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名酒志》编纂之探求
——《中国名酒志·古井贡酒志(稿)》的审读思考

2019-02-20 03:00
史志学刊 2019年5期
关键词:贡酒名酒亳州

吴 静

(中共安徽省委党史研究院〔安徽省地方志研究院〕,安徽合肥230001)

2019年2月、6月,安徽省委党史研究院(安徽省地方志研究院)与古井集团(公司)两次召开《中国名酒志·古井贡酒志(稿)》评议审定会。本人认真审读思考志稿,努力探求《名酒志》与中国传统方志的关系,了解首轮修志中编纂同类志书的经验,学习2017年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中国名酒志文化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结合有关《古井贡酒志》编纂的建议意见,形成以下几点不成熟的意见,以求更好地编纂《中国名酒志》和其他名山、名水、名镇、名村志。

一、“名”字系列文化工程志是传统杂志与首轮新方志特色志的继承创新和体系化规模化

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2015年启动编纂中国名镇志文化工程以来,4年间又先后启动了中国名村、名酒、名山、名水、名街志系列工程,此重要举措是对中华民族传统志书中的杂志和首轮志书特色志的延续并系统化、规模化。

“名”字系列志书,在方志分类中首先是专门志(专志),相对于综合性的区域志。追溯历史,我觉得应该属于传统方志中的杂志。杂志是相对于区域性内容门类全、体例完备的通志和州府县志。“作为方志名。(杂志)多指私人纂修、内容偏而不全,体例不完备的志书。如清张焘撰《津门杂记》、佚名《苏州杂志》等;亦指各类专志,如山志、水志、寺庙志、学校志等。”[1]黄苇.中国地方志辞典.黄山书社,1985.(P411)著名的有:〔宋〕常棠所撰《澉水志》(澉水镇志),〔明〕文肇祉(文徵明之孙)撰《虎丘山志》、廖希颜撰《三关志》、刘侗所撰《帝京景物略》,〔清〕王夫之所撰《莲峰志》、黄宗羲撰《四明山志》、孙文川撰《南朝佛寺志》、郎遂纂《杏花村志》、张佩芳撰《黄山志》,〔民国〕吴宗慈撰《庐山志》、马以愚撰《嘉陵江志》等等,都是旧杂志中的名志。

首轮新方志编纂后期,个别地方志办公室在编纂规划内区域志的同时,把编纂地情书,尤其是“名”字冠名的“特色志”作为辅业为之。90年代,各地规划内地方志书全面出版之后,把地情书的开发作为主要工作。这类书主要选择地情资料中最精华部分,归类出版。“特色志”,常以“名”字和“著名”两字冠以书名之首,如名街志、名镇志、名园(苑)志、名川志、名城志、名山志、名楼志、名肴志、名村志、名产志、名酒志、名店志、名厂(场)志、名校志、名宅志、名陵志、名树志、名花志、名人志等。特色志可分两种类型,一是以一定区域为范围,集中记区域范围内的特色事物,像名城志、名镇志。还有一种是单记一种特色事物,如名店志、名园志、名酒志。首轮修志同仁对特色志的外部特征、种类、名特发掘、体例结构、文体文风、人文关联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研究探讨[1]梅森.特色志编写之我见.上海志鉴,2002,(5).。安徽首轮志书就把《黄山志》《九华山志》《天柱山志》《齐云山志》《琅琊山志》《巢湖志》作为规划内志书编纂。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安徽地方志系统编纂出版过非规划内“特色志”,起到了宣传安徽、宣传家乡的作用,如《安徽历史文化名城》(志)、《江淮热土的民俗与旅游》(安徽省)。

追溯起来,中国传统的杂志和首轮的“特色志”,虽然可以说是2015年以来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开启编纂“名”字系列文化工程志的源头,但是层面、规模、系统性、科学性不可同日而语。首先,2015年以前此类志书是零散编纂、不成系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2015年以后是成规模、成系列,更重要的是有统一的实施方案和编纂要求。这些要求包括指导思想、目的意义、编纂要求、总体设计、组织领导等等,增强了“名”字号志书文化工程(特色志)编纂的统一性、科学性。所以,“名”字系列志文化工程又是对传统杂志与首轮新方志特色志的重大创新。

