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构筑北方草原生态安全屏障产业和技术融合发展体系的思考

2019-02-18 00:22侯向阳梁存柱
草业科学 2019年11期
关键词:屏障草原融合

侯向阳,祁 智,梁存柱,邢 旗

(1. 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2. 内蒙古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3. 内蒙古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4. 内蒙古蒙草生态环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草和树。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遵循自然、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多措并举的科学治理发展方向以及辨证自然的伦理逻辑。

我国北方草原面积约160 万km2,地理跨度35°-50° N,80°-130° E,生态类型和生物多样性丰富多样,是少数民族集中聚居的地方,是横亘在祖国北方的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草虽然个体小,常被忽视,但面积大,土壤库容量巨大,碳汇、氮循环、水循环、食物供给等生态经济功能和作用巨大。草原在生命共同体中地位独特而重要,是生命共同体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草原是生命共同体中的动力启动器,草原植物在比较严酷的条件下吸收光温水CO2进行光合作用,启动生命共同体的能量和物质输入,成为生态系统演化发展的重要熵源和动力源;是完整性联接器,联接生命共同体的各部分,使其体现完整性,确保能流物流信息流畅通;是稳态维持器,通过多层次多尺度的生物多样性等功能维持生态系统的弹性和稳定性;是美丽展现器,辽阔无垠,靓丽震撼,绚丽多彩,季相明显,是祖国北方独一无二的美丽景观。

加速构筑北方草原生态安全屏障保护建设体系意义重大,且刻不容缓。同时,构筑北方草原生态安全屏障保护建设体系是一项涉及资源、生态、环境、经济、社会等多方面的复合系统工程,仅靠单一主体或单项项目的实施和运转是难以奏效的,必须统筹策划,整体规划,融合发展,才能事半工倍,取得长效成果。

1 北方草原生态安全屏障的突出问题

由于气候变化加剧、人口和社会经济压力不断增大、人类不合理开发活动扩大等因素,北方草原生态系统面临脆弱、割裂、失衡、不相融合等突出问题[1-2]。

1.1 脆弱

北方草原生态系统本地脆弱,地处温带干旱半干旱区,干旱少雨,季风强烈,土壤沙质性强,易于水土流失。过去几十年中,由于人口压力激增,草原过度利用,以及气候变化持续增温使得草原地区旱化趋势增强,草原退化严重,生物多样性丧失,生态和生产功能减弱,每年直接经济损失可达2 377.8亿元,生态损失可达6 130.7亿元[3]。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目前超载过牧仍很普遍,全区草地载畜率从1980年的0.6 个羊单位·hm-2增加到2015年的1.5 个羊单位·hm-2,局部地区超载现象严重,致使这些地区草地退化情势仍在加剧,草原生态质量持续下降,平均亩草产量从20世纪50年代、70年代末的127 kg (1 905 kg·hm-2)和71 kg (1 065 kg·hm-2) 下 降 到2015年 的61 kg(915 kg·hm-2)。生物多样性降低,优质、重要牧草减少。草原水资源短缺,地下水超采严重,地下水利用量已占可开采量的3/4,总体超采量达6亿m3以上。湖泊面积由6 615减少到6 125 km2,湖泊数量近20年 (1987-2010年) 由427减少到282个。草原总体退化状况仍未根本改善,草原地区整体生态状况堪忧。

1.2 割裂

草原生态系统退化不仅表现在不同组分的数量减少,而且关键是不同组分之间相互联系作用严重趋弱。草原枯草层大幅度减少,土壤养分归还和养分循环受到限制。草原屎壳郎种类和数量大量减少,阻缓弱化了牛羊粪便的分解和循环[4]。退化草原土壤微生物种群结构变化,影响土壤有机碳氮矿化和草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由于这种割裂,导致草原能流物流的脉络不畅通,草原退化问题难以根治。

1.3 失衡

由于长期的“以粮为纲”和“以数字为纲”的开发思想所左右,草原保护建设利用发展的伦理关系和逻辑严重失衡[3-4]。在一些地区不知道应该优先保护什么,不能摆正人与自然的关系位置,人定胜天思想仍占优势地位,导致城市开发、农田开发、工业开发等均向草原进发。过度开发,如放牧、开矿过度采掘地下水,造成采补失衡,改变和破坏草原水系结构,破坏和影响草原生态景观格局,进一步加大草原退化风险。低水平粗放的发展,资源利用效率低,产出效率差,生态环境负影响比较严重。

