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传播、美术作品展与现代社会公共文化建设

2019-02-18 06:29陈晓旭
卷宗 2019年36期
关键词:现代社会公共文化

摘 要:美术作品展览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也是文化信息重要的传播方式之一。最初起源于一些私人个体把自己的藏品按其所需展现给公众,逐步发展成为现代城市的公共文化需求。中国具有现代性质的美术作品展从民国早期开始,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设立了每五年一次的全国美术作品展,并于1949年在北京举办首次全国美展,从此,对中国美术发展一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许多优秀作品都是在全国美展中受到好评从而传播到全国,多年以来,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都是对全国美术创作的最大型最重要的检阅。湖北的美术作品展也不例外,在全国历次大展中表现出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这和湖北的中国画艺术家的不懈努力是分不开的。本文以十二届湖北省中国人物画为例,分析全国美展的传播对湖北省中国人物画作品的影响。

关键词:美术传播;现代社会;公共文化

1 全国美展的起源与发展

在古代中国艺术的话语权主要掌握在文人手中,传播的媒介贫乏公众力量薄弱,同样艺术消费市场也相对单一化。主要分为皇室收藏和私人收藏。其中皇室收藏占大多数,因为皇室画院的存在,画院里的作品自产自销,受市场的影响很小。私人收藏多为士大夫、文人等贵族阶层。因此这个时期的艺术还是属于上流社会的艺术,传入民间的艺术作品较少。近代以来,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艺术的受众群体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以前的文人小范围间的传播交流逐渐变为公共展示的艺术传播方式。相对的传播媒介、品评方式也在发生转变。

这一时期的美术展览会承载着很多的社会责任。政府以及策展人希望通过举办这些展览来传播美术从而实现美育教育、净化心灵以达到救国救民的目的。通过刘海粟的“人体画”展、颜文樑等人发起的苏州画赛会以及天马会仿照法国沙龙、日本帝展创立的展览会使我们看到中国艺术在当时的蓬勃发展。也为之后的全国美展奠定了基础。

历经了许多波折,克服很多困难第一次全国美术展览会在民国政府的推动下终于在1929年于上海举行,第一次全国美术展览会影响范围广泛,也是历史上第一次全国范围内的美术展览会。传统以文人交流传播为主的传统绘画展示方式得到了根本上的改变,变成了以公共传播为主的方式。文人墨客掌握艺术主导权的状态也发生了重大的改变。在民国时期社会政治、文化等因素通过大众传媒得到呈现。美术展览会在这一时期承担着艰巨的社会责任。也正是民国时期美术展览会所承担的历史责任重大,所以这一时期的美术展览会包含的信息内容丰富多元。

作为以视觉图像方式直接传播的美术得到新政权的重视。全国美展是由政府文化部门主办以全国性展览名义展开的。具有权威性和广泛性是国家意志在视觉上的体现。某种程度上来说,美术领域的其他活动围绕着它展开,全国美展已然成为各项美术工作以及活动的核心。在活動的展开方面他需要美术作品的生产以及宣传机构的配合才能完成。因此也带动了美术作品的生产和宣传机构工作的展开。新中国的全国美展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形成自己独特的精神面貌。

站在现在的角度回望历史,民国时期的美展、新中国成立时期的美展以及改革开放后的美展,在文化选择、展览的动因和目的、展出形态方面有着很大的差异性。民国时期的美展的民间色彩较强是一批爱国志士想要通过美术表达社会困境,力图唤醒人们沉睡的意志,以达到救国救民改换新文化的意图,这一时期美展的功能更多的是体现“救赎”。改革开放后的全国美展在继承新中国美展服务政府的基础上更多的是为美术爱好者提供一个可以施展才华的平台。

2 美术传播载体的差异性

从1929年民国时期的全国美展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全国美展到改革开放至今的全国美展,在时代的影响下创作风格产生了变化,同时传播的载体也在发生着转变。民国时期美展的传播依靠最多的还是纸媒和展馆展览的方式,传统展馆展览虽然可以近距离的学习作品的创作技法使观者对作品的了解更加深入,但是也存在着地域的局限性,1929年美展的展览场地设在上海,虽然相对与当时的其他展览来说观者较多,但因为交通、时间和费用的原因限制了很大一批其他地区的美术爱好者。纸媒虽然造价低廉,携带方便,但是在传播速度和群体范围的传播方面表现的差强人意。建国以后,广播电视普及使美术的传播范围更加广泛。如今网络传媒使美术作品的传播更加快捷,一些珍贵的作品图片以及活动信息得到很好的保存,同时它也减轻了不同地域观者去现场看展的时间成本和金钱成本。随着网络越来越发达,自媒体的出现为美术传播提供了更加开放多元便捷的传播方式,它用最快的时间发布展览及活动讯息,省去了纸媒传播的时间成本。在线看展的提出使观者足不出户就能领略展馆的布局以及作品的分布,在手机或电脑上浏览一遍就如同在现场走了一遍。更甚者有的场馆推出vr看展使观者浸泡式的全方位无死角体会作品的魅力。综上所述美术的传播的媒介随着时代的演进发生了改进,使美术传播的局限性越来越小。这些变化同样也影响着湖北省美术作品的发展。

