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做好特种设备安全管理的基本要素

2019-02-17 12:59
设备管理与维修 2019年18期
关键词:特种设备电梯检修

王 笛

(天津职业大学,天津 300410)

0 引言

特种设备是指涉及生命安全、危险性较大的各类设备,包括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电梯、起重机械等。高职院校中的特种设备种类较多,牵涉到日常教学和管理等多个环节,其安全管理的有效性也因此得到广泛重视。目前来看,我国高职院校的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工作依然存在进一步优化的空间和必要,针对管理要素和加强方法进行分析,具有较为突出的现实意义。

1 高职院校特种设备安全管理的要素

1.1 管理制度要素

高职院校特种设备安全管理是一大类工作的总和,具体开展过程中,主要依托明确的管理制度。如电梯检修的间隔、实验器材更换的要求、压力容器检查的项目等。管理制度形成后,其执行效果也会影响特种设备的安全管理质量,如要求每周检查一次化学实验用具,技术人员在执行的过程中,可能未给予足够重视,没有严格执行制度要求下所有条目的精细化测试,导致设备的漏气、破裂等问题无法得到察觉,诱发使用过程中的安全问题。管理制度的明确和有效推行,可视作高职院校特种设备安全管理的基础[1]。

1.2 管理标准要素

管理标准直接影响高职院校特种设备安全管理效果。我国高职院校数目众多,校内管理工作压力大,为保证高职院校特种设备的安全管理成效,相关部门出具了《高校特种设备安全管理》(2018)等标准文件进行工作指导和约束,是目前较为重要的管理标准。由于影响特种设别安全性的因素较为复杂,且带有动态变化,单纯以各类文件作为框架,可能无法充分满足实际工作需要。如在《高校特种设备安全管理》(2018)中,规定“电梯保养单位应当在维护保养中严格执行国家安全技术规范的要求,电梯应当至少每15 日进行一次清洁、润滑、调整和检查。”但如果在某一时间短电梯的工作压力较大,频繁进行重物搬运,其故障率也可能升高,依然以15 日为检修间隔并不妥当[2]。

1.3 管理模式要素

我国各地高职院校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带有一定的相似性,即普遍采用校内部门管理、部分承包管理相结合的模式,一些安全性较理想、专业要求不高的设备,由校园内人员负责管理、检修,较为重要、检修专业性强的特种设备,则由第三方机构负责管理。该模式的优势在于有助于提升管理效果,降低管理成本,弊端在于部分设备出现问题后,可能难以快速得到察觉。管理模式也具有一经确定、长期应用的特点,也应设法针对现有不足进行完善。

2 积极借鉴经验

2.1 国内高职院校经验分析

我国国内高职院校中,特种设备安全管理方面较为理想的包括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等。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特种设备安全管理的特点之一是推行分级管理制度,各项工作由学校实验室工作委员会负责统筹,并做归口处理,明确所有设备的类别、老化情况和管理要点等,一一进行记录,建立全校特种设备信息档案。档案建成后,再针对所有管理部门和人员进行注册、登记,实现管理的对应。在此基础上,由校内行政部门进行管理监督,督促相关人员做好特种设备的定期检验、日常维护。值得注意的是,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在《高校特种设备安全管理》(2018)等标准文件的基础上,额外出具了符合校内要求的文件,使特种设备的管理工作能够和校园实际需求更加契合[3]。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特种设备安全管理更重视分散化,校方出具管理框架,之后由各个学院、部门对设备进行灵活的实际管理。如用于理工研究的各类设备、压力容器等,由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理学院负责管理,而电梯等公用特种设备,由学校负责管理,并委托第三方进行检修和维护,所有检修维护工作均生成纸质档案,对检修内容和结果进行记录,电梯检修工作周期进行,工作压力较大时(如开学季),则于投入使用前进行一次全面维护,提升其使用安全性。

2.2 国外高职院校经验分析

国外高职院校在特种设备安全管理方面存在不同思路和方式,如德国部分高职院校,学生数目、院系较多,需要应用大量设备用于教学和管理。针对特种设备管理方面,学校采用对外承包制度,由具有管理资质的第三方机构进行设备的日常维护、问题检修、故障处理,以此保证学校管理、行政等工作能够充分服务于教学、学术研究。在对外合作时,学校会与第三方签订工作合同,详细规定需要检修的特种设备以及安全标准,由校方管理人员和第三方共同进行结果评估,确保检修过程规范、特种设备性能理想、使用上也足够安全。

