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集聚研究述评

2019-02-19 01:31王志标杨京圆
社会科学动态 2019年7期
关键词:文化产业经济文化

王志标 杨京圆

当前,各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呈现出愈发明显的集聚趋势,国内外很多学者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本文通过对文化产业集聚相关文献的细致梳理,从集聚概念、集聚模式、集聚机制、集聚影响四个方面对文化产业集聚相关研究进行了系统的回顾与总结。

一、关于文化产业集聚概念的研究

自Marshall(1980) 在其著作《经济学原理》中首次提出“产业集聚”这一概念以来①,产业集聚的相关内容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文化产业集聚的内涵即是从“产业集聚”的概念中延伸和发展起来的,国内外有大量学者对文化产业集聚的内涵进行了探讨,主要从两个角度来界定其概念。第一种角度强调文化产业的地理集中。Wynne(1992)最早提出“文化产业集聚”的概念,认为文化产业集聚指的是城市中文化和娱乐设施高度集中的地理区域。②Molotch(1996)认为文化产业集聚就是由文化产品与当地文化特征相结合而形成地方文化品牌,进而吸引文化企业和相关要素在此形成的区域集聚。③

另一种角度强调文化产业集聚的构成要素和空间联系,且多用“文化产业集群”来定义。Pratt(2004)认为文化产业集群是由众多相关联的文化企业及相关支撑机构,根据专业化分工协作在一定区域形成的产业组织,包括文化产业链上所有上下游企业。④欧阳友权(2006)将文化产业集群的内涵界定为相互关联的多个文化企业或机构在一定区域内形成的产业间组合、互补与合作的文化企业群落。⑤刘立云等(2012) 认为文化产业集群通常以传媒产业为核心,通过分工协作关系形成区域集聚,具有整体辐射力并可以产生孵化效应。⑥花建(2011)则指出,文化产业的集聚发展是在一定区域内以主导产业为核心,吸引相关密切联系的企业群和服务机构在空间上集聚从而获得可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并指出文化产业集群是文化产业集聚发展的高级形态。⑦

通过以上梳理和分析可以看出,由于角度不同,国内外学者对文化产业集聚的内涵理解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目前还没有统一的界定。尽管说法不一,但所指内容基本相同,在“文化产业集聚”的概念界定上大部分学者都着重强调地理区位的集中和产业间的相互联系。

二、关于文化产业集聚模式的研究

学界关于文化产业集聚模式的研究较多,往往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从三个方面对集聚模式进行划分。第一,根据集聚的主导力量划分;第二,根据依托资源划分;第三,根据产业间联系划分。根据不同的划分方式,文化产业集聚体现出不同的集聚模式。

1.根据主导力量划分的文化产业集聚模式

从这个角度所做的相关研究将文化产业集聚模式区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政府主导型、市场自发型以及多元合作型。

一部分学者认为在文化产业集聚的过程中,政府发挥着主导作用,这类研究一般以文化产业园区作为研究对象。李靖华等(2013)以杭州西湖区为例,分析了我国风景名胜区文化创意产业的集聚模式,认为政府要素是文化产业园区发展的主导力量,并从风景名胜区建设角度,将文化创意产业园的集聚模式区分为老城模式和新城模式,其中新城模式几乎完全依靠政府投资。⑧栾阿诗等(2017)对江苏省文化产业集聚进行了考察和研究,认为目前文化产业集聚区建设以政府为主,自发形成的数量较少,政府的重视程度越高,文化产业集聚状况越好。⑨

另一部分学者认为我国文化产业集聚模式以市场自发型为主。王缉慈等(2001)指出,产业集群通常是在市场机制作用下自发形成的,政府和其他因素对产业集群的发展起着调控、影响和促进作用。⑩朱古月等(2017) 认为文化产业空间集聚的主体构成以企业为主,包括政府机关、传媒网络、社会团体、创意人群等阶层,文化产业集聚就是这些地理位置临近、产业相互关联的主体间的交流活动。⑪

