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主党派机关报刊在新时代的发展路径

2019-02-19 12:35鲍家树
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民主党派报刊机关

鲍家树

(首都师范大学,北京100048)

一、引言

“民主党派”这一称谓,具有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政治意涵,最早见于1945年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所作的政治报告 《论联合政府》。在 《论联合政府》中提及了11次的 “民主党派”,是指当时在中国政治舞台上,主张共同团结抗日、追求民主政治、反对国民党独裁的政党。《论联合政府》指出“中国人民,中国一切民主党派和民主分子,一切关心中国时局的外国人民,都希望中国的分裂局面重趋于团结,都希望中国能实行民主改革,都愿意知道中国共产党对于解决当前许多重大问题上所持的政策”,表示 “共产党人愿意协同全国各民主党派,各部分产业界,为上述目标 (发展工业,建设新中国)而奋斗”,主张 “建立举国一致的民主的联合政府”[1]。自此,“民主党派”这一称谓便在中国共产党的有关宣言、口号、文件中开始使用。随着抗战胜利、新政协召开、新中国成立后民主党派组织调整等事件的次第发生,民主党派在立场、构成等方面都有所变化①。随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的日渐成熟,加之各民主党派在长期实践中,自觉选择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最终形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当前,民主党派便是指在这一制度框架下,在大陆范围内,除了执政党中国共产党以外的八个参政党的统称。具体包括: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 (简称民革)、中国民主同盟 (简称民盟)、中国民主建国会 (简称民建)、中国民主促进会 (简称民进)、中国农工民主党 (简称农工党)、中国致公党 (简称致公党)、九三学社和台湾民主自治同盟 (简称台盟)。各民主党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是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同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密友党。各民主党派积极参加国家政治生活,是爱国统一战线的重要力量。

二、民主党派机关报刊概貌②

民主党派机关报刊既是民主党派思想理论建设的舆论阵地,也是树立民主党派形象和展示民主党派风采的宣传窗口,具有权威性和公信力。在参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中,民主党派机关报刊代表民主党派发声,围绕民主党派的中心工作和重大部署,在宣传政策、总结成绩、介绍经验、影响舆论等方面,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和支持,其刊发内容对党派成员具有一定的指导性,是民主党派非常重要的文化资源。

民革的机关报刊分别是 《团结》和 《团结报》。作为民革的机关刊,《团结》初名 《民革汇刊》,创刊于1950年,1985年改名为 《民革工作》,1987年改名为 《团结》,双月刊,开设有 “新时代新作为”“团结讲坛”“本期话题”“编辑部访谈”“资政群议”“党员谈苑”“团结副刊”等栏目。《团结报》创办于1956年,是八个民主党派中唯一的党报,现已成为展示各民主党派工作、宣传多党合作事业的重要舆论平台。《团结报》一周三期,设有 “要闻”“多党合作”“观点·评论”“海峡两岸”“社会·法治”等栏目以及每周一期的 “团结周刊”“文史周刊”和 “文化周刊”等。

民盟的机关刊是 《群言》,创刊于1985年,以 “知识分子群言堂”为宗旨,作为 “集群智、抒群言”的思想园地,是政治性与学术性相结合的综合性月刊。《群言》开设有 “每月评论”“教育刍议”“经济探微”“观察与思考”“社会关注”“盟史寻踪”“文化漫笔”“群言堂”“求证”“随感录”等栏目,契合民盟 “奔走国是、关注民生”[2]的优良传统。

民建的机关刊是 《经济界》,创刊于1996年,双月刊,关注国家经济改革相关问题,重点追踪经济领域的前沿问题,主要栏目包括 “产业经济”“区域经济”“财政金融”“宏观经济”“企业论坛”“社会治理”“三农问题研究”等。

民进的机关刊是 《民主》,其前身是创办于1945年的 《民主》周刊,现为月刊。《民主》本着“立足民进、面向社会、服务统战”的原则,开设有 “资政”“履职”“声音”“基层”“风范”“宛在”“雅集”等栏目。

农工党的机关刊是 《前进论坛》,创刊于1961年,月刊,聚焦 “健康中国”和 “美丽中国”两条主线[3],开设有 “参政议政”“社会服务”“医海观潮”“生态聚焦”“党史纵览”“往事回眸”“文化广场”等栏目。

