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延安文艺对民间文艺的创新与发展

2019-02-19 08:26钟海波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民间文艺鲁艺秧歌

钟海波

(陕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西安 710062)

延安时期,作家、艺术家们在民间发现新的文艺资源,如民歌、秧歌、戏曲、年画、剪纸等,他们也认识到了民间文艺的巨大艺术价值并对民间文艺进行了创新与发展。这种创新与发展体现在:利用民间文艺形式表现新人物、新主题(民族国家观念与阶级斗争),同时,在表现形式和美学风格等方面也有所创新发展。延安文艺对民间文艺的创新与发展取得了极高的成就,在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学界对延安文艺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关于延安文艺对民间文艺的创新与发展问题的研究尚属薄弱环节。本文主要研究延安文艺对民间文艺的创新与发展问题,以弥补不足。

一、延安文艺思潮兴起

1.新语境之生成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胜利到达陕北吴起镇,标志长征的结束。1937年1月,党中央、毛主席进驻延安,中国共产党建立了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和晋察冀等革命民主根据地。在自己的辖区内,中国共产党建立起新的政权和新的政府机构。1939年起,各民主根据地相继颁布了施政纲领。其主要内容有:要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保卫中国,实行各民族平等团结;发扬政治民主,实行普选,保障人民的民主自由权利;发展农业生产,保护自由经营。根据地各项政策的执行表明,一种新型的、有别于半殖民半封建旧中国的社会雏形正在形成。可以说,延安时期(1935—1948)中国共产党和解放区人民一道开辟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在这个新的天地、新的时代、新的创世纪中,人民获得了自由解放并且成为社会的主人,民间文化成为居于统治地位的文化,人民的文化艺术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一种新语境随之生成,文艺也从统治阶级那里回到了人民手中,并且迎来了独立的发展空间。

2.文艺家涌入延安

抗战时期,圣地延安成为抗日指挥中心。在中国共产党人、毛泽东身上寄托了全国人民的希望。丁玲、艾青、萧军、莫邪、贺敬之、李波、刘白羽等大批作家、艺术家从各地奔赴延安。刘白羽说:“抗日战争爆发了。那是一个多么惊心动魄而灾难深重的年代啊!中国的天空在燃烧、大地在流血。不甘心作亡国奴隶的亿万人民满腔怒火,热血沸腾。可是眼看着国民党反动派腐败无能,葬送河山,如磐风雨压上心头,人们怎能不思索:道路在何处?前途在何方?1938年2月,正是严寒冬天,我踏过黄河断裂的冰层,攀上西北高原,来到延安”。贺敬之回忆说:“当年大批革命青年、知识分子投奔延安,去的最多的时候是1937年到1939年这几年。我是1940年十六岁时去的。我们乘西安八路军办事处的汽车,同行的有各地的几十个青年和少年,最小的仅有十四岁。那时所有去延安的人,不管是去早的还是去晚的,都有一种追求光明、奋发向上和献身革命的热情。”一时延安文艺人才云集。进步的文艺家们进入延安后,世界观、文艺观逐步转变,多数艺术家反思五四新文学的得失,为适应抗战及革命需要,把向西方学习转向对民间学习。

