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发展优势转化为话语优势的路径探析

2019-02-18 01:51张淑东
关键词:传播媒介话语权智库

张淑东,赵 龙

(长春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长春,13002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等各领域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各领域发展的成就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理论和文化的优越性。法国思想家米歇尔·福柯在1970年提出了“话语即权力”的命题,他指出:“话语权不仅是一种说话的权利,话语权也是受权力支配和控制的,其背后隐藏着深刻的政治经济权力关系。”[1]面对当前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模式的质疑和曲解,探索将改革开放发展优势转化为话语优势的路径,有利于维护中国发展利益,为未来发展营造良好的国内外环境。

一、改革开放发展现状和话语现状

话语权在国际社会的各个领域都有体现,其中国际影响力、经济影响力、软实力影响力、智库影响力、新闻传媒影响力和名人影响力是反映话语现状的几个重要指标。分析这些指标有助于窥探我国话语现状。

(一)改革开放发展现状

2018年9月,国家统计局发布了《改革开放40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据其官网数据显示:在经济建设方面,2017年中国GDP折合为12.3万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地位,中国GDP按不变价计算增长33.5倍,年均增长9.5%,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约2.9%的年均增速;在政治建设方面,中国法治体系不断发展,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制度体系日渐完善;在文化建设方面,截止到2017年,全球146个国家(地区)共建立525所孔子学院和1113个孔子课堂,越来越多的国家举办中国文化年;在社会建设方面,中国GNI由200美元提高到超过中等偏上收入国家平均水平的近9000美元,中国贫困发生率由97.5%下降至3.1%;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中国顺利完成了有绿色长城之称的“三北防护林”工程,塞罕坝也实现了荒漠变绿洲的奇迹……在这些一系列发展成就的基础上,经济富裕、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公平、生态良好的发展格局正在形成。

在国际上,中国相继圆满举办了奥运会、世博会、“一带一路”高峰论坛和中国首届进口博览会等一系列国际活动,角色正在由国际事务的参与者向管理者转化;中国提出的“双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倡议”和“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等多项中国理念被写入联合国决议,角色正在由国际话语的倾听者向阐述者转化。中国国内、国际取得的一系列辉煌成就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理论和文化无可比拟的优势。

改革开放四十年,虽然中国也面临着贫富差距扩大、反腐败斗争形式严峻、城乡发展不平衡等许多矛盾,但取得的成就是第一位的,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与中国迅猛发展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西方大国相继陷入了治理困境、政党倾轧、社会撕裂的乱局;沿用西方发展模式的发展中国家也大多陷入了中等收入陷阱,甚至是战火动乱之中。两相对比,中国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独特的发展优势。

(二)改革开放话语现状

国际影响力是话语权的最直观表现。据美国三大新闻周刊之一的《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杂志对全球2.1万名民众的调查问卷显示,虽然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在连年上升,但2018年中国国际影响力仅排名第4,位居美、俄、英之后;在全球最佳国家排名榜上,中国位居第20位,排名更为靠后。经济实力是话语权的硬性指标。在世界银行投票权体系中,虽然中国投票权由2010年的2.77%提升为4.42%,但仍位居美、日之后。软实力是话语权的隐形支撑。在软实力的竞争中,美国南加州大学外交研究中心联合英国波特兰公关公司发布的《2018年全球软实力研究报告》数据显示:中国软实力竞争位居全球第27位,西方国家则包揽了前3强。智库是提升话语权的重要保障。世界最具权威的全球智库排名报告——宾夕法尼亚大学“智库研究项目”(TTCSP)研编《全球智库报告2017》数据显示:中国智库数量虽然仅次于美国,但是国内顶尖智库——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排名仅为29,西方国家则包揽了榜单前5强。新闻传媒是提升话语权的催化剂。世界媒体传播机构——世界媒体传播实验室发布的2017年《世界媒体500强》数据显示:美国传媒企业占据了该榜单前8强席位,中企腾讯控股有限公司排名第9位,官媒中央电视台仅排第53位。名人效应是话语权的外延。《福布斯》2018年全球最具影响力人物排名榜数据显示:中国仅有两人挤进10强,分别是位居第6的马云和位居第10的马化腾。

