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草原生态牧场管理标准与示范区建设

2019-02-19 12:18闫晓红王瑞珍刘亚玲郑丽娜王瑞峰
草原与草业 2019年3期
关键词:家畜牧区牧场

邢 旗,闫晓红,王瑞珍,刘亚玲,陈 翔,2,郑丽娜,2,王瑞峰,2

(1.内蒙古蒙草生态环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30;2.内蒙古农业大学草原与资源环境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9;3.中国科学院内蒙古草业研究中心,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31)

草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对于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草原又是牧区发展畜牧业的基础,是牛羊肉、奶、毛、皮张等特色畜牧产品的重要生产供应基地。十八大以来,“草、草原”在国家自然资源和生态保护中的地位及重要性空前提升,在落实国家“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中“草、草原”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草原牧区仍面临着保护环境、修复生态与发展生产、增加收入的双重压力,全面推进现代化草原畜牧业建设的任务十分艰巨〔1〕。因此,在多年草原生态保护和畜牧业生产设施建设的基础上,培育以天然草原放牧利用为主,在草原环境容量和自然资源承载力范围内,采用可持续性草畜生产管理方式培育无害化生产的生态牧场,是草原牧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特色畜产品提质增效的有效途径。

按照国家大力发展现代草牧业的总体要求,内蒙古生态环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与内蒙古农业大学合作,在多年家庭牧场建设的基础上,进行了牧区生态生产状况调研、查阅了大量资料、编制了农业行业标准《草原生态牧场管理技术规范》(NY/T3305-2018)(2018年12月19日发布,2019年6月1日实施)。在标准完成的同时,选择了3个肉羊养殖户(场)、1个肉牛养殖场进行草原生态牧场标准化示范区建设,为加快贯彻执行《草原生态牧场管理技术规范》,提升草原畜牧业精准管理水平提供可借鉴、可操作的方法。

1 草原生态牧场建设的意义

1.1 草原生态保护性利用的需要

多年来,为了保障草原畜牧业健康发展,国家和地方政府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退牧还草、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等重大工程和草种繁育基地、草原病虫害防治、草原防火体系建设等项目,通过不断的保护和建设,近些年来草原生态环境加速恶化的势头得到初步遏制,草原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但从总体看,草原牧区生态环境仍然十分脆弱,人、草、畜矛盾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部分地区生态恶化的势头尚未扭转,生态向好的趋势还不稳定,草原生态状况处于“不进则退”的爬坡过坎阶段。因此,在草原牧区采用先进的技术及生产手段,推动草原生态牧场建设,改变以牺牲资源和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生产方式,有利于加快草原生态保护修复,促进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与牧民增收。

1.2 加快发展绿色优质畜产品的需要

草原畜牧业是牧区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是牧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全国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统计,在国家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政策的13个天然草原面积较大的省区中,牛、羊肉、奶类和羊毛羊绒产量分别达407万吨、303万吨、2694万吨和44.4万吨,(数据来源:全国草原保护建设利用“十三五”规划),草原畜牧业为保障全国草食畜产品生产供给做出了突出贡献。然而,由于草原退化、牧区基础设施薄弱、饲养方式较粗放、饲草料管理欠规范等,使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畜产品质量安全也面临着挑战。因此,推进草原生态牧场建设,利用大草原天然无污染环境,建立高效、环保的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扩大绿色、有机、无公害畜产品生产,加强品牌培育,面向市场生产出消费者放心的绿色畜产品,实现优质优价,是推动草原生态保护和草原畜牧业协同发展、促进牧民增收的重要举措。

1.3 提升草原畜牧业经营管理水平的需要

随着国家在牧区各项政策的落实,以及农牧民接收信息的渠道增加,在草原保护、家畜科学养殖等方面的新知识、新技术已开始逐渐传播到牧区,并被一些牧民所接受。从牧区发展现状来看,家庭牧场和一些合作社、养殖企业经营还处于起步和发展阶段,受科技、管理、资金等诸方面因素的制约,畜牧业生产经营存在着草地利用配置不合理、受条件限制不能采用轮牧轮刈方式利用草地、没有根据家畜营养需要进行配方饲喂、卫生环境及防疫条件差等问题〔2-9〕。推进草原生态牧场建设,立足资源禀赋,通过政策、科技、设施装备的综合投入,转变生产经营方式,集成草原合理利用、草地改良与饲草加工、家畜科学饲养、疫病防治、粪污处理和溯源等标准化生产体系,可以在提升草原畜牧业经营管理水平的同时,破解制约牧区发展的一些瓶颈问题。

2 草原生态牧场管理标准化的要求

2.1 环境质量

为保证家畜拥有良好的生活环境,草原生态牧场的空气、土壤、植被、水质等各项指标必须符合环境标准相关要求。草原生态牧场“标准”结合牧区实际情况,对草原生态牧场的环境条件进行了限定。草原状况依据《草原健康状况评价》(GB/T 21439-2008)的指标判定,规定健康状况应达到3级以上,判定指标包括地表(裸地比例、风蚀厚度、水流痕迹比例等)、土壤(有机质含量、相对容重等)、植被(相对地上现存量、建群种相对重要值、相对凋落物量等)。地表水环境质量依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6-2002),指标包括水温、pH值、高锰酸盐指数、总磷、总氮、汞、镉、铅等,草原生态牧场规定水环境标准要达到Ⅴ类要求。根据《绿色食品 产地环境技术条件》(NY/T 391-2000)等相关标准规定,草原生态牧场应在无污染和生态条件良好的地区,周围1公里范围内及水源上游没有污染源。

