忍斗小团,上有双衔绶带双飞鸾。”[3]在茶肆茶坊,歌女献茶已经成为茶馆的行规。在茶馆茶客不仅买茶喝茶,还可以享受精美茶点,有的茶馆也是娱乐场所,提供名目繁多的娱乐活动,当时的茶馆多种多样,有的茶馆专供行业人士聚会,是商人交友会谈的生意场所,名为“市头”;有的茶馆专供士大夫聚朋待友,是达官贵人聚会之处;有的茶馆兼营酒水,茶肆酒肆同道;有的“花茶坊”和“水茶坊”等以茶水为名,实则妓院,这首《月兔茶》描述的情境就是在这类茶馆发生的。

2 苏东坡创作茶诗的原因

2.1 时代客观原因

在著作《艺术哲学》中文艺评论家丹纳认为:要了解一件艺术品或者一个艺术家,我们必须认识他们所处的时代,这是剖析解释艺术的最好途径,环境背景是决定一切的基本原因,苏东坡的茶诗也是在宋代独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条件下产生的。

北宋贵族建立政权以后,政治相对稳定,大规模战争停止,平民百姓垦田兴农,积极从事农业生产,不断改良农具,推广新品种,茶叶生产空前繁荣,产量远远高于唐代。剪伯赞的《中国史纲要》是这样记载茶叶产地产量的:“江南、荆湖、福建诸路有不少州郡以产茶出名,这些地区每年输送给政府茶专卖机构的数量为一千四五百万斤。淮南茶地是官自置地,园户茶民采制,其岁入数量尚不包括在上举数字之内;川峡路所产的茶,政府虽不许出境销售,但产量也很多。”另外,北宋制茶工艺精致繁杂,必须经过采茶、拣茶等多种复杂工序,一定程度上也大大提高了茶叶的质量,名茶不断涌现。宋徽宗和宋仁宗都爱茶成癖,要求各地提供上等贡茶,贡茶通过精工改制,在外观形式和内在品质上都远远胜于普通茶,号称“小龙团饼茶”。贡茶的品质提高客观上促进了品饮技艺的提升和茶具的发展,江西景德镇的青白瓷、福建建州的黑瓷、浙江龙泉的青瓷都精美绝伦,其中建州的黑釉兔毫盏被视为国宝珍品。斗茶技艺开始形成,范仲淹的诗作《和章岷从事斗茶》就直接以斗茶为题,里面有这样斗茶的描述:“北苑将期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其间品第胡能欺,十目视而十手指。胜若登仙不可攀,输同降将无穷耻……”。

随着农业的发展,手工制造业、商业等迅猛发展,城镇数量增长,新型商贸“街市”形成,城市人口持续增长,市民阶层兴起,茶文化逐步深入到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豪门贵族喜爱饮茶,而且平民百姓也可以饮茶享乐。王安石就认为:“茶之为民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以无。”梅尧臣也曾描绘了当时盛行的饮茶风俗:“当此时也,女废蚕织,男废农耕,夜不得息,昼不得停,取之由叶而至一掬,输之若百谷之赴巨溟。”“华夷蛮貊,固日饮而无厌,富贵贫贱,亦时啜而不宁。”诗句说明饮茶的风俗已经形成,品饮之风吹遍中华大地。北宋时期,作为饮茶生活物质载体的茶馆茶铺也应运而生,如雨后春笋般地在都城和市镇建立起来。

自古以来中国以礼仪之邦而著称,宋代以茶待客或以茶赠友自然就成为饮茶习俗。据宋代朱弁《曲洧旧闻》记载:“客至则设茶,欲去则设汤,不知起于何时。然上自官府,下至闾里,莫之或废。”这说明以茶待客的习俗在北宋的时候就已经非常流行。

社会政治的稳定、商业经济的繁荣和市民新兴力量的崛起,这一系列社会因素综合导致文化的变革,再现熙熙攘攘街市生活的市民文化诞生,宋代文化呈现雅俗合流的势头,北宋诗风就出现“以俗为雅”的趋向。中国诗歌在唐代登峰造极,诗人辈出,达到“菁华极盛,体制大备”的境界,成为宋代文人雅士难以逾越的一座高峰。“宋人生唐后,开辟真难为”道出了超越唐诗的艰难。然而,苏东坡没有因此望而却步,另辟新径开创诗歌创作的新路,求新立异,以审美的态度审视生活的各个角落,将司空见惯的“茶”题材纳入诗歌创作的范围,扩大诗歌题材,以敏锐的审美情趣将平凡的茶事、茶艺和茶俗等一一纳入观照视野,一方面继承唐诗丰富的遗产,另一方面独具一格形成特色鲜明的茶诗艺术。《种茶》《寄周安孺茶》《和钱安道寄惠建茶》《试院煎茶》《汲江煎茶》等一首首茶诗从多个角度、运用不同手法描写了宋代饮茶文化,表达了苏东坡独特的诗情茶缘,顺应了时代的发展需求,是时代呼唤的产物。