3.民族化、大众化讨论

五四新文化动中,新文学诞生了。新文学的产生标志中国文学走上现代化道路。然而,中国新文学是受西方文学影响产生的,尽管持着“启蒙主义”的目的和宗旨,但是由于“欧化”倾向严重,使得新文学难以被大众接受。1930年“左联”成立后,进步和革命作家开始反思这一问题,并提出文艺大众化的主张。郑伯奇说:“新兴文学的初期,生硬的直译体的西洋化的文体是流行过一时。这使读者——就是智识阶级的读者——也感觉到非常的困难。启蒙运动的本身,不用说,蒙着很大的不利。于是大众化口号自然提出来了”。抗战爆发后,“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为了更好鼓动民众抗日热情,“文协”提出“文章下乡,文章入伍”的口号,要求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与人民大众接触。在1938年到1941年间,国统区和解放区都展开了文艺大众化问题的讨论,内容涉及文学、音乐、戏剧、美术等多个领域。毛泽东在1938年10月的中共六中全会上作了《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的重要报告。他指出:“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洋八股必须废止,空洞抽象的调头必须少唱,教条主义必须休息,而代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1941年,毛泽东又发表《新民主主义论》,文章指出:“中国文化应有自己的形式,这就是民族形式。民族的形式,新民主主义的内容——这就是我们今天的新文化”。随着毛泽东关于民族形式问题的意见发表,大众化的讨论又深入一步,文艺界进而讨论文学的民族形式问题。讨论之后,延安解放区文艺界兴起了学习借鉴民间文艺的文艺运动。走向民间、学习民间文艺在延安成为一股文艺思潮。文艺家深入民间,吸纳民间文化营养,民间文化形态也以多种方式融入主流文学构建中。

延安文艺中的街头诗运动、秧歌运动等就是在这样的延安时期的新语境下产生的,它充分体现了文艺工作者和广大劳动群众共同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表现出了文艺冲破了几千年的控制与束缚,获得了真正的自由和解放。

二、对民间文艺资源与价值的发现

由于摆脱了束缚、羁绊,人民文艺才真正获得了无限生机,展现了丰富多彩的创造性。但是,对民间文艺的创新改造,又基于对民间文艺和民间艺术资源和价值的发现和开掘。

1.民歌

延安文艺工作者,在民间发现了很有表现力,生活气息浓郁,感情鲜明,幽默诙谐的民歌。民歌语言是那么丰富、生动。他们惊叹于劳动人民的语言才能,并且认为这是与劳动人民进行沟通交流的最佳媒介。李季就是延安时期一位较早发现民歌魅力的诗人。1938年,十六岁的李季热爱文学,也向往革命。当年7月,经老党员黄民彝介绍,李季经西安奔赴陕北,自此走上了革命道路。1938年9月,李季入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总校第六大队学习,并于同年11月26日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冬,十七岁的李季随军渡过黄河,在晋东南八路军的一支游击队里当文书,不久提升为连指导员。虽是游击队指导员,李季还是割舍不下他爱好的文学。他经常和抗大毕业的吴象、许善述等一起讨论他们读过的中外文学作品。1942年,李季被调往陕北“三边”工作。当时,他读到了尚未发表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受“讲话”的指引,李季对民间文艺有了新认识。在陕北,接触到信天游,他十分惊喜,他为信天游的美所打动。他感觉每首陕北信天游就是一个洞开的门,里面既广大又幽深。“三姓庄外沤麻坑,沤烂生铁沤不烂妹子的心”,“一杆红旗半空中飘,领兵的元帅是朱毛。一人一马一杆枪,咱们的红军势力壮”,每每读到民歌中感人的句子,他心里总激动不已,他惊异于劳动人民的巨大的艺术创造才能。李季的夫人李小为回忆说:“李季自幼就喜欢民歌,他有收集、抄录民歌歌词的习惯。他喜欢民歌中表现出的劳动人民憨厚、淳朴而又天真可爱的性格。而信天游就表现感情而言,不也像这些民歌一样的新鲜、泼辣、大胆而深刻么。他决心深入到实际生活中去,真正了解产生着这样美好民歌的这块土地,和生息在这块土地上的人民”。李季虚心向民间文艺学习,每到一村,工作之余,总要了解这个村哪个人会唱民歌,然后找到他(她),请他(她)唱,而李季则认真欣赏、品味,而后把民歌歌词记录下来。他总共收集陕北“信天游”三千首。在大量收集整理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基础上,李季开始利用这一形式创作了新时代的“信天游”——《王贵与李香香》。

