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个性发展视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

2019-02-19 08:26沈大光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培育价值观核心

李 兰,沈大光

(山东财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济南 25001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代凝聚社会共识、集聚社会力量的最持久、最深层的精神力量,对于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坚定“四个自信”至关重要。青年大学生是民族和国家的未来,青年强,则国强,而且大学时期是人生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积极探索新时代个性发展视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意义重大。

一、新时代大学生个性发展的现实状况

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及我国深化改革的时代大背景下,张扬的个性成为当代青年生存的一大特征。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人也是如此,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哲学上的个性是人的主体性、独特性、社会性的有机结合,自由个性是个性发展的最高形态和最终价值旨归。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个性并非都是值得推崇的,其有积极和消极之分。消极、没落的个性不仅贻误个人的发展,而且可能在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形成不良风气;积极、有为的个性则既能促使人的全面发展,又能推动整个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生产力的极大发展,人的个性得以不断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人的个性发展的需求由于经济的极大发展而不断得到满足,人的主体性得以极大提升,人的各种潜能得到极大实现。值得关注的是,社会贫富差距的扩大、人的精神领域的发展与物质发展的非同步性、人与自然的不和谐相处等社会发展失衡问题却导致了个性发展的不平衡 ,“物化”的个性扭曲了人们的理想信念,制约了个性的更高发展。这主要体现在:第一,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个性发展具有双面影响。建设和发展市场经济一方面提升了人的主体地位、发挥了人的能动性、提高了人的自律性,另一方面也诱发了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出现,引发了个性价值取向的复杂化。第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人的交往突破了国家和民族的界限,交往日益方便和快捷,这极大地推动了个性发展的丰富性,在世界范围内,个性化正成为一种时尚和潮流;但私有制和分工的存在、西方价值观的影响以及全球环境恶化等问题不可避免地为个性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第三,互联网的发展极大地拓宽了个性发展的平台,虚拟交往延伸了个性发展的空间,缩短了主体间交往的时间,这充分彰显了人的主体性;但虚拟交往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个性膨胀、个性趋同,即个性发展的异化。

因此,有效推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必须在认清新时代大学生个性发展现实状况的基础上,厘清个性发展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关系,方能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二、个性发展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内在关联

基于个性发展的视角,充分尊重并激发教育对象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不仅是深化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益探索,而且是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内在要求及大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

(一)关注大学生个性发展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内在要求

以“三个倡导”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的根本价值标准,是当代中国各族人民的最高精神追求。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核心环节。个性化教育理念要求教育者关注对教育对象个性发展的引导和培育,因材施教,不断提高人的主体性和创造力。因此,在大学生个性发展背景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绝不是单一向度的灌输和和改造,要避免空洞、乏味、实效性不强的局面,首先要关注教育对象个性发展的实际。引领个性健康发展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取得实效性的内在要求和重要前提。

1.关注大学生个性发展的实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现实起点

大学生具有鲜明且丰富的差异性,教育者需密切关注教育对象的差异和区别,因人而异,避免“大一统”和“一刀切”,要真正进入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帮助他们找寻最适合的方法,激发他们学习和行动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因此,只有关注大学生个性发展的现实状态并以此作为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现实起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才会生机勃勃。

2.掌握个性发展特征是调动人的积极性的关键

主体性是个性的本质规定,而积极性是主体性的重要体现。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第一要务是调动人的积极性。积极性是人的一种热烈的心理情感和自觉的心理状态,是促使人们付之以行的动力。众所皆知,积极性的发挥需要内外因共同发生作用,且外因需通过内因才能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外因作用于人时,必须经由个性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内化为人的精神追求,进而外化为社会倡导的有益行为。因此,只有掌握个性发展特征,使人的知、情、意、行处于积极活跃状态,才能使人们争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践行者。

3.大学生个性健康发展能够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活动的顺利进行

由于个性发展的丰富性,人们的现实思想道德素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必然存在着种种矛盾,而良好个性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化解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中的一些矛盾。作为教育者,优良的个性意味着其较高的综合素质、先进的教育理念、较高的教育水平以及较高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大学生,健康的个性则意味着其较高的思想觉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较高的接受教育的能力。可见,良好个性可以有效降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活动中的冲突,使实践得以顺畅进行。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是个性健康发展的迫切要求

1.核心价值观培育是引领大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方向之标

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大学生个性发展的风向标。新时代的青年大学生,面对国际国内复杂、开放、多元的环境,其个性发展呈现出多样化和良莠不齐的特征。善良、宽容、乐观、无私、有为等积极个性品质充满正能量,能够推动个性更加健康发展;相反,冷漠、狭隘、悲观、自私、无为等消极个性品质则具有消极能量,不利于个性的更好发展。这就要求高校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牢牢抓住“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青年大学生之头脑,使之坚定“四个自信”,成长为“可爱、可信、可贵、可为”的个性健康发展的优秀青年。