2.2 个人主观原因

除了时代客观原因外,苏东坡的仕途经历及个人嗜好也激发其创作茶诗的冲动欲望。人生如茶,品茶即品味人生,上下浮沉的茶叶映射出苏东坡的仕途人生,从乌台诗案到新旧党争、从中枢到谪戌、从内地到荒野、从受宠若惊到平淡寂寞、从人情的冷暖到世态的炎凉,茶为他排解忧烦,放空心灵。在苏东坡看来,嗜茶亦即忘却红尘,追随尘世之外的空灵与静寂,品茶的过程亦即将心灵沉淀下去,将世间的一切烦恼抛开,看透俗事,精神境界得以升华。[6]

苏东坡喜好养生,茶是养身健体的良药,茶水去瘘疮、利小便、去疾渴热,可以除去体内长期淤积的烦恼忧愁,品饮茗茶可以带走消沉颓废等浮躁杂乱的负面情绪,让人清心平静,摆脱昏昏沉沉的混沌状态,心情舒畅,身体自然健康。苏轼认为饮茶有去除疾病的功效:“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3]甚至在生病以后,卢仝的“七碗茶”却比这“一丸药”神奇,他不需要求医看病,香茶可以充当祛病秘方:“病眼不羞云母乱,鬓丝强理茶烟中。”[3]“病贪赐茗浮铜叶,老怯香泉滟宝樽。”[3]在茶诗中他还多次提到茶能洗“瘴气”:“若将西庵茶,劝我洗江瘴。”[2]“同烹贡茗雪,一洗瘴茅秋。”[2]

“酒壮英雄胆,茶引文人思。”[7]酒能壮胆而茶水也能够发挥神奇作用,茶叶深蕴不可抵挡的神奇内在魔力,释放久经孕育而喷薄欲出的不安分因子,令苏东坡兴奋躁动,兴致大发,题下一篇篇茶诗,渲染出一幅幅茶画。“浓茗洗积昏,妙香净浮虑。”[2]表明饮茶在诗歌创作过程中大有益处,品饮香茶使他的大脑清醒,为诗歌创作提供了必要条件,在浑浑噩噩、萎靡不振的状态下,几杯清茶即刻使人困倦的大脑变得豁然开朗,开辟了一片广阔的创作天地。“苏轼调诗腹,今夜睡应休。”[2]此句说明东坡文思不畅,为理清思绪,他求助于清茶,饮茶产生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喝了几盏清茶,东坡茅塞顿开,思如泉涌,于是激情笔战,彻夜挑灯写诗,难以歇息。在《赠包安静先生二首》中东坡再一次感慨饮茶的提神奇效:“尝茶看画亦不恶,问法求诗了无碍。”[2]喝了甘醇的佳茗,又欣赏了画作,诗人头脑清新,一首优美的小诗便一挥而就。

3 苏东坡茶诗的现实意义

茗茶品质上乘超众,自然得到饮用者的喜爱,是诗人吟咏的对象。苏东坡曾经渡海来到江西南康县的焦坑,他在显圣寺拜访元师,元师盛情邀请大家一起品饮焦坑,饮茶完毕,苏东坡写下诗句:“渺渺疏林集晚鸦,孤村烟火梵王家。幽人自种千头橘,远客来寻百结花。浮石已干霜后水,焦坑闲试雨前茶。只疑归梦西南去,翠竹江村绕白沙。”[2]饮用了当地的焦坑茶,东坡口里先苦后甜,细细品味之后,诗人联想到充满苦涩与艰辛的人生道路,反思自己九曲回环之人生轨迹后,他又隐隐约约看到一抹明净平和的夕阳光景,感悟苦涩人生也略带丝丝回甘的意蕴。后人步诗人之履,饮焦坑之茶水,细品人生之路,名不见经传的焦坑名声大噪,家喻户晓,江西焦坑茶名声大噪得益于苏东坡的茶诗。苏东坡还曾在杭州度过了几年美好时光,结交了不少朋友,友人相聚,品茶闲聊,香茶好友令诗人难以忘怀,留下了深刻印象。离开杭州之后,在一个风清月明的夜晚,诗人梦中魂归杭州,在西湖与故人相见,重温往日的温馨与欢乐。梦醒时分,恰好杭州朋友来信问候诗人,西湖故友的问候在苏东坡心里激起阵阵涟漪,对朋友绵绵的依恋使他挥毫泼墨,赋诗一首,答谢友人对自己沉甸甸的慰问和关怀:“昨夜风月清,梦到西湖上。朝来闻好语,扣户得吴饷。轻圆白晒荔,脆酽红螺酱。更将西庵茶,劝我洗江瘴。故人情义重,说我必西向。一年两仆夫,千里问无恙。相期结书社,未怕供诗帐。还将梦魂去,一夜到江涨。”[2]浙江的西庵茶出现在苏东坡的茶诗之后,也迅速闻名天下,驰名中外。