时任“鲁艺”副院长的音乐家吕骥也感受到了民歌的艺术魅力,他十分虚心地向民歌学习。他还倡导“延安民歌研究会”成员和“鲁艺”音乐系的师生们到农村去采风,搜集民歌。抗战时期,他与天蓝借鉴民歌,合作创作了反映大生产运动“开荒”生活的诗歌《开荒》:

开荒,开荒/前方战士要军粮/织布,织布/前方战士要军裤/大嫂嫂,老爹爹/丈夫娃娃……/不要惦记他呀/我们努力耕织/不少他们穿吃/打败鬼子才好回家

他们的诗歌很受群众喜爱。谱了曲子后广为传唱。

2.秧歌、戏曲、小调

秧歌是我国北方广大农村流行的一种群众性文艺活动。秧歌起源于宗教巫术,每年春节举行活动,意在祈愿一年风调雨顺,农业获得丰收,它熔音乐、舞蹈、演唱、戏剧等多种艺术于一炉,生动活泼,热烈喜庆,深受群众喜爱。陕北秧歌源远流长。延安的戏剧工作者对陕北秧歌这一古老的传统艺术形式进行革新,创作了许多秧歌剧,他们的创作使秧歌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与光彩。自1943年春节起,延安出现新秧歌演出热潮。第一个引起轰动的新秧歌剧是由王大化、李波等编写,安波作曲的《兄妹开荒》,继《兄妹开荒》之后,又出现了由丁毅编剧的《刘二起家》、马可编剧的《夫妻识字》等。1944年春节期间,延安各单位组织的秧歌队有27个,创作演出节目150多个。其中,艾青带领的规模宏大的中央党校秧歌队100多人还到杨家岭、王家坪、桥儿沟、南泥湾等地演出。这些秧歌队的演出轰动整个延安城,当时,出现了鼓乐喧天,万人空巷的盛况,延安春节秧歌把延安新年变成群众的艺术节了。

“鲁艺”的 “郿鄠五人团”(安波、马可、刘炽、关鹤童和张鲁)在基层采集民间音乐时,惊喜地发现了艺术价值极大的郿鄠和道情。返回之后,他们用郿鄠曲调创作了《七月里在边区》一部大型联唱。这一反映边区人民新生活的音乐作品在艺术上取得极大成功,很快在边区流传开来。

3.民间年画、剪纸、窗花

“鲁艺”成立不久,毛泽东主席专程去“鲁艺”作演讲,号召“鲁艺”师生走出“小鲁艺”到“大鲁艺”中去“开门”办学。正如李季一样,“鲁艺”师生走进民间,深入生活以后,发现民间艺术是一座含量的极大艺术宝库。在社会实践中,美术系学员发现了黄土高原的年画、剪纸、窗花。年画是民间艺术之一,也中国农村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传统年画题材主要有:(1)神仙与吉祥物;(2)世俗生活;(3)娃娃美人;(4)传说故事。每逢年节,群众喜欢把年画、窗花贴在家里或门窗上以图吉利和营造出一种浓郁的节日喜庆气氛。抗战时期,“鲁艺”美术系的身上认识到可以通过年画的形式宣传抗战,鼓动民众。于是,他们纷纷创作新年画,掀起新年画运动。在1940年春节即将到来的时候,学员们想到用年画的形式创作一批宣传抗战的作品。他们找到一位民间艺人作指导,买来制作工具,采用民间木板年画的水印套色方法,创作出传统形式、新内容的年画。他们带着年画在集市出售。群众十分喜爱,纷纷购买。很快便把带去的年画卖光了。“鲁艺”学员在参加社会实践时见了到民间剪纸和窗花,他们为这种民间艺术震惊了,他们认为这是了不起的艺术。陕北地区发现的“抓髻娃娃”剪纸,更是被视为文化的“活化石”,具有很高文化人类学价值。学者们普遍认为剪纸中表现的“抓髻娃娃”是中华民族的保护神与繁衍之神,而“抓髻娃娃”剪纸中多以女性形象为主,这可能是母系氏族社会时,女性崇拜之古老观念的文化遗存。著名美学家王朝闻说:“我喜爱陕北民间剪纸那种既质朴又夸张,夸张到人物性格表现得更生动的程度的艺术风格”。鲁艺美术系的木刻家,学习、吸收民间的年画、窗花艺术开创出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流派:“延安学派”。