随着文化产业集聚研究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学者认同文化产业集聚是在政府、市场和其他机构协同合作下不断发展的。花建(2007)认为,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应该包括政府部门、企业、大学和研究机构、中介机构等,共同组成“园区创新网络”。只有充分结合和发挥各个部门或机构的作用,才能推动文化产业集聚区的持续发展。⑫向勇等(2010)提出,理想的文化产业集聚发展,应该涵盖社会、经济、政治和多元的发展模式,在环境、人物及活动的作用下,形成集形象、功能、意向为一体的复合文化空间。⑬

2.根据依托资源划分的文化产业集聚模式

根据依托资源对文化产业模式进行的探讨和研究相对较少,相关学者对这一方面的研究大多强调了文化产业集聚对区域文化资源禀赋的依赖性。王晖(2010)以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为例,提出了文化趋同型集聚和区位因素型集聚两种文化产业集聚模式,并分析了相应特征。他认为,文化趋同型集聚一般源于共同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念等,因此企业成员间有强烈的归属感和互信度;区位因素型集聚源于特殊的地理区位,如靠近特殊的创意、消费群体或交易市场等,具有较强的资源依赖性,区域内标志性的资源是集聚区形成和发展的基础。⑭朱蓉(2016)考察了浙江省文化产业园的集聚模式,提出了优势产业拓展集聚模式,这种文化产业集聚模式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需要产业发展基础优势及一定的文化资源禀赋;二是企业之间的依存度较高;三是外部规模经济效应十分明显。⑮

3.根据产业间联系划分的文化产业集聚模式

根据产业间联系对文化产业集聚模式进行划分的研究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文化产业链集聚模式的探讨;二是对文化产业集聚和地区经济关系的研究;三是强调不同业态的融合发展。

在第一类研究中,相关学者分析了文化产业链集聚模式的核心、产业链的分类和构建。陈少峰(2011)探索了文化产业集聚园区的产业构造和价值实现过程,提出了全产业链模式,指出其核心是完整地体现出产业目标定位中的产业链的主要要素,并以动漫产业为代表进行了分析。⑯徐文燕等(2012)认为全产业链商业模式是文化产业园区最好的集聚发展模式,并将文化产业园区产业链区分为纵向产业链、横向产业链和整合产业链三种形态,这三种形态在文化产业集聚发展的过程中是并存的。⑰万里洋等(2016)认为产业链集聚模式可以强化企业的风险模式和竞争优势。构建产业链集聚模式首先在于培养产业链主体;其次是构建产业链支持系统,加强主链和副链条的联系;再次,建立协调机制,突显合作优势。⑱

在第二类研究中,学者们探讨了文化产业集聚模式和地方经济、背景等因素之间的联系。顾江等(2009)比较分析了日本、韩国、新加坡三个亚洲国家的文化产业集群发展模式,指出文化产业集群模式的形成依赖于城市经济结构、制度背景、人才集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等因素。⑲刘淑芳等(2013)探讨了本土文化产业集群发展模式,认为文化产业与地区经济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对文化产业的集聚发展至关重要,建议采取贸易型和非贸易型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共同促进地区发展和繁荣。⑳

第三类研究则强调不同业态的融合发展。王志标(2014)指出由文化、商业、旅游融合而成的文商旅综合体是一种高级化的产业集聚模式,不同业态的有机融合是这种集聚方式的优势所在,并探讨了文商旅综合体的发展趋势。㉑刘志华等(2018)以重庆市部分区县为例,研究了文化、旅游与农业等集聚形成的田园综合体建设情况,认为文化和其他产业的深度融合可以促进乡村经济和社会文化的整体发展。㉒蒋柯可等(2019)在对文旅类特色小镇的研究中指出,文化、旅游、城镇等元素的多元融合和集聚发展可以推动特色城镇的转型升级,同时有利于本土文化的创新性传承和发展。㉓

三、关于文化产业集聚机制的研究

国内外学者对文化产业集聚机制的研究较多,主要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一类是对文化产业集聚影响因素的探讨,另一类是对文化产业集聚运行机制的研究。

