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觉障碍者社会融合的现状与路径叩问

2019-02-22 21:30刘礼兰
绥化学院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障碍者普通人融合

刘礼兰

(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与特殊教育学院 江苏徐州 221000)

据调查显示,我国听觉障碍者有2054万,在残疾人中位居第二。[1]分析听觉障碍者社会融合情况有利于进一步了解听觉障碍者和社会之间的关系,为听觉障碍者的社会参与提供思路。

一、听觉障碍者社会融合的现状

社会融合是多维度的,包括经济、政治、社会、制度、文化以及心理等多方面的融合。[2]结合听觉障碍者社会融合过程中的主要参与情况,本文重点介绍职业、教育、生活、心理和文化五个方面的融合现状。

(一)职业融合。就业对保障残疾人基本生活以及实现人生价值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的发展,就业方针、政策的不管完善,听觉障碍者的就业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在就业机制、就业方式、就业规模和就业服务系统等方面取得了一些列成果。然而,依然存在许多现实问题。首先,就业认知偏低,政策关注不积极。某项调查显示,受访听觉障碍者中有22.5%基本不关注就业问题;60%的受访者表示很少关注相关国家就业政策。[3]他们就业认知不高,就业方向不明确;主动了解国家就业政策的意识淡薄,对就业政策的了解程度也显著低于普通人。其次,自身素质低,求职艰辛。听力落后影响到认知能力发展,听觉障碍者的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明显低于普通人,导致其就业能力与社会要求并不兼容,求职之路并不顺畅。最后,沟通不畅,职后适应难。多数听觉障碍者虽然有一定书面语能力,但口语能力偏弱,平时交流以手语为主。而普通人对这种交流方式并不熟悉,导致双方在沟通上出现断层,给听觉障碍者入职后的职业融合造成一定困难。

(二)教育融合。《关于开展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的试行办法》的颁布开始了我国对融合教育的探索。之后,政府机关、教育部门、残联等机构也积极响应政策,对残疾学生的融合教育做出了一系列贡献,如两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等。在国家教育政策的支持下,残疾学生入读普通学校的比率大大提高,融合教育获得一定发展,但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一方面,随班就读对象大多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残疾学生,且只有符合随班就读标准的儿童才被允许进入普通学校,很多重度、极重度听觉障碍学生依然被排除在外。学前、高等教育阶段的融合教育没有得到足够重视,现在只有少数幼儿园接受听觉障碍学生;也只有很少一部分非常优秀的听觉障碍学生有机会进入普通高等教育学校继续深造。另一方面,很多听觉障碍学生在普通班级中并没有获得应有质量的教育,学校、教师无法根据其自身特点对环境和课程作相应调整,从而出现“随班混读”“随班就坐”等现象。

(三)生活融合。生活融合表现在普通人对听觉障碍者的接纳程度和听觉障碍者自身生活观两个方面。有研究以社会距离为切入点调查听觉障碍者的社会融合情况,结果发现普通人对听觉障碍者的社会距离是客观存在的,并随着关系密切度的增加而拉大。例如,虽然有85.4%的人愿意与听觉障碍者做邻居,有75.1%的人愿意和听觉障碍者一起工作;但愿意与听觉障碍者做亲戚或通婚的只有19.1%,愿意让听觉障碍者领导自己的只有17.1%。[4]可见,听觉障碍者的生活融合并没有得到普通人的足够支持。此外,听觉障碍者由自身缺陷而形成的思想、观念等对他们社会融合起到重大影响。很多听觉障碍者认为依靠父母、子女和其他家庭成员是天经地义的事,类似的思想造成听觉障碍者社交圈子日益缩小,进而形成不良的社会习俗和家庭伦理观念,不利于其生活融合。某些承受能力较弱的听觉障碍者可能会心生失望,甚至不愿与他人或社会进行互动。上述两方面因素致使一部分听觉障碍者缺乏社群生活意识与社交互助能力,从而导致听觉障碍者自身的功能性社会排斥。

(四)心理融合。心理融合主要指一个人的个性特征互相配合、融入周围环境的能力,在新环境下则表现为获得社会认同能力。听觉障碍者步入社会,其行为是否符合大众行为并得到社会认同对其融入社会极其重要。然而,目前主流社会对听觉障碍者存在着的误解和偏见给其得到社会认同带来困难。此外,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和人生际遇,能否及时主动准确地进行自我心理调适、提高自我心理融合能力,决定了听觉障碍者社会适应的程度。听觉障碍者与普通人相比,在自我心理融合方面遇到的困难更多,也更独特。一方面,听觉障碍者自卑心理强烈,性格偏孤僻、胆怯,对生活缺乏自信心;另一方面,他们常怀有偏执的抱怨心理,把自己的不幸归咎于父母、社会和命运,不能正视自身问题。此外,主流社会对听觉障碍者存在的误解和偏见也极大地阻碍了听觉障碍者获得社会认同。正是因为听觉障碍者自身客观存在的缺陷或障碍及其普遍的心理特征,使得其不愿参与社会交往、沟通,在社会融合过程中存在自我排斥现象。[5]

(五)文化融合。文化有主流文化和亚文化之分。亚文化存在于带有鲜明特征的某一特定团体间,它有独特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语言模式。聋文化因带有听觉障碍者独特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语言模式等特征而属于亚文化的一种,其在增强听觉障碍者群体间互助、交流、协作的同时,也因其语言、生活环境、习惯、信仰、价值观等复杂的系统脉络异于普通人的主流文化而造成在其与普通人沟通过程中的冲突与误解。[6]此外,除了上述无形文化间的融合外,听觉障碍者的文化融合还可以从一些可视的现代传播媒体中窥见一斑。电视、互联网、手机的兴起,促使新媒体诞生,新兴媒体的产生对听觉障碍者融入主流文化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他们不仅可以通过阅读电子报纸了解最新要闻,也可以通过看电视、浏览互联网等掌握现代讯息。但是,有很多电视台或者网络页面并没有做好无障碍设计,大多数还是语音播报,并没有配备字幕,这给只会手语而听音能力较弱的听觉障碍者的文化融合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二、听觉障碍者社会融合的路径