三、延安文艺对民间文艺创新发展的体现

1.主题

毋庸讳言,传统民间文艺所表现的内容不外乎儒释道的忠孝节义、因果报应、长命升天以及封建迷信、饮食男女等。延安文艺对民间文艺主题进行改革创新,使之面目一新。尽管艺术门类不同,但思想主题基本一致。不同类型的延安文艺都具有这样的特点即:除了继承五四新文学传统,表现科学民主理性精神外,还讴歌了革命领袖,人民英雄,赞美了陕甘宁边区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所过的民主幸福的生活,歌颂了敌后军民的英勇战斗和英雄业绩。秧歌是延安文艺中成就显著的艺术门类。特别是经过鲁艺文艺家改新的秧歌与传统秧歌相比有本质的区别。它一改传统秧歌(骚情秧歌)的低俗内容,正面表现劳动者的新生活。比如,新秧歌《兄妹开荒》《夫妻识字》《拥军花鼓》《二流子变英雄》等。延安时期,新秧歌的内容十分丰富,有的表现农民对文化与知识的渴求,有的反映对落后农民的改造,有的反映家庭伦理,也有的反映军民关系,不一而足。秧歌剧《兄妹开荒》颇具代表性。1942 年,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陕甘宁边区遭到国民党的经济封锁。由于受到来自国统区和日寇的共同攻击,我边区陷入经济、军事双重困难的危机境地。在举步维艰的时刻,毛主席发出“自力更生,丰衣足食”的号召,一场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在边区展开。边区军民鸡叫头遍就到地里去开荒。《兄妹开荒》就是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创作完成的。该秧歌剧的主要情节为:边区青年农民王小二大早上山开荒,哥哥见妹妹来送饭忙去打趣,佯装偷懒,妹妹生气了,批评哥哥落后。哥哥急了说出真相,兄妹开怀大笑。《兄妹开荒》中,农民日常劳动的欢乐场景取代了旧秧歌中的丑怪人物、滑稽故事及男女调情内容。该秧歌剧用歌舞、表演、对白综合的表演形式再现农民在“大生产”的号召下开荒劳作的场景。传统陕北秧歌中见惯了蛮婆、蛮汉、贼眉鼠眼傻小子形象,而这种以百姓生活为题材的秧歌表演还是首次,令人耳目一新。这一作品内容极具生活气息和时代感,加上艺术家王大化、李波惟妙惟肖地表演,在延安地区引起强烈的反响与轰动。毛主席观看演出后也高兴地对节目称赞了一番,就连指责鲁艺 “关门提高”脱离工农兵的著名诗人何仲平看过节目后都跳起来大叫 “这才搞对了”。这部完全表现边区劳动人民没有压迫和剥削、自由劳动情绪的小型新秧歌一经演出便风靡延安。以年画而言,旧年画主要的题材是灶爷、财神、门神、钟馗和麒麟送子等。鲁艺美术家对年画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后,年画的内容有极大变化。有的作品表现陕北群众的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有的作品表现民族英雄,有的作品表现战斗故事……如古元的《战胜旱灾》、《菜圃》,彦涵的《彭德怀将军在抗日最前线》、《抬担架》,力群的《丰衣足食图》等。