1.文化产业集聚的影响因素研究

学界关于文化产业集聚影响因素的经典理论主要有韦伯的区位集聚理论、克鲁格曼的新经济地理学理论和波特的钻石模型等。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可以发现,学者们对文化产业集聚影响因素的探讨大多集中在地理区位、要素禀赋、产业政策三种因素上。

在区位因素对文化产业集聚的影响方面,大多数学者都肯定了地理区位对文化产业集聚的重要驱动作用。Webber(1909) 首次提出工业区位理论,从区位角度对集聚经济的形成进行了分析,他认为良好的基础设施和交通运输条件可以为厂商节约成本,加强其集聚的愿望。㉔随后,Henderson(1996)论证了地理位置在文化产业集聚过程中的作用。㉕Scott(1997) 认为特定地理位置具有提高文化产业创意行为的功能,并指出现代文化产业主要集中在像洛杉矶、纽约、东京这样的国际化城市。㉖Mommaas(2012)则利用纽约市新媒体产业的相关数据,检验了区位因素对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作用。㉗

关于要素禀赋对文化产业集聚的影响,学者们主要关注了文化资源和人力资本两个要素。袁海(2011)指出文化产业发展离不开对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本地区文化资源越丰富,其发展文化产业的比较优势就越明显,空间集聚水平也就越高。㉘孙智军等(2015)通过研究发现,人力资本对文化产业集聚水平有很大影响,其中高级人力资本对于文化产业的发展有着显著正向作用,而低级人力资本则有着不显著的负向作用,这说明文化产业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高级劳动力,对人力资本的要求逐步提高。㉙

关于产业政策对文化产业集聚的影响研究大多通过构建相应模型进行定量分析,一般认为产业政策对文化产业集聚有正向促进作用,但不同学者得出的结论稍有不同。袁海(2010)通过建立相应模型研究了产业政策因素对文化产业集聚的影响,发现财政支持对文化产业集聚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金融发展对文化产业集聚的影响不显著。㉚张变玲(2016)在袁海研究的基础上,将以财政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衡量的政府规模作为产业政策变量加入到模型中,发现政府规模对文化产业集聚发展有消极影响,即以政府规模衡量的市场管制力度不利于文化产业集聚的发展。㉛

2.文化产业集聚的运行机制研究

学界对文化产业集聚运行机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对文化产业集聚内生机制和外源动力的分析;二是研究了信息技术、知识共享等对文化产业集聚的作用。

在第一类集聚机制研究中,部分学者以市场自发型文化产业为对象重点分析了文化产业集聚的内生机制。龚雪(2013)将自发型文化产业集聚分为初始选址期和和最终形成期两种。初始选址期集聚具有偶发性,某一地区所具有的的环境和经济优势使得部分创意产业在此聚集,随后该区域逐渐产生经济协同、社会协同和知识协同效应,吸引更多文化创意企业入驻,该区域最终扩张成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㉜薛东前等(2015)利用西安文化产业相关数据分析了市场导向型文化产业集聚,这类企业以消费者需求和市场变动为导向,在集聚过程中主要受到影响消费市场环境的因素如人口分布、购买能力、相关产业和交通的影响。㉝

另一部分学者在肯定文化产业集聚内生机制重要性的同时,对文化产业集聚的外源动力进行了说明,外源动力主要包括政府的资金支持、产业政策等。黄炜(2014) 以武陵山片区民族文化产业为例,通过构建内生动力模型和相应评价指标,研究了文化产业集聚的动力机制,结果表明人才与市场需求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源,同时政府的资金投入、产业政策等也对文化产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㉞宴雄(2015)以丽江市民族文化产业集群为例,分析了文化产业集聚的内在动力。他认为企业对集聚好处的追求,例如企业对规模经济效应的追求、企业的文化自觉意识以及一定区域内形成的品牌效应等,自下而上地形成了产业集聚的内部力量。㉟

