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工科院校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初探

2019-02-18 11:34赵岩孙磊韩芳芳朱均超张宝峰李志伟
教育现代化 2019年104期
关键词:毕业生创新能力技能

赵岩,孙磊,韩芳芳,朱均超,张宝峰,李志伟

实践能力是指人们在实践活动过程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高校学生而言,实践能力更偏重于知识学习能力、专业技术能力、观察分析能力、表达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创新是指人们改变客观世界过程中的创造性活动。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实践活动为基础,实践是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前提条件。随着人工智能等国家战略的实施,企业对创新型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高校毕业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直接影响各个行业发展,也决定了学生自身的就业竞争力[1-3]。

目前,我国本科院校主要分为双一流建设高校与一般本科院校,其中,大部分高校属于地方性院校,归属于当地省份教育主管部门直管。地方高校的主要任务是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服务,培养应用型人才。随着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部分地方院校的硬件设施水平得到很大的提升,师资队伍结构也越来越完善,学生高考的录取成绩也逐步提高,但是,从近年来毕业生实践与创新能力来说,用人单位的评价却逐步下降。一方面是大学生就业难,另一方面,各类高层次应用型岗位闹起“人才荒”,招工难。从深层次看,暴露的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模式与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实际需求脱节,从而造成我国“学术型”人才的相对过剩而实践应用型人才不足的局面[4-6]。

一 地方工科院校现状及特点

由于地方院校在学校定位、学生培养、师资队伍等方面都有其特殊性,因此,在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方面,地方院校应该在参考重点院校培养思路及方法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特点,制定出合理可行的培养方案。在给出解决方案之前,我们先深入了解地方院校的现状及特点。

(一)地方院校定位与学生培养目标

1. 地方院校的定位是服务地方经济,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保障与技术支持。根据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可知,大部分地方高校毕业生在地方企业从事与专业相关的一线技术工作。因此,地方高校毕业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很重要。

2. 地方高校的学生培养目标是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是把成熟的技术和理论应用到实际的生产、生活中的技能型人才。地方院校的毕业生主要在中小型企业工作,由于中小型企业不能提供比较完善的技术培训与指导,因此,中小型企业更看重毕业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3. 根据毕业生的职业发展调查可知,毕业生最关心的个人能力主要包括专业知识掌握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学习能力。

根据学校定位、企业需求、学生需求,实践与创新能力应该是地方高校学生培养的重要因素。但是,大部分的高校的学生培养体系是以“知识”为主线的,因此,需要建立起以“知识+技能”为主线的培养体系。

(二)地方院校教师的现状

1. 地方院校普遍存在教师数量不足的情况,教师的教学量比起双一流院校的教师要大很多,同时,教师的科研任务也不断提高。由于地方高校教师的教学与科研任务很大,因此,如果仅仅通过增加实践教学的课时量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会给教师增加很大的压力, 最终,使实践教学流于形式。

2. 近年来,地方高校的师资队伍不断提高,绝大部分青年教师具有博士学历及较强的科研能力,这些教师拥有强烈的意愿将创新实践融入教学过程中。同时,一些中年教师虽然科研能力不足,但是,具有完善的知识结构、丰富教学经验与教学方法。因此,需要建立灵活有效的教学机制,将两种类型的教师有机地结合起来,共同促进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提高。

(三)地方院校学生的现状

学生普遍拥有强烈的实践意愿。对于地方高校的学生,约有70%-80%的本科毕业生选择就业,因此,实践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但是,学生能力参差不齐,学生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学生学习积极性高,不但可以很好地学习理论知识,而且可以自主进行实践训练;第二类,学生可以较好地完成理论学习,但是,缺少实践训练的自主性,但是,如果有教师指导及学分激励,也可以进行较好的学习;第三类,学生知识基础薄弱、自主学习能力差。因此,我们在进行实践 能力培养时,需要分类指导。

二 解决办法

(一)建立“知识+技能”为主线的学生培养体系

目前的课程体系是以“知识”为中心,课程主要分为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以测控专业为例,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该课程体系主要是根据知识层次进行划分的。学生虽然具有完整的知识结构,但是,缺少专业技能的系统指导与训练。因此,需要建立相应层次的技能要求。比如,当学生在大一、大二学习基础课时,需要掌握相应的电路设计、软件编程、仿真分析等工具的初级技能,能够解决简单问题。当学生在大三进行专业课程的学习时,需要对之前的各种技能进行深入的学习与实践,并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创新能力进行锻炼。当学生在大四进行毕业设计的时候,可以熟练利用各种技能解决复杂的工程问题。经过以上系统的、连贯的实践培养,学生的实践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

图1 以“知识+技能”为主线的学生培养体系

(二)建立“课程群+大学分+小班制”的学生培养机制

无论是专业知识还是专业技能,都需要进行系统性、连贯性的学习与训练。尤其是专业技能,从初级阶段到高级阶段,需要不间断地、循序渐进的培养。因此,需要利用“课程群”的方式,将技能培养作为一条连贯的主线,贯穿于相关的课程群中。由于地方院校自身的特点,如果简单地增加实践内容,则老师与学生的负担都会大幅度提高,势必影响教学质量。因此,通过“大学分”的方式,将理论型教师与实践型教师结合在一起,则会促进知识教学与实践培养的快速融合。另外,“小班制”可以使老师根据学生的实际基础与水平,设置合理可行的教学目标,从而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

(三)营造积极、主动的学习氛围

为了提高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与创新活动的积极性,需要建立完善的机制,营造积极主动的学习氛围,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主动学习机制、良性循环机制、团队学习机制、有效监督机制,如图2所示。利用科研项目为载体,鼓励学生根据兴趣自主选题、自主设计并解决问题;鼓励学生以团队的形式来解决问题,锻炼学生的沟通能力、协作互助精神;鼓励不同年级的学生组建科研小组,促进不同年级学生的交流与学习,从而形成良性循环;鼓励学生定期向老师进行汇报,从而形成有效的监督机制,保证实践教学活动的高质量实施。

图2 建立机制的具体措施

(四)教师管理与激励机制

以前为了教好一门课,学校更偏重老师个人的培养与激励,但是,目前本科专业更需要进行整个课程体系与课程群的改革与创新,这项工作需要的是一个团队,而不是某个老师能够完成的。因此,学校需要建立不同层次的教学团队,注重教学团队的管理与激励,充分调动一线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同时,可以针对教学存在的问题,设立专项项目,从而做到有的放矢。

(五)学生管理与激励机制

在现有教学管理制度下,相同专业学生,需要按照相同的教学计划学习一样的教学内容,学生自主选择的余地很小,从而制约了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地方院校中,学生的知识基础、实践能力、学习自主性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需要对现有的学生考核评价体系进行改革,实行多样化考评制度,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的培养提供良好的环境与氛围。

三 小结

针对地方高校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本文主要研究了以下几个方面:地方高校的现状与特点、学生培养体系与机制、学生及老师的管理及激励。针对地方高校具有教学量大、师生比例低、学生素质参差不齐等特点,提出了“知识+技能”为主线的学生培养体系,探讨了“课程群+大学分+小班制”的学生培养机制。同时,通过完善各种辅助机制营造积极主动的学习氛围。最后,通过教学团队的培育与激励,充分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通过实行多样化的学生考评制度,调动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通过该培养模式,可以提高工科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为地方高校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帮助。

猜你喜欢
毕业生创新能力技能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劳动技能up up!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