2.人物形象

延安文艺中的叙事类作品塑造了众多新型人物形象。赵树理是改造话本小说的能手。在赵树理小说中出现众多新人物形象。40年代,解放区建立了民主政权,人民当家作主了。赵树理小说讴歌了解放区的新生事物,塑造了一系列新人形象,其中,有区长、工作员及新型农民形象等。边区干部形象代表新政权、代表民主力量,他们为民做主,主持正义。虽然,作家在塑造这类人物时模拟了民间故事中的清官形象,但这类形象身上的时代性很强。比如,《小二黑结婚》中的区长。他一身正气,威严刚正,阶级立场十分坚定、鲜明。他同情、理解并支持小二黑和小芹的爱情,严厉批评了封建家长刘修德、三仙姑的错误思想,责罚了胡作非为的恶霸子弟金旺和兴旺兄弟,亲自做媒,成全了小二黑和小芹的美满爱情。区长是延安时期清正廉洁的好干部形象。《李有才板话》中的老杨同志另一类好干部形象。他出身农民,没有文化,但他有吃苦耐劳和求真务实的精神。他来到闫家山与群众一起同吃、同住、同劳动,并与村民交心。他发现了这个所谓的“模范村”存在的许多问题,尤其在土地分配方面。他发动群众推翻了封建恶势力掌控的村政权,帮助村民建立代表自己权益的新民主政权,使他们真正翻身得解放。赵树理塑造的农民形象也十分生动鲜活。小二黑壮健开朗英俊勤劳,思想要求进步。小二黑虽说是被兴旺并无诚意地随便一提名就当上“青抗先队长”,但他确实是一个颇有名气的英勇的民兵。在一次反“扫荡”中,他打死过两个敌人,曾得到特等射手的奖励。在爱情上,他真诚忠贞,与小芹相爱无怨无悔。面对落后家长的反对和恶势力的阻挠,他大胆抗争,为自己争取获得幸福的权利。此外,王贵形象、李香香形象、小芹形象都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崭新的人物形象。

3.形式

延安文艺使得民间文艺获得了新形式。延安新秧歌在形式上与传统秧歌有显著区别。《兄妹开荒》以后,延安的秧歌表演也跟进突出了新形象,鲁艺秧歌队结合当时的政治形势,将原本表演中传统的 “万字形”队形用 “五角星”代替,去掉了原来由伞头及棒槌作为舞具的形式,改用手举镰刀斧头,队员们化装成工、农、兵、学、商,表现各界人民联合起来团结抗日的决心。他们还在腰间系上各色绸带,两手各掐住绸带的一端,在铿锵的锣鼓声中,彩色绸带在空中上下飞舞,男队员头扎羊肚子手巾结成的英雄结。这种舞蹈形式热闹而活泼,格调清新,体现出时代赋予的崭新意义。中国是最早发明木刻版画的国家。木刻版画的故乡在中国。延安时期,木刻版画艺术受到重视。延安美术工作者(木刻)从民间剪纸、窗花、年画中获得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体裁、技法,艺术家们照顾群众的欣赏习惯,减少黑影部分,不再用明暗对比手法表现人物面部,更多地运用阳线刻法,创作了大量宣传抗日、宣传革命、宣传根据地的新年画、新窗花,深受群众喜爱。陕北高原的说唱大师韩起祥在进步、革命知识分子引导下,走上创作新说书之路。他对传统说书形式进行创新改造,这包括唱腔、乐器等。陕北说书是说唱艺术,它具有似说似唱和语言音乐化的特点。为了增强陕北说书的表现力,韩起祥吸收陕北民歌小调、信天游、二人台道情、碗碗腔等音乐曲调为说书艺术发展出新的唱腔。传统说书的伴奏乐器通常是三弦或琵琶。韩起祥加上“甩板”①和“麻喳喳”②延安文艺还创造出新民歌、新英雄传奇、新传说等新文学形式。

