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抗日联军在抗日战争中的重要作用研究

2019-02-19 16:56李春生
世纪桥 2019年12期
关键词:联军抗联斗争

李春生

(东北烈士纪念馆,黑龙江哈尔滨 150001)

1936 年2 月,中国共产党决定将东北各方抗日武装力量统一改编,命名为东北抗日联军(其前身是东北抗日义勇军、东北抗日游击队以及东北人民革命军)。东北抗日联军的组成,扩大了抗日军队,推动了东北抗日游击战争的发展。1937 年东北抗日联军开辟了东南满、吉东和北满三大游击区,此时,东北抗日联军已经成为东北抗日的主力,在东北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重要作用。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东北抗日联军有力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殖民统治,拉开了全民族抗战的序幕,牵制和消灭了大量日伪军,激励了全民的抗战斗志,有力地推动了全国抗战的进程,为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1948 年中共中央东北局表彰东北抗日联军的历史功绩,并强调“是中国共产党光荣历史不可分的一部分”。[1](P.497)东北抗日联军所实施的游击战争,充分反映了中国人民坚决反抗日本侵略者,体现了为争取国家独立与民族解放、保卫主权与领土完整的顽强坚定的意志品质和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这种意志品质与斗争精神激励当代中国人民万众一心、砥砺前行。

一、东北抗日联军的斗争为东北人民的抗日战争开启了新的阶段

(一)团结了各阶层的爱国人士共同抗日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乃至全国人民奋起抗日,掀起了波澜壮阔、气势磅礴的抗日民族解放运动。抗日民族解放运动队伍由各个阶层的人士组成,不仅有广大工农群众和小资产阶级,还有部分有产者和上层社会人物,另外还包括一些绿林首领和民间团体“红枪会”“大刀会”等。正如毛泽东所说:“是民族统一战线,除共产党员外,还有其他派别及各种不同的军队与民众团体,他们已经在共同的方针下团结起来了。”[2](P.103)东北抗日联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牢牢依靠群众的力量,促进了民族精神的觉醒,推动了全国的抗日进程。

(二)消灭了大批日军,使日本侵略者遭受沉重打击

东北军民在九一八事变之后直至卢沟桥事变期间,一直处于全国抗日斗争的最前线,在与日本侵略者的斗争中消灭了大批日军。从1931 年的九一八事变到1935 年末,日本关东军伤亡数字为:战殁者4200 人,伤病者17.13 万人。加上日本关东军参谋部统计的1936 年至1937 年9 月日军死伤2662 人的数字,六年来,日本关东军死伤病者共计约17.82万人。[1](P.495)伦敦《每日导报》说:“满洲国当局日陷不宁,目下满洲境内,日人没有一条绝对安全的马路。”[1](P.76)此时东北抗日军民在抗日斗争严重挫伤了日军的锐气,为我国全民抗战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成为中国局部抗战的生力军。

二、东北抗日联军坚持抗日游击战争,牵制和消灭了大量日伪军,有效地配合了全民族抗战

1937 年秋以后,东北抗日联军已建成11 个军,兵力达3 万多人,在辽宁、吉林、黑龙江进行大规模的游击战争,威胁日伪的统治,牵制了日军的大量兵力,有力地配合了全民族抗战。朱德曾这样说,东北抗日联军在抗日战场中对日军的牵制作用“经常牵制着数十万日伪军,使日伪在东北的统治不能稳定,使日寇很困难甚至无法榨取东北的资源。”东北抗日联军在异常艰难困苦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疲困敌人”,使日军前线补充不力,战地局限,为抗日主战场创造了极其有利地条件,从而造成日军在持久战中处于被动的局面。

