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学前儿童性教育研究状况评析

2019-02-21 06:49郭雪如程东亚朱倩文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儿童性儿童研究

郭雪如,程东亚,李 玉, 宋 丹,朱倩文

(西藏大学教育学院,西藏拉萨 850000)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的同时,国民的道德判断、思想观念等也在接受着来自各方面的挑战。科技的发展为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更多渠道,我国学前儿童教育观念正逐渐被外来的性教育文化所影响。儿童性教育是儿童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不仅关系到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更关系到儿童的健全人格发展,因此引起了广泛学者的高度关注。一直以来,人们普遍认为青春期是对个体进行性教育的关键时期,而忽视了幼儿时期的性教育所产生的巨大作用和深远影响。它不仅能够使儿童正确认识自己的性别角色,了解基本的生理卫生知识,掌握自我保护的方法,更能帮助儿童解决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异常状况,为后续性教育的进行奠定基础。基于此,本文旨在对相关学术期刊和论文进行整理分析的基础上,探究近年来中国儿童性教育研究的基本状况。

一、数据的采集与分析框架

中国知网是集国内外各类文献资源为一体的、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学术资源库。因此,本文以中国知网“中国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为平台进行数据采集。首先,以主题包含“性教育”为关键词进行检索,获得1293个样本;其次,再以主题包含“儿童性教育”或者“幼儿性教育”为关键词进行检索,获得24个样本。最后,对这24个样本进行重构与解读,剔除重复样本和与本课题无关的样本,最终实际获得7个样本。

针对这7个样本,参考出台的相关政策规定和部分相关权威书籍,以儿童性教育的意义、方法、内容以及论文的授予年份、课题的研究方法五个维度为分析框架,进行质性分析。

二、基于学前儿童性教育研究发展阶段走向的分析

对于相关硕士论文授予年份的统计,可以大致了解我国学前儿童性教育研究的基本状况,进而更加科学地预测学前儿童性教育的未来走向。从所采集的7篇硕士论文来看,论文授予年份的跨度为2005-2015年。具体分布情况见下图。

综合有关专著我们可以把近20年来中国学前儿童性教育研究分为四个阶段:

萌芽阶段:1992年-2000年。受中国传统观念的影响,我国对性教育一直采取避而不谈的态度,直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才出现有关“性教育”的书籍。但这一时期的性教育内容主要针对青少年,实施的方法也仅限于书报宣传,面向学前儿童的性教育鲜有涉及。只有1998年出版的由游乾桂所著的《知性的孩子更健康:有效启发孩子的性教育》,首次提出3-6岁儿童也应包括在性教育的受众对象中。这一观念的提出为以后学前儿童性教育的研究奠定了基石。

形成阶段:2001年-2005年。虽然游乾桂早期提出“性教育应面向3-6岁儿童”这一观念,但起初国内此类的相关研究仍然处于空白阶段。台湾学者毛万仪在2001年出版《幼儿性教育》一书,成为这一时期儿童性教育的典型代表作,说明儿童性教育研究在我国的形成。

发展阶段:2006年-2011年。在前人的影响下,这一时期的儿童性教育研究内容更加细化,研究角度丰富多样;从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主要涉及儿童性教育的目标、内容与方法。除了专家学者,也开始有本专业的学生对此课题展开研究,这一现象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儿童性教育在我国的发展。

深化阶段:2012年-2017年。随着社会的现代化发展,学前教育领域出现的问题逐渐增多,儿童性教育这一话题也越来越受到重视。针对性侵学前儿童这一问题,教育部、公安部、共青中央团和全国妇联于2013年发布有关规定,明确幼儿园教育的教学内容应包含儿童性教育。更多学者从社会学、伦理学角度论证儿童性教育的必要性,同时对儿童性教育的实施提出了可行的活动方案。