4.传播方式及美学风格

延安文艺也创造新的传播形式,广场文艺十分兴盛。延安的艺术家还将民间秧歌表演形式加入话剧与歌剧要素,将其改造成一种熔戏剧、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为一炉的广场歌舞短剧,来表现新的时代内容。街头诗、朗诵诗使得案头文学走向广场,与此同时,陕北说书也由庭院炕头走向广场。民间文艺的美学特征是丑怪、幽默、喜剧性。这与劳动人民的乐观开朗的性格有关。延安文艺生长在人民文艺的土壤中,它的风格也是诙谐幽默,乐观向上的,而且由于专业创作家与民间结合使得延安文艺作品带上一种宏大气势和高雅品格。

四、延安文艺对于民间艺术创新发展的方法

1.创新性发展

创新性发展是指精英知识分子加入民间文艺创作,丰富发展了民间文艺,使之带上更加鲜明的时代色彩,同时,这些作品依然保持着浓郁的民间特色与趣味。这是一种量变。延安时期,新民歌、新秧歌、新传说、新说唱文学属于此类。诗人高敏夫是陕北民歌资源利用与改造的能手,他的代表品有《新山歌》、《陕北十二月调》等。新传说的大量涌现,如谢觉哉的《毛泽东的故事》,林凯的《三湾改编》,柯蓝的《将军们的故事》等。这些革命传说大多都是从真人真事演变为民间传说。这是创新改造的第一种方法,即,旧瓶装新酒。

2.创造性转化

创造性转化是指作家艺术家对于民间文艺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新发展。他们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去伪存真 去粗取精,使民间文艺发生质变,也即进过提纯,民间的文艺由粗变精,由俗变雅,最终成为经典。李季在采集大量“信天游”的基础上,对它进行的大胆的再创造,创作了不朽的《王贵与李香香》。延安的艺术家还将民间秧歌表演形式加入话剧与歌剧要素,将其改造成一种熔戏剧、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为一炉的歌舞短剧,来表现新的时代内容。这种载歌载舞、新颖活泼的广场歌舞剧直接孕育着大型歌剧《白毛女》的诞生。新英雄传奇小说的兴起也是民间文艺的一种升华。这是创新改造民间文艺的第二种方法,可谓“新瓶”装新酒。

3.调研、采风

延安文艺对民间艺术创新改造还有其他的方法和途径。比如,下乡调研、采风收集素材。在资料收集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创新。1938年,延安成立了“中国民歌研究会”,在领导者的倡导下,对绥远、内蒙地区的民歌进行了搜集,然后将采风扩大到延安和晋察冀,搜集内容从民歌扩展到眉户、秦腔、道情、说书等民间文艺。延安解放区艺术家在改造旧书匠、训练新说书人才、编印新说书三方面都取得积极成果。延安文艺工作者采取了三种办法:一是记录、整理、选择书匠的口头创作;二是发动会写诗的同志参与编写或创作新书;三是改编旧说书。

结语

延安精神的本质开天辟地、破旧立新的变革创新精神。延安文艺精神是延安精神的具体体现。延安文艺的成就是文化创新的结果,是民间文艺与作家文艺的高度融合的结晶。探索总结延安文艺对民间文艺的创新发展之经验,继承发扬延安革命优良传统和创新精神对提升新时代文艺原创力,推动新时代文艺创新发展具有借鉴作用。

注释:

①说书人绑在左腿膝盖下,随着腿的上下闪动发出有节奏响声的竹板。

②一种由十几个小竹片串在一起套在说书人手腕,随三弦声发出“沙沙”声响的乐器。

猜你喜欢
民间文艺鲁艺秧歌
走马史料赠故里 川渝民间文艺添新篇
延安鲁艺“小调大王”——安波
金湖秧歌的传承和发展
富平村里唱秧歌
鲁艺精神的写照——宋惠民
昌黎地秧歌
市场与权力:“民间文艺”批判
鲁艺后裔的追求——沈阳音乐学院院长刘辉专访
富平村里唱秧歌
延安“鲁艺”音乐系里的“广东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