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文言虚词“乎”的用法想到的

2019-02-20 23:57关淇月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9年1期
关键词:助词实词虚词

内容摘要:古人说:学会支乎者也矣焉哉。文言虚词是组成文言语句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其中包含副词、介词、助词、叹词。虽然文言虚词数量较少,不过使用方法灵活,应用率较高,在汉语中发展变化较大。接下来,笔者结合学习经验,就文言虚词“乎”的用法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文言虚词 乎 用法

文言虚词“乎”用于语气助词,用在后词后分为两种,即:助词和介词。用作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如: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岳阳楼记》)(乎:于)

一.文言虚词乎用法

文言虚词中的“乎”主要用于语气助词,但是“乎”在句子中与动词用法分为助词和介词,介词应用较多。比如:师说中“生乎吾前,其问道也固先乎吾,”“乎”翻译为“于”,用于介词。不过,有时将句子跟在动词后作为介词也是可行性,比如: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这就属于介词结构后置句。在该句中作为介词翻译则不太恰当,只能当做“在”后的后缀,并无具体意义,是虚词中的助词。这样一来,句子中放在动词后面的“乎”作为助词。“乎”和“于”意思相近,“于”放在动词后作为后缀时,“于”就没有任何意义,比如:“忠”与“于”形成“忠于”,“于”就不能当做介词。这是因为“忠于”后能够带宾语,“于”主要作为构词成分,无具体意义,因此属于助词。尽管“于”多应用在汉语中,但其根源是文言虚词应用。比如:“故田成子有乎盗贼之名”和“良剑期乎,不期乎镆铘;良马期乎千里,不期乎骥鳌”,改句子中的“乎”等于“于”。但是也有作为介进对象或代表停顿的介词不太合理,两个“乎”根据现代汉语翻译都是作为词缀,结合文言虚词则用于助词。与“者”使用方法相近,“者”原本作为文言虚词的助词,但在现代汉语中多用于动词、形容词,比如:“瞽者无以与乎文章之观,聋者无以与乎钟鼓之声”,其中,瞽者与聋者的“者”都表示为助词,译为人。但是,在现代汉语中主要用于后缀,代表有这样的人。其实,“乎”也并非可以完全取缔“于”,例如:文言文中被动句多应用“于”而很少使用“乎”,“对于”的意义不用“乎”。文言文中的“乎”不会因为在句子中的作用而看作“于”,或是认为二字使用方法相同,例如:“府吏见丁宁”中的“见”在动词前代表对自己怎么样,等同于“我”,但它作为一种副词。所以,该句中在动词后的“乎”用法详细划分可以作为助词、介词等。

目前,文言虚词使用方法多是根据汉语语法定义的。这是因为文言虚词的使用没有明确的定义,语法作用和词的形态、词汇也不是汉语语法能够完全解释的。因此,一些时候难以具体指出也是情有可原的,比如:“吕公女,乃吕后也”中的“乃”代表判断,意为“是。”如果按照汉语语法划分,“是”表示实词中的动词,有“是”之意的“乃”,根据古汉语此类是虚词中的副词,因而就出现了句子成分不完整的问题。这也是由于句子中没有谓语。汉语中副词主要用于修饰动词或形容词。例如:“(张)良乃入,具告沛公”中的“乃”,因为在动词“入”前,因而作为副词。但“吕公女,乃吕后也”中的“乃”是主语与宾语的连接,所以将其作为实词的动词,非虚词中的副词。对于文言虚词“乃”的划分其词汇意义是一样的,只是根据汉语语法划分,实词与虚词语法功能不同。通常情况下,实词表示有实质性的意义,可以独立用于回答问题或作为句子成分的词。虚词则无实质性的意义,不可以用于独立回答问题,这也是在文章翻译中很多句子存在理不通的主要原因。的至于副词属于实词还是文言虚词问题至今也未有明确答案,例如:一些人提出副词属于半实词,出现异议主要因为认识到实词与虚词的不同属性。按照这一思路,“吕公女,乃吕后也”中的“乃”虽然是副词,但也可以作为实词看,这样句子就理通了。而另一些认识,这些句子都在句尾,不是都有一个表示判断的语气助词,这些句子属于判断句,文言虚词的语气助词既表示语气又具有句子连接的作用,但与汉语的语气助词语法又存在差别。

