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符号学角度解读电影《狗十三》

2019-02-20 04:42易慕华
视听 2019年11期
关键词:能指所指继母

□ 易慕华

《狗十三》是中国第六代导演曹保平的作品。导演在影片中注入了许多符号意象,为观众留下了很大的解读空间。本文运用符号学的相关理论,分别从三个方面对影片进行分析解读:一是影片中物象符号能指的所指意义;二是人物形象的符号;三是影片中的二元对立。

一、影片中物象符号能指的所指意义

电影符号学的奠基人索绪尔认为,能指是通过自己的感官所把握的符号的物质形式,所指是符号使用者对符号所涉及对象形成的心理概念①,能指和所指是语言符号的两个要素,缺一不可。同时,符号学家认为表意过程往往是通过符号的组合与对比来完成的,其中,符号组合分为句式结构与范式结构②。

在影片《狗十三》中,导演曹保平构建了多个物象符号的能指与所指,如影片中多次出现的牛奶、酒、狗等。这些物象符号并非简单的存在,而是承载着不同的内在意义。本文将选取三个物象符号进行解读。

(一)牛奶

影片中的牛奶出现在四个情节中。第一个情节是李玩上学前,奶奶给李玩准备了牛奶,李玩一喝牛奶就吐。第二个情节是在饭局上,李父执意让李玩敬牛奶。第三个情节是新爱因斯坦被送走后,李玩找姐姐的男朋友一起玩,男孩递给了她一杯牛奶。最后一个情节出现在片尾,李玩的弟弟李昭在溜冰场上训练,教练让每个小孩都喝一杯牛奶,不想弟弟也不能喝牛奶。在第一个牛奶出现的情节中,奶奶与李玩生活许久,仍不了解李玩的生活习惯。牛奶由奶奶强加给李玩,代表的是强加的关爱,这一能指的所指随之建立,其所指就是强加的关爱。奶奶认为喝牛奶对小孩子的生长发育有益处,在李玩吐奶后,虽然心疼但依然想要李玩将牛奶喝完。之后的两个情节中,传递牛奶的主体与李玩的亲疏关系由深到浅,却无一例外都不了解李玩。李父忙于事业与照顾另一个家庭,忽视女儿的成长。高放是李玩姐姐的男朋友,第三杯牛奶由他递出,他不了解李玩,却自以为喜欢李玩,还将李玩的名字纹在了颈后。从奶奶到李父再到高放,从最亲近的亲人到相识不久的朋友,牛奶这一物象符号将他们看似无关的举动串联起来,毫不留情地揭示了李玩的处境。弟弟手中那杯牛奶的意义不同于前三个情节,第四个情节中喝牛奶的并非李玩,而是她年幼的弟弟,预示着一代又一代,弟弟会重复李玩孤独的成长历程,李玩痛苦的成长蜕变不再是单行线,它是循环往复、周而复始的。

(二)酒

影片中,酒这个物象符号能指的所指意义是成人世界。酒在开怀时能助兴,而悲伤时又能解忧,但酒并不属于十三岁的李玩。影片中,李玩第一次喝酒是在真爱因斯坦走失后,全家逼迫李玩将新爱因斯坦当成真爱因斯坦。李玩拿着酒瓶回到家中,李父看到李玩拿着酒瓶、满身酒气,怒不可遏地举起李玩拿酒瓶的手砸向防盗门。李玩第二次喝酒是在李父的饭局上,李父让李玩向领导敬酒,酒被当作李父讨好领导的工具时,能指的所指便是成人世界,它代表了与李玩所认知的截然不同的世俗,充斥着规则与妥协的世界。

(三)狗

影片《狗十三》即狗和十三岁的李玩,而片名的英文翻译是“Einstein and Einstein”,表面上看起来是前后两条来到李玩家的宠物狗,但对应《狗十三》的中文名,爱因斯坦能指的所指是李玩,狗一再被丢弃的命运,也暗喻李玩被人冷落的命运。爱因斯坦是李玩与家人矛盾的引爆点,爱因斯坦走失后,继母企图用新爱因斯坦来蒙混过关,在李玩快要接受新爱因斯坦时,新爱因斯坦却因为伤害了弟弟而再一次被抛弃。李父按照自己的意愿将爱因斯坦送到李玩身边,狗丢失后继母又按照自己的意愿指鹿为马。李玩从丢狗的任性叛逆、歇斯底里到听话、卑微,李父迫切地将她打造成一个不会被抛弃的“爱因斯坦”。

二、人物形象的符号

电影中最不可缺少的元素就是人物,人物的存在让电影的画面鲜活而有生命力。一部影片中,导演将通过人物的一言一行,甚至是每个呼吸来控制影片的节奏,诠释影片的内在含义。《狗十三》中的人物都是普罗大众,如李堂和李玩继母。在片中每次人物的矛盾冲突,实际上也是社会矛盾冲突的缩影。影片中,每一个角色都带有自己的使命,推动着电影情节的发展。