残疾人的融合是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衡量指标,听觉障碍者作为残疾人的第二大主体,其社会融合问题的解决不仅关系到残疾人的自身利益,也直接影响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以及整个社会的稳定。然而,当前听觉障碍者的社会融合程度并不高,与社会平均水平仍然存有较大差距,在职业、教育、生活、心理和文化等几个方面都还面临许多融合困难,这与政府、社会、家庭和个人等责任主体不无关系。因此,可从这四个角度思考,如何帮助广大的听觉障碍者尽快地融入到社会主义和谐大家庭中,共享社会文明进步的果实。

(一)坚持政府主导,发挥全局引领优势。政府应该承担主导任务。首先,要完善政策法规体系的建设。听觉障碍者社会融合的顺利进行离不开政策法规的支持,政府可通过制定政策强制社会主体履行自己对听觉障碍者应尽的义务。在政策制定中,不仅要考虑到听觉障碍者的基本生活需求,更要重点关注听觉障碍者融入社会的途径。其次,要完善相关组织与监督管理工作。听觉障碍者是社会弱势群体,政府有责任为其提供基本生活服务与社会服务,也应该保障其基本权益不受侵害。在保障听觉障碍者社会融合过程中,政府可以积极联合相关部门,通过部门间协调合作共同为听觉障碍者服务。[7]最后,政府应该加大财政投入以支持听觉障碍者的社会融合,建立稳定的财政保障机制从资金上切实保证听觉障碍者社会融合的供给。

(二)释放学校活力,完善社会支持网络。各类社会组织在解决听觉障碍者社会融合问题方面占有不可估量的优势。首先,学校是听觉障碍者接受正规而系统的个别化教育的主要阵地,因此,必须释放学校在听觉障碍者社会融合中应有的活力,统领家庭和社区,通过“中心校”或者“学校圈”等模式最大限度的使用普通学校和特殊学校的人力、物力和环境资源,为听觉障碍者融入社会做好准备。其次,各种民间组织机构提供给听觉障碍者必要的救助、大力宣传和倡导社会关注,营造了关爱听觉障碍者社会融合的良好氛围,促进国家对听觉障碍者社会融合的倾斜与政策支持。听觉障碍者社会融合问题的解决需要寻求这类民间组织的支持。再次,要积极构建无障碍环境,为听觉障碍者融入社会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无障碍环境设计范围较广,既有物质可视化的环境,也有信息交流和大众心理的无障碍环境。例如,通过为电视作品等配字母和提供电视手语等保障听觉障碍者能够无障碍地获得信息、进行交流。最后,要大力发展以社区为基础的融合服务,提高听觉障碍者的社区参与能力和生活质量。在发挥社区的照顾功能的同时,注意利用社区对听觉障碍者进行教育,促进听觉障碍者融入社区生活,为日后的社会融合打下基础。

(三)重视家庭责任,创造良好家庭环境。家庭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听觉障碍者生存发展的天然屏障,家庭教育的启蒙性和长期性显著地影响着听障儿童的成长。[8]国内外大量的实践也证明:家长在推动残疾儿童身心健康成长、改善特殊教育条件、谋取受教育权利、促进社会对有残疾儿童权利保障的立法以及对社会和谐发展方面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9]因此,促进听觉障碍者进行社会融合就必须重视家庭责任,以家庭为着力点,保障听觉障碍者的权利。首先,家长要转变教育观念,不能认为教育只是学校的责任而把听觉障碍者的教育职责全部推脱给学校,而要认识到家长在听觉障碍者成长、社会融合方面所具有的作用,努力提升自己的教育康复能力,为听觉障碍者日后的社会融合做准备。其次,家长也要注重寻求社会帮助,积极咨询与听觉障碍者社会融合相关的知识,在信息获取和人情支持上给予听觉障碍者最大的帮助。多带自己的听障孩子参加家庭聚会,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时常联络感情,为日后融入社会做好铺垫。最后,也可鼓励听觉障碍者社会交往,不对自己孩子的交友设下太多限制,拓展其与同伴以及与普通人的交往范围,鼓励听觉障碍者多参与他们的活动,提高其社会融合能力。

(四)接受差异观念,提高自我身份认同。内因是最主要矛盾,决定事物的性质和发展进程。要想提高听觉障碍者社会融合,就必须调动听觉障碍者自身参与的积极性。听觉障碍者需要接受自身存在的缺陷,正确看待个体差异,不断地参加培训,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为参与社会积累实际能力。而且,在生命各个阶段上,每个人都可能因为某种原因而残疾。因此,听觉障碍者也没必要感到自卑,他们要做的就是尊重这种差异,接受自己就是“上帝咬过的那个苹果”。此外,光有观念上的认同是不够的,还要付出行动,提高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证明自己和普通人并没有太大差距。从这个角度来说,听觉障碍者应该积极使用政府和社会为自己提供的一切有利机会,不抱怨不埋怨,脚踏实地的争取并创造自己的发展机会,这也是社会融合的重要方面。

猜你喜欢
障碍者普通人融合
普通人的梦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向这些普通人致敬
儿时读写难,现今已博士
融合菜
普通人拜登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近十年国外智力障碍者社会交往研究进展
——基于Wos数据的可视化分析
自灸 睡眠障碍者的自救
《融合》