学者们对第二类集聚机制的研究比较少,现有研究主要指出了互联网的发展、知识共享等对文化产业集聚的作用。雷宏振(2010)探讨了文化产业集群内组织间知识共享、网络外部性和产业集聚等变量之间的内在关系,结果表明文化产业集群内组织间的知识共享通过网络外部性的中介作用对产业集聚有积极促进作用,认为知识共享是文化产业集群内知识的最佳管理模式之一。㊱任英华等(2013)通过研究不同权重矩阵下文化产业的集聚机制,得出信息技术会显著促进本地区文化产业空间集聚的结论。㊲解学芳等(2018)认为文化产业上市公司的集聚度与互联网普及度和成熟度、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密切相关,文化上市公司的地理集群与互联网增长极是一致的。㊳

四、关于文化产业集聚影响的研究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文化产业集聚影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文化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二是文化产业集聚对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三是文化产业集聚对城市发展的影响研究;四是对文化产业集聚溢出效应的研究。

1.文化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学者们对于文化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分为两个角度:一种是单向研究文化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另一种是对文化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耦合效应的研究。Allen(2004) 对美国48个州的截面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认为美国文化产业的发展通过影响企业的投资模式和消费结构拉动了地区经济增长。㊴刘立云等(2012)结合ISM模型分析了文化产业集聚和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认为文化产业集聚有很强的产业关联效应与波及效应,其影响力系数在几大产业中是最高的,对整体经济有着强大的拉动作用,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㊵喻莎莎(2013)认为文化产业的集聚是拉升某一地区就业率、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有力方式,并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产业组合、互补与合作的格局。㊶杨卫武等(2015)通过构建计量模型证实了文化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正向促进作用,但其经济增长贡献率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㊷赵星等(2016) 利用我国139个大城市文化产业的相关数据研究了文化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文化产业集聚推动经济增长,并指出中部地区文化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最强。㊸

对于第二个角度即文化产业集聚和经济增长耦合效应的研究,所得结论一般是两者之间存在着互相促进的关系。杨宇等(2014)研究了文化产业集聚水平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建立了工业总产值和文化集聚指数的计量模型,结果显示文化产业空间集聚EG指数与工业总产值呈现出高度正相关关系。㊹颜洋明(2015)研究了文化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的耦合关系,认为文化产业集聚的耦合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文化产业集聚和城市经济发展方式的耦合;文化产业集聚和区域资源的耦合;文化产业集聚与城市经济系统的耦合。㊺李强等(2016) 基于物理学“容量耦合”的概念延伸,探讨了文化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的耦合机理,结论是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发展有较强的促进作用,同时区域经济系统会更有利于产业集群的发展,两者相辅相成。㊻

2.文化产业集聚对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

关于文化产业集聚对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研究比较少,一般认为前者对后者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冯子标等(2007)认为,文化产业可以借助其提供的文化内容,通过渗透、转换、提升等三大功能促进工业化转型,创造更多新价值。㊼欧阳坚(2009)认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可以吸引社会投资,创造和增加劳动力就业,尤其是脑力劳动者数量会迅速增加。㊽Chang(2009)认为文化产业集聚的发展能促进中国从制造型经济向以创新为主的文化产业经济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经济增长注入更多的创新动力。㊾蒋三庚等(2017)运用实证方法研究了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对第三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自身的影响,结论是文化创意产业集聚水平的提升有利于经济增长,尤其会提高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同时会增加文化创意产业自身产值。文化创意产值的增加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产业结构向第三产业的调整。㊿

3.文化产业集聚对城市发展的影响研究

关于文化产业集聚对城市发展的影响研究一般侧重于两个角度:一是单向考察文化产业集聚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二是对两者之间耦合效应的探讨。

学者们对于文化产业集聚对城市发展单向影响的研究大同小异,一般认为前者对后者有正向影响,但也有学者持相反观点。花建(2012)认为文化产业集聚可以通过文化功能、传承创新、产业集群、科研院校、文化价值几个方面推动新型城市化的建设。〔51〕王克婴(2012)通过研究发现文化产业在国际创意大都市中心城区的集聚改变了中心城区的功能、改变了过去单中心的城市形态而构建了多中心的城市形态,并带来了国际创意大都市人口、土地及就业密度的变化。〔52〕厉无畏(2013) 认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可以加快城市的创新驱动和转型发展,有助于推进文化强国建设,并借鉴国外经验提出了相应建议。〔53〕然而,也有学者提出相反的观点,认为文化产业集聚不利于城市发展,如Jonathan(2014) 对加拿大109个小城市的文化生产者的区位进行调查研究,通过实证分析发现小城市的自然环境和低成本使得文化产业呈现反城市化的现象。〔54〕

