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专业活力是中职发展必由之路

2019-02-18 06:26鸿
广西教育·B版 2019年10期
关键词:针对性特色中职

蒙 鸿

近十年来,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进入了黄金期,主要体现在:一是制定了《职业教育法》,将职业教育发展纳入法律体系之中,依法治学、依法办学机制日益健全和完善;二是构建人才成长“立交桥”,职业教育、普通教育、继续教育之间实现无缝连接,近千个专业、近十万个专业点可供中职学生选择,中职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 95% 以上;三是形成产教融合、校企共育的发展格局,组建了 60 多个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1000 多个职教集团,订单培养、校中厂、厂中校、现代学徒制等渐趋成熟。

随着发展黄金期的到来,中职教育的“声音”逐渐为群众所接受,越来越多的人不再对中职教育抱“嗤之以鼻”的态度。然而,就在这中职教育发展形势喜人的当下,我们也不能不清醒地看到,我国中职教育发展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有不少中职学校反映招生难题仍然是一个突出的“瓶颈问题”。同时,“文化成绩好的学生不愿意就读中职,不少文化成绩不好的学生宁愿外出打工也不想读中职”依然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造成这一现象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中职学校专业设置缺乏吸引力、竞争力,未能很好地吸引适龄学生。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经济发展由粗放型逐渐转向密集型,加上国际交流的越来越频繁,社会对技术工人的需求越来越多元化、高级化,倘若中职学校始终默守成规,不思变革,那么势将被社会所淘汰。专业是中职学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只有激发专业活力才能盘活中职教育发展这盘棋。因此,要实现中职教育的深化发展,优化专业设计、完善专业体系是“不二法门”。

构建合理的专业体系,首先要突出“特色性”。所谓“特色性”,就是中职学校要结合育人目标、办学方向以及当地特色文化、特色产业等,研发具有校本特色、本地特色的王牌专业、精品专业。中职学校尤其是县一级的中职学校,其招生范围以县域生源为主,因此其培养人才的一个重要目标,是服务于当地区域经济的发展,主要是为当地企业输送人才。因此,中职学校在设计专业时,必定要考量本地的经济发展、产业规划所需,积极挖掘当地的特色文化,研发适合当地经济发展的专业,为学生创设更多的就业与发展的机会,这样才能吸引更多适龄学生选择就读中职学校。

构建完善的专业体系,需要突出“针对性”。这里所说的“针对性”与“特色性”的指向不同,“特色性”所指向的是当地的特色文化、特色产业,而“针对性”所指向的是更广阔的市场。具体而言,就是中职学校在设计专业结构时,要将市场所需作为主要参考标准,开设市场需求較大的专业,并时刻关注市场需求的变化,调整学校的专业构成,应不断深化发展市场持续需求的专业,逐渐弱化甚至淘汰转向市场边沿的专业。如此既能合理配置专业资源,又能有效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提高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针对性”还有另一层面的意义,这主要是针对专业性较强的学校,如主打旅游、主打汽修等的中职学校,在专业体系中应该突出主打方向的专业。

在突出专业设计的“特色性”“针对性”的同时,中职学校还要重视专业构成的“全面性”。这里所提的“全面性”,就是说中职学校不能为了追求特色和专业,而忽略了人才培养的多元化,不能将学生视为技术学习的机器。因此,中职学校在设计专业之时,既要突出技术型专业,又要设计文化型专业,让学生能够接受更全面、更多元的教育,培养多元发展的学生。

当然,无论要构建怎样的专业体系,作为专业教学的实施者—— 教师,是学校发展的关键。也就是说,中职学校在激发专业活动的同时,也需要将激发教师活力摆在重要位置。每一所学校的教师人员组成在较长时间内是变化不大的,毫无节制地引进新教师也是不切实际的做法。那么,如何确保学校专业的可持续发展?这就需要培养一支既有过硬的专业素质又能全面发展的教师队伍。因此,中职学校不仅需要重视教师专业技能的提升,而且要鼓励教师多元发展,尽可能掌握多方面的能力,如此方能适应学校专业调整、变化的需求。

总而言之,中职学校要想在新时代谋求发展,就必须抓住“专业”这一关键。充分激发专业活力是中职学校在新形势中扎稳脚跟、向前发展的必由之路。

猜你喜欢
针对性特色中职
“课程思政”下中职《基础会计》的教学改革
肾结石围术期针对性护理应用
针对性护理对门急诊输液室护理安全隐患的影响
新疆中小学和中职学校全面开学
多媒体技术助力中职美术教学
中职数学作业批改中的问题及对策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中考英语动词与非谓语动词针对性练习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
情态动词专项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