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尔夫《墙上的斑点》中的意识流表现手法解析

2019-02-22 10:21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意识流伍尔夫斑点

杨 梅

(雅安职业技术学院 四川·雅安 625000)

在意识流小说的发展史之中,针对小说的表现手法研究必不可少,这是内容与形式之间相互联系、紧密渗透的重要方式。《墙上的斑点》主要讲述了小说主人公在一个较为平常的日子中,在抬头的一瞬间看到墙上的斑点,继而出现了意识世界的流动,并产生了一系列的幻觉及假想。《墙上的斑点》作为典型的心理小说,其中人物的意识流动成为小说的绝对性主体,作者通过人物瞬间的行动印象感觉,将读者引入小说人物的精神世界。

一、《墙上的斑点》中的意识流表现的叙事视角

(一)内聚焦结合零聚焦叙事视角

弗吉尼亚·伍尔夫的意识流小说 《墙上的斑点》,受传统现实主义小说创作的影响,其中仍保留一部分零聚焦叙述视角模式。零聚焦叙述视角主要在传统现实主义小说之中运用,叙述者通过采用客观叙述的方式,讲述小说中的人物及情节。意识小说之中内聚焦叙述结合着虚线穿插零聚焦文本,多数情况之下属于单纯描述的叙事状态,例如,在小说《墙上的斑点》中,“今年一月中旬,我第一次看到墙上的斑点。为了确定今天是哪一天,你必须回忆起我所看到的。现在我想起了炉子里的火。一盏黄灯在我的书页上一动不动地亮着。壁炉上的圆玻璃壶里有三朵菊花”,这段描写为小说后续的描写提供背景,并使用“墙上影子”的方式,揭示小说中文本意向的动态性,并从外部环境的讲述构建起小说意向的活动状态。在《墙上的斑点》这部小说中,内聚焦与零聚焦相互穿插,其中偶尔也表达出一些观点,并对一些意向加以论述。

(二)不定式内聚焦叙事视角

内聚焦可划分为三种形式,即固定式内聚焦、不定式内聚焦及多重式内聚焦。固定式内聚焦为作者固定不变的采用主人公的视角观察事物,使用主人公的第一口吻叙述事物。例如,《墙上的斑点》中,“于是我进了屋子。他们正在谈论植物学。我说我在Kingsway 的一所老房子的地上看到了一朵花。我说种子主要是在查理一世统治时期种下的。查理一世在位时人们种的是什么花?我问——(但我不记得答案了)也许是一朵长着紫色穗子的大花。所以我想了想。与此同时,我一直在打扮我的形象,在我的脑海中爱抚,这是个秘密,而不是公开崇拜它”。在这一段的描写之中,使用了大量的第一人称“我”,是小说中的“我”意识的充分呈现。与此同时,小说《墙上的斑点》中,更加偏重于不定式内聚焦方式,多种人物叙事方式并存,通过不同的叙事维度,形成不定式的叙事内焦。

二、《墙上的斑点》中的意识流表现的语言形式

(一)语音维度的节奏型

意识流小说的创新具有较强的艺术性,小说语音维度中具有较强的节奏性。英语小说中的节奏性主要通过重音的变化及停顿中表现出来,语音的节奏变化能够增强小说的风格,使得小说具有较强的美感,这也是通过语言表述出意识流小说的特点。例如,小说《墙上的斑点》中,弗吉尼亚·伍尔夫通过重音、停顿、音长变化等方式,使得小说具有抑扬顿挫的美感。例如,“...dmiring the wardrobe,admiring the actual object,admiring the reality,admiring the world outside us,which proves that there is something else besides ourselves...”这段描写之中,词汇的选择具有较强的层次性,是意识流表现的重要方式。