二、《古井贡酒志》对《中国名酒志编纂实施方案》的执行与实践

中国名酒志文化工程是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组织编纂的“名”字系列文化工程之一。2017年8月中指组办公室印发的《中国名酒志编纂实施方案》内除包含一般志书实施方案的要求外,另有酒志丛书的凡例、参考篇目、行文通则。其中凡例包括断限、结构、体裁、语言。总体结构要求采用较为灵活的纲目体,分为类目、分目、条目三个层次。横排纵述。除名酒志篇目要求的必设类目外,其余类目根据各酒企实际设置。此规定强调统一性与特殊性的结合,非常必要合理,否则必然会造成形式上“千志一面”,内容上“削足适履”。语言文体,“除引用原文和附录文献资料外,……行文力求朴实、严谨、简洁、流畅,具有较强可读性”。与规划内志书不同,关键的是文末一句话“具有较强可读性”。如何较强?文体文风仍然与规划内志书一样是力求朴实、严谨、简洁、流畅,那可读性我们理解只能在引文、附录文献(诗歌、散文、题词、民间传说)中获得;此外更重要的是说好“酒的故事”,尤其是酒的人文故事。

此外方案设计的参考篇目。其说明“各酒志按照‘基本情况+名和特’模式……各类目自拟标题,标题应精炼优美、生动活泼、突出名酒文化气息”。可见凡例中的引文和说好酒的故事外,篇目标题的优美活泼、文化气息也是增强《名酒志》可读性的重要手段。

篇目说明中要求类目设无题小序:以概括总体面貌、特点亮点,突出重点交代线索。本人理解,小序对名、特,点到即可,重点在“面貌”和线索;因为各类目(纲目是虚领层次)本身就是记“名”“特”,小序再过多记名、写特必然机械重复;小序应重点扼要讲清面上情况和发展脉络。这样无题小序才可以与类目中志特志名内容互为补充,有面有点,形成整体。

《名酒志》丛书参考篇目分必设类目和自选类目,既有限定也有自由,既考虑了普遍性也兼顾了特殊性。其必设类目,除卷首、卷末外,包括酒乡环境、历史传承、名酒生产、名酒特色、名酒文化、名人与名酒、大事纪略。

《中国名酒志文化工程编纂设施方案》[1]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中指办字〔2017〕123号.关于印发《中国名酒志文化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是一个系统完整的文化工程实施蓝图,所以作为编纂协作组织单位,安徽省党史研究院(省地方志研究院)在本层次指导编纂审定过程中,要求《中国名酒志·古井贡酒志(稿)》承编单位古井集团的编纂人员和评审人员认真学习《方案》,保持全系列《名酒志》的总体统一。通过多次修改甚至反复,也发现方案中有些是原则和内容要点提出的,并非是个硬性“模子”。比如,《名酒志》用“大事纪略”好还是“大事记”好?通过古井贡酒志的编纂,认为《名酒志》是单项性的专志,不是区域性的名镇志、名村志,后者名特事物写了,还有一些村、镇的重大事件要记,比如日本侵略军大屠杀、政治运动事件,但名酒志名、特分类目写完了,也没有什么事件要写“大事纪略”;写,必然互相重复。此外《名酒志》设大事记正可以与名、特各类目内容错位,与概述、各类目无题小序结合,纵向编年反映面上情况。故《古井贡酒志》第三稿还是改设了符合志书特点的“大事记”。