全民族抗战爆发以后,日本侵略者改变了对东北的战争策略,他们不断向东北增兵,至1938 年上半年,日本在东北的兵力达到8 个师团,到下半年,日伪军警达到60 万人,为加强殖民统治,日伪当局不断地“讨伐”东北抗日联军,强化在城乡的统治,疯狂屠杀共产党人,摧毁中共地下组织以及其他抗日组织,控制民众的活动,推行“集团部落”政策,实行保甲连坐,制造“无人区”,断绝东北抗日联军的给养,企图通过残酷的手段断绝东北抗日联军与人民群众的联系。而此时东北抗日联军肩负着打击敌军后方,牵制敌人,配合关内主战场作战的重要任务。东北抗日联军的游击战争环境与形式极端困难,但是东北抗日联军克服重重困难,完成了作战任务。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司令部发出《为响应中日大战告满军同胞书》,号召“勿踟蹰犹疑不定,快刀斩乱麻,当机立断,马上哗变,一致携手夹攻日寇。”以杨靖宇为首的第一路军各部主动出击,协同作战,不断打击敌人,以实际行动有效地牵制了日军入关,支援了全民族抗战,与此同时,抗联第二军第四师、第六师、独立师和第五师等部,也分别在抚松、长白、濛江、辉南、宁安、额穆等地,不断地开展游击战争,打击敌人,进而牵制日军入关。

东北抗日战争在1939 年至1940 年作战环境与作战形势极度恶劣,在日军实行疯狂军事“讨伐”与经济封锁的严重压迫下,导致东北抗日联军活动范围日益缩小,部分部队主力被迫转移到深山密林等隐蔽地区。1940 年2 月,东北抗日联军的杰出将领杨靖宇在吉林省濛江县壮烈殉国。在遭受严重困难和挫折的形势下,东北党组织和抗日联军领导人不断地研究寻求新的战术方式,以保存自身实力从而更加有效地打击敌人。1942 年2 月,在苏联召开的中共吉东、北满党代表会议形成了《关于东北抗日救国运动的新提纲草案》,全面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总结了经验教训,规划了战斗任务,并决定整编军队,此后,抗联领导人周保中等东北抗日联军部分部队转移到苏联境内休整,余下小股部队继续开展游击斗争,持续作战。

1941 年至1945 年期间,东北抗日联军继续派精干人员深入到中苏边境的北满、吉东等地区开展侦察工作,侦察了敌人的军事设施与兵力配置等大量有力情报,对最终战胜日本帝国主义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东北抗日联军在白山黑水之间开展大规模的游击战争,袭击了据点,破坏了日军的重要设施,对日伪统治造成了重要的威胁,牵制大量日军兵力使其不能顺利入关,是全民族抗日战争重要组成部分。

三、联合广大群众,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坚决抗日激发民众团结抗战热情

东北地区的抗日斗争发起的时间最早持续的最长,这归功于东北地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东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产生和形成成为了东北地区抗日武装斗争的重要法宝。1935 年8 月1 日,华北事变后,中华民族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共中央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指出,“无论各党派间在过去和现在与任何政见和厉害的不同,无论各界同胞有任何意见上或任何利益上的差异,无论各军队间过去现在有任何敌对行动”都应“阋于墙外御其辱”[3],集中一切力量进行抗日。按照“八一宣言”的精神,东北抗日力量在党的领导下,把东北抗日组织统一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在党的领导下进行抗日活动。自此,东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东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为抗击日本侵略者,激发民众的抗日热情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一是,联合东北抗日义勇军等武装力量共同抗日。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发兵东北,东北地区各阶层的广大民众和各行业的爱国志士以及广大爱国官兵等都纷纷进行抗战,组成抗日武装。二是,动员广大群众积极参加抗日,并建立群众组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共满洲省委在东北地区建立了很多抗日团体和组织。如,儿童团、反日会、农民委员会等反日团体,在各抗日游击根据地开展动员活动;建立青年义勇军、农民反日自卫队等群众武装,积极参加抗日活动和抗日斗争。这些群众组织来自群众,并在群众中不断宣传抗日,提高民众觉悟,增强抗日斗志。三是,团结各阶层和各民族人民进行抗日。东北地区是一个多民族共同集聚的地区,有朝鲜族、满族、蒙古族、鄂伦春族等很多少数民族。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影响下,东北地区形成了民族团结抗战的局面。在抗日联军的队伍中朝鲜族、满族占有相当的比重。其他的少数民族如,蒙古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等少数民众也都参加抗联部队或参加各种抗战团体和自卫队。各地还在民族聚集地组织了少数民族组织,进行抗日活动。在东北地区长达14 年的抗战中,很多的少数民族民众冒着生命危险,护送伤员、送情报、运送物资等活动,他们为抗日战争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东北抗日联军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形成了东北抗联精神