2.2 基础设施

草原生态牧场“标准”对棚圈、干草贮藏设施、青贮设施及围栏建设等做出规定,要求从生态的角度考虑,以保障家畜的健康生长及草原不受到破坏。参照《牧区牛羊棚圈建设技术规范》(NY/T 1178-2006),规定棚圈应有较好的透光性能,易封闭,便于通风换气;参照《牧区干草贮藏设施建设技术规范》(NY/T 1177-2006)、《青贮设施建设技术规范 青贮窖》(NY/T 2698-2015)干草贮藏设施宜选择向阳、避风良好、干燥、管理方便的地段,棚架结构敞开式或三面围墙、阳面敞开;青贮设施地址宜选在地势高燥、地下水位低、远离水源和污染源、取料方便的地方,采用砌体结构或钢筋混凝土结构建造,应坚固耐用、不透气、不积水;围栏建设执行《草原围栏建设技术规程》(NY/T 1237-2006)的规定进行设计、材料备置和架设。

2.3 草场利用

草原生态牧场的利用方式要防止草场退化。在天然放牧场应根据牧草产量、草地等级和利用程度确定合理载畜量及放牧制度,以保证草场的可持续利用。按草原面积、产草量、草原合理利用率、各季放牧天数等指标进行草畜平衡测算,方法按《天然草地合理载畜量的计算》(NY/T 635)的规定执行。根据需求合理配置放牧畜群规模与放牧时间、放牧频度,开展分区放牧、轮牧与休牧,按《草原划区轮牧技术规程》(NY/T 1343)、《休牧和禁牧技术规程》(NY/T 1176)的规定执行。在天然打草场上应采取轮刈、留草带、提高机械化收获水平等措施,参照《天然割草地轮刈技术规程》(GB/T 27515)的规定考虑刈割频度、留茬高度、刈割时间等,避免打草场退化。对有退化势头的草原,参照《退化草原修复技术规范》(GB/T 37067-2018),及时采取松耙、补播、施肥等草地改良复壮措施。

2.4 家畜管理

草原生态牧场“标准”中,家畜管理从饲养方式、品种选择、结构优化、分群饲养、放牧营地设置及防疫等方面做了规定。家畜宜暖季放牧、冷季舍饲或半舍饲为主,饲草料以天然打草场收获牧草为主,结合人工草地牧草和其他饲草料资源,根据家畜不同生长阶段,不同的季节进行合理的日粮搭配,对孕畜、配种期的公畜应补饲含有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的精料〔10-17〕;天然牧草质量、外源补给饲草料应按照《无公害食品 畜禽饲料和饲料添加剂使用准则》(NY 5032)的规定执行。畜种的选择根据牧场所在地区条件,选择适宜的家畜,按家畜种类及生产周期等优化畜群结构,并按性别、生产阶段分群饲养〔12,16,18〕;根据牧场的养殖能力保留适当数量的种畜和后备母畜,淘汰畜群中老弱病残等生产性能低的家畜,具体方法按照《肉牛饲养标准》(NY/T 815)、《家庭牧场生产经营技术规范》(GB/T 34755-2017)等标准的规定执行。家畜防疫应按照兽医主管部门的要求,病畜应及时隔离、观察、治疗。外来引入畜种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

2.5 环境管理

规范生态牧场生产基地的布局,进行水源、放牧场、打草场、饲料地、牧道、设施、生活用房、棚圈等的合理设计;生活用水、生产用水和生态用水要合理分配与利用等。草原生态牧场“标准”规定水源地附近不可有生活性污染源;在放牧地饮水点应均匀布置,布置距离应低于3.2公里;畜舍要保持干燥清洁,通风良好,定期做好消毒;家畜的固定或临时营地应设置在水源地500m以外。疫病防治及病畜隔离区应设在生活区、养殖区的下风向,距离300m以上〔19〕。牧场应设置动物粪、尿的固定储存设施和场所,应结合实际牧场情况,对粪污进行无害化处理和循环利用。参考《畜禽场环境质量及控制卫生规范》(NY/T 1167)及相关文献,粪污处理区应设在生活区下风或侧下风向地势低处,与饲草料棚库、生活区保持100m以上的间距,与地表水体距离400m以上〔19,20〕。草原病虫鼠防治宜采取无污染的生物防治。