3 全国美展的传播对十二届湖北省美展中国人物画的影响

全国美展作为国家最有权威性和影响力的展览,它的传播影响着大批的艺术创作者,中国画也在美展的影响下进行了演变。湖北省作为文化艺术大省秉承着长江画派的精髓积极参与全国美展。展览内容丰富,画风多变、题材创新、材质丰富为观者带来一场盛大的视觉盛宴。全国美展的传播对湖北省中国人物画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首先美展的传播调动了湖北省中国人物画创作的积极性;其次全国美展的传播对湖北艺术家的创作心态、艺术审美、创作风格、创作走向产生影响;最后全国美展的传播对于湖北省中国人物画创作是把双刃剑。湖北省中国人物画产生的变化并非全都是全国美展的传播所为,但却和全国美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研究全国美展传播对湖北省中国人物画的影响,可以让我们更加清晰的了解湖北省中国人物画的发展态势以及对不利的方面做出有效的把控。

3.1 全国美展的传播调动了湖北省中国画人物画创作的积极性

全国美展的意义除了“推动专业美术创作的发展,引导专业美术创作的方向”它更是连接政府和艺术家的一条纽带。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美展作为政府国家意志在视觉上的体现,它的权威性和影响力是毋庸置疑的。随着改革开放展览规模扩大,人们思想解放,随之展览的包容性也扩大。全国美展的影响力调动着艺术家创作的积极性它的评奖机制以及背后的附加值更加激励着艺术创作者走向这条早已拥挤不堪的道路。2014年十二届湖北省美术作品展在湖北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本次省美展共提交了1300幅作品,这个数字足以看出湖北的艺术创作者对美展的热情。观看这一届的中国人物画作品,可以看出中国人物画试图在坚守和创新中找到一个平衡点。展览中出现的创新试人物画创作为当下人物画创作注入新的火花,一些新式作品的入选也说明以往的“模式化”问题得到缓解。

3.2 全国美展的传播对湖北艺术家的艺术审美、創作心态、创作风格、创作走向产生影响

全国美展是每五年一届,评选出的作品反应了五年以来中国画的现状,评选的结果展示在大众面前,不仅是对中国画创作者的肯定,它的意义还在与对下一届全国美展创作方向的引领,更甚者它对美术创作者的审美趣味产生着影响。全国美展入选获奖作品繁多这种对创作者审美趣味的影响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在一定情况下因为部分作品存在着模式化的问题以及向获奖作品模式看齐的倾向,对人们的审美需求有一定的扰乱性和误导性。部分投展艺术创作者,花心思在如何符合主旋律符合展览的要求上,创作出的作品并不是内心所想,因此呈现出的作品不鲜活没有生命力。还有部分画家有投机的心态,揣测评委的喜好,这都不是参加美展的正途,在笔者看来真正优秀的作品应是真情实感,倾情吐露,不掺杂其他目的非画不可这才是美展的正途艺术的正途。近些年来,社会公共文化建设的兴起,自媒体对美术的传播,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观者和创作者的审美,同时全国美展的包容性也更强,湖北省美展的作品也呈现出兼容与竟放的态势,这都预示着国展和省美展在往更好的方向前进。

生活环境,社会环境影响艺术家的创作风格。作为大环境下的产物,全国美展从各方面影响着艺术者的创作追求。比如,新一届全国美展获奖作品选出,必然有很多艺术创作者学习获奖的风格,在原有的创作风格基础上或增加或减少创作元素,从而形成自己的创作风格。新中国成立伊始,全国美展秉承着为政治服务为社会服务的原则,提出艺术应该创新,万千艺术创作者一起寻求创新之路,改变原有的创作方法,注重题材和内容的表达,使得全国美展展出的作品虽在题材和内容上表达了劳动人民的生活日常歌颂了社会主义却在创作手法上减弱了中国画原有的笔墨韵味。审美需求和时代影响着艺术创造者的创作风格,但艺术在表现时代服务社会的同时更应该追求的是艺术创作的艺术性。艺术创作者的艺术风格的变化与全国美展的展览机制也有着很大的联系,人物画相对于花鸟画和山水画更利于表现社会真实形态,以及人民现实生活。因此中国人物画创作更受美展评委的青睐,工笔人物画因为细致耐看,画功考究在美展中更加大行其道。诚然,全国美展在评选作品时就对艺术创作风格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参展的艺术创作者会选择性的向往届美展艺术创作风格靠拢,有甚者甚至摈弃自己擅长的艺术表现形式,向美展偏爱的风格方向靠拢。导致美展的下一届作品往往都有上一届获奖作品的影子。某种意义上来说全国美展规导着艺术创作者风格创作的方向。