1.4 不相融合

一是传统和现代发展不相融合,或者是因循守旧,固守传统,或者是囫囵吞枣,全盘照搬;二是资源开发产业与现代生态产业及草牧业不相融合,吃子孙后代资源的开发模式占据优势地位;三是技术与产业发展不相融合,技术进步贡献率较低,新型产业发展后劲不强。

2 构筑北方草原生态安全屏障的目标

如上所述,北方草原生态安全屏障体系面临突出的系统风险,因此,如何构建北方草原生态安全屏障,必须从复合系统的综合层面进行深入考虑[5-8]。根据习近平总书记生命共同体和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参考国际生态哲学的生态整体观思想,结合北方草原生态系统实际情况,提出“完整、稳定、活力、美丽”的四方面的建设目标[6-9]。

2.1 完整

以人与自然和谐一体的认识观为基础,注重维持草原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结构、功能、景观格局的完整性。在遵循自然、适应自然、尊重自然的内在价值和内在逻辑的伦理原则下,保护有章,开发有序,取之有度,用之有节[10]。不以整体的长远的生态损失为代价,换取局部的眼前的经济和社会利益。

2.2 稳定

以自然生态系统的内生的多元稳定机制为基础,科学设计,构建稳定的、有弹性的、坚韧的、抗逆性强的草原生态系统[11-12]。多元稳定机制包括抗逆生物适应性稳定机制、生物多样性稳定机制、结构稳定性机制、功能替代稳定性机制等[13]。

2.3 活力

生态系统的不同组分和不同层次结构、从部分到整体均表现活力。包括生物活性和耐性强,系统能流物流循环高效,资源节约利用高效,生态资产持续增值等[14-15]。

2.4 美丽

实现天蓝、水清、地绿、草原丰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统一。但美丽不是乌托邦式的蓝图,也不是千村一面的规制,不是以整齐划一为标志。美丽草原有其内在规律,一是宜居,二是宜牧,三是宜游,四是传承和发展相宜。

“完整、稳定、活力、美丽”四方面是建设目标的宏观指标,为了确保构建行动和工程的可行化实施,需要进一步细化指标,并形成有区域特点的多层次的建设目标指标体系。

3 构筑北方草原生态安全屏障的技术支撑

要实现“完整稳定活力美丽”的北方草原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目标,必须突破关键技术瓶颈,打造退化草原修复、生态草牧场发展、大数据驱动等三方面的技术支撑体系。

3.1 退化草原修复治理技术支撑体系

关键本土植物抗逆强化技术体系。包括抗旱抗寒节水本土植物新品种驯化选育;抗逆新品种种子高效扩繁和加工技术体系。

退化沙化草原修复。优化放牧、土壤保育和植物调节综合治理技术体系;退化沙化区混播补播配套技术体系;低扰动退化草原改良技术和设备;无人机精准飞播改良和监测技术。

矿区退化草原生态修复。土壤改良提高肥力技术;耐性植物及组合筛选和混播改良技术;微生物生态修复技术;生态包、植生毯等综合修复技术。

节水抗逆栽培草地建植和利用。抗逆混播草种和组合筛选技术;抗逆混播配套技术;混播草地放牧和刈割利用技术。

3.2 生态草牧场可持续发展技术体系

家庭牧场草畜平衡优化生产管理技术。放牧草地单元优化设计和优化放牧技术;草地生态和生产实时监控信息技术;智慧牧场精准化、智能化、信息化管理技术及装备;绿色牛羊畜产品生产流通信息溯源技术。

生态草牧场生产—旅游一体化技术。牧场型生态景观规划设计技术;生态文化和历史等信息采集综合利用技术,生态牧场生产生活体验技术。

新型牧区经营组织创新发展技术。创新“公司 + 家庭草牧场”、“公司 + 社会组织 + 牧户、“合作社 + 合作社”、“现代牧业产业联合体”等新的草牧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合作建立集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和服务等于一体的草牧业产业供应链体系。

3.3 大数据驱动产业融合发展的技术体系

在现今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浪潮的冲击和推动下,大数据的影响和价值越来越超乎想象。大数据既是新技术,又是新思维,更是新产业。在草原方面,亟需开发草原大数据创新应用技术,包括大数据信息采集聚合技术、大数据挖掘应用技术等;依托区块链开发促进产业融合技术。