与德国类似,美国部分高职院校也采用外包方式进行特种设备安全管理,但纽约大学较为重视通过预防性检修的方式将问题发生率降低至最小水平。如学校内的升降式电梯,当地规定每两周进行一次检修,学校在此基础上缩短检修间隔,每周均对关键性能指标进行评估,包括线路、轿厢等,使各类安全隐患可消除在萌芽状态。而用于理工类教学的各类压力设备、起重机械等,每次投入应用前均进行一次检修,了解设备是否存在破损、漏电等问题,保证使用安全。

3 加强高职院校特种设备安全管理的可行途径

3.1 构建完善的管理制度

以我国以及国外高职院校经验为参考,尝试提升高职院校特种设备安全管理水平,应重视制度的完善,建议在后续工作中推行管理责任制度。所谓管理责任制,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特种设备管理强调专业化,重视专业责任的明确;二是特种设备管理环节实现工作责任的明细化,重视管理责任的落实。设备管理专业化方面,因高职院校特征设备数目较多、类别各异,片面强调高职院校内部管理并不可行,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加强内部人事管理,针对特种设备安全管理需要,聘入若干具有专业知识和管理能力、管理经验的人员负责对应工作。明确需要检修和管理的各类特种设备,如压力容器每周进行1 次检修、不同设备分别存放、每月进行一次信息管理等。工作责任的明细化,则强调管理制度与高职院校内特种设备的管理需求的契合性,如校内电梯数目较多,应保证管理人员与电梯数目的比例维持在1∶3 左右,避免工作压力过大,导致安全管理责任无法落实的问题。所有制度经确立后可暂行1 个月,评估其中的不足,做针对性改进,再大范围推广。

3.2 明确管理标准

管理标准的明确,可保证特种设备管理行为有据可依,能够提升安全管理的水平和实效。以我国目前高职院校特种设备安全管理需求为着眼点,建议以国家标准为思路,出具更具实用价值的校内标准,作为工作开展的具体指导。如我国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遵循国家对高职院校特种设备的安全管理要求,同时以校内情况为基准进行了更多的细化,为管理工作提供了更多的约束条件和目标。如压力容器的管理为例,常规引入国家管理标准条文,可额外规定所有压力容器“非作业状态下收入设备库中”、“按使用年限分别存放”、“注明使用次数和时间”等。所有管理标准应强调可行性,避免标准过低、过高的问题。当特种设备投入使用超过一定年限时,还应重视给出更换时间标准,如部分压力管道在气体/液体材料的冲击下,可能出现性能老化的问题。学校应结合设备的使用情况,给出更换时间标准、性能要求标准等,以保证其后续使用的安全。

3.3 优化管理模式

高职院校特种设备安全管理模式的优化,着眼于现有模式的不足,也重视契合管理的实际需要,可采用校内、校外联合管理的基本框架,重视层次化管理模式和第三方管理模式的共同应用。框架方面,简单的管理和日常检修,依然由学校负责,包括压力管道是否破裂、设备的连接部位是否松动等。电梯检修、压力容器压力测定等专业工作,选取具有专业资质的人员、部门负责,并签订具有法律效力的合同,明确工作内容和标准。层次化管理是指以专业/系为基础单元,设定基层管理人员,以学院为中间单元,选取中层管理人员,以学校为核心单元,选取总负责人,分别负责特种设备安全管理的执行、汇总和分析决策。第三方管理机制需要重视专业化、规范化,确保所选合作单位能力和资质满足要求,之后对每一项安全管理工作的效果进行分析、评估,核准其满足安全管理的基本要求,再谋求长期合作。管理模式的优化还应重视监督,成立校内监督部门,进而确保管理措施得到有效执行。

4 总结

高职院校做好特种设备安全管理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影响相关工作的3 个要素是管理制度、管理标准和管理模式。以国内外高职院校的积极经验为参考,加强高职院校特种设备安全管理的可行途径集中于3 个方面,即构建完善的管理制度、明确管理标准、优化管理模式。管理活动开展时,高职院校应在国家标准的基础上,结合自身需求进行工作安排,保证特种设备管理安全,提升综合管理水平。

猜你喜欢
特种设备电梯检修
严把“三关” 强化疫情期间特种设备安全监管
新形势下的特种设备网络安全防护探讨
更正启事
检修
西部特种设备网
被困电梯以后
变电站一次设备检修的意义及具体检修内容分析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二次回路的维护与检修
电梯不吃人
被困电梯,我不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