(二)语言维度的合理性

语言维度的合理性,是小说在创作中文学语言组织的构成原则,其中涉及词汇、语句的使用。在词法使用维度中,需要注重用词要贴切,也是形成小说句子及篇章的重要基础。基于构成法则的维度分析,《墙上的斑点》较为平实且自然,是意识流小说的典型创作方式。此处举例小说部分片段:大自然告诉你不要担心,要得到安慰; 如果你不能得到安慰,如果你必须破坏此刻的宁静,想想墙上的斑点。在《墙上的斑点》中,弗吉尼亚·伍尔夫十分善用色彩元素,通过色彩营造出不同的视觉印象,这也是意识流小说中主要的特点。例如,“树木把小溪染成了绿色,你会认为掉入水中的雌红松鸡,也会被染成绿色的羽毛”。

(三)修辞维度的变化性

小说《墙上的斑点》中使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在辞格层面就有一定的表现力,如比喻、拟人、借代及夸张等。在《墙上的斑点》文本中,主要以比喻和拟人手法为主。例如,“我时常想象那棵树的场景。首先,它在自己的木头里感觉良好和干燥,然后想象它感受到雷雨的破坏,然后它感觉汁液缓慢而流畅地流动。我还喜欢想,在冬天的夜晚,树独自站在空旷的田野里,树叶紧紧地贴在一起,铁子弹射向月亮,什么也没有暴露出来,像一根空桅杆整夜地在地上滚动。”在这段的描写之中,其中包含比喻及拟人,将大树拟作人类,赋予一定的情感及感知能力,最后一句又将大树比喻成“桅杆”,充分描写出大树在夜里被风吹的摇晃的景象。小说借助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是意识流展现的一种重要方式,使得小说更加具有意识流的特点和意境。

三、《墙上的斑点》中的意识流表现的主要技巧

(一)描写手法的创新

《墙上的斑点》中意识流的表现技巧,是反叛传统艺术的一种形式,小说的开始以墙上的斑点为始,并从“墙上的斑点是什么”为切入点,开始了意识流的描述过程。由墙上的斑点我联想到童年时期城堡塔楼之上的红色旗帜,并幻想出的一种战争的画面,其中众多骑着马的士兵跑至山坡之上,这部分的想象并非快乐的内容,与小说后半部分中的战争相呼应。小说中的呼应方式,表达出作者逃避庸俗人生的方式。墙上的斑点使得“我”找到了精神层面新世界的大门,我的思绪正是随着墙上的斑点展开,首先,我随着墙上的斑点联想到,这个地方曾经挂着一个贵妇人的肖像画,并且这幅画是一个赝品。在我的回忆之中,我和这个房子的前主人因此还发生了激烈的争执,前主人坚持艺术作品之后蕴含着深刻的思想。而我与前主人在此观点存在矛盾,“我”认为艺术作品的创作,在内容与形式之间并不存在必然联系性,没有思想作为支撑也可完成艺术创作。在二十世纪之中,传统小说的文学表现形式并非如此,伍尔夫的意识流小说创作中,主要强调小说主人公的真实感受,这种小说创作形式,对传统现实主义小说创作进行了颠覆,挑战了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创作模式,是对庸俗文学的创新。因此,《墙上的斑点》意识流思想的表现方式,在描写手法中进行创新,是一种反叛传统现实主义艺术的形式。

(二)远离现实的意识

在《墙上的斑点》中,作者远离现实的意识是较为快乐的,主要以现实生活中的某一事物为出发点,最终流动的意识将落实于现实事物的描写。《墙上的斑点》中意识的流动具有不定性及创新性,其中“小洞”、“钉子”及“花瓣”等事物,成为小说主人公意识流动的诱因。在小说中,主人公不愉快的意识想象被打断后,思绪会重回墙上的斑点之中,并由墙上的斑点继续进行思考和想象,继而转变意识流动的方向。最终,针对斑点的想象在现实客观存在的事物而终结。意识的流动过程中,当想象的内容不符合预期或是不愉快,便可重新回到墙上的斑点,重新开始进入意识的流动。如小说中描写到:“若我们被安排在某个人的后面,不必因此懊恼,而是应该安慰自己。若是无法完成自我安慰的工作,那就应该打破这个宁静。此刻,墙上的斑点成为人们解脱懊恼的重要方式”。