4 促进技术与产业融合发展是构筑屏障的双轮驱动策略

技术创新和产业融合发展是当今世界科技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囿于草原生态安全屏障保护和建设工程的复合、系统、复杂、不确定等特性,坚持技术创新与产业融合发展是确保工程顺利实施并取得长效成果的正确路径和必然选择。

4.1 技术和产业融合的方向及内涵

技术和产业融合有多方面的内涵。一是,技术创新本身更趋于向跨学科融合化、集成化、组合化发展,在前述退化草原修复治理技术和家庭草牧业发展技术研究突破的基础上,迫切需要加速技术的集成化、组合化,使其更有利于整体地、因地制宜地推广和应用;二是,产业融合已成为现代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三是,创新和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是构建创新型国家创新型社会最为突出和最为核心的问题。

在草原生态安全屏障保护和建设中,迫切需要围绕“完整、稳定、活力、美丽”的建设目标,加大力度在保护建设技术创新的融合和集成上取得突破,为生态屏障的建设目标提供更坚实的技术支撑。

在草原生态安全屏障保护和建设产业发展中,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为基础,推动传统产业与新型生态产业相融合,是一种全新的产业创新发展方向[2]。而推进技术创新和生态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是草原生态安全屏障保护建设工作能否持续有效的关键;其融合的速度、广度和深度,决定草原生态安全屏障的新型生态经济的结构、动能增长的方向、效率和可持续性。通过技术和产业融合,将进一步促进草原牧区传统产业创新,推进牧区产业结构优化与产业发展,进一步推动区域生态经济一体化,进一步推动区域产业参与区外乃至国际的竞争并保持强势竞争力。

4.2 技术和产业融合的路径

技术创新和产业融合既是趋势又是挑战。综合国内外经验,创新和产业融合的成功路径主要有3种。一是,产学研共成长型。企业与科研创新机构从企业初创期就紧密合作,创新见证企业成长发展历程,与企业共同成长,与企业共转型,形成紧密的科技经济利益共同体。二是,问题导向合作型。以企业为主,针对草原生态屏障保护建设中发现的问题,共同开展研究,共同解决问题,并持续促进产业发展。三是,技术导向合作型。以科研创新机构为主,根据国家和地方安排,并按照自身科研发展规律,开展创新研究和开发,以研发的技术为支撑,支持企业发展新的增长点。

4.3 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融合的政策建议

1)建立健全草原生态安全屏障建设评价和考核体系。建立实现草原生态安全屏障“完整稳定活力美丽”建设目标的逐级整体工作方案、考核办法、奖惩机制。以整体考察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方面的变化作为综合评价的主要内容,强化指标约束,转变过去单一以经济增长为内容的考核方式。根据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的区域特点,实行差别化的考核制度。将考核评价结果作为政绩考核主要依据。

2)建立和实施更开放更积极更有效的人才政策。草原生态安全屏障保护建设前路艰辛,任重道远,必须有强大的科技创新和产业融合发展人才队伍作保证。要在国家和地方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框架下,突出重点,突出区域和行业特色,上下共管,多方合力,建设草原人才队伍。集聚高精尖缺创新人才,加速培养应用型人才,注重培养开发型市场型人才,以创新灵活的体制机制科学合理配置人才资源,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实现人才资源和价值的最充分的尊重和实现。

3)推进技术创新和促进成果转化政策实施。围绕草原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的突出问题,集中国家、地方及企业等多方资源,加强退化草原生态修复、草牧业可持续发展、资源循环利用和绿色产业发展等重大科学技术问题战略研究、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发及技术集成等方面的联合攻关,力争取得突破。以企业为重点,加强草原生态安全屏障工程技术类研究中心、实验室和实验基地建设,形成一批高效转化成果的成果转化平台、中介服务平台,加快成熟适用技术的示范和推广。

4)创新和实施多元化产业融合发展政策。积极探索和创新多元化产业融合途径,包括延长产业链,拓展产业的多功能性,依托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发展新业态,以区域性龙头企业为中心加强产业集聚发展。大力发展多元化草原生态经济产业融合主体,包括支持发展龙头优势企业,发展草原牧区新型经营主体,大力培训和培养经营型人才。以大数据思维和大数据技术为牵引,发展大数据体系支撑的新型产业模式,促进相关产业的融合。建立多形式的利益联结机制,充分调动不同利益相关者的积极性,特别是让贫困农牧户在精准脱贫中真正获得实惠。

猜你喜欢
屏障草原融合
咬紧百日攻坚 筑牢安全屏障
讲解《草原图》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当周大草原》
一生的草原
屏障修护TOP10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一道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