结合词法上分析,古汉语实词与虚词的定义较为模糊,一些文言虚词也是基于文言实词演变的,意义与作用具有实词性。比如:“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中的“所”,一些人将其作为代次,也有人作为助词,而无论如何区分都属于虚词。“所”实质上是由名词演变的,如:“某所,而母立于兹”,“所”代表名词,表示处所。所以,“所至”中的“所”放在动词前面形成名词性的“所”字结构,代表处所。此外,也有一些文言虚词是由实词演变的,相同的虚词用法主要应用在现代汉语相近虚词的使用方法。比如:“则”应用在汉语中为连词,但在古汉语中还可作为助词、副词,也有文言虚词的使用,这是因为无法使用现代汉语翻译。因此,根据现代汉语将其作为助词,比如:“其”作为代次、副词、连词时可以用汉语诠释,进而确定使用方法。但是,对于“余与四人皆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中的“其”就不能使用漢语词汇诠释,无实质意义。因此,只能作为助词。

结合现代汉语实词与虚词定义,实词指的是具有实质性的意义,虚词则无意义。而在文言虚词中也表示具有实质性意义,如:“久久莫相忘”,“相”表示指代性副词,等于“我”,这时我们就不能说没有实质性意义。或者“因利乘便”中的“因”,通常看作介词,有“凭证”等意义。但是,结合其该句结构分析,“利”和“便”同义,“因”与“乘”同义。所以,“因”具有实质性意义,可以将其作为动词。此外,也有文言虚词是结合现代汉语明确使用方法,虽然这种方法并不恰当但也是无可厚非,这也是存在异议的主要原因。比如:军惊而坏都舍”中的“而”,汉语可译为“好像”,但在该句中则成为动词,或者在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和“天涯若比邻”中的“若”也可译为好像、似乎,也可作为动词。如果只是因为翻译意思相同就将“而”与“若”作为动词还有待进一步论证。“军惊而坏都舍”中的“而”表示递进连词也是合适的,因为该句主语为“军”,“而”连接“惊与坏”词性相同,译为更进一步,“军惊而坏都舍”可译为:士卒惊骇进而使大房屋倒塌。

基于句法分析,古汉语有特殊结构形式,结构与现代汉语还存在较大不同。文言虚词包含文言句式。所以,文言虚词在句子中的含义高于现代汉语虚词的含义,如:现代汉语中代表判断的句子有“是”,但古汉语中多用“则”、“乃”、“即”等。从这一点不难看出,文言虚词用法与现代汉语虚词使用方法存在某种联系,但也有所不同。我们在学习时不可为了便利而将现代汉语虚词用法套用在文言虚词中,还应结合句子含义具体判断。

二.文言虚词举例

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考纲划定18个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也、则、者、之。其中“因、以、于、则、之、乃、而”是历年高考试卷中的“老面孔”。常见考法是采用课内与卷内句对照区分的题型进行考查,

(一)而

用作连词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并列复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分别陈述几种事物,或者几种事情,或一种事情的的几个方面,分句之间是平行相对的并列关系。主要关联词语是:既……又……,还,也,同样,不是……而是……,是……不是……,同时,一方面……一方面……,有时……有时……,有的……有的……。如:它既不需要谁来施肥,也不需要谁来灌溉。我们不是要空话,而是要行动。递进复句,后面分句的意思比前面分句的意思进了一层,分句之间是层进关系。常用的关联词是:不但(不仅、不只、不光)……而且(还,也,又)……,尚且……何况(更不用说,还)……,况且。

(二)乎

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美哉乎,山河之固。(《史记·吴起列传》)。用在句中的停顿处,不译,如:矗不知乎几千万落。(《阿房宫赋》)。词尾,译为“……的样子”“……地”,如: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赤壁赋》)。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解释,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則知明而行无过矣。

(三)其

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如: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阿房宫赋》)。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如: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游褒禅山记》)。用作副词: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综合分析,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在虚词用法方面有待进一步研究,例如:实词和虚词划分;虚词分类;代次、助动词、数词属性等。

参考文献

[1]朱永平.汉字形义与虚词的发展——兼议对外汉字教学[J].国际汉语教育(中英文),2018,3(03):70-76.

[2]彭婷婷.试论中职语文虚词教学的方法之比较分析[J].青春岁月,2018(17):136+135.

(作者介绍:关淇月,山西省忻州市第一中学590班学生)

猜你喜欢
助词实词虚词
格助词“に”と“で”的使用区分
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如何把握“虚词于构句达意之作用”
贵州方言先行体助词的语法功能及地理分布研究
湖北天门方言“的”的用法探析
掌握文言文阅读中的“实”与“虚”
助词“给”的发展变化研究
高考专题复习之文言实词词义猜想与推断
高考文言实词释义的误区与对策
虚词使用五种错误例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