2.核心价值观培育是提升大学生综合素养的精神之魂

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凝聚社会共识、鼓舞人心,是提升大学生综合素养的精神之魂。新时代大学生的主流是向上、健康和积极的。但有些大学生面对中外文化的冲击,显得辨识力不强,有的大学生崇尚西方生活方式和落后的价值观念,存在着信仰迷茫、价值扭曲、诚信缺失、责任淡漠等倾向。因此,作为中华民族精神之“钙”、力量之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提升大学生综合素养的精神之魂。

3.核心价值观培育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我国教育的长远和根本目标。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是一致的。对于大学生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其人生价值系统的统帅,引领、规范着其一言一行。选择了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就选择了目标明确、积极进取的人生道路;反之,选择了错误的人生价值观,人生就容易误入歧途。习近平指出:“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要努力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进而形成自觉奉行的信念理想。”[1]可见,坚定不移地培育核心价值观,是确保大学生个性健康发展、全面成才的重要举措。

三、新时代个性发展视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基本要求

青年是国之栋梁,赢得青年,则会赢得未来。在大学生个性丰富发展的背景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具体在实践中,广大教育者应遵循五项基本要求:主导性与多样性相结合、道德化育与制度约束相结合、重点宣讲与日常引导相结合、先进性教育与普遍性教育相结合、继承与创新相结合。

(一)主导性与多样性相结合

在大学生个性发展的新时代,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需坚持主导性与多样性相结合。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是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一面大旗,是核心价值体系之魂,是我们一以贯之的指导思想,而新时代大学生个性呈现为多样性发展,其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化。针对此种情况,我们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与整合多元价值追求,进一步巩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基础。另一方面,中华民族历来主张“和而不同”“和实生物”“求同存异”的思想。因此,在实践中我们还应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个性意味着创新。只有如此,整个社会才会呈现出创新、繁荣、生机勃发的局面。

(二)道德化育与制度约束相结合

“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道德和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的两个基本手段。只有充分发挥道德功能与法律功能的互补作用,才能使核心价值观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人们日常行为的基本遵循,达到“日用而不觉”,需要完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行为准则,健全各行各业规章制度。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不仅要不断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采取正确有效的方法,锤炼个人品德;还要不断完善制度建设,发挥其刚性约束作用。比如,完善大学制度建设,完善学生守则公约等行为准则,大力普及法律知识,健全网络行为监督机制,加强网络文化管理制度建设等等。

(三)重点宣讲与日常引导相结合

“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2]新时代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仍然离不开理论的灌输和宣传。教育者要加大宣传力度,使核心价值观内容进教材、进课堂、入头脑,提高大学生的理论素养。同时,大学生个性丰富发展,独立意识和主体意识显著增强,单调、空洞的理论灌输已远不能满足其需求。教育者要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既组织专题宣讲,又开展日常引导,变满堂灌为交流讨论,采取生动有效的方式,激发大学生学习的热情。只有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才会生动而有效。

(四)先进性教育与普遍性教育相结合

现实的人的个性发展具有鲜明的差异性,其思想道德素质并不都在同一起跑线上,而是呈现出层次性特征。邓小平指出:“我们在鼓励每个人勤奋努力的同时,仍然不能不承认各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才能和品德的差异,并且按照这种差异加以区别对待。”[3]因此,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中,需要根据学生个性发展的差异性,将先进性教育与普遍性教育结合起来,对党员、干部和普通同学采取不一样的要求,既鼓励先进又着眼多数,开展有针对性的工作。

(五)继承与创新相结合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是中华民族精神之源。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要紧密结合大学生个性发展的实际状况,充分挖掘中华民族精神之宝库,取其精华;同时还要注意借鉴世界上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使中华文化充满源头活水。另一方面,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需坚持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继承和借鉴基础上反映中国国情、民情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综合创新和最新成果。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中,要密切关注青年学生个性发展的现实,不断丰富其理论体系,充分反映时代发展的基本诉求。

四、新时代个性发展视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路径

个性发展视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即是使之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过程。具体可以通过形成正确认知、培养积极情感、确立坚定意志和化为扎实行动四个基本环节来进行。

(一)形成正确认知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认知是内化的第一环节。正确认知,即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意义、地位、本质的准确理解和领悟。认知能力的形成与认知过程密切相关。使青年学生形成对于核心价值观的正确认知,是一项系统、艰巨、复杂的工作,需要从多方面扎实开展工作。