关于文化产业集聚和城市发展耦合效应的研究,学者们的分析方法以定性分析为主,定量分析较少。陈倩倩等(2005)以音乐产业为例,探讨了创意产业与城市发展的关系,认为文化创意产业活动是城市活力的来源与城市发展的新增长点,同时城市可以为文化创意产业集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55〕周金莲等(2011)以长沙为例定性研究了文化产业发展与城市空间的互动作用。一方面,文化产业的发展推动了城市空间的优化升级;另一方面,城市空间的优化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发展。〔56〕姜照君(2015)通过构建耦合度模型,利用相关面板数据对文化产业集聚和经济增长的耦合度进行了定量分析,分析结果发现两者之间耦合度存在地区差异,且这种耦合关系具有一定的脆弱性,文化产业集聚的发展落后于城市化的发展。〔57〕

4.文化产业集聚的溢出效应研究

目前,学界关于文化产业集聚溢出效应的研究并不多,现有文献一般采用实证分析方法从以下两个角度进行研究:其一是对文化产业集聚溢出效应存在性的证明;其二是对文化产业集聚溢出效应的作用的探讨。

关于文化产业集聚溢出效应第一个角度的研究大多利用产业集聚的测度指标,结合相关数据定量分析。Ko(2014)把历史文化资源、人力资本和创意阶级理论融入地方化经济和城市化经济的分析框架,以区位商为衡量指标,指出中国文化产业的集聚能够产生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和暂时溢出效应。〔58〕杨宇等(2014) 通过计算2006—2011年中国28个区域的莫兰指数研究了中国文化产业的集聚模式,认为我国文化产业存在很强的空间依赖性和空间溢出效应。〔59〕刘振卫(2018)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对中美两国文化产业集聚的溢出效应进行了比较分析,发现我国的文化产业集聚水平与美国相比存在一定程度的差距。〔60〕

关于文化产业集聚溢出效应第二个角度的研究借助相关指标探讨了文化产业集聚溢出效应的作用和机制。袁海(2011)通过研究发现,具有相似资源禀赋、集聚经济与产业政策的邻近地区文化产业发展具有空间溢出效应,可以带动本地文化产业的发展、缩小文化产业发展的区域差异。〔61〕黄永兴等(2011)通过构建空间模型实证分析出我国文化产业集聚存在正的溢出效应,说明本地区文化产业集聚水平受到相邻区域的影响,认为各地区要充分发挥空间溢出效应,避免资源浪费。〔62〕

五、结论

当今世界,文化产业作为提高国家软实力的手段愈来愈受到关注,而文化产业集聚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同样为学界所重视。国内外学者对文化产业集聚水平的研究众多,主要包括文化产业集聚概念、集聚模式、集聚机制、集聚影响四个方面。国内外学者对于前两个方面的研究大多是定性分析,对于后两个方面的研究主要以建立模型的实证分析为主。然而,学者们关于文化产业集聚的研究尚存许多不足之处:首先,对文化产业集聚的概念尚没有统一的界定;其次,现有文献大多是通过测算各项集聚指标来研究文化产业集聚现象,由于文化产业边界的不确定性,以及数据选择的不同,分析结果不尽相同;再次,现有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发达国家或经济发达的地区,如北京、上海等,所得结果不具有普适性,且现有文化产业集聚的研究主要借鉴产业集聚理论的分析框架,缺乏进一步的探索和深化。

这些研究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我国文化产业的集聚情况,为文化产业政策制定者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同时为其他学者的研究提供了思路和借鉴。政策制定者可以根据不同地区的文化产业集聚情况“因地制宜”,制定相应政策以谋求文化产业和经济社会的更好发展;其他研究者可以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和探讨,以丰富现有文化产业集聚理论。

注释:

① A.Marshall,PrinciplesofEconomics,London:Mcmillan,1920,p.67.