经过两次评审,数易其稿,结合《名酒志》丛书参考篇目以及古井贡酒的历史特点和时代特点,第三稿篇目,除卷首卷末外,设贡酒之乡、贡酒沿革、贡酒生产、产品特色、古井文化、名人与贡酒、古井艺文七大类目,体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名酒志》篇目意识。经过多次修改和文稿编纂,《古井贡酒志》七大类目,具体分目为:贡酒之乡类目包含地理环境(美酒产区、水肥土厚、长寿之乡、中华药都)、皖酒名镇(南北通衢、亳文化、风俗物产、古都新城)、文物考古(三商)之源、涡河文明、文物保护、古井镇古迹)等分目;贡酒沿革类目包含古井贡酒源流(酒脉源流、九坛春酒、历代进贡、工艺传承、公兴槽坊)、古井贡酒新生(减店酒厂、贡字风波、勇夺名酒、四蝉金奖)、新世纪古井贡酒(改革标兵、调整转型、百亿企业)等分目;贡酒生产类目包含基础建设(古井厂区、张集厂区、质量科技园、人才队伍建设)、原酒生产(酿造原料、生产流程、酿造工艺)、成品酒生产(储存管理、调制工艺、包装生产)、白酒科技(科技研发、白酒健康研究院、酒体设计、质量管控)等分目;产品特色类目包含白酒产品(年份原浆、原版古井贡酒、岁月经典、古井系列酒、其他产品)、品鉴赏析(八大特色、贡酒品鉴、品鉴方法)、老酒收藏(收藏指南、代表藏品、收藏故事);古井文化类目包含古井酒文化(古井酒神曹操、古井泉神曹节、古井酒令、古井美食、特色酒器、美酒声音)、企业文化(贡献文化、公益事业、企业理念、新闻传播、文化出版、古井声像)、文化设施建设(中华酒谷、古井酒文化博览园、乐酒家园、馆藏文物、文学基地)、文化节典(秋酿大典、桃花春曲节、酒道仪式、全球巡礼)等分目;名人与贡酒(历史名人)、各界关怀(领导关怀、行业专家、文化名人)、古井人物(古井英模、历任领导、古井工匠)等分目;古井艺文类目包含诗文传说(古典艺文、历史轶事、古井传说)、古井艺文(古井碑铭、名家书画、名家文章)等分目(以上括号中为子目)。

三、通过《中国名酒志·古井贡酒志》编纂,明晰《名酒志》撰写概要

志书编纂的最终点要落实在内容上。中国名酒志文化工程丛书编纂方案是个原则性框架,通过资料的收集,通过内容的不断筛选组合,《古井贡酒志》编纂者逐步拨云见日,基本认识到《名酒志》内容的重点。

(一)区域历史沿革与酒企沿革是《名酒志》内容的大背景与事纲

《名酒志》名在哪,特在哪,重点认为在区位环境(兴酒的区位、交通、自然环境、涉酒物产)、历史文化(区境底蕴文化和名酒专有文化)、古井人(酿酒人和品酒人)、古井酒的特质。在酒的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的记述中,讲述饮人、饮时、饮地、饮趣,去彰显独具特色的古井酒文化。内容有核心内容及辐射内容,事物的关联关系为:产酒环境、产酒、酒的影响、地域文化与酒文化的互相影响、酒之人物、酒之事件、酒之文与物。

名酒的产地文化历史不同,《名酒志》也各有特点。古井酒产地亳地是商汤都城所在地,亳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周代焦国国都。历经朝代更迭,大都系州、郡治所。亳地、亳州历史上的都邑地位,决定《古井贡酒志》要把建置沿革史作为古井酒及其古井文化的根基和脊梁,故在古井沿革类目附有亳州成为三朝古都之地沿革表。此外,在涉及古代酒事酒人时注意这方面背景的交代。名酒传世数千年,所以记事范围不可完全局限在酒企现在所属政区。也就是古井酒文化的大背景出不来,我们记事范围依据也就搞不清。汤都、谯郡、谯县、亳州、亳县、亳州市、谯城区的历史沿革、治所和所辖地域要大致分辨清楚。如东汉谯郡治豫州刺史部,管辖2郡4国,97县;三国谯郡辖相县、萧县、酂县、费亭、苦县、宋县、城父县、山桑县、铚县、竹邑县、符离县、蕲县、洨县、龙亢县、虹县15县(今淮北、宿州、萧县、太和、河南永城、鹿邑以北、安徽涡阳、蒙城、利辛、灵璧、固镇、龙亢怀远西部,五河)。唐代亳州下辖谯县(今谯城区)、山桑县(今蒙城县)、城父县(今谯城区城父镇)、临涣县(今安徽濉溪临涣镇)、酂县(今河南永城酂城镇)、鹿邑县(今河南鹿邑县西南)、永城县(今河南永城)、真源县(今鹿邑县)8县。可见历史上古井贡酒的人事,起码可在亳地、州府、郡国范围内选材。用亳地与仅仅用亳州为取事范围是绝对不同的,也就是说《名酒志》记述范围与规划内综合性区域志《亳州市志》是不同的。