苏东坡一生游览过不少地方,在茶诗中提及的地方茗茶许许多多,数不胜数,其中一些如今依然名声远扬,是脍炙人口的名茶,但有的却沉睡在古典书籍之中。应用史料,茶诗记载的地方名茶也可以重创辉煌,再现古貌新姿。苏东坡的茶诗记载了不同地域茶叶的种植栽培、煎饮茶具、茶礼茶俗等茶事茶艺活动,这为当今开发茶叶新产品拓宽了思路,茶诗中脍炙人口的妙言警句既可以借用为茶叶宣传的广告词,也可以应用到茶叶的包装中,绝妙诗词能够提升包装的文化品味。

在茶馆的装点中茶联必不可少,著名的茶联有:“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这一名联就是从苏东坡的茶诗《游诸佛舍,一日饮酽茶七盏,戏书勤诗壁》中摘取的。茶艺界妇孺皆知的另外一幅茶联“欲把西湖比西子,从来佳茗似佳人。”也是分别从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和《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芽》诗中各摘一句而集成的妙对。茶诗中所描写的茶馆环境可以为今天的设计师装点茶馆带来灵感,倘若茶馆装修风格充满诗情画意,让茶客跨越时空距离,客人们就一定能放飞心灵,感受茶文化的魅力。

根据苏东坡撰写茶诗所到之处还可以设计茶旅游线路,开发旅游观光茶园或者茶文化旅游景观带,在茶园中游客观东坡画像,吃东坡肉,喝东坡井水,甚至挥毫泼墨,像苏东坡一样吟诗作对。不难想见,长期生活在高楼林立的摩天大厦中的人们,一旦来到自然清新的绿色茶园品茶赏景,观赏茶诗中所描绘的精美茶具,欣赏茶诗所展现的煎茶、点茶、斗茶等茶艺表演,都市快节奏生活导致的紧张情绪将立刻烟消云散。

苏东坡的茶诗对世界也产生巨大影响,尤其对日本和韩国的茶艺和茶俗影响深远。今天中国在世界范围内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中国的茶旅游产业必须进一步加强与日本和韩国的合作,充分利用苏东坡茶诗文化在海外的深远影响尽快“走出去”,在日本和韩国及其他“一带一路”国家举办茶产业交流活动,主动在日本和韩国发展茶旅游交往;另一方面中国茶企业积极开展茶文化主题节庆活动,把日本和韩国及沿线国家茶旅游组织“请进来”,为他们在中国开拓旅游市场,寻找旅游商机提供便利,通过人员交往实现茶文化相通互认[9]。

4 结语

茶的故乡在中国,茶文化在中国大地生根发芽,源远流长。苏东坡的诗词与茶紧密相关,承载了丰富的茶文化,是当今寻觅中国茶文化历史的重要途径。东坡的茶诗对于中国茶文化的反映是非常全面的,包括茶器、茶艺、茶俗等,从乡野茶叶的种植到餐桌上浓香四溢的茶水无所不及,应有尽有,每一步骤的描写都是泱泱茶文化大餐,弥补了史料记载的不足。东坡的诗与地方茶文化交融在一起,许多区域茶叶名声大噪,受益良多。品读茶诗犹如受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洗礼与熏陶,对当今茶文化产业不无启示。

猜你喜欢
茶艺饮茶苏东坡
饮茶养生De四季区别
茶艺
苏东坡突围
苏东坡《献蚝帖》
苏东坡与佛印
声乐作品在茶艺表演中的艺术价值探讨
当前茶艺表演主题创作及审美生成机制
苏东坡学无止境
中国国际茶业及茶艺博览会
四季饮茶与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