②刘学、刘合林:《国外文化规划新模式——文化集群研究与规划实践进展》,《中国名城》2016年第12期。

③ H.Molotch,LA asDesign Product:How Art Works in a Regional Economy,A.Scott,E.Soja(eds),The City:Los Angeles and Urban Theory at the End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Berkerlery and Los Angeles,C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6,pp.225-275.

④A.C.Pratt,The Cultural Econom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ultural Studies,2004,7(1),pp.117-128.

⑤ 欧阳友权:《文化产业通论》,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90页。

⑥ 刘立云、雷宏振:《中部地区“嵌入型”文化产业集聚效应的实证分析》,《统计与决策》2012年第18期。

⑦花建:《推动文化产业的集聚发展——“十二五”期间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大课题》,《社会科学》2011年第1期。

⑧ 李靖华、吴开嶂、李宗乘:《我国风景名胜城区文化创意产业园发展模式:杭州市西湖区案例》,《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年第8期。

⑨ 栾阿诗、沈山:《江苏文化产业集聚度测算及其分布特征研究》,《经济师》2017年第12期。

⑩ 王缉慈、童昕:《简论我国地方企业集群的研究意义》,《经济地理》2001年第5期。

⑪ 朱古月、赵丽元:《基于城市层面的文化产业评价与空间集聚测度研究——以武汉市为例》,《现代城市研究》2017年第11期。

⑫花建:《产业丛与知识源——论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内在规律和发展动力》,《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

⑬ 向勇、陈娴颖:《文化产业园区理想模型与“曲江模式”分析》,《东岳论丛》2010第12期。

⑭ 王晖:《北京市与纽约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比较研究》,《北京社会科学》2010年第6期。

⑮ 朱蓉:《浙江文化产业园集聚模式及提升路径》,《对外经贸实务》2015年第5期。

⑯ 陈少峰:《文化产业集聚园的全产业链模式》,《文化产业导刊》2011年第8期。

⑰ 徐文燕、周佩:《文化产业园区的集聚效应与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分析》,《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12第5期。

⑱ 万里洋、董会忠、吴朋、张峰:《文化创意产业空间集聚及发展模式研究——以济南市为例》,《科技管理研究》2016第7期。

⑲ 顾江、昝胜锋:《亚洲国家文化产业集群发展模式比较研究》,《南京社会科学》2009年第6期。

⑳ 刘淑芳、杨志恒:《本土文化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分析》,《技术与创新管理》2013年第1期。

㉑ 王志标:《文商旅综合体的特征与发展趋势》,《经济纵横》2014年第10期。

㉒ 刘志华、刘瑛、张丽娟:《田园综合体建设:以重庆的实践为例》,《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8年第4期。

㉓ 蒋珂可、熊正贤:《文旅类特色小镇同质化问题与差异化策略研究——以四川安仁古镇和洛带古镇为例》,《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9年第2期。

㉔ 阿尔弗雷德·韦伯:《工业区位论》,李刚剑、陈志人、张英保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22—155页。

㉕J.V.Henderson,Ways to Think about Urban Concentration:Neoclassical Urban Systems Versus the New E-conomic Geography,International Regional Science Review,1996,19,pp.421-425.

㉖A.J.Scott,The Cultural Economy of Citie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1997,21,pp.323-339.

㉗H.Mommaas,Cultural Clusters and the Post-industrial City:Towards the Remapping of Urban Cultural Policy,Urban Studies,2012,41(3),pp.507-532.