三、统计结果与分析

(一) 基于学前儿童性教育意义的统计与分析

性教育对于人的一生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自儿童时期开始的性教育更是对儿童的成长和发展具有不容小视的意义。欧晓燕指出,儿童性教育的核心意义是唤起社会的重视。“当前社会性教育认识模糊、混乱,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在性价值观方面发生着积极的变化。但是,与现代文明不相符的性道德、性态度等观念依然存在。受中国古代封建思想的影响,绝大部分国民依旧认为性是低俗不堪的。”[1]即使是21世纪,仍然存在很大一部分人会谈“性”色变,这样的旧思想根深蒂固,对于我国学前儿童性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滞后作用。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还需要从改变人们对“性”的一贯认知入手。学者尹恒在《我国城市幼儿家庭性教育研究》中发现,幼儿家长缺乏性知识是导致我国性教育发展受限的因素之一[2]。父母对孩子的影响从出生时开始并一直延续至成年,因此,家长具有正确的性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性教育知识和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儿童对学习专业全面的性知识的学习,有助于其以后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恋爱观。《性心理学辞典》中指出,性教育在整个国民教育中占据了重要地位,科学系统的性教育对于儿童和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家庭的和睦以及社会的安定会产生重大影响[3]。通过孙永霞的幼儿说脏话的研究发现,脏话通常是通过模仿大人的语言习得的,而脏话的字眼大多涉及性器官和性行为,这便更加突出了儿童时期的性教育对正确价值观和健康人格形成的重要性[4]。对儿童进行性教育这一观念无疑是对社会大众文化认知的一种冲击,为了更全面的呵护祖国未来的花朵,性教育具有不容忽视的重大意义。已有研究已经从多方面论证了儿童性教育的重要性,从侧面反映出我国对儿童性教育的重视。

(二)基于学前儿童性教育研究方法的统计与分析

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方法往往是正确认识、了解、研究一件事物的重要开端。从这个意义上讲,对已有文献研究方法的分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描绘出近年来我国学前儿童性教育研究方法上的特点及变化。欧晓燕在对幼儿园性教育活动实施的行动研究中,首先根据已有的相关性教育研究文献,提出“幼儿园有必要实施性教育活动”这一假设;其次制定并实施活动方案,搜集资料;最后分析整理搜集到的资料,得出结果,论证先前的假设成立。教育行动研究是以实际操作者为主导,理论工作者起协助和指导作用,强调教师之间的合作、交流与分享。谢莹在朱海林教授指导下进行的“当前中国性教育面临的伦理难题与对策研究”课题中采用了文献研究法,侧重搜集以儿童性教育为关键词的著作、论文、报纸、法律法规等相关资料,为课题的后续研究提供充足的理论依据。甘维在覃琮老师的指导下开展的“男童性安全教育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中,深入社区,通过观察社区环境和与社区居民进行访谈,了解社区性安全教育基础,收集资料;通过访谈儿童的家长,了解家长对孩子性教育的基本情况。要想达到科学研究的目的,需要用事实说话,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完成研究。尹恒在调查我国城市幼儿家庭性教育情况时则采用了文献研究法和问卷调查法。通过阅读已有文献,在大致了解我国目前性教育研究的状况和进展,掌握国内外有关儿童性教育的相关理论的基础上,从该课题的研究目的出发,编制问卷和访谈提纲,深入幼儿园对儿童家长进行调查,总结了儿童家庭性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归因分析。与文献法相比,问卷调查法少之又少,国内具有代表性的仅有席庆兰等人2005年发表在《中国校医》上的《对286名幼儿性教育现状调查》和王燕2015年发表的硕士毕业论文《幼儿园性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两篇文章。

(三)基于学前儿童性教育内容的统计与分析

黄金花认为,儿童的性教育内容包括性别角色、认识身体、培养清洁卫生习惯、学会自我保护以及爱的教育[5]。许世彤、区英琦指出:“性教育的内容要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而有所变化;在幼儿时期,要侧重于性别意识的培养,让幼儿直接通过性别化的社会性学习观察和模仿性别品质,表现符合社会规范的性行为[6]。”根据以上两位学者的研究成果,我们发现“是否具有针对性”成为学前儿童性教育内容选择的重要标准。徐明、邵佩兰在《大学生性科学与性教育读本》中提到,“性别自认和科学健康的性态度的树立,避免性压抑是婴幼儿性教育的主要内容[7]。”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目前我国对儿童性教育内容的研究主要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一是性别意识的培养,使儿童首先能够客观上认同自己的性别,并且能够接受自身在生物学上的男女特征;二是生理卫生知识的学习,基本的生理知识能够帮助儿童更加科学、系统、深入地认识自己,了解生命的起源,对于儿童以后的身心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三是“生活化”的性教育,性的结构不仅包含生物学因素,还包含社会学因素、心理学因素等多种因素。因此,性教育应当自幼儿时期开始,并且一直延续下去,作为习得知识的一部分融入生活当中。