弗吉尼亚·伍尔夫小说中,通过墙上的斑点展开一系列的联想至战争,由此可见作者很长一段时间内处于战争之中,战争对其产生较为严重的阴影。随着斑点不断进行想象并放飞自己的情绪,便开始了由现实到意识、最后再由意识回归现实的过程。意识流小说的创作初衷起源于现实,作品最后描绘出的田园景色以及理想社会,也是现实生活中的事物写照。意识流小说的创作,需要远离现实社会,通过背离现实社会实现意识的流动。小说中主人公“我”,由于墙上的小斑点而开展自由丰富的想象,这种意识的流动中出现了众多的画面,并最终回归于现实生活之中。在二十世纪的小说创作之中,小说的物质世界及精神世界描写,也是感性世界与理性世界的有效碰撞,作者将敏感焦虑、被动无奈借助墙上的斑点描写得淋漓尽致。

(三)内心独白描写

意识流小说的表现方式中,内心独白描写为重要的技巧之一。使用内心独白式描写,作者可天马行空地讲述出自己的内心世界,其中包含潜意识及无意识的想法。意识流小说的创作不需要听众,并摒弃一切现实与中间媒介,作者的讲述直接进入小说人物的思想世界之中,并触碰到小说人物理性及非理性的精神维度。《墙上的斑点》小说中,作者借助小说人物充分展现出自己的观点,并且不受任何外界因素的影响,整部小说都是自我意识的流动,并没有出现其他的故事情节。《墙上的斑点》主要以两个时间为描述中心,一方面为故事讲述的时间,是“我”对于已经发生了的事情讲述的时间。另一方面是在喝完下午茶后,在我发现墙上的斑点意识流动的时间。在整个叙事的过程中,两个时间的节点开始变得模糊,并且主人公“我”的思绪开始漫游,其中漂浮的思绪被墙上的斑点拉回几次,但是会再次进入意识的流动之中。小说中“我”内心独白的描写,是意识流小说艺术表现的重要形式。

(四)蒙太奇式描写

在《墙上的斑点》这部小说之中,作者运用了大量的蒙太奇表现手法。蒙太奇手法通常会运用到电影的拍摄之中,通过多个镜头片段的合成,展现出事物固有的多样性及变化性。在意识流小说创作之中,使用蒙太奇描绘手法,将通过人物意识的不断穿插及转变,重复表现出事物的多样性。意识流小说的创作,主要在空间时间及心理时间两个层面进行描绘,有效的打破了传统的叙事方式,并以心理活动及心理时间为基础,呈现出非线性的意识流特征。《墙上的斑点》这部小说中,可以见得小说主人公的意识不受时间的约束,并且在不同的历史时间内来回切换,通过短短的意识形式呈现出丰富多样的内容。

《墙上的斑点》这部小说的时间形态是蒙太奇手法运用的辅助方式,弗吉尼亚·伍尔夫在整部小说中仅在第一段中,使用常规的描写方式交代具体的时间及地点,在其余内容的描写中,将主要采取过去时态进行描写,主要讲述了众多过去发生的事情。意识流小说的创作中,会使读者与主人公之间产生一定的隔膜,无法有效的感受小说主人公的意识情感。蒙太奇的描写方式是作者思想自由跳跃的表现形式,将向读者充分展现出意识的流动性,呈现出人类的认知过程。

结 语

弗吉尼亚·伍尔夫生活的时代为一战时期,社会生活困苦且动荡,新型的思想观念与传统思想观念之间发生激烈的碰撞。以弗吉尼亚·伍尔夫为代表的作家们,纷纷探索人类精神世界,致力于寻找自我。《墙上的斑点》这部意识流小说,正是作者寻找自我精神世界的重要路径,通过一系列的创作手法,创作出了生动形象的意识流小说作品,为意识流小说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猜你喜欢
意识流伍尔夫斑点
可爱的小斑点
中国古代“飞翔”意象审美意识流变史建构
斑点豹
论弗吉尼亚·伍尔夫《伦敦风景》中的情景交融
猪身上起红斑点怎么办?
当边缘遇上意识流——写在吕红《美国情人》发表十周年之际
To the Light House—A Journey of Life from Moments to Eternity
论张爱玲《金锁记》的思想艺术
《喧哗与骚动》中首章非线性叙事分析
与伍尔夫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