以上对全国美展的传播对湖北省中国人物画作品的影响进行了阐述,可以发觉湖北省中国人物画的发展现状及成因与全国美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分析这些发展演变成因的一大原因便是在现代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下艺术创作者们需要求得工作、晋升职称、提高作品价位,全国美展无疑是为艺术创作者提供一个获得名誉的平台,虽然说影像艺术创作者创作的途径还有很多,但是全国美展不可避免的影响着艺术家的创作,从而间接的影响着中国画的发展走向。

3.3 全国美展的传播对于湖北省中国画的发展是把双刃剑

全国美展的传播对于湖北中国人物画的发展,一方面促进了湖北省国画作品的多元化发展,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又表现出相对的单一性,因此从宏观角度上说全国美展的传播对于湖北省中国人物画的发展是相对的,参展者从还在就读的学生到成名已久的老艺术家都投入热情到展览当中,极大的整合了艺术资源,对美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一大批美术创作者在全国美展的影响下倾注热情在中国人物画创作以及研究中,同样全国美展带来的利益也使得部分创作者在艺术的创作中迷失自我。因此对于全国美展艺术创作者要做到的不仅是提高自我加强学习创作还要做到理性对待保持本心。湖北画家徐勇民1984年第六届全国美展的金奖获得者,1989年第七届湖北省美展金奖获得者,全国美展银奖获得者,2000荣升湖北美术学院副院长2003年为湖北美术学院院长。不可不说全国美展的奖项和荣誉为很多艺术创作者带来了名利,同时也有很多艺术创作者享受着全国美展带来的荣誉和名利。这使得很多艺术创作者对全国美展蠢蠢欲动跃跃欲试,绞尽脑汁创作作品,更甚者费劲心思迎合展览。当然并不是所有参与者都抱着这样功利的心态。只是笔者认为参与全国美展不应为荣誉和名利刻意迎合画展评委的审美品味而失去自己本身创作上的艺术性,尤其是在当下美展的包容性越来越强的情况下,艺术创作者们应该在把握大前提下更多的发挥自己的艺术创作性,不要因为眼前的利益失去自己在艺术道路上更多的可能性。好的艺术是恒久远的而不是短暂的昙花一现,参展的艺术创作者应该以真诚的心来对待艺术对待美展。

4 结论

以上综述了全国美展的起源,传播的差异性以及全国美展的传播对湖北省美展国画人物作品的影响。经历了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国画人物画形成了多元又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如今来看这种多元化和独特性并没有随着信息时代到来而消失,反而擦出了新的火花。十二届湖北省美展站在湖北美术的新起点上展现了时代美术的新气象。以中国人物画为首的艺术作品深远竭尽的体现了其形式的辉煌和意义。在全国美展传播的影响下湖北省美展中国人物画也在发生着改变。从本届省展入选及获奖作品中可以看出大部分作品不再是往常的一味跟随潮或者单一的主旋律色彩,出现了各类风格和各种题材的作品,对于画面立意的包容性更强,在这些入选的作品中出现了一些形式新颖、风格别样的作品,打破了国展入选固有的模式。中国画的传统精神讲究一种韵味追求内涵美,本次省展一部分作品削弱了炫耀技巧的成分,更多的是寻求绘画的本真表现作品的精神内涵。对抄写照片、记录事件类似的质疑给予有力的回应。透过本次省展作品的精神风貌可以看出,国家政治、经济的繁荣对艺术繁荣的影响之大。时代的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更加多姿,技术也更加多变,使得中国人物画可以采用的题材增多有的作品借用信息技术的辅助使得作品展出的形式更加丰富多彩。总体来说,在如今美术传播的影响下湖北省的中国人物画艺术创作者吸收消化古今中外的艺术精髓,呈现出各种各样的题材、丰富多样的形式以及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的多元化审美客体。满足了时下的精神需求。十二届省美展的成功举办,它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是同时代其他活动作品所不能比拟的,在十二届省美展中呈现的不足,也在激励着艺术创作者们去变革去思考去改进。总体来说,在全国美展传播的影响下湖北省展作品的质量也在逐届提高,作为全省最高水平和最全面的美术展览盛会,展览中的中国人物画作品也属于省内中国人物画的标杆,同时省内的艺术创作者们也再为中国人物画的传承与创新不懈的努力着。

参考文献

[1]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沈克.谈谈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中国画创作[J].国画家,2008(5):69-70.

[3]中国美术年鉴1949-1989[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1993.

[4]刘瑞宽.中国美术的现代化——美术期刊与美展活动的分析(1911-1937).台北:台湾师范大学,2003年.

[5]卢缓.从第一次全国美术展览会看民国时期的全国美术展览会机制.北京:中央美术学院,2007.

[6]陈鸣.艺术传播原理[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

陈晓旭(1995-),女,山东,中南民族大学,研究生,中国画。

猜你喜欢
现代社会公共文化
基层群文队伍人才建设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作用
现代教育的缺失
现代教育的缺失
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的设计研究
社会力量参与档案公共文化服务路径探究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人才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