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安全预防接种护理对预防接种效果的影响

2019-02-20 09:28朱红飞
关键词:预防接种成功率家属

朱红飞

(山东省青岛市市北区水清沟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预防接种科,山东 青岛 266555)

前 言

儿童身体组织器官发育尚未完善,受到病毒侵害的几率很大,可导致儿童发生各种疾病,对儿童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1-2]。因此,需要采取相关的预防措施,提高儿童对疾病的抵抗力和免疫力,进而使儿童的身体处健康状态,最终促进儿童健康成长。预防接种是降低儿童发生某些特定疾病的最有效手段之一,指的是把通过人工培育并经过处理的病毒、病菌等疫苗接种在健康者的身体内,令人体在不发病的情况下形成抗体,从而使机体获得特异性免疫,将机体的患病率降低[3]。由于预防接种可有效预防儿童发生疾病,对儿童的身心健康起到保障作用,早已被广大儿童家长所接受。但由于儿童年纪较小,接种时配合度较低,对疫苗的接种率造成不利影响[4]。有研究数据显示,在儿童接种的过程中采取科学有效的护理干预可提高疫苗的接种成功率,为进一步验证此观点,本研究将92例儿童进行分组研究,分别采用不同的护理干预措施,旨在探索安全预防接种护理对预防接种效果的影响,现将研究成果展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2015年5月~2016年11月期间在我院进行预防接种的儿童中选出92例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对象,儿童家属和我院伦理委员会均对此次研究知情以及同意。在选择研究对象时,给予儿童完善相关检查,为提高研究结果的准确性,本研究将患有严重湿疹、严重心肝肾疾病、癫痫病、哮喘、化脓性皮肤病、先天性免疫缺陷、荨麻疹、严重佝偻病等疾病的儿童排除。将所选儿童按照接种时间的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46例。其中,实验组儿童中有男性26例,女性20例;年龄范围在6~1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7.53±1.23岁。对照组中女性21例,男性25例;年龄在6~1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7.34±1.17岁。采用统计学软件将两组儿童的性别和年龄等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发现P>0.05,差异较小,不存在统计学意义,可进行对比研究。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予以常规免疫接种护理,主要内容为包括了解未接种的儿童的基本情况,告知儿童及其家长疫苗接种的作用、方法和注意事项等;确保接种环境干净、卫生;仔细观察接种时和接种后儿童的反应,根据儿童的情况采取相应措施等[5]。

1.2.2 实验组 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儿童安全预防疫苗接种,具体护理措施如下:

(1)健康知识教育:接种前,护士向接种儿童及其家长讲授疫苗接种相关知识,包括接种疫苗的种类,接种方法,接种的作用,接种后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常见的反应有发热、腹痛、头晕、注射部位疼痛红肿等),并告知相关注意事项(如接种时应该携带儿童的相关病史资料、空腹时不宜接种等);积极回答接种儿童和家长提出的问题,消除其存在的疑虑;向儿童及其家长发放疫苗接种健康知识小手册,提高其健康意识。

(2)心理护理:护士将疫苗接种的的流程告知儿童及家长,减少其陌生感;针对儿童存在的焦虑、恐惧、紧张等不良情绪进行心理疏导,减轻其心理压力;用温和亲切的语言鼓励和安慰儿童,提高儿童的顺应性;保持接种室内宽敞明亮、空气流通,并在室内张贴儿童感兴趣的海报,减少儿童的不安心理;嘱咐家长积极配合,对儿童进行鼓励和安抚,减轻儿童对接种的恐惧感和抵抗性,提高儿童的安全感和接种依从性。

(3)安全接种护理:对疫苗的存放以及儿童的接种环境进行严格的消毒和杀菌处理,进而避免细菌对疫苗的侵染,也可避免儿童在接种时因消毒不合格引发细菌感染而导致不良事件的发生;接种前,护士严格检查儿童即将接种的疫苗的相关信息,避免疫苗类型选错;再次核对儿童的信息,避免疫苗接种错误的情况;注射疫苗前检查儿童手肘是否正常。接种时,护士按照疫苗接种的操作标准将疫苗溶解,并将其摇匀,在无菌的条件下进行操作,避免发生细菌感染疫苗的情况。期间可与儿童适当进行沟通,转移儿童对疫苗注射的注意力;对于注射疫苗时哭闹的儿童,应由儿童家属和一名护士暂时将儿童的手脚束缚,避免其挣扎动作过大而引发不良事件,待疫苗注射完毕后再除去束缚,并对儿童进行安抚[6]。

