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背景下广播电视媒体的报道困境和破局之道

2019-02-20 04:42莫雪林
视听 2019年11期
关键词:媒体报道广播电视受众

□ 莫雪林

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衍生了多种新媒体样式,微博、客户端、手机自媒体等层出不穷,使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大大拓宽,阅读习惯随之改变。同时,多种媒体样式的融合发展,也对广播电视媒体报道造成了冲击。融媒体背景下,广播电视媒体作为最主流的传播媒介,其传播效用及公信力受到极大挑战,因此,增强广播电视媒体的信息传播时效,重拾广播电视媒体的“话语权”,亟待明确破解之法。

一、融媒体时代广播电视媒体的报道特性

(一)新的报道路径不断增加

融媒体环境下,信息技术不断升级优化,广播电视媒体新的报道路径不断涌现。新闻、热点事件等信息报道中,直播、VR 等技术的应用加深了媒体融合的范围和深度。如2016年广东广播电视新闻中心打造了新闻直播流栏目,新闻大直播年直播量超过了50 场,据悉,仅2017年春运首日,其新媒体直播量就达到了21 场。再如,2018年韩国平昌冬奥会期间,中央广播电视台利用VR 全景技术,向公众报道冬奥会开闭幕式、赛事全程,大大优化了观众体验。

(二)媒体合作不断加深

互联网架构下,融媒体的共享特性异常鲜明,要求打破媒体间界限,强化多类型媒体间的合作互融。2016年,湖北新闻出版广电局与今日头条订立战略合作协议,通过资源的置换购买版权、对收益进行分成等方式,实施内容合作。央视新闻于2017年推出了移动新闻网,以移动智能客户端的形式推出了《央视新闻+》栏目,通过平台搭建共享国内新闻资源,形成强大吸引力,打造传媒矩阵。

(三)互动性不断增强

融媒体背景下,广播电视媒体大都开通了“两微一端”,这些平台增加了报道突发事件和各种要闻的时效性,拉近了受众与媒体报道之间的距离,通过了解受众的观点态度,加强了媒体与受众的交流沟通,互动性不断增强。2018年4月,福州广播电视台推出了《数字福州·新时代新生活》栏目。该栏目立足网络端,以大众关注的生活细节为题材,利用“一镜到底”的拍摄手法,对主持人进行“移步换景”设计,在时空转换之间将公众对该题材的观点看法通过弹幕、留言直观地呈现出来,实现了媒体报道的互动性。

(四)表达形式不断丰富

2017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报告,指出广播电视报道的源头已明显转向社交媒体形式。一般来说,广播电视报道的题材通常是经网络媒体首发,在形成一定影响力后,再通过广播电视进行挖掘报道。融媒体环境下,受多种媒体形式的影响,广播电视媒体报道风格偏向于灵活,报道中融入了网络流行用语,报道画面集文字、图片、表格、动画视频等为一体,摆脱了广播电视报道的严肃性,吸引受众眼球,拉近了双方距离。

二、融媒体背景下广播电视媒体的报道困境

(一)报道影响力弱化

进入融媒体时代,受网络的交互性、海量性、即时性的影响,受众对媒体报道更加挑剔,更趋个性化,要求获取报道资讯的路径更加多元,媒体信息传播逐步向分众化趋近,受众阅读习惯发生极大改变。在这种大环境下,传统媒体报道的根基不断被冲击,甚至出现边缘化危机。特别是在碎片化阅读盛行的当下,传统媒体报道的叙事优势遭遇极强挑战,影响力被逐渐削弱。面对来势汹汹的全媒体融合态势,广播电视在其技术性基因的基础上,利用具备融媒体发展的条件,通过发挥平台内容方面的优势特性,实现转型发展,巩固广播电视媒体报道的主导性地位。

(二)报道内容价值创新不足

广播电视媒体报道在内容价值方面缺少相应的创新。虽然在战略发展层面制定了多媒体发展的大致结构,然而全媒体融合仍局限在大体架构上,即便是特别强调报道信息结合了网民原创,但与原创内容为核心的视频类媒体相比较,其内容价值仍明显偏低。此外,全媒体融合格局下,广播电视媒体报道为适应融媒体形势,一方面,内容上过度追求娱乐化,一些原生态报道内容完全不加修饰,语言缺乏个性化,栏目有低俗化倾向,造成受众对广播电视报道褒贬不一,对产业价值发展造成恶劣影响。另一方面,一些媒体报道内容偏离了对群众切身利益的切实反映,在出现本应积极发声的事件时却集体失语,舆论监督功能弱化,报道社会价值严重缺失。

(三)报道形态单一

网络时代,对于正在发生的事件,受众不再满足于被动接受静态报道,而是有着极强烈的参与意识,希冀在热点事件中发表个人观点,对事件发声的全过程能够有全面完整的体验。也就是说,受众在关注事件“是什么”“怎么样”的同时,期望剖析事件发展的深层次原因,了解“为什么”会引起事件,并热衷于发表意见,提出改进建议,参与到“怎么办”的事件发展全过程中,了解更多“背后的故事”。面对这种变化,广播电视媒体报道仍利用单向传播的形态将会极难应对受众急于“发声”的现实,必须在报道形态上进行突破,改变当前的单一现状。