1.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

要形成对核心价值观的正确认知,离不开彻底的理论研究与宣传。首先,要加强理论研究,坚定价值观自信,深入挖掘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底蕴、现实基础和道义力量;要多管齐下,聚集研究力量,形成研究合力,进一步深化核心价值观的概括、凝练和升华。其次,要强化舆论宣传,发挥大众传媒的作用。既要充分利用传统媒体,也要充分利用网络媒介,畅通线上、线下宣传渠道,创新宣传载体。可采取大学生感兴趣的各类形式,比如,开辟专栏、访谈身边的典型、刊载生动故事、建设主题性教育网站等,将核心价值观讲具体、讲清楚、讲生动,使学生对核心价值观形成彻底、客观、准确的认知。再次,要创新宣传方法。个性发展背景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方法上,都应贴近学生实际生活。要关注大学生的需求,了解其思想变化,掌握其思维方式,找准其困惑,因人而异、有针对性地进行宣传教育,使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产生共鸣。

2.丰富课堂主渠道教育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第一课堂和主渠道。核心价值观要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要融入第一课堂。首先,思政课教师要创新教育理念、提高综合素质、整合教育内容、探索教育设计,将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重要内容,以具体、丰富、生动的形式帮助大学生真正领悟核心价值观的凝炼历程、内在逻辑、历史地位和本质要求;课堂教学要注意贴近学生思想和生活实际,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参与其中,创设平等交流的气氛。其次,要充分发挥其他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的重要作用,将核心价值观教育渗透到所有课程的教学中。再次,要加强理想信念和爱国主义教育,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发挥学生能动性,完善实践体系,将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3.创新第二课堂活动

党团活动、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等是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要载体,拥有主渠道所不具备的功能和优势。在大学生个性发展背景下,学校各部门要统筹规划,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融合,实现优势互补。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和班干部的带头作用,树立榜样典范,同时关注普通群体,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丰富党团活动内容,提升党团活动水平。鼓励学生利用休息日和假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志愿者服务活动。社会实践是大学生体察社会、增长才干、服务社会的重要途径。要定期组织学生开展红色之旅,开展“三下乡”“四进社区”、勤工俭学、慈善等活动,在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过程中,加深对国情、民情的认识,丰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悟和理解。

(二)培养积极情感

情感是个性倾向性的组成部分,具有极强的稳定性。情感是认知产生的动力和保证。晓之以理,尚需动之以情。因此,使教育对象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情感,是使之认同、内化核心价值观要求的关键环节,而文化是侧重感性的实践活动。因而,要使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产生积极的情感,需要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需要大力繁荣校园文化,营造文化感染氛围;需要培养大学生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心态。

1.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之根基。要使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产生积极的情感,必须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对待传统文化,我们既不能不加区分,采取简单的拿来主义;也不能一股脑地否定,宣扬历史虚无主义。传统文化中与马克思主义契合之处,仍然是当今时代的精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今中国的继承与创新。我们应大力弘扬传统文化中的唯物论思想、辩证法思想、大同思想、注重整体利益美德、仁爱美德、诚信美德等优秀美好的内容,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与阐发,提炼核心内容和基本要素,研究实现的形式,努力实现创新性发展。要丰富文化载体,将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广大。在实践中,可结合学校历史和地缘特色、文化和革命传统、民俗和民风等,大力创作既有思想性又有艺术性的诸如影视、小品、诗歌、散文等文化产品;开展读史、读经典等活动;挖掘和弘扬优秀家训家规;促进美德典范的传播等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使之在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染与汲取中怡情养志,提升其对核心价值观的深厚情感和精神共鸣。

2.大力繁荣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培育价值观情感的有效载体。大学是智力密集之地,是多元文化、政治思潮汇集的场所。大学生个性张扬,要使之对核心价值观产生积极的情感,必须下大力气繁荣校园文化。首先,对校园文化建设要进行全面系统的思考和规划,应处处彰显并有利于培养核心价值观。其次,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隐性教育的功能,通过丰富多彩、接地气的活动方式,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再次,要充分发挥校训、校规、校纪的作用,弘扬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使学生在情感上喜爱它、接受它。最后,要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使学生作为环境建设的主体参与到校园环境建设中来,使之挥洒汗水,闪现智慧,强化心理感受,坚定价值观自信。