综上所述,改革开放以来,虽然中国话语现状有了很大的改观,部分领域已经实现由“失语”向具有话语影响力的转变。但是,类似于“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等一系列抹黑中国的话语依旧甚嚣尘上,并且信徒颇多。由此可见,中国的话语现状依旧不容乐观,发展现状与话语现状错位现象明显,并且这种错位在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背景下表现则更为突出。

二、发展优势转化为话语优势的必要性

中华民族复兴最显著的标志之一是中华文化的复兴,这就必然要求中国在发展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宣传中国模式的魅力,着力改变当前发展优势与话语优势错位的现状。此外,纵观英、美等大国的崛起过程,走的也是将自身发展优势转化为话语优势,进而更好地维护自身发展利益这样一条路径。

(一)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

改革开放至今,在党的坚强领导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奋斗之下,中国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开创了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发展优势正在进一步彰显。参看古代中国灿烂的文明史,中华民族当今的复兴,一方面需要中国社会实实在在的大发展、大变革和大进步,为复兴大业奠定坚实的硬实力;另一方面也需要加强与外界的交流,以硬实力为支撑,积极宣扬中国模式的魅力,让世界再次认可中国模式,从软实力维度推动民族复兴进程。因此,从硬实力和软实力两个维度协同发力,将发展优势转化为话语优势是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

(二)大国崛起的历史启示

纵观历史,国家崛起对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产生影响的国家有英、法、德、俄、美等国家。但是堪称深远持久影响的国家当属英、美两国。作为率先开展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的国家之一,英国首开议会制民主制度的先河,开启了封建时代向资本主义时代跨越的大门,也奠定了其在世界民主政治史上的领军地位。英国的政治制度模式、社会运转模式一度成为落后国家走向民主化学习的样本。英国也积极利用传教、商贸等多种手段来宣传其发展模式。二战后,相较于英国发展模式,美国发展模式对世界产生的震撼更大,吸引力也更大,繁荣富强的美国成为了新独立的殖民地国家争相效仿的对象。美国也趁势掌控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一系列重要国际组织,顺势占领了国际话语高地,为美国的发展繁荣提供话语支持。当前,中国正处于和平崛起的战略机遇期,英、美两国将自身发展优势转化为话语优势的大国崛起历程无疑是一个极好的历史启示和现实参考。

三、发展优势转化为话语优势的困境

习总书记曾强调,“经济工作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2]深刻揭示了经济发展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和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规律。现实社会中,在观念上层建筑适应一定的经济基础的过程中,离不开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因此,为了长远发展利益,就必须将发展优势转化为话语优势,而将发展优势转化为话语优势就必须要认清时势、积极作为。话语优势和权力、利益息息相关,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转化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

(一)中国话语质量有待提高

要想具有话语优势,首先自身的话语要有能够得到国内外普遍认可的质量。其次,由于中西方在文化背景、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差异,加之中国长期对西方的话语体系、话语逻辑以及话语特点研究不足,因此中国话语极有可能不适应以西方话语为主流的国际话语语境,自然很难被国际社会所理解、接受。最后,多元的话语主体结构使得在构建话语优势的过程中难以形成合力,从而极大地影响了话语质量的整体提升。中国当前的话语主体结构呈现出这样的特征:“官方话语的强力性,学者话语的多元性,行业精英话语的利益保守性,大众话语的脆弱性。”[3]这样的话语特征抑制了话语质量提高的灵活性、创新性。

(二)西方话语霸权的压制

话语权的背后隐藏的是权力和利益。西方资本主义大国以经济实力为支撑、以军事实力为后盾,长期占据国际话语的制高点,向其他国家推行自身的话语体系和价值观念,从而来维护自身的话语霸权地位,进而维护自身的政治、经济利益。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的发展模式给其他发展中国家走向繁荣富强提供了一种新的参考道路,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正在与日俱增。正如习总书记在2016年新年贺词中所讲:“世界那么大,问题那么多,国际社会期待听到中国声音、看到中国方案,中国不能缺席。”[4]另外,随着全球化的深入推进,世界的发展离不开中国,中国的发展也离不开世界。为了自身正当的发展利益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中国有必要发出更响亮的中国声音,寻求更多的话语权。这必然就会对西方大国的传统话语霸权地位提出挑战。西方守成大国面对新兴大国的话语诉求,无论是出于意识形态的差异,还是出于维护自身利益的目的,都会对中国进行话语霸权的压制。于是,“中国威胁论”、“新殖民主义论”等一系列抹黑中国的论调就此起彼伏了。

