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舆论的现状分析与引导

2019-02-20 04:42
视听 2019年11期
关键词:舆论用户信息

□ 史 楠

新浪微博作为新兴媒体代表之一,已经由最初的网络新闻发布地逐渐演变为社会舆论的集合地。随着技术的进步,微博的功能不断优化,体验感不断升级,用户也越来越多。在微博这样一个公开的、自由的、可接近的平台上,人人都可发表自己的言论,因此公民对社会热点问题及突发事件的探讨在微博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涨程度。然而,微博作为一种新型舆论场域,其背后仍然隐藏着资本和权力的力量,也因为它的自由和开放容易诱发网络暴力和隐私侵权事件。因此,只有全面分析了解微博舆论场的现状并通过多方协力合作,才能推动微博朝健康有序的公共话语平台方向发展。

一、微博舆论的现状概述

(一)微博舆论的定义

舆论是公众关于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其中衡量舆论的标准包括公众、现实社会以及各种社会现象和问题、舆论自身、舆论的数量、舆论的强烈程度、舆论的持续性、舆论的功能表现、舆论的质量等八大要素①,因而公众发表在微博上的舆论称为微博舆论。相比较于以往的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舆论载体,微博秉持更加多元、开放、自由的互联网理念,基于众人参与、实时互动、自由表达的优势,在社会舆论传播中承担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二)微博舆论的特征

用户主体多元化。微博发布的2019年第二季度财报显示,截至2019年6月,微博月活跃用户达4.86 亿,其中不仅包含社会地位较低的基层群体,也包含具备专业知识的权威人士,涵盖了普通大众、媒体及其从业者、企业组织和政府机构等。各类主体通过在微博上发布议题,既表达了自身立场的特定诉求,也从多元视角提供了用户议论的生活素材,彼此在对立和融合的交错下逐步达成共识,并推动社会事件的发展。

表达方式多样化。网络技术不仅赋予了民众更为自由的表达权,也催生了形态多样的表达方式。传统的意见表达多以图文结合为主,语言过于严肃拘谨,且互动性较差;而在微博平台上,公民可通过光影秀、直播、秒拍等多种方式发表自己的观点,也可以主动发起问题或编辑话题创造新的舆论热点,并在微博评论处互相交流,用户的精彩评论往往被当作二次创作继续使用。

微博评论情绪化。微博短小精悍的信息文本使得新闻消息总是以碎片化形式呈现,这样一来人们接收到的信息只是全部事实的某个部分,因此人们容易被眼球效应下的某个具体细节遮蔽双眼,在未了解事件全貌的情况下发表言论。而微博的匿名性又让用户抱有“法不责众”的侥幸心理,加之出于自我披露和印象管理的社交需求,人们会有意识地发布过激言论,试图吸引大众关注。

二、影响微博舆论的因素

(一)法律法规:从根本上保障舆论质量

我国宪法赋予公民言论自由表达权,但是微博自身的舆论特性和网民的媒介素养要求我们必须对微博舆论进行调控,不能放任其自由发展。互联网法律的缺失,为公民留下了一片随心所欲发表言论的天地,容易产生低俗内容和虚假消息。当前,我国的网络立法体系尚不全面,多停留在部门规章的层面,针对当前微博舆论传播体系的变化,特别是信息诈骗、隐私泄露、不良广告等负面问题,相关部门应尽快颁布新的互联网法律并且严格执行。

(二)传播方式:碎片化导致舆论情绪化

微博内容发布的字数限制,导致所传播的新闻消息只是一些零散的片段,这种碎片化的传播方式很难将事情的来龙去脉和前因后果交代清楚,也容易放大事件中的某个细节,使人们陷入断章取义的误区,因此微博舆论并没有完整地反映现实原貌,也不能具体还原事件发展的各个过程。这样一来,人们对公共事件的评论往往具有随意性,从个人视角出发代入主观情绪表达自己的看法,这种看法并非对客观事实的理性分析。

