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科教栏目《走进科学》的表现手法与创作路径

2019-02-20 04:42李冠骏
视听 2019年11期
关键词:科教悬念科普

□ 游 蓉 李冠骏

《走近科学》栏目于1998年6月1日开播,是中央电视台第一个大型科普栏目。该节目以传播科学知识为宗旨。《走进科学》作为中国第一部科普类栏目,具有独特的表现手法与艺术特色,让科普教育“故事化”“悬疑化”“生动化”。《走近科学》在发展过程中也曾饱受争议,它开创了新的模式,也引发了对这一类型片种的探讨与反思。

一、《走近科学》的创作宗旨与发展模式

《走近科学》栏目以独特的风格和发展模式在科教频道众多的节目中得以存活和发展,源于栏目定位明确。它讲述新闻热点背后的科学问题和现实生活中的推理故事,以科普化的宗旨和新颖的手段进行科学阐释。栏目的宗旨在于对科学事件的真实记录,引发观众对科学的兴趣,引导观众走近科学,提倡用科学方法解决生活和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传播科学知识,从而提高全民的科学水平。栏目推出以来,以独特的风格和奇特的话题知识性吸引着大众的关注。“我国的科教片创作一直处于较为低迷的状态,科教片的电视化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一缺憾,但是伴随着电视化产生的一个结果就是要遵循电视栏目的规律,在科学教育和收视率之间寻求平衡点。”《走进科学》的创立与推出,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科教片“说教式”的叙事手法,使讲“故事”与“科普知识”相融合,让栏目进行“故事化讲述”。这样的创新方式运用于科教类题材的片子中,让栏目并不像八九十年代的科教片一样说教意味浓重,而是让观众深入故事的发展过程中。

但在讲述过程中,故事为了达到一种吸引眼球的效果,渲染种种奇怪的现象,结果却只是荒唐的推测,对节目造成了不好的影响,在网络更是被网友们调侃与恶搞。这一现象也暴露出科教类型的节目在主题设置和创作方法上存在一些问题。最近几年《走近科学》也在不断地创新节目,更加简明易懂,更加生活化,节目参与度更高,使得节目逐渐走上了正轨。

二、《走进科学》的表现手法与创新之处

节目寻找具有典型性和独特性的人物事件或是近期的社会热点故事,将其独立为一个故事,并将故事该有的背景、曲折的情节、丰富的人物、逻辑概念清晰的话语捏合成为一个完整、严密的故事。并且增加故事中的悬念与疑问,以推进故事情节的发展和吸引观众的注意。

(一)主题的创新与情节化的设置

主题与题目是每期节目最先被观众注意到的,《走进科学》就非常注重题目上的创新与选择。比如《走近科学——千年头骨之谜5000年前的开颅手术》《走近科学——雷击之后》《走近科学——与鲸共舞》,这样的标题一推出,观众就被吸引了。而创新后的节目标题让知识“故事化”,并不直白地表达科学原理,而是用一种故事讲述的方式,在节目的过程中或是结尾,把科学道理和科普知识自然地解释出来。对于主题题目的创新是这档栏目的一大特色。《走进科学》在形成一个主题后,故事的情节就开始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了。故事的发展也需要通过一个个情节来推进。节目对故事的背景、过程深入推进,不仅仅在表层表现科普知识,而是在丰富故事内容的基础上对情节进行渲染,从而增加节目的深度。这种情节化的设置,让故事的讲述更有深度更有生活化的情节,也更加吸引观众。