(三)话语传播媒介的式微

话语,通过传播媒介才更有可能为人所知、所理解、所认可。当前,我国话语优势不能全面彰显与传播媒介的式微不无关联。一方面,中国传播媒介自身存在一定问题。首先是缺乏凸显话语优势的战略视野,没有站在提升话语优势的高度来宣传发展优势。对发展优势的宣传不够系统化,这在西方话语霸权的环境下是非常不利的。其次,没有充分整合传播媒介资源。现在的社会是一个互联网的时代,除了官方媒介,很多非官方媒介甚至个人都能向世界传递出中国声音。但是,由于没有对这些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所以话语传递的效率和效力大打折扣,甚至会出现传播声音“打架”的现象,这对于国际社会倾听中国声音较为不利。最后,传播媒介没有充分立足于受众的特点进行信息传播,导致话语传播形式比较僵化,降低了国际社会倾听中国声音的动力。另一方面,西方国家依靠传播技术和传播理念等方面的优势,片面化传递中国声音、丑化中国形象,导致中国掉进了被他国诠释的“话语陷阱”。许多人也因为首因效应的影响,对中国存在着误解,不愿意倾听中国声音、认同中国观点、接受中国理念。

四、发展优势转化为话语优势的路径

关于话语权的层次,著名哲学家郭建宁教授曾做了这样的划分:“一是“失语”;二是话语没有人愿意听、听得懂;三是能实现对话而不是自说自话;四是话语有影响力,能引起共振共鸣;五是话语有优势。”[5]认清话语权的层次,才能够看清在话语优势构建过程中的问题,进而厘清建构话语优势的路径。综观当前国内外局势,我国话语现状总体上处于第三层次向第四层次过渡的阶段。想要实现平稳过渡,并最终实现向第五层次的飞跃需要在综合实力、新话语体系、智库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播媒介这些方面有所作为。

(一)提升综合国力:发展优势转化为话语优势的物质基础

虽然富饶的大国不一定拥有话语优势,但是贫弱的小国一定不会有话语权,就更不用提话语优势了。拥有话语优势就必得先有话语权,而拥有话语权又离不开强大的综合实力的支撑。因此,不管中国当前在话语格局中处于什么位置,在构建话语优势的过程中存在什么问题,都应把提高自身的综合实力摆在建构话语优势战略体系不可动摇的首要位置。坚持按照符合国情的模式去发展,当中国综合实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一方面争取话语权会更有底气,另一方面也会起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效果。中国率先走出2008年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之后,越来越多国家开始深入研究中国发展模式、学习借鉴中国经验。

(二)构建新话语体系:发展优势转化为话语优势的创新思路

习总书记曾讲:“鞋子合不合适,只有脚知道。”如果中国一味套用西方话语体系来阐述自身的发展优势,那么所发出的声音一定会不清晰、没有底气,也不利于外界的倾听。中国的发展优势是由于自身特有的发展模式所造就的,唯有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另建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才能讲清楚中国的发展优势。此外,中国也要让世界明白,中国所要新建的话语体系并不是对原有话语体系的否定和替代而是对其补充的战略意图,以此减轻新话语体系构建的阻力,增加新话语的认可度、说服力,从而另辟蹊径构建话语优势。话语优势的构建不可能一蹴而就,在构建的过程中,中国应深入分析西方话语体系的特点并时刻留意时势的新变化,敏锐地从中发掘其不足之处和中国有实力与之争锋并有可能取得优势的领域,然后重点从这些领域入手,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话语体系,以达到以点带面、逐步取得话语优势的战略目的。例如,随着美国退出《巴黎协定》,导致西方国家在环保问题上出现了话语分歧,而当今国际社会高度又关注环保问题,中国应抓住这一机遇,在承担环保义务的同时努力构建新话语体系。