名酒生产是政区范围,而流通和酒文化的传播是超政区范围的,但又不可漫无边际,各类目或分目信马由缰。编纂者认为叙述范围分为:一是亳州的区域范围,二是古井的酒文化范围。以此形成内容记述的三个控制圈:第一个圈是以古井贡酒为记述核心;第二个圈是以古井贡酒文化为记述核心;第三个圈是古井贡酒、酒文化所涉及的范围的酒人酒事。全志以“亳地”作为划分的区域,这样既可避免商汤故都三亳[1]《书·立政》:“三亳阪尹。”孔颖达疏引皇甫谧曰:“三处之地,皆名为亳,蒙为北亳,谷熟为南亳,偃师为西亳。”一说指景亳、东亳、西亳。之争,又从酒文化扩散辐射的角度突破了亳州市记事区域范围的束缚。

可见,以建置历史、地理环境、酒资源为根基,提供的信息,实际上告诉读者,古井贡酒的“名”和“特”主要原因之一是产于古代的通都大邑,产于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此外沿革类目还介绍了企业沿革,实际上是介绍了产酒的实体。两方面沿革置前,介绍清楚了,可统帅其他类目的事物,使得全志物有根,事有由。

(二)名酒生产类目尤其要注意“详独略同”,摒弃“详近略远”

酒志生产类目有人认为好写,资料多,尤其当代生产资料多,以致此部分内容过于繁冗,反而淹没了“名”和“特”。规划内区域志(省、市,区、县志),强调“详独略同”“详近略远”,但通过《古井贡酒志》的编纂指导和评审,得出共识,就是前者“详独略同”要遵循,但后者“详近略远”要摒弃,因为在《名酒志》中古代“名”“特”事物要详记,而当代一般性、共同性事物反而要略记。《名酒志》是在整个历史长河中来处理详略关系的。

《名酒志》内容中,酒的制作流程、过程应该从略,在保证知识产权性工艺不泄密的前提下,把能体现名酒特色,古井贡酒与众不同的制作方法记入书中,将古井贡酒工艺方面的特点充分体现出来。把工厂的布局、“基建”“设备”、科研放在一起,能全面体现各历史阶段生产力的水平。当然,当代生产力、尤其是科技水平、工匠素质是突出的重点。“基建”“技术改造”不要按第一、第二等期记述,会肢解厂区、设施、设备的完整性。生产内容比较繁杂,名酒生产类目可以用综合轨迹和面上情况+典型的名特事物+表格(数据型统计表或文字性一览表)结合的方法编写,这样可以以简驭繁。

