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税收新闻报道如何借力“融媒体”

2019-02-20 04:42董碧娟
视听 2019年11期
关键词:融媒体新闻报道选题

□ 董碧娟

在大规模减税降费的背景下,人们对税收信息的关注度越来越高。然而,税收资讯具有知识门槛高、文件政策多等特点,如何及时准确同时又以大众易于接受的方式做好税收新闻报道,成为财税记者不得不面对的一道难题。而在媒体融合机遇下,大胆运用新技术、新机制、新模式成为税收新闻报道的一项破题之举。本文结合经济日报财税报道团队的创新实践,浅谈如何运用融媒体工具做好税收新闻报道。

一、让内容和形式“融”起来

融媒体拓展丰富了新闻报道的呈现方式,但同时,不同的传播平台和技术也具有不同的规律和特点。在使用融媒体进行税收新闻报道时,一定要研究掌握不同传播渠道的特点,让选题和平台更加匹配,让内容和形式更加融合,这也是运用融媒体做好税收新闻报道的关键。

在实践中,记者往往会遇到一种“两难”,即究竟应该是选题内容优先还是形式和平台优先。其实,产生这种两难的深层次原因,还是传统文字记者面对多样化的新媒体传播平台时的“不适应”,是在思维上还没有真正“融”起来,将选题和平台分立,继而产生了“这个选题不适合在这种平台做”或者“这种平台不适合做这种选题”的“刻板印象”。实际上,在融媒体实践中,选题内容和平台是融为一体的,没有选题适应不了的平台,也没有平台承载不了的选题,连接二者的关键在于“创意”。

将选题和平台分立的“刻板印象”,在知识门槛高的税收报道领域更容易出现。比如,在我们启动报社短视频重点原创专栏“税收小灵通”之前,我们的税收新闻融媒体实践多停留在微信公众号文章上。潜意识中,我们觉得税收信息很专业,不适合用视频形式来传播。一篇几千字的报道都可能讲不透一个政策,更何况短短几分钟甚至几十秒的视频?2018年,在报社广泛动员大家进行可视化融媒体实践的活跃氛围下,我们逐渐打破这种自我设限,决定尝试用短视频形式传播税收新闻。

这种尝试也给我们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抖音等有限时长视频平台倒逼我们在选题构思上更加选择“纯干货”,让我们意识到字数或时间越长,并不一定传播信息就越丰富实用。相反,在有限时间内选择最核心的信息可能会有更好的传播效果。同时,这些外部视频平台的一些流行话语和场景、一些热点话题等,也打开了我们的选题视野,让我们可以把更多想要传达的税收信息纳入创作中。

比如,由春入夏,减肥瘦身成为热点话题。我们设置了一个街采场景,请一位名叫“郑茗”的苗条女士分享瘦身心得,在一语双关的表述中,带出我国不断精简税务证明事项的新闻消息。再如,我们借助备受网友关注的相亲话题,以“相亲聊什么”这个话题切入,生动传播了个税改革的最新进展。这些视频单期播放量均超过10 万次。这种及时呈现的、互动式的传播效果也给了我们更大的信心。

二、让创意构思“活”起来

在融媒体实践中,思维转换十分关键。要注意从传统文字报道的体系化、系统化思维中跳出来,转化成更适合融媒体传播的“点状”和情景化的思维。所谓“点状”,就是在短视频作品中要注重所传播信息的聚焦和鲜明,避免说教式的、繁复的信息灌输。所谓情景化,就是要为传播的核心信息点设置恰当、有趣的情景。

要做到以上两点,首先必须打好基础,吃透政策。在税收新闻的融媒体报道中,经常会感到创意之难。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对政策没有完全吃透,所以在话语方式上畏首畏尾,束手束脚,用照搬政策原话代替了提炼概括和准确生动的解读。因此,要更加注重对政策的研读,提升对政策要点的把握能力。

同时,思维要从单一向多维转变。在融媒体方式下,一件作品涉及多种元素,最终的呈现效果也取决于各个环节和要素的匹配和共生力,因此在创作过程中一定要保持一种多维视角,具体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一是时效和速度。赢得时效就是赢得先机,越快越主动,创作空间也会越大。而且时效和速度也是受众考量视频作品专业性的一个重要标准。2019年两会期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全年减轻企业税收和社保缴费负担近2 万亿元。当天,“税收小灵通”就发布了视频作品《定了!减近2万亿元!》,并取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

