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谚语文化差异与翻译

2019-02-18 06:28马楠
卷宗 2019年35期
关键词:谚语文化差异翻译

摘 要:谚语是对各种生活现象进行综合概括,并在群众中广泛流传运用的语言,它以语言特有的方式反映了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的认知,它是人类文化中奇特的存在。作者透过文化的视角来探讨中西谚语的差异及翻译英汉两种谚语的异同之处,进而更深层次的了解中西方文化,为双方融洽的交流构建桥梁。

关键词:谚语;文化差异;翻译;策略

英汉两种语言是经过了几千年高度发展的语言,大量具有鲜明特色的谚语的形成都来源于其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日常生活。由于英汉两种语言不同的人文历史、地理环境、生活习俗以,形成了形式、内容各样的谚语,这些谚语是人类认识自然、社会和生活的普遍经验的规律性总结,具有传授经验和教训劝诫的功能。谚语作为习语的一种,反映了各民族文化的精髓。因此,研究中西谚语的异同,有助于丰富我们的知识、开阔我们的视野,同时有助于我们从各民族不同文化的角度去体会谚语中的文化内涵。

1 谚语的文化差异

谚语就是对各种生活现象进行综合性概括并在群众中广泛流传运用的语言,是人类丰富生活经验和智慧的结晶。谚语的极大部分是劳动人民对长期生活经验的科学总结,它用形象生动的语言为其民众规范了一系列行为指南。作为一种语言形式,谚语与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它反映出文化所包含的世界观、历史与语言发展等。不同民族、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历史、信仰及语言,学者们常用“文化定势(stereotype)”这一术语高度概括表示不同的文化。文化定势也是两种语言研究的重要依据,中西方的文化定势在一定方面就决定着中西谚语的差异。因此,由于人类文化的多样性,中西谚语的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地理环境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农业大国,中国人熟悉于农业耕作和陆地生活,对于土地有着属于他们特殊的感情。因此,在汉语谚语中有很多一农业和土地为题材的谚语。例如,“庄稼百样巧,地是无价宝”、“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瑞雪兆丰年”、“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等。

英国是个岛国,地处西半球,四面环海,所以他们的谚语多以海洋和航海为题材。例如,The good seaman is known in bad weather.要识好水手,需凭坏天气。Living without an aim is like sailing without a compass.没有目标的生活,如同没有罗盘的航海。When the winds in the west, the weathers at the best.风从西方起,天气最佳丽。由于自然环境的不同造就的地域色彩使我们很容易就能联想到该民族特定的地理环境。

1.2 历史背景

各个民族都具有自己特色的历史,其间发生的一些具重要意义的事件或是涌现出来的一些著作,一旦被列入语言体系并有其固定的意义,经广为流传后便会成为谚语的素材,故此谚语是具有独特民族渊源和历史积淀的。中国历史悠久,历来都是皇帝独裁,谁有权势谁说了算,受欺压的只能是平民百姓,尤其是女性,深受歧视,所以在语言中就出现了: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

相较于中国而言,英国的封建历史较为短暂,君、臣、民的关系不像中国古代的“三纲五常”那样根深蒂固。相反,英语国家受资本主义信仰中平等、自由的影响,人们崇尚平等的人际关系,如:A cat may look at a king.(一只猫可以盯着皇帝。);A king without learning is but a crowned ass.(无知的皇帝只不过是一匹戴皇冠的驴子。)通过中西方特定历史下的谚语,我们可以看到其历史背景下的丰富文化。

1.3 道德观念

在中国,人们崇尚孝道,孝道及孝顺父母之道。汉语中有许多谚语表现了孝顺的内容。如:父母教,该敬听;父母责,该顺成;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千里烧香,不如在家敬爹娘。但在西方道德中,虽然也要求儿女尊敬父母,但并不强调对父母言听计从,他们认为子女都有自己的人格,更没有把“无后”看作不孝的罪行。有些谚语表达了相反的观念。如:Children are not to be blamed for the faults of their parents.(不能因父母之过使孩子受到责怪。);Children suck mother when they are young, and father when they are old.(孩子小时候吃母亲的奶,老了享受父母的财。)