(二)悬念化的营造与表达

“悬念”这种表现手法时常被运用于小说、文章、电影等艺术形式中,在科教片中也是一种较为新奇的手法。悬念的设置是故事化、情节化表达的一种重要途径。正是通过“悬念”的营造,让许多科学知识就好像悬疑大片一样,让故事跌宕起伏、悬念迭生。栏目在拍摄中用到了许多电影悬疑的手法,让故事节奏加快,层层推进,人们的好奇心跟随着故事一步步向前迈进,最终得到答案。“采用‘熟悉的陌生化’和‘陌生的熟悉化’方式来进行悬念的设置,前者是对我们相对较为熟悉的事物进行陌生化处理,后者则通过对我们来说相对陌生的事物进行熟悉化,实现拉近观众距离的目的;采用多种方式延长悬念的时间,在答案揭晓之前要尽量让其经历一个曲折的过程。”《走进科学》就是利用悬疑化的手法来讲故事,主要的悬念结构设置为大悬念与小悬念的层层套合,将悬念化的叙事方式融入科教片对于观众的期待和吸引力有着重要的提升意义。但悬念化的叙事技巧和营造不能滥用,否则会造成对于科学本质和答案找寻的误解,如果悬念的揭开无法满足观众的期待视野,会造成一种刻意营造话题和焦点的不良印象,对节目的发展造成伤害。

(三)丰富的表现手法与独特的表现模式

《走进科学》电影化的叙事方式与表现手法。叙事中用悬念、情节、铺垫引起种种冲突,还加入了许多跨时空的表达方式,让节目的时空性和空间感更加立体与丰满。最早的《走进科学》由主持人张腾跃主持,用语言介绍结合开头短片,将悬念与疑问提出来。在故事开始,配合着画面与摄影,丰富着故事的表达,结合细致入微的音乐音效,犹如一部电影化风格明显的短片。在故事讲述后,主持人请出专家进行解答与阐释。这些设置使得节目在开头与结尾保持了一个电视栏目的基本配置,而节目仿佛是电影化的演绎,得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走进科学》不同于以往的科教片图片、文字、解说词的老套风格,从节目的模式上就开始了整体的改造与创新。主持人并不同于以往科教片的解说机器,而是注重营造悬念,对问题发问。演播室的装饰也紧扣节目的主题,如果是天文类主题,我们就能看到主持人出现在一个深邃的空间内,模拟出星球的环境。《走进科学》正是通过这样的一系列的改变与创新让节目丰富多彩,也使观众对于科教片有了新的认识与理解。

三、科教片发展中的困境与展望

《走进科学》在发展中遇到了许多质疑与挑战,原因就是栏目对于“悬疑化”“故事化”的过度扭曲。节目甚至被网友调侃为“走进迷信”。“一些电视科普节目一味强调节目的娱乐性以达到创新节目形式的目的,却忽视了电视科普节目应有的科学性和严肃性。甚至有些电视科普节目通过故弄玄虚、营造不必要的悬疑来吸引观众,朝着庸俗猎奇的方向发展,完全背离了向大众普及科学文化知识的初衷,更不符合电视科普节目的运行规范。”许多科学现象到现今都是无法解释或者并没有严谨的科学理论加以佐证。但《走进科学》经常生搬硬套地将故事搬上节目,最后让专家用模糊不清的一段解释结束本期节目,这样就与科教片的宗旨相背离。这种“不确定”出现在原本应该严谨的科教节目中,成为了这个节目受质疑的主要原因。

故事化与悬疑化是这档节目的特色,但当特色被扭曲后,意味着特点会变为弱点并被无限放大。科教节目不同于其他娱乐性的节目,它对社会大众有着启示和引导的作用,如果不能按照严谨细致的方式来制作,就有违科教片的初衷与宗旨。《走进科学》作为央视主打的科普文教类栏目,要更加注重节目的制作与审查,才能让节目保持本真的特点,拥有长久的生命力。

猜你喜欢
科教悬念科普
《科教导刊》征稿函
《科教导刊》征稿函
《科教导刊》征稿函
巧在开篇设悬念
科普达人养成记
“创新之核”常州科教城
普京记者会留下最大悬念
没有悬念的对决斯巴鲁森林人 VS 上汽大众途观L
科普漫画
智英赛:曹岩磊爆冷破断王林娜加冕无悬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