2.6 信息化管理

牧场的信息化管理是畜产品追溯体系建立的重要基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智能工具建设追溯体系,实现产品全过程质量安全管理与风险监控制,是提升畜产品品牌效益和价值的有效措施〔21-25〕。草原生态牧场“标准”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和《畜禽标识和养殖档案管理办法》(农业部第67号令)的相关规定,信息化管理必须从家畜出生开始佩戴唯一性电子耳标进行标识;做好家畜生产记录,记录方法和指标宜按照《家庭牧场生产经营技术规范》(GB/T 34755)的规定执行。信息化管理还包括建立家畜电子信息档案,采集牧场环境、饲草料及饲喂、疫病防控、家畜繁育、畜产品加工生产、销售物流等信息。

3 草原生态牧场标准化示范区建设的做法

3.1 选定草原生态牧场标准化示范区

内蒙古蒙草生态环境(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与内蒙古农业大学在编制“标准”过程中,梳理了牧区建设草原生态牧场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与国家、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沟通,与地方政府协调,选择锡林郭勒盟乌拉盖管理区贺斯格乌拉牧场境内的1个肉牛养殖场,通辽市扎鲁特旗的三个肉羊养殖家庭牧场和1个肉羊养殖合作社,作为草原生态牧场标准化示范区。针对牧场管理粗放、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草畜矛盾较突出、畜产品质优价不优等问题,对示范区草原牧场基础设施配置、草场合理利用、家畜饲养管理、人工草地建植、粪便处理、追溯体系建立等进行技术指导和优化,确保相关技术标准示范效果明显,且具有良好的延续性。

3.2 根据生态、生产条件制定管理方案

对选择的示范区及周边牧户(或合作社)进行了草原养殖基础数据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土壤、地形、水资源供需等条件,以及草原类型、生产力、载畜能力、基础设施建设、畜群结构、草地利用、家畜补饲、冬春羔出栏、销售收入等情况和国家补贴情况等,通过调查了解掌握牧民需求以及草场利用情况,同时对草原生态示范牧场的空气、土壤、水质等各项环境指标进行检测。根据调查结果对生态牧场进行资源整合、科学规划和布局,编制设计方案和设计图。通过测算草地生产力、草地利用率以及草场面积等指标,结合其他饲草资源进行草畜平衡核算,保证草场的合理利用。

3.3 进行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

在示范区牧场采取适当的生物与工程措施,防止水土流失、土壤沙化、盐渍化,提高草原生产能力。采用施肥+补播的草场培育技术修复生态牧场标准化示范区的退化打草场4500亩,经过2~3年的修复,牧场的植被高度、盖度、密度和多样性明显增加;对于风蚀沙化草原,根据不同类型不同沙化程度,利用设置沙障加补播适宜草种组合等措施进行沙化草原治理共4000多亩,2~3年沙化草原治理效果明显,流沙得到固定,沙地植被盖度达到50%以上;草原盐碱化治理采用物理、化学措施+补播耐盐碱的植物,修复生态牧场标准化示范区的盐渍化草原5000亩,经过2~3年的修复治理,植被“四度一量”大幅增加,草地盐渍化势头得以抑制。

3.4 智能化设备与溯源平台应用

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以电子耳标为载体,通过家畜佩戴耳标,安装监控系统、定位跟踪及轨迹分析软硬件系统、跟踪每个家畜从出生到出栏的所有饲养管理过程,记录所有相关经营参数,集成家畜产品的溯源信息,结合牧场生产经营资料,进行信息化融合,保证饲草料和家畜的来源安全,为家畜产品的优质优价,绿色健康提供信息支撑。自2017年开始,草原生态牧场标准化示范区养殖的牛、羊大部分佩戴了溯源电子耳标,示范牧场安装了监控系统2套,物联网设备2套,引进牛保定装置1套,在饲养棚及草场内安装监控设备3套,气体监测1套,同时配备TMR全自动搅拌车为舍饲提供保障。

3.5 粪污资源化利用

草原牧区的家庭牧场和规模化养殖场,产生大量的粪污,直接进入草原生态系统,会对大气环境、水体和土壤环境污染。对家畜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有利于环境保护和资源循环利用的要求,从根本上控制牧区面源污染。不同草原区气候条件、养殖畜种、基础设施、科技水平等不同,在草原牧区推进草原生态牧场建设,应因地制宜的选择适宜的技术开展粪污处理。目前,草原生态牧场标准化示范区对家畜粪便主要采取堆肥发酵等无害化处理方法,以后还要采取养殖蚯蚓的方法处理家畜粪便,经处理的粪便要通过不同方式的施肥归还给草原。

总的来说,草原生态牧场建设作为一种创新型的畜牧业发展模式,利用现代化设备以及养殖管理手段,规范草原牧场生态标准,确保草原牧场生产出合格安全的畜产品,让牧民能够从生态保护背景下获得效益,促进优质安全畜产品基地建设和区域经济的发展是现代草原畜牧业发展的目标。

猜你喜欢
家畜牧区牧场
冷泻冷治 热泻热治 中医治疗家畜腹泻有妙招
家畜类圆线虫病的分析、诊断和治疗
试析藏北牧区的“盐语”民俗①
中医治疗家畜腹泻有妙招
海上牧场
牧区中职学校班级管理的策略
内蒙古牧区旗县三产融合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叮当牧场
多雨季节谨防家畜霉菌性胃肠炎
锡林郭勒盟牧区储水窖工程建设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