致公党的机关刊是 《中国发展》,创刊于2001年,双月刊,立足侨海特色,着力关注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热点问题,报道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成果,开设有 “可持续发展”“经济与金融”“农业与乡村”“区域与城市”等栏目。

九三学社的机关刊是 《民主与科学》,创刊于1989年,双月刊,围绕 “爱国、民主、科学”的优良传统,关注民主的内涵和外延,以及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和科学文化等,开设有“民主经纬”“科学传播”“九三论坛”“人物风采”“精准扶贫”“史海钩沉”“开卷有益”“人文茶舍”等栏目。

台盟的机关刊是 《台盟》(内刊),开设有 “台盟揽要”“地方动态”“盟员风采”等栏目。

三、民主党派机关报刊在新时代的发展路径

2018年2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党外人士共迎2018年新春时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多党合作要有新气象,思想共识要有新提高,履职尽责要有新作为,参政党要有新面貌,引导广大成员增进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使新时代多党合作展现出勃勃生机。2018年8月21日至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做好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必须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历史方位下,作为民主党派舆论阵地和宣传窗口的机关报刊,如何才能做到守正出新?如何更好地发挥民主党派的作用?如何更好地提升多党合作制度效能?这些都是摆在民主党派机关报刊面前的新任务、新挑战。本文从 “明确政治定位 把牢政治方向”“彰显党派特色 夯实报刊内容”“注重发行推广

促进融合传播”等方面对民主党派机关报刊的发展路径予以探讨。

(一)明确政治定位 把牢政治方向

2018年3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的民盟、致公党、无党派人士、侨联界委员时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为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伟大政治创造,是从中国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新型政党制度。

民主党派机关报刊依托于民主党派机关,既是民主党派机关的组成部门 (或直属机构),也是新型政党制度之下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民主党派机关报刊要深刻领会 “新型政党制度”这一重大政治论断的内涵要义,要有鲜明的政治定位,坚持正确的政治舆论导向,提高政治鉴别力,增强政治敏锐性,守住办刊 (报)底线,不能触碰政治红线。

民主党派机关报刊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主动参与到民主党派中央的工作中来,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大力传播新时代统一战线的理论、方针和政策,研究新型政党制度的理论特色、实践特色和时代特色,报道民主党派在 “参政议政、民主监督、政治协商、社会服务”主业中的新作为、新贡献以及政党自身建设的新面貌、新经验。

(二)彰显党派特色 夯实报刊内容

当前,八个民主党派的成员以各领域、各行业的知识分子为主体,其成员的社会基础出现了趋同发展的态势,但不容否认的是,各民主党派依然保有着较为鲜明的界别特色。民革党员主要是同原中国国民党、民革、台湾各界有联系和关系的人士、社会和法制界专业人士等,以促进祖国和平统一为工作重点,并将三农问题、社会法制问题也作为重点工作领域。民盟盟员主要是文化教育、科技界的高中级知识分子,致力于发展社会主义教育和文化事业。民建会员主要是经济界人士及有关专家学者,针对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积极建言献策。民进会员主要是文化教育、出版界的高中级知识分子,致力于推进文化创新,繁荣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农工党党员主要是医疗卫生界、人口资源和环境领域的高中级知识分子,着力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和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为社会和谐稳定、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贡献力量。致公党党员主要是归侨、侨眷和其他有海外关系的人士,与海外联系广泛,积极开展对海外侨胞、港澳台同胞和出国留学人员的联谊工作,推进经贸、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交往,为维护香港、澳门的繁荣稳定和实现祖国统一作贡献。九三学社社员主要是科技、高等教育、医疗卫生界的高中级知识分子,科技人才集中,致力于弘扬民主与科学精神,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台盟盟员主要是在大陆的台籍同胞,广泛联系台湾岛内外人士,推动两岸同胞往来,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而努力[4]。综上所述,考量民主党派机关报刊办得好不好,是否能够立足本党派优势、彰显本党派特色是重要标准。因此,民主党派机关报刊需要充分发挥界别优势,提升 “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核心竞争力,在内容呈现上,要具备鲜明党派特色的栏目,并将其打造成为精品名栏。