2 谚语的翻译策略

翻译是两种语言符号的转换活动,是一种跨越时空的语言活动,它是把一种语言已经表达出来的东西用另一种语言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王佐良先生说,“翻译中最大的难度就在于两种文化的不同,在一种文化里有一些不言而喻的东西,而在另一种文化里卻要费很大力气才能加以理解。”

著名的美国翻译理论家和实践家尤金·奈达将翻译定义为:“两种对等之一,其关注点集于信息本身,达成形式和内容两方面的对等。”由此可见,翻译中的对等问题是翻译实践的关键,考虑到词汇对等、习语对等、语法结构对等、文化对等等诸多因素,是成就翻译的关键。对于谚语的翻译,在英、汉两种语言中,有些谚语在形式和内容上几乎没有太大的差别,所包含的信息也能够完整的表达。因此,依据谚语的特点及文化差异,通常可以采用以下翻译方法:

2.1 直译法

所谓直译法是指在不违背译文原语信息以及不引起歧义的前提下,侧重于保留原语的内容和形式,进而保留其比喻形象、语言风格和民族色彩的一种翻译方法。由于大多数谚语都采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只要不影响读者理解,我们应尽可能地使用直译的方法,吧原文的内容、形式和精神都输入到译文中,尽力减少翻译中的损失。

1)As a long road tests a horses strength, so a long task proves a persons heart.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2)A fall into the pit ,a gain in the wit.  吃一堑,长一智。

3)Blood is thicker than water.  血浓于水。

4)New-born calves make little of tigers.  初生牛犊不怕虎。

5)A fire on the city wall brings disasters to the fish in the moat.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上述谚语翻译的形式与内容是完全对等的。但实际上,英汉谚语完全对等的数量是有限的,有些谚语可界定为半对等或完全不对等。对于这两种谚语,翻译方法的选择则需考虑语言结构和文化背景等因素。翻译过程中多采用意译法使译文读者更好的理解原文。

2.2 意译法

意译法指的是不拘泥于原文的形式,重在保存原文的思想内容。

1)A loss may turn out to be a gain.  塞翁失马,安知非福?(由于译文读者不了解该谚语的背景,无法理解它的直译:When the old man on the frontier lost his mare, who could have guessed it was a blessing in disguise?)

2)A guilty person gives himself away by conspicuously protesting his innocence.  此地无银三百两。(由于译文读者不了解该谚语的出处,则不宜直译成:No 300 taels of silver buried here.)

3)What one loses on the swings one gets back on the roundabouts.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若直译成lose where the sun rises and gain where the sun sets, 会使读者感到很费解。)

2.3 套译法

套译法属于归化译法,其就是借助汉语成语来翻译。英语和汉语中有不少非常相似或相近的谚语,对于这些对等或基本对等的谚语,我们可以采用套译的方法,避免采用直译法,这样,一方面可使译文更加通顺,另一方面更容易为译文读者理解和接受。

1)Look before you leap.  三思而后行。(直译;Think thrice and then do it.)

2)Little chips light great fires.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3)Wonder is the daughter of ignorance.  少见多怪。(直译:Seeing little is the cause of amazement.)

4)Good news goes on crutches; ill news flies apace.  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

5)Birds of feathers flock together.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综上所述,通过对中国谚语文化差异的对比,我们看到中西谚语在各民族不同文化下的精彩绝伦。在谚语翻译过程中,不同的文化背景给予其不同的影响,译者需详实了解源语的文化,这样翻译才能达到“通其志,达其欲”。可以看到,谚语的发展是持续的,我们可以从范畴的层面解释总的翻译原则,确定正确的翻译方向,为今后翻译中所要面临的文化差异,寻找有效的解决办法。

参考文献

[1]许渊冲.翻译的艺术[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4.

[2]馮庆华.英汉翻译基础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金惠康.跨文化交际翻译续编[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4]郭建中.文化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

[5]许渊冲.翻译的艺术[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4.

[6]王佐良.翻译:思考与试笔[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7]金惠康.跨文化旅游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6.

[8]王晓军.英语谚语翻译的适度性[J].校园英语,2016(28):229-229.

作者简介

马楠(1998-),女,青海化隆人,青海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翻译专业2017级本科生。

指导老师:邵旭

猜你喜欢
谚语文化差异翻译
说说谚语
商务英语翻译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小议翻译活动中的等值理论
谚语趣画(一)
英语口语常见谚语(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