(4)接种后护理:接种后告知儿童和家长至少留在接种室半个小时,以便护士观察儿童接种后的反应。再次强调接种后的注意事项,以防儿童发生意外现象。告知儿童不可用手抓挠接种注射部位,以免发生感染。如果儿童出现轻微呕吐现象或发生低烧,则及时采取相关措施。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儿童的接种配合度(接种时放松、不乱动,接种顺利,则为配合,反之为不配合);比较接种成功率,并观察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热、晕针、呕吐、注射部位肿痛等)发生情况。比较两组儿童家属对预防接种知识的了解情况,包括对疫苗接种的作用、接种的方法、接种的注意事项和配合事项、接种后儿童的常见不良反应、对不良反应的补救措施等,采用预防接种知识了解评分表进行评估,满分共100分,所得分值越高,说明儿童家属对预防接种知识的了解和重视程度越高[7]。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本研究所得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行x2检验。若检验结果为P<0.05,则说明两组间差异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接种成功率和配合率比较

由表1可见,对照组的配合率为76.09%,实验组为91.30%,P<0.05,有统计学差异;对照组接种成功率为82.61%,实验组高达95.65%,差异明显,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

表1 两组儿童的配合率和接种成功率对比[n(%)]

2.2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实验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52%,而对照组高达21.74%,且P<0.05,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具体情况见表2。

表2 两组儿童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n(%)]

2.3 两组家属对接种知识的了解情况比较

实验组家属对预防接种知识的了解程度评分为93.24±2.41分,而对照组家属的了解评分仅为87.32±4.26分,两组相比,t=4.42,P=0.00,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 论

近年来,医疗水平明显提升,我国对儿童预防接种的重视度越来越高。疫苗接种是预防儿童发生疾病的重要方法,对儿童的身心健康起到积极的作用[8]。但因儿童年纪较小,疫苗接种过程中配合度不高,会对接种成功率造成影响,因此需要护士在儿童接种疫苗期间给予必要的护理干预,进而改善接种效果。常规护理干预的护理内容较片面且针对性不强,儿童难以积极配合,且接种完成后儿童容易发生呕吐、发热等不良反应[9]。

相对于常规护理,儿童安全预防接种护理的护理内容更全面,且针对性较强,安全性更高,护理效果较高好。本次研究以常规的基础性接种护理为基础,给予实验组儿童进行安全预防接种护理。在疫苗接种前,对儿童及其家属进行健康知识宣教,告知其相关接种知识和配合事项,减少接种期间的不良事件的发生[10]。对儿童进行相应的心理护理,并指导家属对儿童的安抚和鼓励,缓解儿童的负性情绪。在注射疫苗前,护士确认疫苗种类无误、疫苗未受感染、儿童信息准确无误;进行疫苗注射时严格按照相关标准操作,为避免出现儿童挣扎过猛而导致注射器针头穿刺错位、移位等不良接种事件,护士和儿童家属应对儿童进行必要的、短暂性的束缚,并及时进行必要的安抚,从而提高接种的成功率[11]。在疫苗注射完毕后对儿童进行为期半小时的观察,若儿童出现不良反应,则进行相应的补救处理,待儿童情况稳定后方可离院,进而确保接种的安全性。本次研究的结果显示,对照组儿童的配合率低实验组(76.09% vs 91.30%),实验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实验组(6.52% vs 21.7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疫苗接种成功率低于实验组(82.61% vs 95.65%),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儿童家属对预防接种知识的了解程度高于对照组(93.24±2.41分vs 87.32±4.26分),P<0.05。本次研究的结果与刘了了等人[12]的研究结果(观察组的配合度为90.68%,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11%,对照组分别为81.37%、8.70%)存在一定的相似性,由此可见安全预防接种护理的应用效果更好。

综上所述,给予进行预防接种的儿童采用安全预防接种护理干预,儿童的配合度高,不良反应情况发生少,疫苗接种的成功率较高,护理效果较为理想,建议推广。

猜你喜欢
预防接种成功率家属
挡风玻璃爆裂致人死亡,家属诉至法院获赔偿
成功率超70%!一张冬棚赚40万~50万元,罗氏沼虾今年将有多火?
加强预防接种管理对儿童预防接种的影响
关注!新冠病毒疫苗预防接种不良反应问答
如何提高试管婴儿成功率
南平市妇联关爱援鄂医护人员家属
河北乡村端午文艺活动慰问农民工家属
如何提高试管婴儿成功率
湖南:开启预防接种“掌上时代”
研究发现:面试排第四,成功率最高等4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