㉘ 袁海:《中国文化产业区域差异的空间计量分析》,《统计与信息论坛》2011第2期。

㉙ 孙智君、李响:《长江经济带文化产业集聚水平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学习与实践》2015年第4期。

㉚ 袁海:《中国省域文化产业集聚影响因素实证分析》,《经济经纬》2010年第3期。

㉛张变玲:《文化产业集聚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中国30个省市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科技和产业》2016年第12期。

㉜ 龚雪:《自发型创意产业集聚区形成机理研究》,《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3年第4期。

㉝ 薛东前、张志杰、郭晶、马蓓蓓:《西安市文化产业集聚特征及机制分析》,《经济地理》2015年第5期。

㉞ 黄炜:《武陵山片区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湖北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6期。

㉟ 晏雄:《丽江民族文化产业集群产生的动力机制研究》,《中国文化产业评论》2015年第1期。

㊱ 雷宏振、谢卫军:《文化产业集群内知识共享与产业集聚关系研究》,《情报杂志》2010年第6期。

㊲ 任英华、沈凯娇、游万海:《不同空间权重矩阵下文化产业集聚机制和溢出效应——基于2004—2011年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统计与信息论坛》2015年第2期。

㊳ 解学芳、臧志彭:《“互联网+”时代文化产业上市公司空间分布与集群机理研究》,《东南学术》2018年第2期。

㊴A.J.Scott,Cultural Products Industries and Urban Economic Development,Urban Affairs Review,2004,39(4),pp.461-490.

㊵ 刘立云、雷宏振:《产业集群视角下的文化产业与区域经济增长》,《东岳论丛》2012年第3期。

㊶ 喻莎莎:《论文化产业集聚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商业时代》2013年第20期。

㊷ 杨卫武、毛润泽:《文化产业集聚、经济增长与地区差异——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回归分析》,《上海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4期。

㊸ 赵星、郭宝、祁宇婷:《文化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效应研究——基于我国139个大城市的实证》,《商业经济研究》2016年第24期。

㊹ 杨宇、王子龙、许箫迪:《文化产业集聚水平测度的实证研究》,《华东经济管理》2014年第2期。

㊺ 颜洋明:《文化产业集聚与城市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经济视野》2015年第27期。

㊻ 李强、李皖玲、张飞霞:《我国文化产业集聚效应与区域经济耦合发展研究》,《生产力研究》2016年第2期。

㊼ 冯子标、王建功:《文化产业兴起与我国工业化转型》,《经济学动态》2007年第11期。

㊽ 欧阳坚:《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机遇正在到来》,《人民日报》2009年3月13日。

㊾ S.Chang,Great Expectations:China’s Cultural Industry and Case Study of a Government-sponsored Creative Cluster,Creative Industries Journal,2009,1(3),pp.263-273.

㊿ 蒋三庚、王莉娜:《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效应研究》,《经济研究参考》2017年第45期。

〔51〕 花建:《文化产业集聚发展对新型城市化的贡献》,《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2年第2期。

〔52〕 王克婴、张翔:《文化产业集聚对国际创意大都市空间结构重构的影响》,《城市发展研究》2012年第12期。

〔53〕 厉无畏:《文化创意产业推进城市实现创新驱动和转型发展》,《福建论坛》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2期。

〔54〕D.J.Jonathan,Cultural Industries in Small-sized Canadian Cities:Dream or Reality?Urban Studies,2014,49(1),pp.97-114.

〔55〕 陈倩倩、王缉慈:《论创意产业及其集群的发展环境——以音乐产业为例》,《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年第5期。

〔56〕 周金莲、朱忠东、龚迪嘉:《长沙文化产业与城市空间的互动发展研究》,《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2011年。

〔57〕 姜照君:《文化产业集聚与城市化耦合的时空分异研究——来自三大经济区37个城市的数据》,《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4期。

〔58〕 K.W.Ko,K.W.P.Mok,Clustering of Cultural Industries in Chinese Cities,Economics ofTransition,2014,22(2),pp.365—395.

〔59〕 杨宇、王子龙、许萧迪:《文化产业集聚的空间经济模型与实证检验》,《经济问题探究》2014第7期。

〔60〕 刘振卫:《中美两国文化产业集聚与溢出效应检验》,《统计与决策》2018年第19期。

〔61〕 袁海:《中国文化产业区域差异的空间计量分析》,《统计与信息论坛》2011年第2期。

〔62〕 黄永兴、徐鹏:《经济地理、新经济地理、产业政策与文化产业集聚:基于省级空间面板模型的分析》,《经济经纬》2011年第6期。

猜你喜欢
文化产业经济文化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谁远谁近?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
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