(三)加强智库建设:发展优势转化为话语优势的智力支持

中国在众多领域话语优势不明显,甚至没有话语权,很大程度上与话语质量有关。想要提高话语质量,首先要有一整套能够讲清楚自身发展优势的理论体系。智库担当着研究社会现状、构建理论体系、为服务对象提供建议和意见参考的职能。应充分发挥国际智库、官方智库、半官方智库和民间智库等多种类型智库的功能,支持其充分研究国内外形势,认真听取其意见和建议,提炼整合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从而提高自身话语的质量。此外,还要积极鼓励国内智库直接参与国际对话交流,发挥其话语宣传的权威优势,让国际社会,尤其是社会精英阶层,直观、深入地了解中国发展优势及其深层次原因,消除其对“中国威胁论”的误解,让他们的思维从西方话语霸权的绑架之下解脱,全面理性地分析中国主张,最终增强外界对中国话语的理解和认同。

(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优势转化为话语优势的思想脉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历经五千年历史的洗礼而不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较少带有意识形态色彩,在文化传播效力上具有持久性、连续性、认同度高的特点;其曾对世界产生重大影响,在世界人们心中有一定认知度,容易引起共鸣。”[6]积极宣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构建话语优势具有独特作用。当前,应当深挖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结合时代发展要求对其进行创造性发展和创新性转化,从软实力角度来增强话语优势。孔子学院是中国向世界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过程中迈出的坚实一步。通过孔子学院进行文化交流,有利于让更多国际友人了解中国话语的文化根源,了解中国理念的逻辑构架,从而增加他们对中国话语的认知度、认同度。中国应该总结孔子学院和中国文化节等文化交流活动在全球传播中华文化、传递中国声音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积极开辟从优秀传统文化角度提升中国话语优势的新形式、新渠道、新载体。

(五)整合传播媒介:发展优势转化为话语优势的重要手段

由于传播媒介具有传播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和覆盖面广等特点,谁先占据传播媒介的制高点,谁就有更多的机会按照自身的话语体系向外界发出声音,从而彰显自身的话语优势。回顾西方大国话语优势的发展史,也是按照这样的话语逻辑来一步步推进,直到形成如今话语霸权的局面。为打破这一局面,中国首先要做的是分析清当前国内传播媒介的现状,并根据这些优势和劣势制定传播媒介的发展战略,有计划、有条理地提升中国传播媒介的实力。其次,在当前话语交锋空前激烈的情境下,当务之急是整合现有的传播媒介力量,最终形成以官方主流媒体为主导、其他媒体为支撑的信息传播体系,这样才更有可能在短时间内集中力量向世界清晰地发出中国声音。最后,传播媒介有类型之分,人有文化背景之别。在话语传播过程中,只有充分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之下人的话语习惯,再根据不同类型传播媒介的特点,有针对性、灵活性地进行话语传播,这样才更有可能提高传播的效率和效益,才更有可能讲好中国故事、传递好中国声音,才更有可能实现对西方话语霸权的弯道赶超。

话语之争,表面上看是发言权之争,实际上则是权力的较量、综合实力的比拼、国家利益的角力。谁掌握了话语权、拥有了话语优势,谁就有可能获得更多的发展机遇,拥有更多发展资源。现如今,中国已经以崭新的姿态迈入了新时代;与此同时,国际格局也正经历着大发展、大调整、大变革。中国应当抓住国内大发展、国际大变革的历史机遇,调动一切可支配力量、整合一切可利用资源,积极将自身的发展优势转化为话语优势,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赢得更多的战略空间、战略时间和战略资源。总之,将发展优势转化为话语优势,既是改革开放发展优势演进的客观趋势,又是中国话语优势构建的必然要求,二者相辅相成、互为支撑。因此,改革开放发展优势转化为话语优势具有鲜明的理论合理性、逻辑必然性和现实可行性。

猜你喜欢
传播媒介话语权智库
视觉文化视阈下武术传播媒介研究
中国如何争夺LNG市场话语权
新媒体广告传播形态及表现拓展
微智库
微智库
传播媒介对艺术院校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弊端
我国大众传播媒介的功能研究
应提升贫困群众话语权
“社会共治”中的话语权争夺战
智库能为我们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