(四)基于学前儿童性教育方法的统计与分析

对于学前儿童性教育方法的研究,可以为儿童性教育的实施提供实际参考案例。通过借鉴前人已使用过的方法以及得出的结论,能够为今后与之相关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1)关于儿童性教育的责任承担方。晏函文认为:家庭、学校和社会任何一方的缺失都不能完整的实施儿童性教育[8]。根据调查发现,幼儿教师是目前我国学前儿童性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儿童性教育开展的侧重点在幼儿园内;人们对性教育实施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儿童性教育的机制仍需完善。只有教师、家长和社会三者相互联系,配合一致,趋向同一目的时,儿童才能受到良好的性教育。

(2)关于儿童性教育实施者的专业技能训练。教学的“方法”远比教学的“内容”更重要。”对于性教育的实施,晏函文更重视思想理念的学习,师资力量的培养以及教育理论研究三个方面共同推进发展。游乾桂认为,“教育者在掌握系统的性知识的同时,也要形成良好的性态度[9]。”

(3)关于生活化的儿童性教育。“教育即生活”,性教育也应该成为儿童生活的一部分。台湾学者毛万仪指出,对儿童进行性教育的方法要尽可能的贴近生活。比如创设有益的环境,让儿童能直接得体验性教育;针对日常生活中的性教育事件,随机地开展性教育;或者在其他课程中融合性教育的相关知识,潜移默化地对儿童进行必要的性教育[10]。同时,同伴关系作为学前儿童的重要社会关系,必要的性教育更有助于其发展社会能力,形成有爱态度,为恋爱观的形成奠定基础[11]。

(4)关于儿童性教育的宣传。要通过各种渠道宣传正确的性教育观念和开展儿童性教育的必要性,使社会大众能够理解、接受性教育。中央发布的《关于做好预防少年儿童遭受性侵工作的意见》中特别指出:要通过课堂教学、讲座、主题活动等多种形式开展性知识教育、预防性侵犯教育,提高师生、家长对儿童性侵害犯罪的警惕[12]。儿童作为社会阶层中的弱势群体,对儿童进行性教育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在确定实施办法时,要考虑到儿童在不同年龄阶段具有不同的生理和心理特征,需要综合各方面因素,选择适合的方法来开展性教育。

四、未来中国儿童性教育的基本特征及动向

近年来,中国有关儿童性教育的论文越来越多,性教育已经成为大部分专家、学者所关注的话题。儿童性教育的论文由无到有、由有到多;儿童性教育的内容不断丰富;儿童性教育的方法不断增加;儿童性教育的内涵及意义不断升华;儿童性教育相关问题的研究方法不断探索,都证明我国学前儿童性教育在研究质量与研究数量上有显著提高,也反映出近年来我国学前儿童性教育蓬勃发展的态势。但是综合整理已有的相关研究文献不难发现,目前我国的学前儿童性教育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需要更深层次的探索和解决。

(一)建立多层次的学前儿童性教育体系

从整体来看,我国已有的学前儿童性教育的研究显示,在性教育内容上大致可以分为性别角色,生理卫生以及性情感道德教育三个方面,均是从性教育实施者的观念和角度出发,规定儿童性教育的基本内容,而真正能够以儿童的性好奇、性疑惑以及表现出来的相关性行为为立场,计划编订儿童性教育内容的教育资源涉及范围较小,相关教育内容体系也并不完善。因此,丰富儿童性教育内容设置的出发点,更多地站在儿童的角度上进行考虑,是未来学前儿童性教育内容的研究需要重视的问题。

(二)注重民族地区的性教育研究

通过在中国知网上搜索发现,目前我国学前儿童性教育的研究范围仅在内地各大城市,以“民族地区”和“性教育”为关键词在CNKI里几乎没有检索到相关文献。课程设置、教师资源、经费投入和教育制度是西藏地区学前教育研究涉及的主要方面,关于儿童性教育的研究寥寥无几。因此,更多的在民族地区开展调查儿童性教育的现状,应该成为未来我国学前儿童性教育研究的新方向。

(三)探索更加多元的研究方法

学前儿童性教育的研究和发展,不仅需要大量的经验总结和文化引进,更需要科学、丰富的研究成果,只有这样才能提升学前儿童性教育的整体研究水平,从而更好地进行儿童性教育。从方法论的立场上来看,我国学前儿童性教育的研究需要不断突破和创新,超越以文献梳理与问卷调查为主的研究,积极倡导多元的研究方法,促使学前儿童性教育不断走向成熟和发展。

猜你喜欢
儿童性儿童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用“东方红”和“新锋尚”诠释少先队政治性与儿童性——东方红小学少先队品牌建设两例
我国儿童性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福莫特罗与沙丁胺醇治疗儿童性哮喘的临床效果比较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儿童性教育让家长犯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