(一)李堂

李堂最初是李玩的盟友,假借为李玩补英语的名义和李玩一起出去玩,开导李玩。李堂最开始的倒戈始于李玩继母的压力,爱因斯坦丢失后继母以假充真,李堂的不坚定成为了继母的帮凶。在李昭的生日宴会上,一开始茫然无措的李堂很快进入了角色,坦然接受了李昭,又在接受李玩继母赠送的礼物时讨好她。相比李玩的执拗,李堂要更圆滑,或者说更符合世俗社会对女性的期待。

(二)李玩继母

影片的开头是李玩继母生产时的场景,弟弟的出生是继母家庭地位的转折点,她从一个外姓人变成了李家长孙的母亲,真正的李家人。

李昭的出生对重男轻女的李家来说意味着家庭中心的转移,李玩不再是被无条件溺爱的对象,取而代之的是更具性别和年龄优势的弟弟,继母的态度也随之改变。在闹得全家鸡犬不宁的寻狗风波中,继母立了大功。在李昭快要生日时,继母又对李父施加压力,让他对李玩坦白李昭的存在。在李昭被新爱因斯坦伤害时,继母迫使李父将新爱因斯坦送进狗肉火锅店。

继母的女性形象不同于李玩的叛逆,她是父权文化下的理想存在,她是长大后的李堂,同样也是社会化的李玩。

三、影片中的二元对立

用结构主义的二元对立理论来解读影片,可以让我们有更多的视角去看待李玩对真爱因斯坦和新爱因斯坦态度的转变,她对父亲的叛逆、对主体性的追寻以及对成人世界的妥协。根据索绪尔的理论,“人类的思维主要通过对立性来把握差异性,结构主义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二元对立:对于两种直接相对观点,我们只有把握一种与另一种的对立关系,才能真正地分别理解这两种观点”。我们用二元对立的理论把电影《狗十三》中的二元对立项进行拆解,再将他们聚合成一个完整体,从而得出电影作品的深层含义。

(一)父权与女权的对立

李玩在父权笼罩下成长与蜕变,她的成长之路充斥着叛逆和无可奈何的妥协。在电影《狗十三》中,李玩与父亲既是骨肉至亲,又是矛盾对立的两个主体。李父依仗父辈权威不断向李玩施压,将李玩尖锐的棱角一点点磨平。电影开头,当李玩还在为学业苦恼时,李玩的弟弟呱呱坠地,预示着李玩与父亲的彻底对立。李父听信李玩班主任的建议,粗暴地终结了李玩所有的纠结与苦恼,这是李玩面对父权的第一次妥协。

电影中提到过两次天文展览,第一次是李父出于负疚感带李玩去看天文展览,却因记错时间而未能成行,即便如此,李父还是带着李玩去看了正在滑冰的弟弟。在李父轻描淡写的话语中,李玩只能又一次屈服于父权之下。第二次天文展览是作为李玩成绩优秀的奖励,却因父亲的酒局错过时间。在酒局上李父为讨好领导让李玩敬酒,不准李玩提前离席去看天文展览,李玩最终选择提前离席。

(二)梦想与现实的对立

梦想与现实是矛盾对立的统一体,电影《狗十三》中同样也呈现了梦想与现实的二元对立。李玩父母离异,常年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父母的缺位让她渴望爱与陪伴,热爱物理的她相信平行时空一定有一个被爱与温暖包围的自己,而现实中的她却是被父亲剥夺自主权、被弟弟夺走关注,甚至连心爱的爱因斯坦都无法保护的存在。

爱因斯坦被父亲作为和解的纽带送到了李玩身边,李玩将狗看作爱与陪伴,她以为爱因斯坦连接着的两端是自己和父亲,但狗走失之后家人的态度却将现实的外壳赤裸裸地揭开。当大家众口铄金,企图以假乱真时,当李父暴力独裁,企图以拳头压制时,李玩对爱和温暖的渴望几近破碎,慈眉善目的父亲化身为凶猛的野兽,触及底线和利益时,无条件的爱与陪伴并不存在。假的爱因斯坦随时可以取代真的爱因斯坦,弟弟的出生也可以替代李玩存在的意义。

四、结语

通过符号学的原理对电影《狗十三》的分析,既揭开了符号的神秘面纱,又体现了其艺术美感,对符号学也有了新的理解,在以后的观影中我们也可以运用电影符号学理论来解读其他作品。

注释:

①赵彤.从所指与能指关系看语言符号的任意性[J].文教资料,2012(08):45-46.

②陈犀禾,吴小丽.影视批评: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3:151-157.

猜你喜欢
能指所指继母
趣填51
遗忘者
继母的“法宝”
论《群音类选》的编选类分及其官腔类所指
《解忧杂货店》中的后现代时间观
送给继母的生日礼物
语言与文字:艺术视野下的文字与图像关系研究之四
火柴迷宫
送给继母的生日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