在全民族抗战中,东北地区的抗战是最为艰苦的。在长达14 年艰苦卓绝的抗战中,东北人民和东北抗日联军以一种超乎常人的坚强品质、忠贞的爱国情怀和崇高的理想,与恶劣的自然环境、与强于数倍的敌人展开殊死的斗争,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东北抗联精神。

东北抗联精神是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形成的。首先,东北抗联斗争环境异常艰苦。新华通讯社原社长、当代著名新闻记者穆青曾指出,“在抗日战争期间,我经历过无数的困难,在晋西北在冀中,但是比起东北抗联遇到的困难,实在是不算什么。我也读很多的中外战争史,看过很多反法西斯战争英雄的事迹报道,论战争的艰苦性和残酷性,没有一个能超过东北抗联的”。抗联斗争的艰苦首先就是环境的艰苦,东北地区的冬天,大多都在零下三四十度,异常寒冷。抗联战士一方面要预防敌人的围追堵截,另一方面要和严酷的自然环境斗争。在极度严寒的季节里,缺衣少粮,有时为了吃一顿饭就要付出血的代价。那时“牺牲容易,坚持下来难”。其次,面对的敌人异常强大。在七七事变之后,日本侵略者为了巩固在东北的后方基地,不断向东北增兵。1938 年上半年在东北增兵已达8 个师团,约12万人,加上日伪的军警有60 万人。为加强殖民统治,日伪当局不断对东北抗联进行“讨伐”,同时疯狂搜捕和镇压共产党人和爱国者,严密控制民众的活动,在农村实行“集团部落”政策,严格控制民众,企图隔断抗联与人民的联系。此时的抗联更加艰难。抗联战士就是在这种缺衣少食的条件下,与超出数倍于自己的敌人进行了战斗。再次,武器装备落后。东北抗联长期孤悬敌后,在日伪长期的“围剿”下不断斗争,可以说在敌人的重兵炮火中冒死坚持。虽然东北抗日联军一度发展到11 个军,近3万人,但是武器装备差,缺少枪械弹药。而日伪军不但人数数倍于东北抗联,武器装备精良,拥有飞机、大炮、坦克、装甲车等先进武器。面对这样的敌人,东北抗联全体指战员不畏强敌,为维护民族尊严和国家的领土完整与日伪军展开殊死的战斗。

东北抗联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包括忠贞爱国、艰苦奋斗、英勇拼搏、不屈不挠、不畏牺牲等为主要特质的精神内涵。东北抗日联军中指战员们都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身份、背景等各不相同,然而面对民族危机,他们义无反顾拿起武器奔赴战场,在白山黑水之间与敌人进行殊死的斗争。在全民族抗战爆发之后,又配合全民族抗战,在敌后继续抗日,牵制大量日军,他们始终高举爱国主义的旗帜为东北人民解放,为全民族抗战的胜利英勇顽强地拼搏,堪称爱国主义的典范。东北抗联在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斗争中,涌现出杨靖宇、赵尚志、赵一曼等抗日英雄。据不完全统计,抗联中师级以上的干部牺牲不下百人,11 位首任军长,有7 人壮烈殉国;在面对敌人开展大规模的“讨伐”“围剿”“清乡”等行动时,东北抗联将士不屈不挠,与敌人周旋开展反“围剿”反“讨伐”运动;在不幸被俘时,东北抗联将士慷慨悲歌,壮烈殉国,他们誓死为民族解放事业斗争到底。

东北抗日联军的抗日斗争在全国的抗战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具有重要地位,东北抗联在面对民族危机时刻坚决地率先举起抗日大旗,有力地牵制大量日军配合全国抗战;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东北地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东北抗联在长期的抵御外辱艰苦抗战中铸就了抗联精神。东北抗联的将士们不畏强敌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前赴后继,英勇战斗,在抗日战争史上书写了可歌可泣篇章。

猜你喜欢
联军抗联斗争
弘扬抗联精神 加强党性修养
朱允炆和叔叔们的斗争(下)
正当防卫正当斗争
一个抗联老交通员的老区梦
旧政协关于停战问题的斗争
艰苦奋战的东北抗日联军
建国初期剿匪斗争概述
东北抗日联军的后方勤务
东北抗日联军介绍
东北抗联的著名将领李兆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