(三)名人与贡酒,酒人与酒文化是说好古井酒故事的重要内容

名人与贡酒写好了,酒志才具有可读性。收录范围也需统一。首先应该是亳州市现行行政区划为范围(今谯城区、涡阳县、蒙城县、利辛县)籍人和流寓任职+与古井酒文化有关人物。从本籍角度,收录老子,曹魏集团、建安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与有关建安文学,华佗及麻沸散(麻醉主要靠酒),李绅与《悯农诗》(“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不正是古井贡酿酒的原材料)。从亳地大范围记入的酒人酒文化,比如嵇康(曹操曾孙女婿、竹林七贤之一),借酒佯狂,他虽属今淮北市人,也可连带收入。朱敬则,亳州永城(今河南永城)人,还有陈抟,亳州真源(河南鹿邑)人,这些今天地属河南,但作为“亳地”谯郡、亳州府的治所,也可收入。此外,宋代欧阳修、晏殊都短时期“知”过亳州,在亳有过关于酒和文的活动;清代桐城派姚鼐第一代传人刘开,人生的最后一程在亳州参与编纂《亳州志》,写下诗歌《小黄城外芍药花》,而且住在亳社,嗜饮古井酒。这些流寓亳州的名人与酒文化,都应该收入《名酒志》。元代《至正金陵新志》卷十二古迹“东篱门”目,就有“嵇叔夜酒杯,徐景山酒鎗”(鎗,三足温酒器)。前者是嵇康,后者是曹魏重臣徐邈。徐邈就任过谯国相和颍州典农郎,有“酒寓圣贤”的掌故,可以分析,其酒德观就是饮古井酒产生的。当然,也不是什么酒文化的东西都要塞进去的。比如,《古井贡酒志》第一稿,记载《世说新语》中,有名的书法家王徽之雪夜访画家戴逵的故事,后查核此故事发生在浙江山阴(今绍兴)至嵊州的小舟上,戴逵虽然是亳州附近(今濉溪)人,但其时居住嵊州,收入《古井贡酒志》过于勉强。所以说,酒文化对于《名酒志》极为重要,但一定要收得有理有据有关,否则就有附庸风雅、脸上贴金之嫌。

酒文化体现在具体的历史氛围和时代地域中,所以具体的历史地名、人物身份、历史称谓在记述中必须具体严谨,今古对应括注清楚。如“明代后期潘季驯治河”改为“明代后期总理河道御史潘季驯治河”,“高欢”改为“北魏大丞相高欢”,“樊子鹄”改为“车骑大将军樊子鹄”,“梁将元树”改为“南梁镇北将军元树”读起来就清楚多了。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唯有杜康。”[1]曹操.短歌行.“玉樽盈桂酒,河伯献神鱼。”[2]曹植.仙人县.《古井贡酒志》的“历史名人”要借助史与诗渲染古井贡酒,如建安文学的代表曹操、曹丕、曹植都出身亳州,唐宋八大家中的欧阳修、曾巩都曾在亳州任职。可以利用导言把这些东西归纳起来,串连起来,人杰地灵、人文荟萃,诗文与酒,才能体现古井贡酒文化的深度。所以在《名酒志》中,不但概述、古井文化、名人与贡酒类目中记述这些,同时又另设古井艺文类目,汇集有关诗文、题咏。

四、《名酒志》编纂方法的探索

通过《古井贡酒志》编纂指导和评审,认为作为纲目体的《名酒志》,编纂中要处理好几个关系,以及与综合性区域志的几点区别:

一是地域与辐射的关系。二是注重详独略同,详精华略一般,不注重详近略远。三是述体(概述、类目与分目无题小序)部分侧重内容的面(情况)与线(过程沿革),志体部分(类目、分目正文)侧重名和特的点的记述,形成酒的产境、原料、生产、工艺、酒文化、人与酒的整体。不可只有名、特分散的点,没有整体的面,应该既有森林又有树木。四是加强酒文化底蕴与酒及酒文化的作用与反作用的记述,加强故事性与可读性。五是扬纲目体灵活、便于突出特点之长,避纲目体松散、整体性差的缺点,发挥概述与大事记体裁的功能,从面和线两方面弥补类目的缺失,加强志书内容的整体性和完整性。

《名酒志》与规划内区域志在体例与编纂方法上有同有异,同的是都姓“志”,异的是规划内区域志讲究全面平实,寓观点于记述之中,而《名酒志》不详全而详特,语言文字有一定的倾向性、渲染性;但这个“度”在编纂中的把握并不简单,过了就不是方志了。过度渲染性语言:如初稿中的“中国最早的酒版酒惊艳浮出”“普罗大众”“古井携手格桑花,情系玉树重建”,此类文字、标题就出了格过了度。后稿修改为“中国最早的酒版酒”。