二是趣味。选题切入点要巧妙,要有吸引人的角度。比如,“税收小灵通”有一期以“这些豪车为什么纷纷降价”为选题,通俗易懂地宣传了最新的增值税税率下调政策。在税收新闻的融媒体创作中,一定要站在读者角度换位思考,避免灌输式、文件式的信息传播。同时,要增加融媒体产品的趣味性,既要及时了解税收资讯,不断扩充税收领域知识储备,也要及时了解其他热门资讯,让策划创意触类旁通,更加游刃有余。

三是要有独家信息。要善于挖掘选题,努力提供独家的、实用的信息。比如,国家出台了很多针对小微企业的减税措施,但很多人对究竟什么是小微企业不太清楚。我们通过研读分析政策文件,用短视频《“小微”是谁?》清晰地介绍了如何界定小微企业。

四是表达方式要生动。可以借助一些适合的网络热词,让话语方式更加轻松幽默。语言形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信息产品对受众的吸引力,因此一定要注意在语言的生动性上多下功夫,用受众喜欢听的话语方式传递信息。

五是要注重实用性。在实际创作过程中,不能为了情景的幽默搞笑,而忽视了关键信息的传达,不然内容会显得单薄。要避免空洞的幽默和为了幽默而幽默,要注重趣味性和实用性的紧密结合。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这一点往往较难做到,要么为了增强趣味性而丰富场景化表达,从而或多或少地挤占了实用信息;要么为了更实用,会增加政策的细节性描述,从而弱化了趣味性。因此在实践中尤需注意这两方面的“度”的把握。

六是要注重表现形式的精致。融媒体作品相对纯文字作品,呈现元素更加多元复杂,而且其最终的呈现效果取决于各个元素的结合水平。不同受众可能会根据自身倾向选择若干不同的元素来判定作品的专业度和价值。因此,对画面、图片、文字、声音等各要素都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精益求精。

三、让合作机制“顺”起来

税收新闻报道的融媒体探索必须要注重团队力量的发挥。真正发挥团队合力,机制建设尤为重要。首先,必须要有明确的定位。在组建团队时,需要对合作目标进行清晰的描述和界定,要让团队成员真正明白要做什么,自己在团队中可以发挥怎样的作用,可以在团队中获得怎样的成长。

以“税收小灵通”为例,我们经过几轮探索,确定了“通过若干人物与小灵通场景对话方式,轻松幽默分享税收信息”这一定位,并逐步形成了部门领导、财税口记者、非财税口记者的成员构成。财税记者主要负责核心策划;非财税记者可以以“第三方”视角优化创意,同时参与完成剪辑拍摄等工作;部门领导负责选题敲定和成品把关。

要让合作真正“顺起来”,还必须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在融媒体探索中,策划和创意是最核心的部分,因此应该更加注重对策划创意环节的激励。同时,要根据传播效果及时地对相应环节的完成者进行激励。要让激励更加动态、及时,不断激发团队人员的创作活力。

合作机制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沟通机制。良好的沟通会让合作更加顺畅和高效。因此,要建立线上线下的沟通渠道,比如线上可以通过建立微信群等方式,及时沟通;线下可以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圆桌会等形式进一步增强团队人员的沟通。

二是学习机制。融媒体探索中,会遇到很多新技术、新载体、新问题,这些都需要通过不断加强学习来应对。组织培训、交流参观、多方座谈等形式有利于进一步拓展学习的广度和深度。

三是创意机制。创意往往需要更多“头脑风暴”,与一个人封闭构思相比,多人围绕一个选题贡献才智,合力“精雕细琢”,往往能产生更多优质创意。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创意机制的建立并持续优化。

四、结语

税收新闻的融媒体报道具有关注度高、创新潜力大的特点,但同时也涉及很多难题和挑战,需要全方位的努力和持之以恒的探索。只有不断加强创意、提升品质、注重合作,才能获得更好的传播竞争力。

猜你喜欢
融媒体新闻报道选题
“她时代”新闻报道中的“时代精神”呈现
论新闻报道中的流行语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谈诗词的选题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新媒体不当新闻报道的影响
融媒体时代领导者媒介形象重构与认同
融媒体背景下健康类纸媒的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