(三)商业资本:粉丝经济促使舆论泛娱乐化

舆论泛娱乐化是指舆论当中对公共事件评论的严肃意义被消解,娱乐化比重增加。从微博热搜排行榜来看,明星八卦始终是热度话题,如“李晨额头缝九针”“黄圣依一家高学历”等娱乐明星的私人生活被过度关注,所聚焦的议题多为消遣性内容,社会公共话题的讨论空间被严重挤压。在传播方式上,缺乏以长篇大论的文字探讨形式,多以段子、表情包等方式进行舆论表达,甚至有时会触犯道德底线。

(四)算法技术:加深群体极化效应

算法技术基于对微博用户兴趣爱好和浏览记录的洞察,为其定制“个人日报”,不仅为用户推送同质化的信息,也传递相类似的观点。让算法代替编辑履行把关职能,不加筛选地完全满足用户需求而忽略用户应该了解的信息,不仅会使微博内容同质单一,也会使用户深陷“回音室效应”,造成认知窄化,将用户包裹在一种单一的意见气氛中,从而使用户排斥其他看法,诱发了群体极化的可能。

三、建立健康有序的微博舆论场

(一)制定新型互联网法律

微博用户媒介素养的高低有别造成了微博舆论的无序化和复杂化,这些信息往往通过低门槛的发布机制得到广泛传播。微博的开放性和匿名性更使公民能够在“前台”和“后台”之间随意切换,甚至为了发泄私欲而故意发布负面消息,引起社会恐慌。因此,应尽快完善互联网法律法规,从顶层设计层面加强对舆论主体的身份确认,全面落实微博实名制,实现对个人真实身份信息的绑定。

(二)有社会责任感的意见领袖

随着社会环境的扩大化和复杂化,普通公民失去了直接接触信息的机会和经验,而更多地依赖于媒体提供的信息和所谓的专家之言,使意见领袖逐渐成为微博舆论的中心节点,他们的微博发布数量大,善于调动民意情绪,并且与网友们保持着频繁的互动。因此,我们必须有意识地培育一批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意见领袖,担当微博舆论的正确风向标,与主流媒体相呼应。

(三)媒体正确引导舆论

随着国家对微博舆论场的重视,使主流话语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抵御西方意识形态入侵成为主流媒体的重任。针对当前微博内容参差不齐、暴戾情绪遍布全网的问题,主流媒体积极采用网络语言缩短与网民之间的距离,融入民间讨论,传播一些正能量的话题,并通过微博平台聚合有效意见,利用自身的权威可靠信息,在一些突发事件和重大事件中发挥自己独特的舆论引导能力。

(四)网民提升媒介素养

微博碎片化的信息文本和短小精悍的新闻视频适应了当下人们快节奏的生活习惯,因此它也越来越成为网民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但也成为滋生反转新闻的温床和暴力情绪的宣泄地。众声喧哗时代,网民要加强媒介素养,提高辨别新闻真伪的能力,冷静理智地看待社会问题,不代入主观情绪过分解读,对自己传播的言论负责。同时也要通过合理合法的途径和方式表达个人意见,如在发表个人言论时不对他人进行人身攻击,注意使用文明规范语言。

四、结语

微博因其低门槛、匿名性、多元化等特点,成为中国网民首选的舆论表达平台,这里汇聚了广泛的民生意见,放大了激烈的阶层矛盾,以往的社会群体也重新分化,表达自己的声音。目前我们身处社会转型期,复杂的社会矛盾和难以平衡的利益诉求,正成为微博舆论场热议的话题,微博在某种程度上变成民情宣泄的场所,因此对舆论治理提出了更高要求。但我们依然有理由相信,随着网络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公民素养的逐步提高,微博将成为公民畅所欲言、建言献策的思想文明之地。

注释:

①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33,86-91.

猜你喜欢
舆论用户信息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订阅信息
关注用户
关注用户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关注用户
如何获取一亿海外用户
展会信息
谁能引领现代舆论场?
舆论引导中度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