通过《古井贡酒志》的编纂指导,发现《名酒志》资料文献来源多元,有史志、文化丛书、企业手册、人物传记、媒体报道、文学作品等等,要统一到方志的文体、规范上,必须要加强分纂,尤其是总纂,统一方志体例、文风与规范。要执简驭繁,杜绝虚假资料,避免广告色彩。

记事地域范围的科学选位。一是产地,二是贡酒与贡酒文化的辐射关联。涉及酒文化、酒与名人的辐射范围,一定在凡例中确定记事范围,否则必然各类目各行其是,口径不一,遭读者质疑。

酒文化深邃,涉及大量文献和使用典籍,志书与企业宣传材料、新闻报道、文化评析不同。所以编纂者要改变过去宣传企业文化的方式,必然要用典规范统一。在引用与古井酒有关的文献时,需按照史学原则,除二十四史外,其余文献注引(随文注或脚注),均应该完整严谨。古籍注引,包括作者所在朝代、作者姓名、书名、卷序、篇名都要准确。如《古井贡酒志》志稿中的“《水经注》”应写为“[北魏]郦道元《水经注》”,“《鸡肋集》”应写为“[宋]晁补之撰《鸡肋集》”(明代王佐也著有《鸡肋集》)。“《亳州志(乾隆三年)》”规范的表述应该是“亳州市地方志办公室整理,点校本乾隆三年《亳州志》黄山书社2017年版XX页”。除正文外,《古井贡酒志》参考文献共开列17部,编纂者最终都按照版本要求补齐要素。

古地名更应括注好具体的今地名,如关于古井贡酒水有关的涡河的源流,有“大棘乡”“荆山”,应该括注清楚,“大棘乡(今属河南省商丘市宁陵县)”“荆山(位于安徽省怀远县)”。酒文化地方、时间、地点模糊是硬伤。

专有词汇统一问题是《名特志》编纂中需要重视的问题。专有词汇,前后表述往往有失统一,于材料来源不一、编纂者习惯、总纂不够到位有关。《古井贡酒志》初稿中,九坛酒法、“九坛酒法”、《九坛酒法》三种写法混用;旧志版本前后写法不一,如“清光绪《亳州志舆地》”与“《亳州志(乾隆三年)》”,还有“AAAA景区”与“4A景区”,“亳州古地道”与“曹操运兵道”混用等等,评审后的志稿均进行了统一。

五、文章小结

通过对《中国名酒志·古井贡酒志(稿)》的编纂指导、评审、研读,本人认为写《名酒志》要占有名特的素材,从中选择那些闻名遐迩、有重大影响的事物去编写,如曹操向汉献帝献酒、九坛酒法、老庄与古井酒、桃花春曲、建安文学与古井酒、中国十大名酒评选之古井贡酒等等。

《名酒志》的体例结构不能等同于一般方志的结构。要在“特”字上做文章,特色不可被一般性内容所淹没。每一特色就是一个专题,精心雕琢好。当然,只有特色也不行,辅之以概况内容,九分名特,一分概况。《名酒志》不能等同于完全资料性、著述性的一般方志,而是在资料翔实的基础上追求文体的活泼可亲,追求可读性,图版丰富活泼。《名酒志》追求可读性,尽量注重人文特色内容的选入。只有人文内容多于一般各酒普遍的生产内容,增加一点故事性,才能形成名特志可读的特点。《名酒志》内容的撰写要注意概括,适当通过内容或标题(包括暗目)、通过述体的恰当适度的议论揭示,让读者了解“名”在哪里?“特”在何处?《名酒志》编纂,相对区域性市县志,表面上看简单,实际要想编好,还是有难度的。

猜你喜欢
贡酒名酒亳州
“名酒投资”骗了数百名美国老人
亳州司尔特——助推当地经济快速发展
迎驾贡酒:超预期增长有蹊跷
嗜賭銷售員竊名酒半價網售
古井贡酒30亿元销售费用花哪儿了
中脉名酒事业部 领航酱香白酒之旅
居· 文化
化学家的声明
1959:千年古井贡酒重出江湖
历史名城亳州与古代军事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