三、破解融媒体背景下广播电视媒体报道困境的对策建议

(一)重视舆论引领作用

新媒体形态下,信息资源海量丰富,但由于“人人都是传播者”,和广播电视报道内容相比,新媒体报道内容并不都是经过严格筛选审核通过的,网络上报道的信息难辨真伪,不实信息大量充斥,使其公信力受到削弱。长期以来,广播电视一直是主流媒体形式,对突发事件、新闻等的报道突出真实性和敏感性,在受众中奠定了公信力基础,颇具权威性。融媒体格局下,广播电视媒体报道可能受到其他媒体形式的冲击,但就报道的核心理念而言不会因此而显得过时,反而会使其权威性、公信力更加凸显,在社会舆论中发挥引领作用。因此,在融媒体背景下,面对开放的网络空间,面对各种思想文化的碰撞交流,为应对更加复杂的舆论环境,广播电视媒体要能够坚守舆论底线,以正确的舆论导向,充分借鉴运用新媒体,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实现媒体报道的融合发展。

(二)打造优质内容

对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来说,无论信息传播渠道如何改变,媒体报道的内容仍然是关键的竞争要素。媒体报道质量的持续提升,是广播电视媒体报道进行创新的基础要件。尤其是在融媒体环境下,广播电视媒体遭受冲击,要更好地应对激烈竞争,做好广播电视媒体报道的关键,就是要打造优质的报道内容。

一方面,要建立过程论思维,推出融合报道。所谓融合报道,就是通过挖掘真实细节,对事物发展的全过程进行报道,并研判事物发展趋势,直击事物本质,从深度、广度等层面,悄无声息地影响受众。如,新华社继《四个全面》《红色气质》《国家相册》之后,再次推出了大型主题新媒体产品《红色追寻》系列。其中,《红色追寻·足迹》通过连续多场移动直播的方式,由几名年轻人担任主播,利用8 天时间跨越12000 公里,重点选取了广东深圳、云南大理、四川芦山、湖南湘西、上海、河南兰考、辽宁大连、河北雄安八地,对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重大理念进行直播宣介。这一新媒体产品从宏观大视野展开,通过互联网可视化方式,将经济、政治、民生、环境等诸多领域取得的成就进行直观展现;又从细微角度切入,在各地受众中进行寻访,调查聆听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重大理念带来的各方面真实改观。栏目具备理论性与交互性,对重大主题报道进行了形式与内容的双创,使参与其中的受众如临其境,赢得了强烈的反响共鸣。

另一方面,要建立创造性思维,推出典型报道。典型报道,就是具有普遍意义的,侧重突出典型事物的报道。也就是对大量重要事实、人物进行筛选,取其中最突出、代表性最强的事例及人物进行报道,以区别于文学典型的手法,注重将真实事件、真实人物进行重点呈现。就其关键层面而言,典型报道的核心要领是“典型”,要突出典型,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下功夫。第一,锁定典型人物。典型人物的选择首先要符合时代进程,再者人物个性要具备呼应性,与民间焦虑和关注点要形成共鸣,还有就是人物品质要具备对主流价值的引领性,担得起时代所倡导的精神指引重任。只有这样,典型人物的选择才能与当下的典型宣传特质相契合,避免出现主流与民间舆论场不相贴合的现象,有效缝合官方与民间双方话语系统可能存在的裂迹。第二,完善报道设计。典型报道除了选择典型人物要符合当前的社会热点,具备凝聚共识的条件,还要就其报道进行科学设计,把民间共识及时转换为正能量。可以通过开展专项舆情调查,划分年龄段、学历层次等,围绕典型人物的典型事迹开展调查,设置相应的话题,征询公众意见;还可以通过主流媒体,利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话剧、戏曲、图片展等多种形式,报道展示典型人物事迹。

(三)创新报道形态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到2018年年底,我国网络视频用户规模为6.12 亿,同比增加了3309万,在整体网民中的占比为73.9%;我国手机网络视频用户规模为5.90 亿,同比增加了4101 万,在整体手机网民中占比为72.2%。基于此,必须对广播电视媒体报道形态进行创新,推出全媒体形态产品,实现报道形式与形态的相互融合。分析当前融媒体报道形势,要对广播电视媒体报道形态进行创新,需从三个方面着手实施。第一,单线结构。在报道中,针对一个事件,要深究出一条主线,找到这条主线上的关键节点,分析前景及背景,剖析事件发展的来龙去脉,进行全程追踪,实施事件全过程的“全景”报道。第二,多线结构。在报道牵涉面较广的事件时,需要同时铺开多条线索,并在每条线索上仔细深挖出可能存在的关键节点,可以是围绕同一角度展开的线索,也可以是多角度同时展开的线索。第三,扩散结构。相较于多线结构,这种结构涉及面更广泛,且侧重的并非事件本身,而是对所报道事件在大环境下形成的辐射效应更为关注。如,新华社推出的《现场新闻》是其新媒体形态产品之一,通过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新闻采集,以同一事件为基点,组织多路记者,开展同一时间、不同视角的现场直播报道,使受众体验更加全面。《现场新闻》对报道形式和内容进行创新,报道形式融合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以及直播流、H5 等,对现场进行了高度还原,设置了一系列易使受众产生共鸣的议题,从多个层次和维度,对新闻内涵进行了本质性揭示,将生动鲜活的新闻现场向受众展现出来,对广播电视媒体报道形态进行了极大创新。

四、结语

传媒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就是媒体融合,在这种格局下,各种媒介之间无可避免地上演着跨产业、行业甚至是跨组织的协同竞争“大戏”。与此同时,各媒介内部也在不断进行着变革,对报道形态、内容进行着持续创新。因此,融媒体背景下,广播电视媒体只有对自身局限性有充分认识,加快转变观念推动全媒体融合,才能逐步走出困局,找到适合自身的发展之路。

猜你喜欢
媒体报道广播电视受众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技术开路 颜值助攻——如何做好融媒体报道的实战心得
媒体报道
周六广播电视
周日广播电视
周五广播电视
周三广播电视
“东方之星”陨落长江全媒体报道体现大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