此外,民主党派机关报刊还需要结合实际,进一步优化内容设置。具体而言,一是要在策划选题、组织稿件等环节上,充分挖掘民主党派的优秀人物和先进事迹,向公众展现民主党派人士对新时代的贡献。二是充分发挥民主党派人才荟萃、智力密集的优势,强化民主党派机关报刊的思想性、学术性,注重思想引领、学术导航,可以选择与高校、科研机构等共建栏目,由知名专家、学者主持栏目,提升办刊 (报)的层次和专业影响。三是要从增强可读性上下功夫,语言文字要有风骨,杜绝官话、大话、空话、套话,避免落入刻板枯燥的窠臼,要以喜闻乐见的形式传达严肃正式的内容,增强报刊的吸引力和活泼度。无论是周期较长的期刊还是周期较短的报纸,绝不能刊载所谓 “内幕文章”“花边新闻”来博人眼球,追求轰动效应。四是要有现实关怀,文章要关注社会发展的前沿课题,及时捕捉有关国计民生的热点问题,注重探讨社会生活中具有普遍性、倾向性的问题,要对社会文化和价值观念进行引导,通过客观的探讨引起人们的深思。五是要鼓励争鸣。真理越辩越明,应当以开放的心态鼓励不同观点的碰撞和对话,进而推动相关问题的研究向纵深方向发展。

(三)注重发行推广 促进融合传播

改革开放以来,报刊界经历了两次改革,一次是企业化、市场化,一次是全媒体化、融媒体化。

民主党派机关报刊依附于所属党派机关,定位特殊,其市场化的特征和优势不明显,注定了其在较长时间内,依然须保持机关事业的身份。在发行推广方面,确保全国人大、全国政协、中共中央统战部、各民主党派中央、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等机构全覆盖,同时要加强组织领导,依托党派系统的发行渠道,采取有效措施确保省委委员、市委委员、新成员和机关的订阅,要充分利用有关会议和基层组织活动进行宣传推介,尽可能使报刊发行深入到系统基层。这种推广发行,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是一种行政摊派。民主党派机关报刊内容严肃、思想性强,虽然对人们的日常休闲、娱乐消遣没有直接的帮助,但对人们在政治参与、思想觉悟方面的指导作用却大有裨益。这种精神食粮的补给,思想层次的提升,需要财政经费的投入和保障。同时,民主党派机关报刊之间要广泛交流互鉴,可以筹备成立民主党派机关报刊联盟,建立常态化的联系机制与沟通平台,通过举办学术论坛、联合采访采风、开展研讨培训等形式,共商刊 (报)是,在知识传播、知识服务、理论研究、人力资源、推广发行和重大活动等方面开展广泛而深入的合作,促成民主党派机关报刊的互动共赢。

在向全媒体、融媒体转型的改革进程中,在以技术为驱动、以产品为主导、以用户为对象的思维跃迁中,民主党派机关报刊亦应有所作为。

随着现代传播技术的发展,信息传播渠道逐渐多元化[5],民主党派机关报刊从一元的平面纸媒向多元的全媒体、融媒体转型已是大势所趋。民主党派机关报刊应顺势而为,在 “内容为王”理念的基础上,取得新形势下的传播优势,积极构建纸质媒体、门户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手机客户端、数字屏媒等包含多种形态的全媒体宣传矩阵,并且要增强媒介载体的融合能力,迈向深度融合发展。这种深度融合发展,并非是多种媒介形态的简单物理相加,而是要打破不同媒介的隔阂,真正实现不同媒介在内容、资源、渠道、宣传、管理、服务等方面的全面交互、共享和融合。民主党派机关报刊应在融媒体的传播环境下,重塑舆论话语权,提升社会影响力,讲好民主党派的故事、讲好新型政党制度的故事,更好地服务于民主党派的建设和多党合作事业的发展。

注释:

①例如,抗战胜利后,青年党、民主社会党公开投靠国民党;1949年11月,第二次中国国民党民主派代表会议决定将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中国国民党民主促进会合并到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1949年12月,中国人民救国会认为已完成历史使命,主动宣告解散。

②本文的论述主体为各民主党派中央的机关报刊。

猜你喜欢
民主党派报刊机关
百强报刊
在推进“两个机关”建设中践行新使命
强化使命担当 建设“两个机关”
把人大机关建设成为学习型机关
《小学生必读》再次入选向全国少年儿童推荐百种优秀报刊
民主党派民主监督应当稳立本位
民主党派高层次人才培养与安排使用研究——以北京市为例
在“门”字内加字可以组成新的字,试着填填下面的空吧!
关于完善民主党派内部监督机制的探讨
机关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