3.培养大学生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心态

核心价值观教育,要以正面教育为主,同时不回避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积聚的各类社会矛盾。首先,教育者应当进行科学设计,精心营造一种充满正能量、乐观勤奋、积极进取的校园氛围;使青年学生认清社会和个人发展的规律,认清理想与现实的关系,认清在核心价值观引领下,个人的期待正不断转化为现实,激发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深刻认同。其次,要直面社会矛盾,不回避现实问题。正视大学生个性张扬、思想多元的实际,关注就业创业、食品安全、环境治理、高房价等大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在解读负面事项的同时,始终传递正能量,始终传递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在接地气的释疑解惑中化解他们的负面情绪。再次,要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创新教育内容、改革教育方法,引导大学生科学把握世界大环境、中国历史进程、当代中国国情和民情;引导其树立唯物主义观点,认清事物发展的客观必然性,培养其平和理性、包容开放的积极心态。情感是知、行之间的桥梁和纽带,积极的情感一旦发生,则会转化为巨大的心理能量,进而成为行为发生的动机。

(三)确立坚定意志

意志是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为克服困难、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马克思指出:“行动的一切动力,都一定要通过他的头脑,一定要转变为他的意志动机,才能使他行动起来。”[4]意志是认知的应用,情感的表达。在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中,坚定的意志是使大学生由认知、情感向行为转化的关键环节,只有将知情意结合起来,行为才能最终得以落实。

当大学生深刻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决心践履之时,内心就会形成坚定的意志、执着的信念,会克服内外困难和障碍,自觉组织行为,坚韧不拔,并保持行为的稳定性和一贯性,成为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教师要采取多种举措,千方百计地磨炼大学生的意志。具体在工作中,一要提高大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二要引导大学生学习各方面的知识,既包括科学文化知识也包括道德知识;三要使他们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四要克服私欲,在私欲面前保持坚定的意志。

(四)化为扎实行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在于实践。朱熹说过:“为学之实,固在践履。苟徒知而不学,诚与不学无异。”青年大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中国梦的需要,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大学生个性健康发展、成长成才的需要。具体在实践中,教育者可从加强日常引导、强化实践活动两个方面下功夫。

1.加强日常引导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开放、具体的系统,其要求蕴含在生活细节里,大学生的日常行为就体现着核心价值观。因此,要规范大学生的日常行为,塑造良好习惯。践行核心价值观要从细节入手,要细分目标、细化责任,制定细密的措施。

进行分层指导,增强针对性。个性发展背景下,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着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的价值目标,在不同的学生那里会有不同的表现,重点也不一样。要根据教育对象的特点开展因人而异的引导,使核心价值观真正外化为教育对象自觉的行为。要引导青年学生严以律己,勤奋学习,明辨是非,爱党爱国,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要引导大学生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身体力行,自觉投身到实现“两个一百年”伟大目标的实践中去;要树立典型,奖优罚劣,充分发挥激励功能。

聚焦生活实处,提升实效性。细微之处见精神。日常生活的点滴往往能反映出一个人真实的思想道德水平。优秀是一种习惯。因而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要从细微之处入手,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其一,要引导学生防微杜渐,“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不矜细行,终累大德”,在日积月累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例如,青年学生刻苦学习,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就是对爱国、敬业的深刻诠释;在学习和生活中既不自欺,也不欺人,有诺必践,就是对诚信价值观的代言;在日常生活中养成的谦敬礼让、互帮互助、和谐相处的习惯,传递的则是友善的暖流。其二,“名节如碧不可污”,要引导青年学生自觉远离低级趣味,见不贤而自省,严以修身,自觉抵制歪风邪气。要发挥榜样人物的示范引领作用,点燃学生见贤思齐的热情。其三,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交往方式。现实生活中存在着诸如请客、送礼、行贿等不当交往方式,教育者应针砭利弊,言明厉害,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交往观。其四,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消费观。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出现了过度消费、盲目攀比、生态意识不强等与核心价值观不符的消费方式,这需我们大力倡导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理性消费的消费观。其五,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要用唯物辩证的思维看待事物,不剑走偏锋,不走极端,不以偏概全。

2.强化实践活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需经由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大学生践行核心价值观,需要强化实践活动的示范作用,增强其社会责任感。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深入生活、服务大众的有效途径,是大学生磨炼意志、增长才干、提升自我、增强担当意识的重要方式,对于不断增强大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应以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实践,以实践强化核心价值观的养成,探索形式多样、喜闻乐见、针对性强的主题实践活动,深化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践行。

结语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一个日积月累、久久为功的过程。新时代个性发展背景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绝不能急于求成,要扎扎实实,防止一阵风、喊口号、搞形式。既要在宏观上做好战略部署,又要在微观上做实、做细、做小。“引发法国大革命的那些哲学观念,花了将近一个世纪才深入民众的心中。一旦它们变得根深蒂固,其不可抗拒的威力尽人皆知。”[5]

猜你喜欢
培育价值观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